理论的意义
受人之托,前两天辅导一个小妹妹的硕士论文。几番讨论下来,发现交流障碍颇大,原因很简单:小妹妹心气很高,题目很大,伊一心想着论文一出就能指点江山,但这块领域恰恰理论与应用割裂极大,伊讲的那套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一经落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一次次残忍地用反例们把她的框架击得千穿百孔后,我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尽管她的理论透出太多对实际状况的误解,但不得不承认,她能看到领域中相对前沿的一块。我这么冷血地把我眼中的“胡说八道”揉碎的同时,是不是也掐掉了对未来的正确预估?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就非实证方法为主的艺术与人文学科以及部分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到底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求真”角度而言,做过或者读过此类论文论著的都明白,考究起来,只要它的逻辑框架够严密,没有出现明显纰漏,你很难说它是“假”的,但同样你也无法确定这就是真理——甚至搞不清楚这跟真理距离有多远。因为它成立的基础,往往只是四个字——自圆其说。那么,建立在这种评价标准中,关于原始问题的争锋,在撇去了论据的奶油泡沫后,占上风的往往不是说你“更正确”,而是你的逻辑更严密,漏洞更少。但这其实又和一切学术研究根本的“求真理”有背道而驰的嫌疑。那么,我们要这种理论做什么?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从庸俗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在应用性或是有应用方向的学科中,理论如果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那么要这理论又有何用?这确实是理论的一个尴尬之处,很多学科研究的是xx,但xx跟xx学又实际上是风马牛的两个不同体系。尽管你可以说“xx学并不是作用于xx,它只限于对xx的研究”,但既然是由此发端,为何却又对两者之间的高墙熟视无睹呢?且按这种方式来看,理论就成了研究对象衍生出来的一个小附庸。所以,第二个问题是:理论能做什么?
这两个问题曾在当年求学时困扰过我。尽管对别人的质疑,我常会带着莫名的自信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搪塞过去,但我没办法逃过自己的逼问。文科做久了,哪些话是可以敞亮着放在台面上,哪些话是实实在在的规则,这还是分得清的。这次指导别人,把自己的怀疑又给逼出来了。
首先,我想说的是种直感——好的理论是美的。理论写作不比文学创作,严谨的框架下很难容纳过于华丽的辞藻,初始的想象再天马行空,在机械生产线般严格规整的逻辑体系切割之下,也四四方方,老实了不少。但理论的美恰来自于严整的构建方式,来自庄严的理性思维。这种美感就像在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微雕艺术品一样,浑然天成:初始的论点体现出你卓尔不群的洞见,为整部作品定下设计基调与风格;而在具体建构中,则是综合体现出你的缜密设计与安排,同时攒一篇好论文绝对是体力活,所以那多层交叉的构造中,也显现出你的耐心;最值得把玩的莫过于借力打力,在前人文献基础上巧妙地把材料与自己的想法无缝对接,不管是在大前提上的师承与演进,还是小细节中的暗合与妙对,都让人觉得惊喜(当然,也有引得呆的,一篇文做下来,满眼俱是坟包)。这么篇理论文章看下来,光是精细的结构就叹为观止了,再看看其中的草蛇灰线、明嘲暗讽,如果又了解了些黑道切口般的学术名词,阅读快感是不亚于读武侠的。但它又不是虚构写作,飞上天也就飞了,理论飞得再高还是会慢慢着陆,它不是造梦,而是观照现实。若说它凭什么存世,光是美就足够了。可如果要问起它怎样观照现实,恐怕还是得回到那个尴尬的点:它有什么用?无用之用总也得是种功用吧?
其实,理论一直产生着作用,只是不那么直接。你不能指望它像等离子彩电的说明书一样,精确地告诉你怎么去生活、去创造、去思考。理论本身就跟现实隔着一层,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变换着棱镜显现的生活,总不会像你看见的常态那样丁卯分明。对于电影理论家来说,最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莫过于安德烈·巴赞了,自己不拍电影,甚至他的理论也并不复杂,但却能实实在在地在那几位投笔从导的年轻人身上得到验证。这恐怕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最有力印证了。但其实事情往往似是而非,首先巴赞在理论家之上,更重要的头衔应该是电影活动家:创办《电影手册》杂志、组织放映活动、积极提携后辈……这些后来对新浪潮作用显著的功业,其实都是理论之外的。其次,即便是他的孩子们,也并非纯粹作为巴赞理论的门徒拍摄电影,前期与其说受影响,不如说恰好志趣相投,而像特吕弗后期更是回归传统。所以,不要想着依照理论,亦步亦趋。理论其实更像打火石,它本身点不着,但如果你愿意跟它激烈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念头。在它的体系中,因为高度凝练,所以泛化之后反而会带来混乱与谬误。但你隔着层纱,不要看得太实,不纠结于其中琐碎,它的功效就凸显出来了。千万别指望“理论指导实践”,相反,要在理论中产生互动,尝试着与它对话,也许摆在明面的东西都有偏差,但哪怕只有一个点,对你有所启发,那这理论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所以,有时候看待理论不要那么严苛。毕竟,你还愿意读它,说明你内心已经认可了它,既然这样,与其跟自己过不去,不如从中找乐子。
最后再说说开头的那篇论文。我还是没动她的观点,只是帮她完善了结构。不管最后能写成什么,至少是可以,呵呵,自圆其说。不过,总算是给新苗留了活气,也许我眼中的谬以千里,恰能帮助其他人冲破达阵前的几毫厘呢!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就非实证方法为主的艺术与人文学科以及部分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到底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求真”角度而言,做过或者读过此类论文论著的都明白,考究起来,只要它的逻辑框架够严密,没有出现明显纰漏,你很难说它是“假”的,但同样你也无法确定这就是真理——甚至搞不清楚这跟真理距离有多远。因为它成立的基础,往往只是四个字——自圆其说。那么,建立在这种评价标准中,关于原始问题的争锋,在撇去了论据的奶油泡沫后,占上风的往往不是说你“更正确”,而是你的逻辑更严密,漏洞更少。但这其实又和一切学术研究根本的“求真理”有背道而驰的嫌疑。那么,我们要这种理论做什么?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从庸俗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在应用性或是有应用方向的学科中,理论如果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那么要这理论又有何用?这确实是理论的一个尴尬之处,很多学科研究的是xx,但xx跟xx学又实际上是风马牛的两个不同体系。尽管你可以说“xx学并不是作用于xx,它只限于对xx的研究”,但既然是由此发端,为何却又对两者之间的高墙熟视无睹呢?且按这种方式来看,理论就成了研究对象衍生出来的一个小附庸。所以,第二个问题是:理论能做什么?
这两个问题曾在当年求学时困扰过我。尽管对别人的质疑,我常会带着莫名的自信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搪塞过去,但我没办法逃过自己的逼问。文科做久了,哪些话是可以敞亮着放在台面上,哪些话是实实在在的规则,这还是分得清的。这次指导别人,把自己的怀疑又给逼出来了。
首先,我想说的是种直感——好的理论是美的。理论写作不比文学创作,严谨的框架下很难容纳过于华丽的辞藻,初始的想象再天马行空,在机械生产线般严格规整的逻辑体系切割之下,也四四方方,老实了不少。但理论的美恰来自于严整的构建方式,来自庄严的理性思维。这种美感就像在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微雕艺术品一样,浑然天成:初始的论点体现出你卓尔不群的洞见,为整部作品定下设计基调与风格;而在具体建构中,则是综合体现出你的缜密设计与安排,同时攒一篇好论文绝对是体力活,所以那多层交叉的构造中,也显现出你的耐心;最值得把玩的莫过于借力打力,在前人文献基础上巧妙地把材料与自己的想法无缝对接,不管是在大前提上的师承与演进,还是小细节中的暗合与妙对,都让人觉得惊喜(当然,也有引得呆的,一篇文做下来,满眼俱是坟包)。这么篇理论文章看下来,光是精细的结构就叹为观止了,再看看其中的草蛇灰线、明嘲暗讽,如果又了解了些黑道切口般的学术名词,阅读快感是不亚于读武侠的。但它又不是虚构写作,飞上天也就飞了,理论飞得再高还是会慢慢着陆,它不是造梦,而是观照现实。若说它凭什么存世,光是美就足够了。可如果要问起它怎样观照现实,恐怕还是得回到那个尴尬的点:它有什么用?无用之用总也得是种功用吧?
其实,理论一直产生着作用,只是不那么直接。你不能指望它像等离子彩电的说明书一样,精确地告诉你怎么去生活、去创造、去思考。理论本身就跟现实隔着一层,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变换着棱镜显现的生活,总不会像你看见的常态那样丁卯分明。对于电影理论家来说,最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莫过于安德烈·巴赞了,自己不拍电影,甚至他的理论也并不复杂,但却能实实在在地在那几位投笔从导的年轻人身上得到验证。这恐怕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最有力印证了。但其实事情往往似是而非,首先巴赞在理论家之上,更重要的头衔应该是电影活动家:创办《电影手册》杂志、组织放映活动、积极提携后辈……这些后来对新浪潮作用显著的功业,其实都是理论之外的。其次,即便是他的孩子们,也并非纯粹作为巴赞理论的门徒拍摄电影,前期与其说受影响,不如说恰好志趣相投,而像特吕弗后期更是回归传统。所以,不要想着依照理论,亦步亦趋。理论其实更像打火石,它本身点不着,但如果你愿意跟它激烈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念头。在它的体系中,因为高度凝练,所以泛化之后反而会带来混乱与谬误。但你隔着层纱,不要看得太实,不纠结于其中琐碎,它的功效就凸显出来了。千万别指望“理论指导实践”,相反,要在理论中产生互动,尝试着与它对话,也许摆在明面的东西都有偏差,但哪怕只有一个点,对你有所启发,那这理论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所以,有时候看待理论不要那么严苛。毕竟,你还愿意读它,说明你内心已经认可了它,既然这样,与其跟自己过不去,不如从中找乐子。
最后再说说开头的那篇论文。我还是没动她的观点,只是帮她完善了结构。不管最后能写成什么,至少是可以,呵呵,自圆其说。不过,总算是给新苗留了活气,也许我眼中的谬以千里,恰能帮助其他人冲破达阵前的几毫厘呢!
![]() |
-
神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9:53:52
-
rachealljy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4 23:28:56
-
缭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3 15:50:22
-
麦冬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3 12:52:39
-
康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3 12:37:31
-
太希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3 11:12:47
-
ydnas_99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3 1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