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巴斯,在牛津,在伦敦
【含《捕鼠器》、《指匠情挑》剧透】
24日的火车上,不由自主地哼起来Silent Night,很是应景。但还有另一首歌在心中回荡着,Joni的The Circle Game——
We’re captive on the carousel of time
We can’t return,we can only look back
From where we came,and go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In the circle game.
我记得这个大伦敦,不那么感冒的牛津街,拥挤的推搡的永远快步疾走的人潮,我记得我们怎样无奈地在一天里第五次踏入麦当劳,怎样拖着沉重的行李在路上,在没有电梯的地铁里,在闭塞狭窄的旅馆楼道间,我记得到牛津时天色早早昏暗下来,巴斯的白天下着淅沥的小雨,去比斯特火车上后座炫富的中国年轻人,大本钟前莫名被捐掉的20镑,差10秒钟错过的火车,……每天的脚都走得生疼生疼,住在一抹一手灰的Earl’s Court的青旅、最后一晚水漫金山的伦敦YHA,好几次我都想念格拉斯哥,街上的人不会那么多,物价便宜不少,更加熟悉,我在英国的家……
可是,我还记得——记得坐在伦敦眼上那种恍惚身处世界之巅的感觉,记得勃朗特的肖像画离我咫尺远,记得我们一路飞奔赶上了去巴斯的火车,记得看雨果、看捕鼠器、看39级台阶,记得伦敦地铁永远都有的太好听太好听的歌声琴声,记得血拼后我们四个互相试穿新买的衣服的晚上,记得圣诞夜前的晚上,路上陌生的快乐的女孩和所有人说圣诞快乐……
我还记得……Cherry走的清晨,送方菲上Taxi的早上……17号出发的时候怎么手忙脚乱,16号考完艺术史踩在雪地上终于送一口气……在图书馆查资料码论文的日子……一起做起司蛋糕……喝粥……聚餐……9月5日在Kelvinhaugh St.上我茫然无措地找中国面孔,然后Cherry出现,终于一块石头落地,和小圆子去她的宿舍里拿大大的全麦面包,7点钟还没有暗下来的夏令时里,看到学校美丽的侧影……
28日清晨7点时分的的士在沉睡的格拉斯哥飞驰,飞驰,好像9月4日飞驰通向浦东机场的方向似——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来到终点。
一个人,只有停下来的时候,才怀念旅行的感觉,那种走、走、走的疲倦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人依靠多么好,多么踏实,多么有安全感。
我在这四个月里不想家,都是因为你们吧。
12.17 This is a District line to Wimbledon.
12月17日上午的火车,晃晃悠悠,下午四点半到达伦敦Euston车站。一出车站,映入眼帘的现代化的高楼,多行道的马路,串流不息的车辆,真是像极了上海!Cherry先去UCL的同学宿舍放行李箱,但剩下的两个大行李箱还是把我们累得够呛。
伦敦的地铁让初来乍到的我们一时摸不着头脑,一条线可以有三四个分岔口,深蓝的Piccadilly,淡蓝的Victoria,浅灰的Jubilee,大红的Central,土黄的Bakerloo……这还不是全部呢~走熟了就好,一开始挺晕乎的,但后来活动范围就围绕着Oxford St.和Leceister Square,大都是深蓝线。办了Oyster卡,很方便,美丽的红色大巴也能用。一次多充一点比较好,后来去看捕鼠器,本身就赶,还卡里没钱,一个耽误把开头错过了……伦敦地铁里摩肩接踵,非常拥挤,堪比人民广场站,这让我们四个在格拉斯哥呆久的“苏格兰人”感到不是一点点的不适应……以致我到了巴斯反而觉得熟悉、舒服了。不过后来熟悉了,也就跟上了LDN的快节奏,没有人因为和你轻轻碰了下就说Sori,后面几天牛津街上更是出奇的拥挤,和南京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LDN的地铁里,不时会飘来悠扬的琴声,音效极佳,匆匆疾走的我们上楼梯上电梯,一路过去,总能觅得到这美妙动听的音乐的源头。艺人们忘情地演奏着,无论是电音的、贝斯的、民族风的(好像木有小清新=。=)都绝不逊于那些专业歌手,格城Sauchiehall上的音乐已经叫人深深陶醉了,伦敦地铁的LIVE就是2 Thumbs Up啊!九曲十八弯的伦敦地下铁,瓷砖墙面两旁是各种的电影、音乐剧、戏剧的张贴画,《剧院魅影》《妈妈咪呀》《三十九级台阶》《Wicked》《Matilda》……我忍不住想,要是有Carey的《Through the Glass Darkly》就圆满了呀!
到第一天的旅馆要坐District Line,这条翠绿的线终点站之一不是别的地方——正是绿草茵茵温布顿!在和格城地铁一样的小小的车厢里,就听着一遍遍的“This is a District Line to Wimbledon”抑扬顿挫在耳际,啊……温布顿,多么可爱、多么亲爱的名字啊!
这晚的订的旅馆在Earl’s Court站,是个破破的Youth Hostel(懒到连名字都不取了- -),要一个人25胖子还没早饭……不过我们四人正好一个四人间,还是很安全,很放心的。
放好行李,去Oxford St.。初来大伦敦的冲击感还没有消失,面前汹涌的人潮叫人觉得又陌生、又熟悉。明亮的节日灯饰挂在牛津街的上头,SALE的海报已经贴在各大商铺的醒目处。尴尬的是,人流量巨大的牛津街解决晚饭的地方只有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麦当劳-麦当劳,我们在伦敦第一顿的晚饭就是一顿昂贵的麦当劳,店里人满为患,只得提个纸袋在街上吃汉堡,末了逛到施华洛世奇,赫本有蒂凡尼的早餐,我呢,有施华洛世奇的晚餐~
小圆子的同学带我们去Leicester Square,这个后来经过N次的中国城地区,一开始对它的印象并不好。正中间是片施工地,两旁是各种稀奇古怪名称的“Wok”中餐馆和意大利披萨店(也有“正宗兰州拉面”),但这其实是块美妙极了的地方,这里有两三个卖戏剧打折票的地方,一旁就是“The Sexist show” “Chicago” 的剧场,这种有点乱糟糟的热闹,慢慢地,叫人越来越喜欢。
吃了顿有“珍珠鸡”(以后去武汉吃正宗的,叫方菲请客哈哈)的港式茶餐厅“晚茶”,一个个胖子与便士,躺在红色仿瓷对称花纹的盘子里,有种古怪的赶脚。
到一旁的影院,想看福尔摩斯2,被价格吓了一跳,将近10个胖子啊!格城Cineworld学生票2.8啊!大伦敦,就是不一样……
到了伦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黑人很多,还有不少棕色皮肤的美洲人,各种语言的游客,满大街的亚洲面孔……
12.18 The only hot spring in Britain
第二天。早上拖着行李逛了地铁能直接进入的Victoria&Albert Museum,藏品不少,赫赫有名的不多——除了Bernini的一座雕塑“Neptune and Triton”。走马观花,没有看得很细。
怕错过去巴斯的火车,叫了伦敦的士,很宽敞,黑色的,还蛮有Sherlock里Taxi的赶脚XD,途径海德公园,冬天已至,树叶疏疏落落,但仍好生美丽,夏天的时候,这里将是怎样一副生意盎然的画面哟!
在去巴斯的火车上晒太阳,我们才意识到这样的安排把这个日照时间极为宝贵的岛国的一天里最精华的时间挥霍掉了,应该把火车时间安排在大清早,或晚上,不过这样一来票价可能就要上去了……
火车误了一个钟头的点,车上享受各种美妙的伦敦音,前座的小盆友慢悠悠地发着伦敦腔,我们好像在听听力一般。
到巴斯已经快日落,著名的罗马澡堂在酷似约克敏斯特大教堂但要小上一号的巴斯教堂旁边。罗马澡堂有中文讲解,展示了罗马统治时期的澡堂盛况(废话orz),很地标的建筑,晚上蒸汽升腾、墨蓝墨蓝的天、橘黄的吊灯、古老的墙,加之绿悠悠、滚烫滚烫的温泉,饶有韵味。
晚上的巴斯城冷冷清清,我们去稍稍偏远的Odeon看了《雨果》,回到YMCA Bath的青旅,订了伦敦第二晚圣马丁《捕鼠器》的票,干干净净的青旅床铺,安安静静的巴斯一夜,睡得很香。
12.19 The Hot White Glare of Bath
第三天。巴斯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早上在街上走,看不见什么行人。
巴斯的建筑正是简奥斯丁所说的”明晃晃的白“。白色的乔治亚风格的联栋房屋,长长的一排,沿着街道绵延开去。一样的高度,一式的颜色,但因为有了这个巴斯最有名的居民,小镇不让人觉得丝毫的单调与乏味。
简奥斯丁的父母1764年四月在巴斯的Walcot教堂结婚,1801年简随着父母与姐姐从Hampshire搬来巴斯住,Sydney Place的四号是她在巴斯的第一个家。然而,1805年,奥斯丁先生去世,简与母亲、姐姐搬到了Gay St.的25号,第二年的八月,简在Trim St.住了一段时间,但她不喜欢这个地区。总的来说,她并不喜欢巴斯,Gay St.40号的简奥斯丁中心的讲解员说,在简的眼里,巴斯,因为其温暖的气候和独一无二的温泉,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固然是个有很多看头的地方,但也是个人们从四面八方过来炫耀自己财富的地方(a place to see and to be seen)。在巴斯每况愈下的健康与父亲的辞世让最后简离开巴斯时并不留恋,反倒怀着“happy feedings of escape”的快乐心情。
但这不影响她在小说中频频提到巴斯,《诺桑觉寺》、《劝导》更是完全以巴斯为背景。可惜的是Gay St.40号的Jane Austen Centre并非简三处故居中的任何一处,中心内的布置更似一个简的作品改编的影片的展览,演员的手记不少,简本人的手稿只有可怜的一份。小小的JA Centre里,几乎全是慕名而来的中国学生,大家在小小纪念品店里挑得热火朝天,I <3 Mr. Darcy的小徽章最后抢手,穿着摄政王时期服饰的讲解员小帅哥一路负责卖门票,讲简的生平,招待我们喝mulled wine,在收银机后微笑地结账,脑袋一热买了22胖子纪念品的我一抬头,瞧见加罗律师的海报奇异地挂在小帅哥身后的墙上。
巴斯去牛津,本以为要误火车了,还好上一班晚点,顺利赶上。
牛津住Backpacker,除了洗手间&淋浴室差强人意,有着各种颜色涂鸦的青旅本身还是非常酷的。
走向牛津大学学院时天色已经很暗,在Jesus College、Exeter College、谢尔顿剧院草草一游。牛津的学院每一个都好似个小城堡,有中庭,有高高的围墙,各管各,很独立。
尽管光线昏暗,但牛津城还是给人的感觉很好,商业区的人刚刚好,热热闹闹,但不那么拥挤,大学城标志之一的各种小餐馆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牛津音,耳畔满满的牛津音,真是太好听了!
晚上Cherry、方菲去看Holmes2,我和小圆子买了酸奶逛逛Primark,回青旅路上顺带瞧了一眼黑影栋栋的Oxford Castle,这个城堡很小,而且毗邻闹市,赶脚很奇怪。我还是最喜欢面朝大西洋的Cuzlean Castle啊,海景房什么最有爱了XD
12.20 Yes, I’ve been to London!
第四天。早上在背包客吃早饭,末了要求我们self-catering把盘子洗了,一洗把去比斯特的八点半的火车洗掉了,还好买的是灵活时间的票,10点到达比斯特,中文标志的指示牌欢迎着我们来到这个奢侈品的奥特莱斯。
比斯特名不虚传,Burberry,Chanel, Prada, Gucci……作为Project Runway的骨灰粉丝,在Michael Kors的卖包包的店铺逛了良久,window-shopping也很满足啦。
下午六点多回到伦敦,在Bolsover St.上的YHA check in。上下床铺,很干净的房间与内置洗手间。
7点半的话剧,匆匆忙忙赶回Oxford Circus的地铁站,Oyster卡关键时刻没钱了,充钱,抓着Subway就走,无奈冲出St. Martin的车站下来问了一个超级不靠谱大叔,一指把我们指向了特拉法加广场,夜幕中惊鸿一瞥NGL的圆顶,再问路人,尽管自己一向发音感觉良好发的似乎也挺英英-the-a-tre,老奶奶就是听不懂啊(=-=)结果证明我们完全跑反方向了!气喘吁吁终于找到其实离地铁站不远的St. Martin Theatre,已经8点了。
其实我们的票是25胖子的upper circle,但被领进的是dress circle,“Are you ready?”一席正装的剧场人员一手搭在通向dress circle的大门上,微微欠身,低声问道。
终于一睹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阿婆最有名的话剧——第24616场《捕鼠器》!
St. Martin剧场小小的,但舞台的布置很精致丰富。不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捕鼠器》因为是四周式的观众席,布景略显简单,圣马丁将原汁原味的英国家庭旅馆的风貌展现了出来:壁炉、躺椅、得从下往上拉动的白色窗棂的窗户、沙发、木门……
演员表演与情节表现与中文版并没有很大不同。中文版的姐姐更要tomboy一些,伦敦版的意大利盗窃犯也很油头滑面,十分搞笑,中文版的女主人很年轻、苗条,伦敦版的更敦实、老练,嗓门也很洪亮,要说印象深的,倒是伦敦版的Jimmy一口藏不住的苏格兰音……
《捕鼠器》的一大亮点还是表现地很精彩:老太太独居会客厅,灯光晦暗,广播里播着诡异的“when you are alone in a room and the door opens”,一只手指弹奏的Three Blind Mice隐隐约约,背对观众席的门轻轻打开,老太太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道“Oh, it’s you!”——我们看不见门后的那个神秘人,却听得到一片漆黑里嘈杂的无线电声混着暴风雪夜的狂风呼啸声里,老太太奄奄一息的挣扎声,慢慢微弱下去。
姐姐与Jimmy相认的那段也十分好看,姐姐从弟弟的手势里认出他来,从不相信到激动地不能自已,到拼命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变化。女主人在与凶手的对峙中的那种无奈、恐惧、挣扎也表演地不错。但整部话剧的魅力还是要归功于阿婆式的情节设定——旧罪的阴影、封闭的空间、互相猜忌的人们、无法逃避的过往,和在绝望和恐惧里仍求得出生存与呼吸的爱情和亲情。
其实总的来说伦敦原版也没有那么惊艳,只是当小夫妻俩互相不知情地质问对方:“Were you in London yesterday?” “How could you…Yes! I was in London yesterday!”时坐在台下才感觉十分奇妙。伦敦,是城里,是这个郊外的家庭旅馆的夫妻俩瞒着对方给对方买结婚纪念品的有琳琅满目商品的地方,是留下三只瞎老鼠的吊诡童谣多年前农场命案的相关人复仇杀人的地方,是连绵阴雨、污水四溅、烟囱朝天的“指匠”Sarah和Moud命运交换的地方……伦敦,还有狄更斯的Oliver Twist,柯南道尔的Holmes,或是比比西的Sherlock……伦敦,是个有太多太多故事的地方呵!
看完话剧,去了Leicester Square的M&M巧克力博物馆,很可爱的地方。有许多的M&M口味的冰淇淋、纪念品、巧克力豆的卡通画……店员也很热情,拍了点照片,买了个漂亮的钥匙圈。回到YHA,看完gig的Cherry已经回来啦。
12.21 With courage to endure.
第五天。阴天的伦敦城。从Westminster车站出来,高大的大本钟就在眼前了。一旁的Houses of Parliaments非常恢弘大气。去买伦敦眼的票,走在风景最好的威斯敏斯特大桥上,相框里满满的伦敦眼、国会大厦、泰晤士河两岸……到了晚上,大桥两岸更是游人如织,小小的灯火,一串一串,明明灭灭,非常好看。
威斯敏斯特寺,非常壮观,非常美。是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好地方。许多英格兰、苏格兰的帝王都葬于此,Edward the confessor,Edward VI, Elizabeth I,Queen Anne,Mary Queen of Scotland……他们,就长眠在这方土地。这是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登基的地方,也是戴安娜王妃葬礼的举办地,更是不久前威廉凯特举办世纪婚礼的场所。雕塑、纪念碑、祭坛、墓碑、纪念碑,都值得细细地看,每一块的背后都是厚厚的历史。
西敏寺最让我也油然而生朝拜之情的地方是著名的Poets’ Corner,这里,长眠了多少杰出的诗人与作家啊!狄更斯、吉普林、哈代、丁尼生、拜伦、劳伦斯……只有这一刻,离他们那么近,才感觉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活过的人,而不仅仅是薄薄纸页上的一个个名字。
在看见简奥斯丁小小的方形圆形结合的纪念碑前我并没有想到会在这里就看到任何勃朗特姐妹相关的东西,可没走几步,在莎士比亚拿着摘录了他《暴风雨》中章节的雕塑的另一边,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勃朗特姐妹纪念碑了。
它在角落里,是一块极其朴素的石板。没有华丽的半身头像,没有任何雕花饰物。但这块朴素的石板却给我留下了托尔斯泰墓给茨威格留下的印象与意义。
它,“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它“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这块最美的纪念碑下面是一行:WITH COURAGE TO ENDURE。短短一句,道尽了三姐妹一生的困顿、挣扎、奋斗与隐忍。
这天本想去国会大厦旁听Houses of Lords的“辩论”的,却实在不巧,11年议会的最后一天早早就散会了,只听到门卫一句“See you in 2012”。
接下来,去哪儿呢?唐宁街吧!不走多远就来到英国的“中南海”——唐宁街10号。果然和网上说的一样,黑色的铁栅栏,有保安,不过还是能贴着栅栏远远一看的。说是有圣诞树的地方就是10号了,只是圣诞树面朝的是一栋古怪的深色房子,果然是和电影里头的不一样啊……
华灯初上,夜景璀璨,上伦敦眼!
非常幸运的,我们坐进了London Eye唯一的红色包厢,俯瞰窗外一片灯火辉煌,只是没做好功课,只认得出大本钟、议会大厦与圣保罗教堂的圆顶。伦敦眼到最高处时感觉十分美妙,有身处一种世界之巅的赶脚~
下伦敦眼,上牛津街——血拼!
伦敦的货是多啊,好大的Topshop,好大的Primack,好多的H&M,而摄政街,俨然又是一个比斯特呀!
那一晚很开心,我们四个互相试穿对方买的新衣服,亲爱的Cherry、小圆子、方菲呀,国内的同学有没有夸你们英伦风呐?
12.22 He believed… painting can inspire love in the viewer.
第六天。你怎能不爱上一个阳光灿烂的伦敦呢?!
早上去伦敦国家美术馆外排达芬奇意大利期间作品画展的票,足足排了两个钟头,还好我们有四个人,于是就两人排队,两人去NGL逛,交换着来。天气好,排队时太阳晒晒,看看美丽的特拉法加广场,也很开心。
和Cherry一起逛NGL多么幸福啊,一学期的艺术史一道上下来,一起在NGL里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一起找课上讲过的画,找几天前还出现在考卷上The Toilet of Venus的真迹,对着Caravaggio的The Dinner at Emmaus讲巴洛克风格特征,在Botticelli的Venus and Mars前心领神会地傻笑……我嫌过你烧的土豆太酥烂、烧菜比较重口味、好奇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影、在一起去斯特林玩的时候闹过脾气,但你走了我才发现自己多么想念你、依赖你,多么怀念一起烧饭、洗衣服、上课、写论文、在厨房里聊天、一起去社团、一起逛街看电影的日子啊……
(省略告白N字)
中饭在中国城吃的中餐,前一天五进麦当劳伤到了,赶紧米饭炒面六个浇头七个盒子好好吃一顿——出趟国才知道中餐的好哟!
然后就去国家肖像馆了,终于——我要亲眼看到布兰威尔画的勃朗特姐妹肖像画了!
所以一开始在都铎王朝画像、Queen Anne巨幅画像前自己都没有心思停下来看。摄政王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肖像画不是在一个楼层,我一路疾走,心里只想着,我要找那幅画,不,那两幅画,穿过好几个房间,我几乎要跑起来,越来越焦虑,然后,跨进那个房间前我也并不能确定一定在那里——头转向右边——就是它!无数传记的书封、网站的头图、小组的图标——那幅画!这幅画!就在我的眼前了!艾米莉衣服的绿色一下子就攥住了我的眼球,直到现在那绿色还在我的眼前,和所有别的画,所有别的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手法,所有那些精美的画框格格不入的——布兰威尔画笔挥洒的绿色,像是荒野,是原始的不能忘怀,那一刻,你看不见别的任何画,那绿色,刻在你的眼里,刻进了你大脑皮层的褶子里,不能忘怀,生生不息。
夏洛蒂的眼睛很圆润明亮的样子(其实不应如此,因为夏洛蒂是近视),颧骨颇为明显,整个脸型让我想到05版饰演Jane Eyre的Ruth Wilson。艾米莉的左手看了半天没看出究竟是个什么姿势……
画的边缘看得到画布,整幅画折叠的痕迹也很重,画的四周都是作画时扎进去的大头钉——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真真切切的存在的感觉,仿佛感觉得到这幅画怎么被一笔一笔地涂上颜色,怎样被折叠起来、怎样被携带、怎样的颠沛流离的运命,仿佛看得见那个被家人寄予厚望的男子作画的样子,仿佛他在黑牛酒吧沾染的酒精味也在画布粗糙的边缘嗅得到。布兰威尔自己的摸样在突兀的柱子中若隐若现,我脑海里一幅阿佳妮版三姐妹电影里布兰威尔梦想破碎后把自己从姐妹中抹去的颓败身形。
在这好像打开的书册的肖像画架的正对三姐妹画像的,背朝门方向,就是艾米莉的侧面肖像画。
棕色,满眼的棕色,和令人震惊的龟裂——整幅画好像易碎的瓷器,在消亡的边缘一般,粗大的龟裂,非常严重。艾米莉的眼睛下面的一块颜色完全地掉了。和三姐妹画像一样的,布兰威尔在构图时的粉红色粉笔印记并没有被油画颜料覆盖掉,时隐时现,还很明显。
布兰威尔的这两幅姐妹的肖像画,可以说是国家肖像画廊中最业余、最粗糙的了,但正是这种粗糙,使这两幅画拥有了叫人过目难忘的魔力,在精雕细琢的公侯伯子爵的画像中,在色彩富丽构图完美的历代女王、国王的画像中,这个约克郡山区里没受过什么正统绘画教育的男子的画,却有强大的力量,让人们停下来,驻足、凝视,尝试着,去阅读这拙劣的笔法、单调的用色、不够精确的构图之后的丰富的令人着迷的故事。
四点的时候去看达芬奇展。
这次画展主要包含了达芬奇在米兰时,在Ludovico Sforza的赞助下完成的作品。主要展示的画作有The Lady with an Ermine、岩间圣母(史上第一次在同一地点展出)、未完成的Saint Jerome、拿来和同时期别的画家做对比的The Madonna Litta、姿态诡异的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以及Last Supper——保存得最好的刻画最忠实的一幅当时画家的拷贝。
画展不光展示达芬奇一人的画,另有他同时期别的画家、workshop里的画匠的作品、达芬奇自己的手稿等等。期间还有个蛮长的短片介绍,最后已经闭馆的NGL专门为达芬奇展开出一个展厅放the Last Supper相关的作品,一路穿过空荡荡的NGL感觉好奇妙!
The Lady with an Ermine很美,展览还讨论了这只奇大的ermine的可能的象征意义,‘lady’ Cecelia elongated的手指等等的细节。岩间圣母两幅都非常大,伦敦这幅颜色很诡异。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中,St Anne有个食指指向天空的手势,我顿时就(⊙o⊙)…了……Last Supper的复制品颜色比现如今残破不堪的原画饱满不是一点点,细节丰富,也非常巨大。
三个画展下来筋疲力竭,Cherry和方菲去UCL同学家拿行李,牛津街粗粗一兜,在伦敦找地方不看地图的后果就是走了半天又回到了牛津街……晚上在YHA的餐厅里计划到明天行程,Cherry还要打包,想赶紧洗洗睡了,没想到——
浴室的水漫出来,床上吊挂着歇腿的我一脚下去水就没了脚踝……于是我们再换房间,搬行李,理东西。折腾到两三点,Cherry设了一大早的闹钟,终于睡了。
12.23 You should see those shops on the Sauchiehall St. …
第七天。早晨时睡得浅,不知是小圆子还是Cherry一声Byebye我立马就起来也说byebye,两个箱子一个背包的Cherry就这样在伦敦的清晨,第一个踏上了回国的路……
最后一天订的是Victoria的BB,乘红色巴士从牛津街到Victoria,坐巴士的上层,一路好风光。BB很有爱,地毯、小床、内置的洗手池、日式的吊灯、热情的reception desk,第二天还有长得酷似桃金娘的女主人招待我们有茶有土司有奶酪的早餐,真的很值!
安顿下来,先去Bank of England,临近圣诞,Bank不能进了,Museum还是能进一下的,看着年代久远的先令、基尼、和巨大的crown coin,很有趣。
再去St Paulo Cathedral。圣保罗身处闹市,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赶脚。路过&拍照后,一起去Old Bailey街——哈哈,没错,就是Garrow’s Law里头的Old Bailey,可惜当我们站在central criminal court外才发现这个不是什么遗址啊,是很现代很严肃的中央刑事法庭……(= =|||)权当踩个点路过吧。倒是墙壁上有site of newgate demolished 1777的字样,多少还算有些加罗年代的痕迹了。
然后去Leicester Square买了晚上39 Steps的票,再去哈罗德——又是一个比斯特啊……里面迷宫似的,找个洗手间好艰难> <
然后小圆子和方菲就去逛街了,我往Regent St.走,在哈雷玩具城里面对着一个HP纪念品的小小角落站了30分钟,最后决定还是不买20胖子(+)的魔杖了……Regent St.与Piccadilly St.的交界处好像一个百老汇,而我看的喜剧39 Steps的复古海报正挂在Criterion剧场的上方。
39 Steps改编自希区柯克的同名影片,四个演员饰演所有角色,大逃亡的情节要求频繁的场景转换,借助很少的道具,演员们通过频繁的服装转换(帽子or穿一半衣服)在同一场景里饰演多人,好不热闹。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kiss之时身后的圣诞树“叮”地一亮,金色彩条从天而降,好有节日气氛。
巧也巧,39 steps的大逃亡中男猪脚逃到了苏格兰,好心的农场主妇帮了他一把,闲谈之余农场主妇一句“You should’ve seen those shops on the Sauchiehall St.”好像是为我这个第二天就要回Sauchiehall的量身定制一般。
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想回去,我喜欢上了这个有夜生活的、热闹的伦敦了。我爱这种旅行的感觉。每天的烦恼仅仅是是不是再吃一顿麦当劳或是明天去哪些景点玩。我在一个非现实的生活的一个更超现实的环境里。在所有故事上演的伦敦。
伦敦。
从熙熙攘攘的Piccadilly到安静的Victoria,街上行人稀少,但远远能听到一个姑娘和对面走来的人们说Merry Christmas,我们越走越近了,我低着头,正准备和她擦肩而过——而她,则充满热情地也向我这个异乡人也道了声Merry Christmas。我顿时百感交集,又喜悦、又止不住地伤感。
回到BB,帮方菲打包行李。我们睡了的时候方菲还开着电脑确认着航班。我慢慢意识到,朋友们,我们度过了那么美好的时光的朋友们,正在一个一个离开。
12.24 Silent night,holy night
第八天。方菲早早的Taxi就去了机场。只剩我和小圆子两个人了。
行李寄放在BB,去白金汉宫。一会儿就到了。苍茫的12月天空下的白金汉宫显得很普通,见证世纪之吻的阳台也只好像一个平平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阳台,倒是带着超高黑色帽子的站岗小人(XD)很适合来借位照个相。广场上不那么美丽的君王不出所料是Victoria。
横穿Green Park搭地铁去Covent Garden的Banana Republic买风衣,发现伦敦真是哪里都是超有逛头的地方啊,Covent Garden的圣诞集市好热闹,我们尝了委内瑞拉的玉米饼+布朗尼巧克力+菠菜煮的汤。
下午2点的火车,原先怎么算时间都很宽裕,最后还是猛然发现只有半个钟头不到了。还好赶上了……
回去的火车人不多,脑海中一直响着《平安夜》的曲调,有列车人员来送免费的巧克力饼干,销路却并不好。
越往后段火车抖得越厉害,7点左右,终于回到了格拉斯哥。
晚上喝了小圆子煮的粥、炒的蚕豆、做的蘑菇番茄蛋汤,胃里好舒服。
蚕豆和蘑菇,现在还有不少在我的冰箱里头呢。
终于写完了,从11年送走小圆子的凄凉的不得了的28号写到此刻2012年1月3日的凌晨。那八天,多么美好的八天啊。我们,在巴斯,在牛津,在伦敦。我们也一起,去过圣安、爱丁堡、斯特林、约克。以及在格拉斯哥,市里,校园里,寝室里,厨房里。
谨以此超级啰嗦的游记,献给一路相伴的Cherry,小圆子,方菲。
You are so nice. I miss you dearly.
1月3日咯,舒米43岁啦,生日快乐! =333=
~~相关照片见偶的相册~~
24日的火车上,不由自主地哼起来Silent Night,很是应景。但还有另一首歌在心中回荡着,Joni的The Circle Game——
We’re captive on the carousel of time
We can’t return,we can only look back
From where we came,and go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In the circle game.
我记得这个大伦敦,不那么感冒的牛津街,拥挤的推搡的永远快步疾走的人潮,我记得我们怎样无奈地在一天里第五次踏入麦当劳,怎样拖着沉重的行李在路上,在没有电梯的地铁里,在闭塞狭窄的旅馆楼道间,我记得到牛津时天色早早昏暗下来,巴斯的白天下着淅沥的小雨,去比斯特火车上后座炫富的中国年轻人,大本钟前莫名被捐掉的20镑,差10秒钟错过的火车,……每天的脚都走得生疼生疼,住在一抹一手灰的Earl’s Court的青旅、最后一晚水漫金山的伦敦YHA,好几次我都想念格拉斯哥,街上的人不会那么多,物价便宜不少,更加熟悉,我在英国的家……
可是,我还记得——记得坐在伦敦眼上那种恍惚身处世界之巅的感觉,记得勃朗特的肖像画离我咫尺远,记得我们一路飞奔赶上了去巴斯的火车,记得看雨果、看捕鼠器、看39级台阶,记得伦敦地铁永远都有的太好听太好听的歌声琴声,记得血拼后我们四个互相试穿新买的衣服的晚上,记得圣诞夜前的晚上,路上陌生的快乐的女孩和所有人说圣诞快乐……
我还记得……Cherry走的清晨,送方菲上Taxi的早上……17号出发的时候怎么手忙脚乱,16号考完艺术史踩在雪地上终于送一口气……在图书馆查资料码论文的日子……一起做起司蛋糕……喝粥……聚餐……9月5日在Kelvinhaugh St.上我茫然无措地找中国面孔,然后Cherry出现,终于一块石头落地,和小圆子去她的宿舍里拿大大的全麦面包,7点钟还没有暗下来的夏令时里,看到学校美丽的侧影……
28日清晨7点时分的的士在沉睡的格拉斯哥飞驰,飞驰,好像9月4日飞驰通向浦东机场的方向似——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来到终点。
一个人,只有停下来的时候,才怀念旅行的感觉,那种走、走、走的疲倦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人依靠多么好,多么踏实,多么有安全感。
我在这四个月里不想家,都是因为你们吧。
12.17 This is a District line to Wimbledon.
12月17日上午的火车,晃晃悠悠,下午四点半到达伦敦Euston车站。一出车站,映入眼帘的现代化的高楼,多行道的马路,串流不息的车辆,真是像极了上海!Cherry先去UCL的同学宿舍放行李箱,但剩下的两个大行李箱还是把我们累得够呛。
伦敦的地铁让初来乍到的我们一时摸不着头脑,一条线可以有三四个分岔口,深蓝的Piccadilly,淡蓝的Victoria,浅灰的Jubilee,大红的Central,土黄的Bakerloo……这还不是全部呢~走熟了就好,一开始挺晕乎的,但后来活动范围就围绕着Oxford St.和Leceister Square,大都是深蓝线。办了Oyster卡,很方便,美丽的红色大巴也能用。一次多充一点比较好,后来去看捕鼠器,本身就赶,还卡里没钱,一个耽误把开头错过了……伦敦地铁里摩肩接踵,非常拥挤,堪比人民广场站,这让我们四个在格拉斯哥呆久的“苏格兰人”感到不是一点点的不适应……以致我到了巴斯反而觉得熟悉、舒服了。不过后来熟悉了,也就跟上了LDN的快节奏,没有人因为和你轻轻碰了下就说Sori,后面几天牛津街上更是出奇的拥挤,和南京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LDN的地铁里,不时会飘来悠扬的琴声,音效极佳,匆匆疾走的我们上楼梯上电梯,一路过去,总能觅得到这美妙动听的音乐的源头。艺人们忘情地演奏着,无论是电音的、贝斯的、民族风的(好像木有小清新=。=)都绝不逊于那些专业歌手,格城Sauchiehall上的音乐已经叫人深深陶醉了,伦敦地铁的LIVE就是2 Thumbs Up啊!九曲十八弯的伦敦地下铁,瓷砖墙面两旁是各种的电影、音乐剧、戏剧的张贴画,《剧院魅影》《妈妈咪呀》《三十九级台阶》《Wicked》《Matilda》……我忍不住想,要是有Carey的《Through the Glass Darkly》就圆满了呀!
到第一天的旅馆要坐District Line,这条翠绿的线终点站之一不是别的地方——正是绿草茵茵温布顿!在和格城地铁一样的小小的车厢里,就听着一遍遍的“This is a District Line to Wimbledon”抑扬顿挫在耳际,啊……温布顿,多么可爱、多么亲爱的名字啊!
这晚的订的旅馆在Earl’s Court站,是个破破的Youth Hostel(懒到连名字都不取了- -),要一个人25胖子还没早饭……不过我们四人正好一个四人间,还是很安全,很放心的。
放好行李,去Oxford St.。初来大伦敦的冲击感还没有消失,面前汹涌的人潮叫人觉得又陌生、又熟悉。明亮的节日灯饰挂在牛津街的上头,SALE的海报已经贴在各大商铺的醒目处。尴尬的是,人流量巨大的牛津街解决晚饭的地方只有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麦当劳-麦当劳,我们在伦敦第一顿的晚饭就是一顿昂贵的麦当劳,店里人满为患,只得提个纸袋在街上吃汉堡,末了逛到施华洛世奇,赫本有蒂凡尼的早餐,我呢,有施华洛世奇的晚餐~
小圆子的同学带我们去Leicester Square,这个后来经过N次的中国城地区,一开始对它的印象并不好。正中间是片施工地,两旁是各种稀奇古怪名称的“Wok”中餐馆和意大利披萨店(也有“正宗兰州拉面”),但这其实是块美妙极了的地方,这里有两三个卖戏剧打折票的地方,一旁就是“The Sexist show” “Chicago” 的剧场,这种有点乱糟糟的热闹,慢慢地,叫人越来越喜欢。
吃了顿有“珍珠鸡”(以后去武汉吃正宗的,叫方菲请客哈哈)的港式茶餐厅“晚茶”,一个个胖子与便士,躺在红色仿瓷对称花纹的盘子里,有种古怪的赶脚。
到一旁的影院,想看福尔摩斯2,被价格吓了一跳,将近10个胖子啊!格城Cineworld学生票2.8啊!大伦敦,就是不一样……
到了伦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黑人很多,还有不少棕色皮肤的美洲人,各种语言的游客,满大街的亚洲面孔……
12.18 The only hot spring in Britain
第二天。早上拖着行李逛了地铁能直接进入的Victoria&Albert Museum,藏品不少,赫赫有名的不多——除了Bernini的一座雕塑“Neptune and Triton”。走马观花,没有看得很细。
怕错过去巴斯的火车,叫了伦敦的士,很宽敞,黑色的,还蛮有Sherlock里Taxi的赶脚XD,途径海德公园,冬天已至,树叶疏疏落落,但仍好生美丽,夏天的时候,这里将是怎样一副生意盎然的画面哟!
在去巴斯的火车上晒太阳,我们才意识到这样的安排把这个日照时间极为宝贵的岛国的一天里最精华的时间挥霍掉了,应该把火车时间安排在大清早,或晚上,不过这样一来票价可能就要上去了……
火车误了一个钟头的点,车上享受各种美妙的伦敦音,前座的小盆友慢悠悠地发着伦敦腔,我们好像在听听力一般。
到巴斯已经快日落,著名的罗马澡堂在酷似约克敏斯特大教堂但要小上一号的巴斯教堂旁边。罗马澡堂有中文讲解,展示了罗马统治时期的澡堂盛况(废话orz),很地标的建筑,晚上蒸汽升腾、墨蓝墨蓝的天、橘黄的吊灯、古老的墙,加之绿悠悠、滚烫滚烫的温泉,饶有韵味。
晚上的巴斯城冷冷清清,我们去稍稍偏远的Odeon看了《雨果》,回到YMCA Bath的青旅,订了伦敦第二晚圣马丁《捕鼠器》的票,干干净净的青旅床铺,安安静静的巴斯一夜,睡得很香。
12.19 The Hot White Glare of Bath
第三天。巴斯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早上在街上走,看不见什么行人。
巴斯的建筑正是简奥斯丁所说的”明晃晃的白“。白色的乔治亚风格的联栋房屋,长长的一排,沿着街道绵延开去。一样的高度,一式的颜色,但因为有了这个巴斯最有名的居民,小镇不让人觉得丝毫的单调与乏味。
简奥斯丁的父母1764年四月在巴斯的Walcot教堂结婚,1801年简随着父母与姐姐从Hampshire搬来巴斯住,Sydney Place的四号是她在巴斯的第一个家。然而,1805年,奥斯丁先生去世,简与母亲、姐姐搬到了Gay St.的25号,第二年的八月,简在Trim St.住了一段时间,但她不喜欢这个地区。总的来说,她并不喜欢巴斯,Gay St.40号的简奥斯丁中心的讲解员说,在简的眼里,巴斯,因为其温暖的气候和独一无二的温泉,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固然是个有很多看头的地方,但也是个人们从四面八方过来炫耀自己财富的地方(a place to see and to be seen)。在巴斯每况愈下的健康与父亲的辞世让最后简离开巴斯时并不留恋,反倒怀着“happy feedings of escape”的快乐心情。
但这不影响她在小说中频频提到巴斯,《诺桑觉寺》、《劝导》更是完全以巴斯为背景。可惜的是Gay St.40号的Jane Austen Centre并非简三处故居中的任何一处,中心内的布置更似一个简的作品改编的影片的展览,演员的手记不少,简本人的手稿只有可怜的一份。小小的JA Centre里,几乎全是慕名而来的中国学生,大家在小小纪念品店里挑得热火朝天,I <3 Mr. Darcy的小徽章最后抢手,穿着摄政王时期服饰的讲解员小帅哥一路负责卖门票,讲简的生平,招待我们喝mulled wine,在收银机后微笑地结账,脑袋一热买了22胖子纪念品的我一抬头,瞧见加罗律师的海报奇异地挂在小帅哥身后的墙上。
巴斯去牛津,本以为要误火车了,还好上一班晚点,顺利赶上。
牛津住Backpacker,除了洗手间&淋浴室差强人意,有着各种颜色涂鸦的青旅本身还是非常酷的。
走向牛津大学学院时天色已经很暗,在Jesus College、Exeter College、谢尔顿剧院草草一游。牛津的学院每一个都好似个小城堡,有中庭,有高高的围墙,各管各,很独立。
尽管光线昏暗,但牛津城还是给人的感觉很好,商业区的人刚刚好,热热闹闹,但不那么拥挤,大学城标志之一的各种小餐馆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牛津音,耳畔满满的牛津音,真是太好听了!
晚上Cherry、方菲去看Holmes2,我和小圆子买了酸奶逛逛Primark,回青旅路上顺带瞧了一眼黑影栋栋的Oxford Castle,这个城堡很小,而且毗邻闹市,赶脚很奇怪。我还是最喜欢面朝大西洋的Cuzlean Castle啊,海景房什么最有爱了XD
12.20 Yes, I’ve been to London!
第四天。早上在背包客吃早饭,末了要求我们self-catering把盘子洗了,一洗把去比斯特的八点半的火车洗掉了,还好买的是灵活时间的票,10点到达比斯特,中文标志的指示牌欢迎着我们来到这个奢侈品的奥特莱斯。
比斯特名不虚传,Burberry,Chanel, Prada, Gucci……作为Project Runway的骨灰粉丝,在Michael Kors的卖包包的店铺逛了良久,window-shopping也很满足啦。
下午六点多回到伦敦,在Bolsover St.上的YHA check in。上下床铺,很干净的房间与内置洗手间。
7点半的话剧,匆匆忙忙赶回Oxford Circus的地铁站,Oyster卡关键时刻没钱了,充钱,抓着Subway就走,无奈冲出St. Martin的车站下来问了一个超级不靠谱大叔,一指把我们指向了特拉法加广场,夜幕中惊鸿一瞥NGL的圆顶,再问路人,尽管自己一向发音感觉良好发的似乎也挺英英-the-a-tre,老奶奶就是听不懂啊(=-=)结果证明我们完全跑反方向了!气喘吁吁终于找到其实离地铁站不远的St. Martin Theatre,已经8点了。
其实我们的票是25胖子的upper circle,但被领进的是dress circle,“Are you ready?”一席正装的剧场人员一手搭在通向dress circle的大门上,微微欠身,低声问道。
终于一睹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阿婆最有名的话剧——第24616场《捕鼠器》!
St. Martin剧场小小的,但舞台的布置很精致丰富。不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捕鼠器》因为是四周式的观众席,布景略显简单,圣马丁将原汁原味的英国家庭旅馆的风貌展现了出来:壁炉、躺椅、得从下往上拉动的白色窗棂的窗户、沙发、木门……
演员表演与情节表现与中文版并没有很大不同。中文版的姐姐更要tomboy一些,伦敦版的意大利盗窃犯也很油头滑面,十分搞笑,中文版的女主人很年轻、苗条,伦敦版的更敦实、老练,嗓门也很洪亮,要说印象深的,倒是伦敦版的Jimmy一口藏不住的苏格兰音……
《捕鼠器》的一大亮点还是表现地很精彩:老太太独居会客厅,灯光晦暗,广播里播着诡异的“when you are alone in a room and the door opens”,一只手指弹奏的Three Blind Mice隐隐约约,背对观众席的门轻轻打开,老太太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道“Oh, it’s you!”——我们看不见门后的那个神秘人,却听得到一片漆黑里嘈杂的无线电声混着暴风雪夜的狂风呼啸声里,老太太奄奄一息的挣扎声,慢慢微弱下去。
姐姐与Jimmy相认的那段也十分好看,姐姐从弟弟的手势里认出他来,从不相信到激动地不能自已,到拼命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变化。女主人在与凶手的对峙中的那种无奈、恐惧、挣扎也表演地不错。但整部话剧的魅力还是要归功于阿婆式的情节设定——旧罪的阴影、封闭的空间、互相猜忌的人们、无法逃避的过往,和在绝望和恐惧里仍求得出生存与呼吸的爱情和亲情。
其实总的来说伦敦原版也没有那么惊艳,只是当小夫妻俩互相不知情地质问对方:“Were you in London yesterday?” “How could you…Yes! I was in London yesterday!”时坐在台下才感觉十分奇妙。伦敦,是城里,是这个郊外的家庭旅馆的夫妻俩瞒着对方给对方买结婚纪念品的有琳琅满目商品的地方,是留下三只瞎老鼠的吊诡童谣多年前农场命案的相关人复仇杀人的地方,是连绵阴雨、污水四溅、烟囱朝天的“指匠”Sarah和Moud命运交换的地方……伦敦,还有狄更斯的Oliver Twist,柯南道尔的Holmes,或是比比西的Sherlock……伦敦,是个有太多太多故事的地方呵!
看完话剧,去了Leicester Square的M&M巧克力博物馆,很可爱的地方。有许多的M&M口味的冰淇淋、纪念品、巧克力豆的卡通画……店员也很热情,拍了点照片,买了个漂亮的钥匙圈。回到YHA,看完gig的Cherry已经回来啦。
12.21 With courage to endure.
第五天。阴天的伦敦城。从Westminster车站出来,高大的大本钟就在眼前了。一旁的Houses of Parliaments非常恢弘大气。去买伦敦眼的票,走在风景最好的威斯敏斯特大桥上,相框里满满的伦敦眼、国会大厦、泰晤士河两岸……到了晚上,大桥两岸更是游人如织,小小的灯火,一串一串,明明灭灭,非常好看。
威斯敏斯特寺,非常壮观,非常美。是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好地方。许多英格兰、苏格兰的帝王都葬于此,Edward the confessor,Edward VI, Elizabeth I,Queen Anne,Mary Queen of Scotland……他们,就长眠在这方土地。这是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登基的地方,也是戴安娜王妃葬礼的举办地,更是不久前威廉凯特举办世纪婚礼的场所。雕塑、纪念碑、祭坛、墓碑、纪念碑,都值得细细地看,每一块的背后都是厚厚的历史。
西敏寺最让我也油然而生朝拜之情的地方是著名的Poets’ Corner,这里,长眠了多少杰出的诗人与作家啊!狄更斯、吉普林、哈代、丁尼生、拜伦、劳伦斯……只有这一刻,离他们那么近,才感觉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活过的人,而不仅仅是薄薄纸页上的一个个名字。
在看见简奥斯丁小小的方形圆形结合的纪念碑前我并没有想到会在这里就看到任何勃朗特姐妹相关的东西,可没走几步,在莎士比亚拿着摘录了他《暴风雨》中章节的雕塑的另一边,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勃朗特姐妹纪念碑了。
它在角落里,是一块极其朴素的石板。没有华丽的半身头像,没有任何雕花饰物。但这块朴素的石板却给我留下了托尔斯泰墓给茨威格留下的印象与意义。
它,“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它“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这块最美的纪念碑下面是一行:WITH COURAGE TO ENDURE。短短一句,道尽了三姐妹一生的困顿、挣扎、奋斗与隐忍。
这天本想去国会大厦旁听Houses of Lords的“辩论”的,却实在不巧,11年议会的最后一天早早就散会了,只听到门卫一句“See you in 2012”。
接下来,去哪儿呢?唐宁街吧!不走多远就来到英国的“中南海”——唐宁街10号。果然和网上说的一样,黑色的铁栅栏,有保安,不过还是能贴着栅栏远远一看的。说是有圣诞树的地方就是10号了,只是圣诞树面朝的是一栋古怪的深色房子,果然是和电影里头的不一样啊……
华灯初上,夜景璀璨,上伦敦眼!
非常幸运的,我们坐进了London Eye唯一的红色包厢,俯瞰窗外一片灯火辉煌,只是没做好功课,只认得出大本钟、议会大厦与圣保罗教堂的圆顶。伦敦眼到最高处时感觉十分美妙,有身处一种世界之巅的赶脚~
下伦敦眼,上牛津街——血拼!
伦敦的货是多啊,好大的Topshop,好大的Primack,好多的H&M,而摄政街,俨然又是一个比斯特呀!
那一晚很开心,我们四个互相试穿对方买的新衣服,亲爱的Cherry、小圆子、方菲呀,国内的同学有没有夸你们英伦风呐?
12.22 He believed… painting can inspire love in the viewer.
第六天。你怎能不爱上一个阳光灿烂的伦敦呢?!
早上去伦敦国家美术馆外排达芬奇意大利期间作品画展的票,足足排了两个钟头,还好我们有四个人,于是就两人排队,两人去NGL逛,交换着来。天气好,排队时太阳晒晒,看看美丽的特拉法加广场,也很开心。
和Cherry一起逛NGL多么幸福啊,一学期的艺术史一道上下来,一起在NGL里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一起找课上讲过的画,找几天前还出现在考卷上The Toilet of Venus的真迹,对着Caravaggio的The Dinner at Emmaus讲巴洛克风格特征,在Botticelli的Venus and Mars前心领神会地傻笑……我嫌过你烧的土豆太酥烂、烧菜比较重口味、好奇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影、在一起去斯特林玩的时候闹过脾气,但你走了我才发现自己多么想念你、依赖你,多么怀念一起烧饭、洗衣服、上课、写论文、在厨房里聊天、一起去社团、一起逛街看电影的日子啊……
(省略告白N字)
中饭在中国城吃的中餐,前一天五进麦当劳伤到了,赶紧米饭炒面六个浇头七个盒子好好吃一顿——出趟国才知道中餐的好哟!
然后就去国家肖像馆了,终于——我要亲眼看到布兰威尔画的勃朗特姐妹肖像画了!
所以一开始在都铎王朝画像、Queen Anne巨幅画像前自己都没有心思停下来看。摄政王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肖像画不是在一个楼层,我一路疾走,心里只想着,我要找那幅画,不,那两幅画,穿过好几个房间,我几乎要跑起来,越来越焦虑,然后,跨进那个房间前我也并不能确定一定在那里——头转向右边——就是它!无数传记的书封、网站的头图、小组的图标——那幅画!这幅画!就在我的眼前了!艾米莉衣服的绿色一下子就攥住了我的眼球,直到现在那绿色还在我的眼前,和所有别的画,所有别的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手法,所有那些精美的画框格格不入的——布兰威尔画笔挥洒的绿色,像是荒野,是原始的不能忘怀,那一刻,你看不见别的任何画,那绿色,刻在你的眼里,刻进了你大脑皮层的褶子里,不能忘怀,生生不息。
夏洛蒂的眼睛很圆润明亮的样子(其实不应如此,因为夏洛蒂是近视),颧骨颇为明显,整个脸型让我想到05版饰演Jane Eyre的Ruth Wilson。艾米莉的左手看了半天没看出究竟是个什么姿势……
画的边缘看得到画布,整幅画折叠的痕迹也很重,画的四周都是作画时扎进去的大头钉——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真真切切的存在的感觉,仿佛感觉得到这幅画怎么被一笔一笔地涂上颜色,怎样被折叠起来、怎样被携带、怎样的颠沛流离的运命,仿佛看得见那个被家人寄予厚望的男子作画的样子,仿佛他在黑牛酒吧沾染的酒精味也在画布粗糙的边缘嗅得到。布兰威尔自己的摸样在突兀的柱子中若隐若现,我脑海里一幅阿佳妮版三姐妹电影里布兰威尔梦想破碎后把自己从姐妹中抹去的颓败身形。
在这好像打开的书册的肖像画架的正对三姐妹画像的,背朝门方向,就是艾米莉的侧面肖像画。
棕色,满眼的棕色,和令人震惊的龟裂——整幅画好像易碎的瓷器,在消亡的边缘一般,粗大的龟裂,非常严重。艾米莉的眼睛下面的一块颜色完全地掉了。和三姐妹画像一样的,布兰威尔在构图时的粉红色粉笔印记并没有被油画颜料覆盖掉,时隐时现,还很明显。
布兰威尔的这两幅姐妹的肖像画,可以说是国家肖像画廊中最业余、最粗糙的了,但正是这种粗糙,使这两幅画拥有了叫人过目难忘的魔力,在精雕细琢的公侯伯子爵的画像中,在色彩富丽构图完美的历代女王、国王的画像中,这个约克郡山区里没受过什么正统绘画教育的男子的画,却有强大的力量,让人们停下来,驻足、凝视,尝试着,去阅读这拙劣的笔法、单调的用色、不够精确的构图之后的丰富的令人着迷的故事。
四点的时候去看达芬奇展。
这次画展主要包含了达芬奇在米兰时,在Ludovico Sforza的赞助下完成的作品。主要展示的画作有The Lady with an Ermine、岩间圣母(史上第一次在同一地点展出)、未完成的Saint Jerome、拿来和同时期别的画家做对比的The Madonna Litta、姿态诡异的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以及Last Supper——保存得最好的刻画最忠实的一幅当时画家的拷贝。
画展不光展示达芬奇一人的画,另有他同时期别的画家、workshop里的画匠的作品、达芬奇自己的手稿等等。期间还有个蛮长的短片介绍,最后已经闭馆的NGL专门为达芬奇展开出一个展厅放the Last Supper相关的作品,一路穿过空荡荡的NGL感觉好奇妙!
The Lady with an Ermine很美,展览还讨论了这只奇大的ermine的可能的象征意义,‘lady’ Cecelia elongated的手指等等的细节。岩间圣母两幅都非常大,伦敦这幅颜色很诡异。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中,St Anne有个食指指向天空的手势,我顿时就(⊙o⊙)…了……Last Supper的复制品颜色比现如今残破不堪的原画饱满不是一点点,细节丰富,也非常巨大。
三个画展下来筋疲力竭,Cherry和方菲去UCL同学家拿行李,牛津街粗粗一兜,在伦敦找地方不看地图的后果就是走了半天又回到了牛津街……晚上在YHA的餐厅里计划到明天行程,Cherry还要打包,想赶紧洗洗睡了,没想到——
浴室的水漫出来,床上吊挂着歇腿的我一脚下去水就没了脚踝……于是我们再换房间,搬行李,理东西。折腾到两三点,Cherry设了一大早的闹钟,终于睡了。
12.23 You should see those shops on the Sauchiehall St. …
第七天。早晨时睡得浅,不知是小圆子还是Cherry一声Byebye我立马就起来也说byebye,两个箱子一个背包的Cherry就这样在伦敦的清晨,第一个踏上了回国的路……
最后一天订的是Victoria的BB,乘红色巴士从牛津街到Victoria,坐巴士的上层,一路好风光。BB很有爱,地毯、小床、内置的洗手池、日式的吊灯、热情的reception desk,第二天还有长得酷似桃金娘的女主人招待我们有茶有土司有奶酪的早餐,真的很值!
安顿下来,先去Bank of England,临近圣诞,Bank不能进了,Museum还是能进一下的,看着年代久远的先令、基尼、和巨大的crown coin,很有趣。
再去St Paulo Cathedral。圣保罗身处闹市,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赶脚。路过&拍照后,一起去Old Bailey街——哈哈,没错,就是Garrow’s Law里头的Old Bailey,可惜当我们站在central criminal court外才发现这个不是什么遗址啊,是很现代很严肃的中央刑事法庭……(= =|||)权当踩个点路过吧。倒是墙壁上有site of newgate demolished 1777的字样,多少还算有些加罗年代的痕迹了。
然后去Leicester Square买了晚上39 Steps的票,再去哈罗德——又是一个比斯特啊……里面迷宫似的,找个洗手间好艰难> <
然后小圆子和方菲就去逛街了,我往Regent St.走,在哈雷玩具城里面对着一个HP纪念品的小小角落站了30分钟,最后决定还是不买20胖子(+)的魔杖了……Regent St.与Piccadilly St.的交界处好像一个百老汇,而我看的喜剧39 Steps的复古海报正挂在Criterion剧场的上方。
39 Steps改编自希区柯克的同名影片,四个演员饰演所有角色,大逃亡的情节要求频繁的场景转换,借助很少的道具,演员们通过频繁的服装转换(帽子or穿一半衣服)在同一场景里饰演多人,好不热闹。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kiss之时身后的圣诞树“叮”地一亮,金色彩条从天而降,好有节日气氛。
巧也巧,39 steps的大逃亡中男猪脚逃到了苏格兰,好心的农场主妇帮了他一把,闲谈之余农场主妇一句“You should’ve seen those shops on the Sauchiehall St.”好像是为我这个第二天就要回Sauchiehall的量身定制一般。
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想回去,我喜欢上了这个有夜生活的、热闹的伦敦了。我爱这种旅行的感觉。每天的烦恼仅仅是是不是再吃一顿麦当劳或是明天去哪些景点玩。我在一个非现实的生活的一个更超现实的环境里。在所有故事上演的伦敦。
伦敦。
从熙熙攘攘的Piccadilly到安静的Victoria,街上行人稀少,但远远能听到一个姑娘和对面走来的人们说Merry Christmas,我们越走越近了,我低着头,正准备和她擦肩而过——而她,则充满热情地也向我这个异乡人也道了声Merry Christmas。我顿时百感交集,又喜悦、又止不住地伤感。
回到BB,帮方菲打包行李。我们睡了的时候方菲还开着电脑确认着航班。我慢慢意识到,朋友们,我们度过了那么美好的时光的朋友们,正在一个一个离开。
12.24 Silent night,holy night
第八天。方菲早早的Taxi就去了机场。只剩我和小圆子两个人了。
行李寄放在BB,去白金汉宫。一会儿就到了。苍茫的12月天空下的白金汉宫显得很普通,见证世纪之吻的阳台也只好像一个平平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阳台,倒是带着超高黑色帽子的站岗小人(XD)很适合来借位照个相。广场上不那么美丽的君王不出所料是Victoria。
横穿Green Park搭地铁去Covent Garden的Banana Republic买风衣,发现伦敦真是哪里都是超有逛头的地方啊,Covent Garden的圣诞集市好热闹,我们尝了委内瑞拉的玉米饼+布朗尼巧克力+菠菜煮的汤。
下午2点的火车,原先怎么算时间都很宽裕,最后还是猛然发现只有半个钟头不到了。还好赶上了……
回去的火车人不多,脑海中一直响着《平安夜》的曲调,有列车人员来送免费的巧克力饼干,销路却并不好。
越往后段火车抖得越厉害,7点左右,终于回到了格拉斯哥。
晚上喝了小圆子煮的粥、炒的蚕豆、做的蘑菇番茄蛋汤,胃里好舒服。
蚕豆和蘑菇,现在还有不少在我的冰箱里头呢。
终于写完了,从11年送走小圆子的凄凉的不得了的28号写到此刻2012年1月3日的凌晨。那八天,多么美好的八天啊。我们,在巴斯,在牛津,在伦敦。我们也一起,去过圣安、爱丁堡、斯特林、约克。以及在格拉斯哥,市里,校园里,寝室里,厨房里。
谨以此超级啰嗦的游记,献给一路相伴的Cherry,小圆子,方菲。
You are so nice. I miss you dearly.
1月3日咯,舒米43岁啦,生日快乐! =333=
~~相关照片见偶的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