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文学的三个来源
文/洪易
文艺复兴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整个西方文学中一座巍峨的高峰。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除了有着政治、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复杂背景,也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世俗文化和东方文化是孕育这一新型文学的主要精神资源。
精神之母: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是文艺复兴文学兴起的直接文化动因。不仅从口号上来看文艺复兴的“复兴”对象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且在精神实质上,两者也是一脉相承、声气相通的。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同于同期的其它文化,它最早发现和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能力,创立了理性思维模式,从而赋予了人以前所未有的尊严与地位。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而作为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对人的这一特质赞赏有加。在他看来,“理性是我们人的存在中最高级的部分:人类个人真正存在的东西。一个人的理性,是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他的存在的中心”。对理性的崇尚使人摆脱了对神灵的依附而转向了对自身的强调和关注。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及造型艺术中所展示的生活理想与人性内容都包含着强烈的世俗精神和人文色彩。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并且与人通婚,生出大量半神半人的英雄。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古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
虽然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阴霭遮掩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荣光,但无法阻隔它对现实的召唤所发出的回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于是,他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希腊和罗马。
从13世纪末开始,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有人就已经开始了对古典文化的搜集和研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就是一个痴迷于古典文化的学者。正是他搜寻到西塞罗的书信而发现了人文学,从而掀起了学习人文主义的热潮。当时意大利的文化名人莫不以学习古典为荣,莫不投入到搜集、整理和研究古籍和文物的行列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及罗马废墟中文物的被发掘更为这场运动推波助澜。当时的文化名人高呼着“回到希腊去”、“我去,我去把死人唤醒”的口号,声称要把昔日的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正是通过这些人文主义者的不懈努力,曾被湮灭的古典文化才得以“重见天日”,再一次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由二者组成的古典文化孕育了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造就了一个个“文学巨人”的成长,使之以无穷的力量挣脱了中世纪的锁链,并以其巨手开启了欧洲近现代历史的宏伟大幕。正因如此,有的学者才认为,没有古典传统这个外因,西方就不会有文艺复兴。
叛逆之花:中世纪世俗文化
尽管由于基督教在各个领域中的绝对统治而使整个中世纪的文化沉闷呆板,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文艺复兴文学与中世纪的内在关联。中世纪虽然以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独霸天下,但同时也存在着世俗的“异端思想”和文化。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
就文学而言,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是一种充满着现世精神的世俗文学。由于骑士来自封建社会的中下阶层,加之他们在屡次东征的过程中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迥异于宗教思想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他们对个人优良品德与技艺的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荣誉的重视,都体现着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的鲜明特征。特别是他们对希腊式“典雅爱情”的崇尚,更是对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思想的大胆挑战。产生并兴盛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骑士抒情诗就主要表现了骑士们的这种世俗情感。它对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兴起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世纪初,很多普罗旺斯诗人由于战乱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抒情诗的发展。不仅其特定的爱情主题成为文艺复兴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作家竞相效仿的重要对象。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彼特拉克正是接受了这种诗歌的传统而发展了十四行诗,使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蔚为壮观的一种诗体,并对后世欧洲的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骑士传奇虽然叙述的是骑士们荒诞离奇的冒险活动,但也贯穿着肯定现世、追求生活幸福的思想内容。另外,它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内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
市民文化是随着11世纪城市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经过蛮族数百年的破坏、扫荡,城市在欧洲大陆重新出现,成为中世纪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城市中形成的市民阶层,成为僧侣、贵族之外的第三极。他们不满于封建阶级和教会对人性的压抑、禁锢,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要求世俗享乐,因而具有突出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市民文化的兴起是对基督教思想的最大反叛,是对世俗化运动的最有力推动。薄伽丘的《十日谈》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文学的气息。
异域奇葩:东方文化
较之中世纪的西欧文化,东方文化要发达和先进得多。自公元8世纪起,它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入西欧,不仅对中世纪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东方文化中以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为主。前者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它使西方人重新找回了曾经失落的灿烂文明,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的热情,从而促成了人文主义新文学的兴起。相比之下,阿拉伯文化的作用要更加广泛而持久。同拜占庭文化一样,它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拨斯王朝时期,通过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就保护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在后来的军事扩张中,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两个重要基地,这些古典文化得以向欧洲内陆传播。特别是发生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的对阿拉伯译本的大规模翻译运动,更是将这一传播活动推至极致。当时的科尔多瓦(今西班牙科尔多瓦省首府)和托莱多(今西班牙托莱多省托莱多市)成为阿拉伯文化的中心,大批学者云集于此,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从而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所以美国著名东方学家希提说:“有了他们(阿拉伯人)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的本族文化也得以传播并逐渐被欧洲所接受。其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对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古希腊罗马文学一样,阿拉伯文学也具有一种与中世纪欧洲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注重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色彩。尽管其中也包含着伊斯兰宗教意识,但世俗精神仍是其主导性的思想内容。如诗歌中对爱情的描写与赞颂,韵文故事中对个人英雄的刻画,寓言中对智慧的推崇,《一千零一夜》中对商人和商业的重视、对追求财富的肯定、对爱情甚至性活动的描写都对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典型的莫过于小说集《一千零一夜》。《十日谈》中的很多情节都与之相似,如第一天第五个故事与其中的《国王和将相嫔妃》、第七天第六个故事与《侍卫和泼妇》、第十天第九个故事与《尔辽温丁•艾比•沙蒙特》等。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如此,甚至其中的《情郎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还有的学者发现,但丁的《神曲》就摹仿了阿拉伯文化中关于先知穆罕默德夜间旅行和登霄的传说。
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就像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曾吸收了埃及和西亚等优秀文化一样,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同样离不开多元文化的影响。从文化类型上来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世俗文化和东方文化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前两者属于西方文化内的同质文化,后者则是一种异质文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异质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这既是一种文化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拜占庭文化
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设了四帝共治制,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亚平宁半岛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并各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
拜占庭(Byzantine)原为一古希腊城市,君士坦丁称帝后选定这个城市为新首都。330年,新首都建成,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罗马帝国又经过了一连串的混战,分分合合。
394年,狄奥多西一世再次统一罗马帝国,这是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统一。此时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米兰。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去世前他将帝国再次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阿卡迪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定都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即后世所称的拜占庭帝国。
在经过不断的蛮族入侵和内乱之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罗马帝国彻底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为伊斯坦布尔,继续作为首都,即现在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今土耳其首都为安卡拉)。
所谓拜占庭文化指的就是东罗马帝国文化。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一些原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其优越性与黑暗的比较,使得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文艺复兴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整个西方文学中一座巍峨的高峰。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除了有着政治、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复杂背景,也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世俗文化和东方文化是孕育这一新型文学的主要精神资源。
精神之母: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是文艺复兴文学兴起的直接文化动因。不仅从口号上来看文艺复兴的“复兴”对象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且在精神实质上,两者也是一脉相承、声气相通的。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同于同期的其它文化,它最早发现和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能力,创立了理性思维模式,从而赋予了人以前所未有的尊严与地位。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而作为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对人的这一特质赞赏有加。在他看来,“理性是我们人的存在中最高级的部分:人类个人真正存在的东西。一个人的理性,是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他的存在的中心”。对理性的崇尚使人摆脱了对神灵的依附而转向了对自身的强调和关注。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及造型艺术中所展示的生活理想与人性内容都包含着强烈的世俗精神和人文色彩。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并且与人通婚,生出大量半神半人的英雄。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古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
虽然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阴霭遮掩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荣光,但无法阻隔它对现实的召唤所发出的回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于是,他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希腊和罗马。
从13世纪末开始,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有人就已经开始了对古典文化的搜集和研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就是一个痴迷于古典文化的学者。正是他搜寻到西塞罗的书信而发现了人文学,从而掀起了学习人文主义的热潮。当时意大利的文化名人莫不以学习古典为荣,莫不投入到搜集、整理和研究古籍和文物的行列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及罗马废墟中文物的被发掘更为这场运动推波助澜。当时的文化名人高呼着“回到希腊去”、“我去,我去把死人唤醒”的口号,声称要把昔日的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正是通过这些人文主义者的不懈努力,曾被湮灭的古典文化才得以“重见天日”,再一次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由二者组成的古典文化孕育了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造就了一个个“文学巨人”的成长,使之以无穷的力量挣脱了中世纪的锁链,并以其巨手开启了欧洲近现代历史的宏伟大幕。正因如此,有的学者才认为,没有古典传统这个外因,西方就不会有文艺复兴。
叛逆之花:中世纪世俗文化
尽管由于基督教在各个领域中的绝对统治而使整个中世纪的文化沉闷呆板,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文艺复兴文学与中世纪的内在关联。中世纪虽然以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独霸天下,但同时也存在着世俗的“异端思想”和文化。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
就文学而言,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是一种充满着现世精神的世俗文学。由于骑士来自封建社会的中下阶层,加之他们在屡次东征的过程中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迥异于宗教思想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他们对个人优良品德与技艺的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荣誉的重视,都体现着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的鲜明特征。特别是他们对希腊式“典雅爱情”的崇尚,更是对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思想的大胆挑战。产生并兴盛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骑士抒情诗就主要表现了骑士们的这种世俗情感。它对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兴起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世纪初,很多普罗旺斯诗人由于战乱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抒情诗的发展。不仅其特定的爱情主题成为文艺复兴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作家竞相效仿的重要对象。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彼特拉克正是接受了这种诗歌的传统而发展了十四行诗,使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蔚为壮观的一种诗体,并对后世欧洲的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骑士传奇虽然叙述的是骑士们荒诞离奇的冒险活动,但也贯穿着肯定现世、追求生活幸福的思想内容。另外,它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内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
市民文化是随着11世纪城市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经过蛮族数百年的破坏、扫荡,城市在欧洲大陆重新出现,成为中世纪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城市中形成的市民阶层,成为僧侣、贵族之外的第三极。他们不满于封建阶级和教会对人性的压抑、禁锢,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要求世俗享乐,因而具有突出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市民文化的兴起是对基督教思想的最大反叛,是对世俗化运动的最有力推动。薄伽丘的《十日谈》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文学的气息。
异域奇葩:东方文化
较之中世纪的西欧文化,东方文化要发达和先进得多。自公元8世纪起,它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入西欧,不仅对中世纪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东方文化中以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为主。前者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它使西方人重新找回了曾经失落的灿烂文明,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的热情,从而促成了人文主义新文学的兴起。相比之下,阿拉伯文化的作用要更加广泛而持久。同拜占庭文化一样,它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拨斯王朝时期,通过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就保护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在后来的军事扩张中,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两个重要基地,这些古典文化得以向欧洲内陆传播。特别是发生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的对阿拉伯译本的大规模翻译运动,更是将这一传播活动推至极致。当时的科尔多瓦(今西班牙科尔多瓦省首府)和托莱多(今西班牙托莱多省托莱多市)成为阿拉伯文化的中心,大批学者云集于此,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从而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所以美国著名东方学家希提说:“有了他们(阿拉伯人)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的本族文化也得以传播并逐渐被欧洲所接受。其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对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古希腊罗马文学一样,阿拉伯文学也具有一种与中世纪欧洲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注重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色彩。尽管其中也包含着伊斯兰宗教意识,但世俗精神仍是其主导性的思想内容。如诗歌中对爱情的描写与赞颂,韵文故事中对个人英雄的刻画,寓言中对智慧的推崇,《一千零一夜》中对商人和商业的重视、对追求财富的肯定、对爱情甚至性活动的描写都对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典型的莫过于小说集《一千零一夜》。《十日谈》中的很多情节都与之相似,如第一天第五个故事与其中的《国王和将相嫔妃》、第七天第六个故事与《侍卫和泼妇》、第十天第九个故事与《尔辽温丁•艾比•沙蒙特》等。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如此,甚至其中的《情郎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还有的学者发现,但丁的《神曲》就摹仿了阿拉伯文化中关于先知穆罕默德夜间旅行和登霄的传说。
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就像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曾吸收了埃及和西亚等优秀文化一样,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同样离不开多元文化的影响。从文化类型上来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世俗文化和东方文化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前两者属于西方文化内的同质文化,后者则是一种异质文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异质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这既是一种文化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拜占庭文化
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设了四帝共治制,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亚平宁半岛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并各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
拜占庭(Byzantine)原为一古希腊城市,君士坦丁称帝后选定这个城市为新首都。330年,新首都建成,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罗马帝国又经过了一连串的混战,分分合合。
394年,狄奥多西一世再次统一罗马帝国,这是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统一。此时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米兰。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去世前他将帝国再次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阿卡迪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定都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即后世所称的拜占庭帝国。
在经过不断的蛮族入侵和内乱之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罗马帝国彻底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为伊斯坦布尔,继续作为首都,即现在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今土耳其首都为安卡拉)。
所谓拜占庭文化指的就是东罗马帝国文化。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一些原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其优越性与黑暗的比较,使得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
黑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0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