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访老舍故居
王府井闹市旁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名为“丰富”。一进胡同口,就是一座黑漆门的院落,那便是老舍从50年到66年生活了十余年的故居。一进门是堵灰色影壁,上面有个淡绿色的福字。旁边是个办公室,可以领票,不过里面的大爷正眯瞪着,不便打扰他。再往里走有个别致的绿漆门,里面映出一个五彩边的木影壁,中间也是个福字。绕过影壁,便是小院,里面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头像。
由于是冬季,只有我一位游客。见我进来,一位穿黄色外套,戴个无边大眼镜的女士走了过来,原来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我说绕院的三间房即是展厅,让我按顺序参观。第一个展厅展示了老舍从苦寒的童年到1931年与胡絜清成婚的经历。其中包括他去伦敦东方学院,及后来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讲课的过程。其中提到老舍在英国时曾编写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汉语教材,提名为《言语声片》。在英期间他还曾帮艾支顿(Egerton)完成对《金瓶梅》的翻译。第二个展厅介绍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及后来赴美讲学,和49年后回国成为“人民艺术家”的经过。第三展厅是正房,保留了老舍与胡絜清生活时的部分家具与陈设。
前两个展厅里都有多媒体屏幕。第一展厅里的是个“祥子快跑”的游戏,可能是为了吸引小朋友。第二展厅里播放的题目沉重的多,通过对一些目击者的采访回述了老舍之死。据葛献挺回忆,八二三那天,老舍被拉到孔庙批斗,当时天气很热,但他与其他被批斗者被迫跪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里面烧的是戏装等“四旧”。为了保全老舍,葛说他罪大恶极,死了太便宜,必须要口供。就这样,被折腾了一天的老舍终于在晚上带着遍体伤痕回到了这座小院。第二天凌晨,他又走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正看着,那位着黄衣的工作人员进来了。我问她来这里的人多不多,她说多,一夏天都累得她成相片儿了,现在人少点,才又长出些肉来。我又问她这些屋子是做什么用的,她说现在这间以前老舍的三个女儿住,对面那间,就是一展厅,是储物室。第三展厅老舍与胡絜清住。说着说着,她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诉说起关于这个院子的故事。言谈中我才知道她姓宋。按宋姐介绍,这院子又称丹柿小院,是老舍夫人胡絜清取的名字,因为老舍50年将此院落买下后,亲手栽了两棵柿子树。那两棵树一到秋天就会结满橘红色的小柿子,到现在依然如此。另外院子里还有棵枣树,也是老舍栽的,夏天时结满果子,之后落得遍地都是。那时她会采许多送给来这里的游客。她说那枣儿分外香甜,和外边的不一样。
宋姐还提起那个五彩边的木影壁,原来是老舍夫人特别定制的。因老舍与夫人都是满人,所以影壁的设计带些满族风格。另外上面的福字写的特别,因它的右半边形似“多”字,以托多福之意。这也是胡絜清亲自设计书写的。每年她都会写一幅新的贴上,直到2001年逝世。
宋姐说因敬仰老舍先生,每天都把这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其他的工作人员见她如此敬业,笑说老舍会回来找她。她说她不怕,欢迎老舍回家。若先生真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50多年后看到的一切感到欣慰。老舍忌日时,她会向第三展厅里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每天拂拭老舍头像时,她会说老舍先生早,再闲聊几句。她说不怕别人笑她,说老舍先生这样的好人,走的却如此之凄凉,她一定要把这个小院看好,让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来过后都满意。宋姐提到老舍以前的一些老邻居还在,有时会过来和她讲些先生以前的故事。比如有的邻居孩子淘气,会上房去偷他家的柿子。但老舍从不恼怒,反而会在下面关心的守望,说“当心,别摔下来啊”!
老舍49年应邀从美国回国,本来总理要为他安排住处,但他不愿麻烦他人,就用一百匹白布的价格从一个商人手里买来这套小院。院里种树栽花,养鱼养猫。老舍自幼体弱,每日会在院中打拳健身。另外他还会相声,双簧等,也曾写过京剧剧本。闲暇时老舍喜欢打牌。如今在他卧室的床上,还码放着一副扑克。
第三展厅,即正房的一侧是胡絜清的画室,画室上挂一副她画的菊花。胡是齐白石的关门弟子。齐白石,李可染等都是老舍一家的好友,常在正室那几座小小的沙发上聚会谈天。老舍那侧的屋内有一个西式的大书柜,整体陈设简单但雅致。一张小书桌便是老舍日常工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台历,时间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
细想起来,老舍其实是五四文人中国际经历最多的一个,生涯遍及英国,西欧,南洋,日本,美国。但他偏偏又是文风最乡土的一个。没有老舍,就没有文学里的北京。展厅里有老舍童年时玩的泥饽饽和羊拐,这些也造就了老舍心灵深处永在的京味。回家后发现书柜里有本《老舍散文集》,里面老舍说了这么一句:“写通俗的文艺,俗难,俗而有力更难。能作到俗而有力恐怕就是伟大的作品吧?”(《未成熟的谷粒》八)这些大概也可以作为老舍文风的总结。俗而不媚,俗而真,这是老舍先生创造的京韵,是他感人的力量。
老舍自幼丧父,家境清贫,九岁时还一字不识,靠一位终身散财济贫的“刘大叔”,即后来的宗月大师的帮助才上的学。21岁他开始在燕大旁听英文,三四年后便赴英讲学。他与文字接触如此之晚,却成为如此多产的,灵敏的一位作家,天资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他的灵感大概也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真诚的态度,真诚的关注。正是因为这份真,他匆匆地撒手人寰。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到现在还有人精心地看护他住过的小院,在每一个夏天,把他栽种的枣树上的果实分给每一个知道他名字的,路过的人。
![]() |
![]() |
福字木影壁 |
由于是冬季,只有我一位游客。见我进来,一位穿黄色外套,戴个无边大眼镜的女士走了过来,原来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我说绕院的三间房即是展厅,让我按顺序参观。第一个展厅展示了老舍从苦寒的童年到1931年与胡絜清成婚的经历。其中包括他去伦敦东方学院,及后来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讲课的过程。其中提到老舍在英国时曾编写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汉语教材,提名为《言语声片》。在英期间他还曾帮艾支顿(Egerton)完成对《金瓶梅》的翻译。第二个展厅介绍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及后来赴美讲学,和49年后回国成为“人民艺术家”的经过。第三展厅是正房,保留了老舍与胡絜清生活时的部分家具与陈设。
![]() |
展厅 |
前两个展厅里都有多媒体屏幕。第一展厅里的是个“祥子快跑”的游戏,可能是为了吸引小朋友。第二展厅里播放的题目沉重的多,通过对一些目击者的采访回述了老舍之死。据葛献挺回忆,八二三那天,老舍被拉到孔庙批斗,当时天气很热,但他与其他被批斗者被迫跪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里面烧的是戏装等“四旧”。为了保全老舍,葛说他罪大恶极,死了太便宜,必须要口供。就这样,被折腾了一天的老舍终于在晚上带着遍体伤痕回到了这座小院。第二天凌晨,他又走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正看着,那位着黄衣的工作人员进来了。我问她来这里的人多不多,她说多,一夏天都累得她成相片儿了,现在人少点,才又长出些肉来。我又问她这些屋子是做什么用的,她说现在这间以前老舍的三个女儿住,对面那间,就是一展厅,是储物室。第三展厅老舍与胡絜清住。说着说着,她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诉说起关于这个院子的故事。言谈中我才知道她姓宋。按宋姐介绍,这院子又称丹柿小院,是老舍夫人胡絜清取的名字,因为老舍50年将此院落买下后,亲手栽了两棵柿子树。那两棵树一到秋天就会结满橘红色的小柿子,到现在依然如此。另外院子里还有棵枣树,也是老舍栽的,夏天时结满果子,之后落得遍地都是。那时她会采许多送给来这里的游客。她说那枣儿分外香甜,和外边的不一样。
宋姐还提起那个五彩边的木影壁,原来是老舍夫人特别定制的。因老舍与夫人都是满人,所以影壁的设计带些满族风格。另外上面的福字写的特别,因它的右半边形似“多”字,以托多福之意。这也是胡絜清亲自设计书写的。每年她都会写一幅新的贴上,直到2001年逝世。
宋姐说因敬仰老舍先生,每天都把这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其他的工作人员见她如此敬业,笑说老舍会回来找她。她说她不怕,欢迎老舍回家。若先生真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50多年后看到的一切感到欣慰。老舍忌日时,她会向第三展厅里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每天拂拭老舍头像时,她会说老舍先生早,再闲聊几句。她说不怕别人笑她,说老舍先生这样的好人,走的却如此之凄凉,她一定要把这个小院看好,让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来过后都满意。宋姐提到老舍以前的一些老邻居还在,有时会过来和她讲些先生以前的故事。比如有的邻居孩子淘气,会上房去偷他家的柿子。但老舍从不恼怒,反而会在下面关心的守望,说“当心,别摔下来啊”!
老舍49年应邀从美国回国,本来总理要为他安排住处,但他不愿麻烦他人,就用一百匹白布的价格从一个商人手里买来这套小院。院里种树栽花,养鱼养猫。老舍自幼体弱,每日会在院中打拳健身。另外他还会相声,双簧等,也曾写过京剧剧本。闲暇时老舍喜欢打牌。如今在他卧室的床上,还码放着一副扑克。
第三展厅,即正房的一侧是胡絜清的画室,画室上挂一副她画的菊花。胡是齐白石的关门弟子。齐白石,李可染等都是老舍一家的好友,常在正室那几座小小的沙发上聚会谈天。老舍那侧的屋内有一个西式的大书柜,整体陈设简单但雅致。一张小书桌便是老舍日常工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台历,时间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
细想起来,老舍其实是五四文人中国际经历最多的一个,生涯遍及英国,西欧,南洋,日本,美国。但他偏偏又是文风最乡土的一个。没有老舍,就没有文学里的北京。展厅里有老舍童年时玩的泥饽饽和羊拐,这些也造就了老舍心灵深处永在的京味。回家后发现书柜里有本《老舍散文集》,里面老舍说了这么一句:“写通俗的文艺,俗难,俗而有力更难。能作到俗而有力恐怕就是伟大的作品吧?”(《未成熟的谷粒》八)这些大概也可以作为老舍文风的总结。俗而不媚,俗而真,这是老舍先生创造的京韵,是他感人的力量。
![]() |
纪念票,上有老舍所提笃信好学。宋姐叫我好好收藏,说以后可能断版。 |
老舍自幼丧父,家境清贫,九岁时还一字不识,靠一位终身散财济贫的“刘大叔”,即后来的宗月大师的帮助才上的学。21岁他开始在燕大旁听英文,三四年后便赴英讲学。他与文字接触如此之晚,却成为如此多产的,灵敏的一位作家,天资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他的灵感大概也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真诚的态度,真诚的关注。正是因为这份真,他匆匆地撒手人寰。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到现在还有人精心地看护他住过的小院,在每一个夏天,把他栽种的枣树上的果实分给每一个知道他名字的,路过的人。
-
claireC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7 21:10:42
-
韦恩夫妇保护会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3 12:27:32
-
门前的来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6 01:40:18
-
沁园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9 21:21:51
-
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8 11:32:11
-
零零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10 10:30: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8 21:48:45
-
喵苗淼庙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1 15:07:52
-
张叔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6:16:47
-
Or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22:53:19
-
秦淮河畔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21:33:26
-
冽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1:42:35
-
秋天的老酸奶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1:22:11
-
天海太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1:21:36
-
桑梓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1:08:06
-
Helenhel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0:48:03
-
ade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0:21:33
-
山子湾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0:21:33
-
♪りか☆彡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10:18:34
-
群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9:46:22
-
默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9:15:28
-
C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7:33: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6:33:37
-
漫艺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6:19:35
-
LauraSoph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6:09:04
-
飞刀.又见飞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6:03:13
-
苏黑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3:02:57
-
默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23:29:20
-
__゛尕寶貝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17:16:4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15:48:31
-
deo Z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9:09:52
-
吾须在意兮?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1:17:00
-
.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0:31:15
-
小栗 稲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0:11:39
-
孤单深夜呼呼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0:11:2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0:10:10
-
自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00:03:17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3:54:12
-
文骆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2:03:09
-
水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1:43:29
-
问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