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
沈的湘西始终有一种对淳朴的歌颂,那个时期宗法式的封建农村写的人很多,但沈的就很不一样。缘由就在湘西给人一种活路,一种包容,淳朴乡民报庙酬神却并不把封建的守节那一套看的那么重。作品中我们所预见的萧萧的命运应该是重被沉潭的,轻则远嫁。而沈笔锋一转就写出对于那些外来的规矩,普通乡民并不甚在意。乡民们只是觉得规矩是规矩,为什么这样做谁也不清楚,但萧萧似乎沉不沉潭也就没那么必要。萧萧就这么躲过去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宽容。所以沈在多次困顿精神重压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乡,虽然闻杜鹃而悲,但这里始终有活路。当然沈后来也写有惨烈的沉潭,但总的来说沈对故乡要表达的情感,是很矛盾的,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始终是不满的,只是不同时期侵入的东西不同,有时是“封建”,有时是“自由”,有时是“新生活”,而那里的乡人呢,始终是一种不为所动的姿态,在沈的笔下那些东西都是被调侃的,“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你说他愚昧也好,说他顽固也罢,沈的湘西是充满活气的,元气淋漓,在不自知中完成自我净化。这点意义上说沈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信心,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主流作家都是怀疑以及逐外,对中国缺乏信心,沈反其道而行之,守着他的桃花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范本。沈的表达方式没那么激进,没那么态度积极,但润物无声,这股清流最后流淌到汪曾祺、阿城他们那里。表面看起来了无作用,但一点点做起来,一个人在角落里的坚守姿态,这种力量让人心敬的很。
现代文学不只有鲁迅对民族性的批判,同样还有沈从文对民族高尚品德的挖掘,现代人乏力、猥琐的现代在乡民的古拙守常面前没有一丝优势,鲁迅也说过,“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里“迷信”其实是指信仰的东西,他真正被表达出来正是由沈从文完成的。对于古旧精神、对于文化的信仰沈始终充满信心,在精神饱受磨砺,几经崩溃之际,他却可以凤凰涅槃的重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沈从文的《萧萧》分明又写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现代文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沈对湘西的描写,显然不止此,他的文学世界有对自然、时空、历史的静观。他总是默默做一个看的孤独者。他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可正是沈从文与鲁迅一道才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中国。我们活着不止有愚昧封建,还有爱与美,中国人绵延不息几千年不可能全都是痛苦。沈对爱与美的书写,对民族品德重建的希望,其意义就在于此。鲁迅是批判的,沈从文是建设的,在我这里沈比鲁迅更有意义及价值。
可能我说的过于夸大,但无疑我当真是这么认为的。也是我喜欢沈的原因。这个保守顽固的老头子传奇一生,在对待传统和现代中另辟蹊径,他的坚守、隐忍、力量(沈的力量是在角落里表达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ps:上面有说到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的一段话,我觉得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以及 《连城诀》模仿沈的痕迹都是很浓重的,所以我也喜欢这两篇小说。
一时胡扯,说的杂乱,见谅!
现代文学不只有鲁迅对民族性的批判,同样还有沈从文对民族高尚品德的挖掘,现代人乏力、猥琐的现代在乡民的古拙守常面前没有一丝优势,鲁迅也说过,“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里“迷信”其实是指信仰的东西,他真正被表达出来正是由沈从文完成的。对于古旧精神、对于文化的信仰沈始终充满信心,在精神饱受磨砺,几经崩溃之际,他却可以凤凰涅槃的重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沈从文的《萧萧》分明又写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现代文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沈对湘西的描写,显然不止此,他的文学世界有对自然、时空、历史的静观。他总是默默做一个看的孤独者。他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可正是沈从文与鲁迅一道才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中国。我们活着不止有愚昧封建,还有爱与美,中国人绵延不息几千年不可能全都是痛苦。沈对爱与美的书写,对民族品德重建的希望,其意义就在于此。鲁迅是批判的,沈从文是建设的,在我这里沈比鲁迅更有意义及价值。
可能我说的过于夸大,但无疑我当真是这么认为的。也是我喜欢沈的原因。这个保守顽固的老头子传奇一生,在对待传统和现代中另辟蹊径,他的坚守、隐忍、力量(沈的力量是在角落里表达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ps:上面有说到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的一段话,我觉得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以及 《连城诀》模仿沈的痕迹都是很浓重的,所以我也喜欢这两篇小说。
一时胡扯,说的杂乱,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