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米与盐的年代(0-5)
0、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想,如果我是作者,这本书的逻辑应当怎样安排,一部架空历史小说才能成为一部科幻小说,而不是奇幻。如石墨在《星垂平野阔:关于《红火星》的只言片语》中所说,“硬科幻小说需要做大量的功课,需要思路缜密,奇幻小说往往只注重如何描写奇景,硬科幻还有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要考虑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合理性,要建造奇景背后的脚手架,这就是为什么硬科幻的读者更加死忠,因为他们能看到并且十分欣赏美好的脚手架!”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额外的困难是,读者往往认为,与将来想比,自己更了解历史,这种读者心态或许会使得架空历史硬科幻小说的脚手架更加庞大。
拿到书我粗略地翻阅了后半部分,发现在这段架空的历史中,出现了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这正是我在知道这本书之后、阅读这本书之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如何自圆其说,因为今天即使在现代性的发源地,欧洲人还在为现代性的起源争论不休,虽然当代科学可以溯源至古希腊时期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但是当代科学技术一向是被学术界普遍看作发生在、专属于西欧的人类历史大事件,如果不是欧洲,当代科学不可能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
但是,如果考虑到科学或者整个现代性在欧洲兴起的背景,这个困难似乎也不是完全无法绕过、解决或者——干脆架空。中世纪,希腊和罗马的多数遗产都流落他乡,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帝国比当时的欧洲人更有资格宣称自己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正统。欧洲人长久以来一直阅读从阿拉伯文回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到拜占庭灭亡后,学官散入民间,学者携带典籍流落欧洲各地,欧洲人才第一次阅读到了希腊原文的著作。也就是说,欧洲人得以发明现代性的几乎一切资源,非欧洲人也完全可以获得。那么欧洲现代性还有什么必然独特之处吗?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先入之见么?这就是我最关心的:东方人如何获得这些资源,又是有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我们能够“开启新的历史”(韩松《红色海洋》全书最后一句)?如果作者不能说服我,这就仍然只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尤其不够冷血硬派。
1、没错,书名译成《盐粮时代》更出彩。
2、前勒口简介会引起误解:“可汗马上下令将全军处死”,如果说指的是前文“行军至那里的蒙古将领巴尔德”(按,正文中将“巴尔德”翻译为“布尔德”)的部队,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很容易让人感觉可汗要处死自己的全部军队。实际上帖木儿处死先遣部队是因为他们接触过疫区。
3、布尔德在路上遇到一个说拉丁语的人(根据译者注释)。这很奇怪,因为十四十五世纪的时候,在民间,正统拉丁语已经被语法简单的各地俗语取代,这些俗语后来发展成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拉丁语系的语言,拉丁语主要在受过教育的人群中使用,但是布尔德遇到的不过是个渔民罢了!
4、第一部第二节当中,布尔德来到的城市,有如下几个特征:
在南方;
是首都;
城市中间有座小山,山上有片白色的寺庙;
寺庙是大理石的;
山顶的寺庙建筑格局:三座小庙围着一座大庙;
大庙四周围着两根光滑的石柱(四周围着两根,原文如此);
在海边,海湾插入两座山之间。
这座城市是七丘之城罗马吗?帖木儿本人并未达到罗马。如果他手下的将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这样的姿态进入罗马,这样一部架空历史小说的起点可真有些不同凡响:东方人长驱直入当代欧洲的发源地,发现那里空空如也。这场景既神奇,又怪诞。
5、关于本书的翻译。这本书的翻译没有问题,注释也很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译本。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并不完美——仅仅是从形式上来说。
这是一本“东方主义”的小说,作者似乎有意采取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写作形式,叙事中间夹杂诗歌起兴(这可能是中国的章回小说起源于话本的结果),如果这些诗歌能够翻译成格律规整的近体诗,阅读效果更好,也更贴近作者的写作布局。
此外,小说中涉及到的东方典籍,译文中往往语焉不详。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可能(至少有一部分,考虑到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博学)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古典著作,作者行文中引用的是通行的英语译文。如果译者肯下功夫将这些典籍的中文名一一考出,作者引文也换成这些古典通常中文版本的原文,很显然比现在作者自行翻译的译文更有文采。即便这些经典是作者的杜撰,也还是用戏仿古典文体的方式译出更好。第23页,“青金石”是什么经?“凶残的魔鬼在大地上游荡,滚开,滚开,佛拒绝奴隶!”——这太不像佛经的语言了。不过,除了乔伊斯这样的大牛,一般的译者想要随心所欲地戏仿别人的风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6、关于“天妃”。郑和航海途中保佑船员的“天妃”,又名妈祖,实际上妈祖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名称。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一四零七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天妃宫”,并亲自撰写碑文,立御碑于宫中。其后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
(待续)
拿到书我粗略地翻阅了后半部分,发现在这段架空的历史中,出现了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这正是我在知道这本书之后、阅读这本书之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如何自圆其说,因为今天即使在现代性的发源地,欧洲人还在为现代性的起源争论不休,虽然当代科学可以溯源至古希腊时期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但是当代科学技术一向是被学术界普遍看作发生在、专属于西欧的人类历史大事件,如果不是欧洲,当代科学不可能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
但是,如果考虑到科学或者整个现代性在欧洲兴起的背景,这个困难似乎也不是完全无法绕过、解决或者——干脆架空。中世纪,希腊和罗马的多数遗产都流落他乡,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帝国比当时的欧洲人更有资格宣称自己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正统。欧洲人长久以来一直阅读从阿拉伯文回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到拜占庭灭亡后,学官散入民间,学者携带典籍流落欧洲各地,欧洲人才第一次阅读到了希腊原文的著作。也就是说,欧洲人得以发明现代性的几乎一切资源,非欧洲人也完全可以获得。那么欧洲现代性还有什么必然独特之处吗?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先入之见么?这就是我最关心的:东方人如何获得这些资源,又是有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我们能够“开启新的历史”(韩松《红色海洋》全书最后一句)?如果作者不能说服我,这就仍然只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尤其不够冷血硬派。
1、没错,书名译成《盐粮时代》更出彩。
2、前勒口简介会引起误解:“可汗马上下令将全军处死”,如果说指的是前文“行军至那里的蒙古将领巴尔德”(按,正文中将“巴尔德”翻译为“布尔德”)的部队,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很容易让人感觉可汗要处死自己的全部军队。实际上帖木儿处死先遣部队是因为他们接触过疫区。
3、布尔德在路上遇到一个说拉丁语的人(根据译者注释)。这很奇怪,因为十四十五世纪的时候,在民间,正统拉丁语已经被语法简单的各地俗语取代,这些俗语后来发展成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拉丁语系的语言,拉丁语主要在受过教育的人群中使用,但是布尔德遇到的不过是个渔民罢了!
4、第一部第二节当中,布尔德来到的城市,有如下几个特征:
在南方;
是首都;
城市中间有座小山,山上有片白色的寺庙;
寺庙是大理石的;
山顶的寺庙建筑格局:三座小庙围着一座大庙;
大庙四周围着两根光滑的石柱(四周围着两根,原文如此);
在海边,海湾插入两座山之间。
这座城市是七丘之城罗马吗?帖木儿本人并未达到罗马。如果他手下的将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这样的姿态进入罗马,这样一部架空历史小说的起点可真有些不同凡响:东方人长驱直入当代欧洲的发源地,发现那里空空如也。这场景既神奇,又怪诞。
5、关于本书的翻译。这本书的翻译没有问题,注释也很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译本。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并不完美——仅仅是从形式上来说。
这是一本“东方主义”的小说,作者似乎有意采取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写作形式,叙事中间夹杂诗歌起兴(这可能是中国的章回小说起源于话本的结果),如果这些诗歌能够翻译成格律规整的近体诗,阅读效果更好,也更贴近作者的写作布局。
此外,小说中涉及到的东方典籍,译文中往往语焉不详。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可能(至少有一部分,考虑到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博学)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古典著作,作者行文中引用的是通行的英语译文。如果译者肯下功夫将这些典籍的中文名一一考出,作者引文也换成这些古典通常中文版本的原文,很显然比现在作者自行翻译的译文更有文采。即便这些经典是作者的杜撰,也还是用戏仿古典文体的方式译出更好。第23页,“青金石”是什么经?“凶残的魔鬼在大地上游荡,滚开,滚开,佛拒绝奴隶!”——这太不像佛经的语言了。不过,除了乔伊斯这样的大牛,一般的译者想要随心所欲地戏仿别人的风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6、关于“天妃”。郑和航海途中保佑船员的“天妃”,又名妈祖,实际上妈祖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名称。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一四零七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天妃宫”,并亲自撰写碑文,立御碑于宫中。其后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
(待续)
㗊蕤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30818未能欺骗我的,将使我更加弱小 (7人喜欢)
- 《水星编年史》纲要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