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一场关于时代记忆的战争
我想先提一个名字,一个在华语乐坛既重要又陌生的名字:蔡蓝钦,这位在他22岁时就匆匆离去的台大机械系学生。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录制了一张专辑——《这个世界》,那一年是1987年。2年之后,另一个男孩出生了,在之后的几年里,他成为了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童星,他叫宫傲,如今已经22岁的宫傲在不久前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辑《自己的自己》。两个不同时空的人,他们的音乐却能带给人相同的感触。片段、景物、事件,更重要的是那些永远没有答案的故事,凝固着所有青春与时间战争的硝烟,记录着一个个感伤、神秘的心灵往事,进行着一次永远没有终点的生命探寻。
让我们从《美丽岛》出发,越过浩瀚的《大海》,来到《鹿港小镇》,《如果还有明天》,我们继续出发,带上《马不停蹄的忧伤》,去往《这个世界》。80年代,当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真正登上台湾的历史舞台时,谁又能想到,它的起源竟然是一个被扔在舞台上的可口可乐瓶?但这个小小的可乐瓶却是时代由虚无走向愤怒的标志。“退出”联合国、蒋介石逝世、台美“断交”、美丽岛事件……一个接一个地考验、撼摇着这片岛屿上的人民。“唱自己的歌”不仅仅是民歌运动的宣言,同样也是一次民主意识的启蒙。80年代,当民歌占据主流市场,商业包装、市场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开始侵入民歌这块“净土”。“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当以“霓虹灯”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开始真正显示出它的威力时,大家也只能在罗大佑的“之乎者也”里去寻回那带有独特乡土味道的童年岁月了。蔡蓝钦成长于风起云涌的70年代,经历着城市文明、自由运动的意识形态剧变,当他开口唱出第一个音符时,转变中的时代即将发声,老一辈的愤怒已然随着时间消散,而未来商业运动的洪峰也还未到来,在这样一个既单纯又敏感的时期,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开始了注释过去、书写属于自己时代记忆的生命旅途。
在专辑的同名歌曲《这个世界》中,蔡蓝钦说:“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坏,你又何必感慨”,这无疑是对旧时代愤怒情绪的终结,新时代满怀希望在向年轻人招手,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能力驾驭这个世界。由于蔡蓝钦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2岁,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如果他能活到现在,是否还会相信自己当初的预言?是否还会充满希望地追逐生命的真理?
时光荏苒,20多年后的一个普通夏日,在全国震耳的红歌声中,我听到了宫傲的专辑《自己的自己》。这张封面几乎全白的专辑,一看就没什么卖相,在这个早被商业文化洗刷过无数次的社会中,这样的唱片还有出版的必要吗?和蔡蓝钦一样,宫傲也选择了那种简单、朴实的音乐风格,而民谣风格与其说是音乐的一种形式,不如说是诗的变形。宫傲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已忘记了许多的诗”,它提到了顾城,提到了多多,提到了《一代人》。顾城的黑眼睛在文革的黑暗中仍然在追寻着光明,而宫傲却感慨“我却总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事”。2011年既是全民一次意识形态的狂欢,又是80后一次集体记忆的狂欢。迈克尔•杰克逊的去世、《老男孩》的横空出世,80后们开始集体抹泪,开始向自己的青春记忆告别。宫傲没有这么伤感,正如这首《自己的自己》,不关社会、不关别人,只是自己。和蔡蓝钦一样,翻开“这本沉重的日记,每页都写满真实的自己”。对于80后来说,我们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由封闭到开放、由贫困到富足的时代转型所带来的思想、意识的巨大撞击。也许在辛老看来,这是典型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国仇家恨、民族大义的时代早已过去,听多了宋阿姨的大江大河,谁也不免要审美疲劳,想去邓阿姨的小河小溪中畅游一番。宫傲由童星到歌手(姑且这么称呼吧)用一个时髦的词形容是“华丽的转身”,想想当年《大风车》里的叔叔阿姨们,金龟子嫁给了某位“国脸”;鞠萍姐姐早就成了干部;董浩叔叔更是不得了,成了“著名画家”。还是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得快”,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就可以用来说服自己了,但对蔡蓝钦和宫傲来说,借口是不必要的,他们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他们不相信人云亦云。“清清楚楚,是你是我;拥拥挤挤,是这世界”,这才是真正文艺青年的范儿!
对于青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似乎从古至今总是成年人各有各的烦恼,而年轻人的烦恼都是一样。学业压力、与父母的代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还有对爱情的憧憬。青春期的少年都像是从狂飙突进年代走出来的维特一样多愁善感。“因为最初,所以最美”,也许对于这样的音乐,我们无法用“伟大”、“惊人”这类形容词,但简单才是最高明的艺术,一段多情岁月、一个昂扬少年、一把廉价的吉他,青春也许就只需要这些,简单的旋律更突显出歌词的重要性,通过歌词,我们也能更深入歌者的灵魂世界。蔡蓝钦唱:“我就要起航,啊,航向远方,未知的远方”(《出发》),宫傲说:“你是否也曾突发奇想去远方流浪”(《自己的自己》);蔡蓝钦唱:“我以为,我以为,我可以再为你重拾欢笑,走过春天,走过爱情”(《以为》),宫傲说:“我,我不了解爱恨和情仇”(《承诺》);蔡蓝钦唱:“我要学你潇洒的模样,在蓝天中飞翔”(《告别忧伤》),宫傲说:“也许还有更漂亮的翅膀,就在远方等待你”(《小鸟》)。看来,青春的旋律总是在这些话题中穿梭,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永远也无法被证明为真理的道理,穿越时空,依然鲜活。
蔡蓝钦最爱的的歌是Led zeppelin 的Stairway to heaven,里面描述了一个寻找天梯的女子,她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想告诉世人,只要你有心,就能在世间的万般琐事中看到黄金。“流行音乐”这个词告诉我们,这种音乐是短暂的艺术,正如某位综艺天王的名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我相信,这些凝结了时代记忆的流行音乐不会被人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逐渐淡忘了蔡蓝钦,可是只要我们试图去整理自己的记忆,去清理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们就会回到蔡蓝钦那里,去聆听一个年轻生命来讲述一个个最难的人生道理。对于宫傲,我敢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他不会取得当童星时的“成功”,但如果要重新定义“成功”的话,他这张专辑算是一次大大的成功了,因为正如《自己的自己》的题名一样,它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与蜕变。22岁,是时候和青春告别了,站在这个人生的新起点上,我真诚地祝福你们:加油,少年!
让我们从《美丽岛》出发,越过浩瀚的《大海》,来到《鹿港小镇》,《如果还有明天》,我们继续出发,带上《马不停蹄的忧伤》,去往《这个世界》。80年代,当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真正登上台湾的历史舞台时,谁又能想到,它的起源竟然是一个被扔在舞台上的可口可乐瓶?但这个小小的可乐瓶却是时代由虚无走向愤怒的标志。“退出”联合国、蒋介石逝世、台美“断交”、美丽岛事件……一个接一个地考验、撼摇着这片岛屿上的人民。“唱自己的歌”不仅仅是民歌运动的宣言,同样也是一次民主意识的启蒙。80年代,当民歌占据主流市场,商业包装、市场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开始侵入民歌这块“净土”。“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当以“霓虹灯”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开始真正显示出它的威力时,大家也只能在罗大佑的“之乎者也”里去寻回那带有独特乡土味道的童年岁月了。蔡蓝钦成长于风起云涌的70年代,经历着城市文明、自由运动的意识形态剧变,当他开口唱出第一个音符时,转变中的时代即将发声,老一辈的愤怒已然随着时间消散,而未来商业运动的洪峰也还未到来,在这样一个既单纯又敏感的时期,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开始了注释过去、书写属于自己时代记忆的生命旅途。
在专辑的同名歌曲《这个世界》中,蔡蓝钦说:“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坏,你又何必感慨”,这无疑是对旧时代愤怒情绪的终结,新时代满怀希望在向年轻人招手,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能力驾驭这个世界。由于蔡蓝钦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2岁,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如果他能活到现在,是否还会相信自己当初的预言?是否还会充满希望地追逐生命的真理?
时光荏苒,20多年后的一个普通夏日,在全国震耳的红歌声中,我听到了宫傲的专辑《自己的自己》。这张封面几乎全白的专辑,一看就没什么卖相,在这个早被商业文化洗刷过无数次的社会中,这样的唱片还有出版的必要吗?和蔡蓝钦一样,宫傲也选择了那种简单、朴实的音乐风格,而民谣风格与其说是音乐的一种形式,不如说是诗的变形。宫傲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已忘记了许多的诗”,它提到了顾城,提到了多多,提到了《一代人》。顾城的黑眼睛在文革的黑暗中仍然在追寻着光明,而宫傲却感慨“我却总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事”。2011年既是全民一次意识形态的狂欢,又是80后一次集体记忆的狂欢。迈克尔•杰克逊的去世、《老男孩》的横空出世,80后们开始集体抹泪,开始向自己的青春记忆告别。宫傲没有这么伤感,正如这首《自己的自己》,不关社会、不关别人,只是自己。和蔡蓝钦一样,翻开“这本沉重的日记,每页都写满真实的自己”。对于80后来说,我们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由封闭到开放、由贫困到富足的时代转型所带来的思想、意识的巨大撞击。也许在辛老看来,这是典型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国仇家恨、民族大义的时代早已过去,听多了宋阿姨的大江大河,谁也不免要审美疲劳,想去邓阿姨的小河小溪中畅游一番。宫傲由童星到歌手(姑且这么称呼吧)用一个时髦的词形容是“华丽的转身”,想想当年《大风车》里的叔叔阿姨们,金龟子嫁给了某位“国脸”;鞠萍姐姐早就成了干部;董浩叔叔更是不得了,成了“著名画家”。还是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得快”,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就可以用来说服自己了,但对蔡蓝钦和宫傲来说,借口是不必要的,他们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他们不相信人云亦云。“清清楚楚,是你是我;拥拥挤挤,是这世界”,这才是真正文艺青年的范儿!
对于青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似乎从古至今总是成年人各有各的烦恼,而年轻人的烦恼都是一样。学业压力、与父母的代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还有对爱情的憧憬。青春期的少年都像是从狂飙突进年代走出来的维特一样多愁善感。“因为最初,所以最美”,也许对于这样的音乐,我们无法用“伟大”、“惊人”这类形容词,但简单才是最高明的艺术,一段多情岁月、一个昂扬少年、一把廉价的吉他,青春也许就只需要这些,简单的旋律更突显出歌词的重要性,通过歌词,我们也能更深入歌者的灵魂世界。蔡蓝钦唱:“我就要起航,啊,航向远方,未知的远方”(《出发》),宫傲说:“你是否也曾突发奇想去远方流浪”(《自己的自己》);蔡蓝钦唱:“我以为,我以为,我可以再为你重拾欢笑,走过春天,走过爱情”(《以为》),宫傲说:“我,我不了解爱恨和情仇”(《承诺》);蔡蓝钦唱:“我要学你潇洒的模样,在蓝天中飞翔”(《告别忧伤》),宫傲说:“也许还有更漂亮的翅膀,就在远方等待你”(《小鸟》)。看来,青春的旋律总是在这些话题中穿梭,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永远也无法被证明为真理的道理,穿越时空,依然鲜活。
蔡蓝钦最爱的的歌是Led zeppelin 的Stairway to heaven,里面描述了一个寻找天梯的女子,她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想告诉世人,只要你有心,就能在世间的万般琐事中看到黄金。“流行音乐”这个词告诉我们,这种音乐是短暂的艺术,正如某位综艺天王的名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我相信,这些凝结了时代记忆的流行音乐不会被人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逐渐淡忘了蔡蓝钦,可是只要我们试图去整理自己的记忆,去清理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们就会回到蔡蓝钦那里,去聆听一个年轻生命来讲述一个个最难的人生道理。对于宫傲,我敢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他不会取得当童星时的“成功”,但如果要重新定义“成功”的话,他这张专辑算是一次大大的成功了,因为正如《自己的自己》的题名一样,它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与蜕变。22岁,是时候和青春告别了,站在这个人生的新起点上,我真诚地祝福你们:加油,少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