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下
我住处附近有一条河,曾经是著名的臭水, 传说中一到夏天, 河边的小区都不敢开窗.
不过最近一年的治理, 让它成了景观区, 河边也是整饬俨然, 仿佛公园. 不过河边有
几段未经整治的河岸, 却是我私心偏爱的地方.
那几段是破碎的水泥路,几乎接近土路. 两侧柳树已经成年, 胸径达到30多厘米,
冠如华盖,柳丝如绦低垂, 几乎伸手就能够到. 树下杂生着灌木状的构树, 蔓生着阔叶的葎草,
中间还有曼陀罗, 益母草之类. 岸坡上都是野草, 葎草,小藜, 灰藜. 近水处是叶子阔大的红蓼,
长得人多高, 粉红的穗花招摇着. 这些草木生得杂乱, 却一派葱荣
附近的居民, 尤其老人家, 在晨昏之际, 会提着马扎,扛着椅子, 来到树荫下, 乘凉闲话.
也有一家人,在树下铺上地席, 随意散坐其上嬉戏. 每回看到这样场景, 我都觉得心里万分妥帖.
每天我都要骑车走过这段河岸. 也有很多骑车的人,走过这段河上的残桥, 到对岸去.
桥影,人影和柳荫相映着, 总让我有几分回到江南的错觉.
小时候家乡的河边也都是这般高大的柳树. 盛夏的午后闷热难耐,我总喜欢搬把竹椅子到
柳荫下去,唯那里或有一丝清凉. 正午的河边是最安静的, 连最顽皮的男孩也不敢在正午来戏水,
因为水温太高,极易中暑. 偶尔会有捕鱼的人, 划着大木桶做的小船, 沿着河划过, 一边放下游丝网.
偶尔, 会有翠鸟或燕子, 蘸水飞过. 还偶尔, 有水蛇在水面上蜿蜒的游过, 留下一串S形的波纹.
我虽然常常捧着一本书去,却有一半时间是在发呆. 这些安静的时刻,让我懵懂地感动.
夏天的知了也多喜欢呆在柳树上, 高柳乱蝉嘶, 绝对写实. 小孩子们会把柳条弯成一个圈,
绑在长竹竿上,然后去屋角挑蜘蛛网, 把蛛网丝粘在柳圈上. 这便成了粘蜻蜓, 粘知了的利器.
捉了知了,多会把翅膀减去一半, 让它不能飞远. 然后或牵根线让它乱飞, 或捉了挠它的肚子让它嘶鸣,
玩得不亦乐乎.还有说法, 知了身上某一处特别好吃, 烤了吃最好.不过我们那里似乎并不流行,
我也没有吃过.现在看,儿童的玩法真是有些残忍的.后来知道知了用一生漫长的黑暗, 换来一季枝头的
歌唱, 对这种昆虫有着由衷的敬意.转回来庆幸儿童时没有对它过分迫害过.
梅雨之类潮湿季节时, 柳树上会生出一种类似木耳的菌来, 比黑木耳颜色浅,大朵肥硕.
我们叫它杨柳木耳. 用来炒菜有特别的鲜味.春日柳树的嫩芽, 柳花,据老一辈说,
都曾经吃过,以度过困难时期. 我们那时倒已不吃了,因为味略苦,并不算好味.
春天时扦插柳枝总是例行的.大人会砍大棵的枝杈, 插在荒僻的河岸边上. 小孩子就折细的柳枝,
插在门前屋后. 插后一些时日,总会看到它抽芽吐绿, 欣欣然以为成活了.最后好像总没有结果.
倒真应了有心插柳柳不成的俗话. 我小时每年都种过不少东西, 柳枝, 木槿,女贞小苗, 等等,
总期待能长成大树的,多没有成果.倒是有一年从邻家挖了一棵棕榈的实生苗回来,一直活下来.
后来老屋拆掉, 它已经长得比人高, 老哥把它移到了奶奶家门口的地里.我回去,还有人记得,
告诉我这是"我的棕榈树", 这份感觉着实不一般.
柳荫下的记忆也不总是甜蜜.小时最怕的洋辣子也喜欢长在柳上. 坐在柳下, 也会无端惹上
随风飘来的辣毛毛, 旋即起一个大包,又痛又痒, 眼泪也要掉出来.
有一阵子, 柳树还曾是小孩赚取零花钱的来源. 那时有外乡人专收柳条, 我们便采了柳条加工,
所谓加工,就是扒去柳皮.方法很简单,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 把竹竿插在土里,务必稳固.
竹竿顶头劈出一道缝来. 扒皮的时候, 把柳条嵌进缝里,一手扶住竹竿头, 一手抽出柳条,
光洁的柳条就出来了.
也曾学用柳条编篮子玩,不过歪歪扭扭不成形.至于做柳笛吹柳叶什么的, 我们竟都不懂得,
还是上了大学才从同学处学来. 果是一乡有一乡的风俗.
说起来, 柳树并不完全是作为玩伴存在于记忆中,更像是一位老人,以守护者的姿态伫立着.
这种感情至今未曾改变,不管我将变得多老, 走得多远,看到水边的垂柳, 都有如回到故土.
2011-8-4
不过最近一年的治理, 让它成了景观区, 河边也是整饬俨然, 仿佛公园. 不过河边有
几段未经整治的河岸, 却是我私心偏爱的地方.
那几段是破碎的水泥路,几乎接近土路. 两侧柳树已经成年, 胸径达到30多厘米,
冠如华盖,柳丝如绦低垂, 几乎伸手就能够到. 树下杂生着灌木状的构树, 蔓生着阔叶的葎草,
中间还有曼陀罗, 益母草之类. 岸坡上都是野草, 葎草,小藜, 灰藜. 近水处是叶子阔大的红蓼,
长得人多高, 粉红的穗花招摇着. 这些草木生得杂乱, 却一派葱荣
附近的居民, 尤其老人家, 在晨昏之际, 会提着马扎,扛着椅子, 来到树荫下, 乘凉闲话.
也有一家人,在树下铺上地席, 随意散坐其上嬉戏. 每回看到这样场景, 我都觉得心里万分妥帖.
每天我都要骑车走过这段河岸. 也有很多骑车的人,走过这段河上的残桥, 到对岸去.
桥影,人影和柳荫相映着, 总让我有几分回到江南的错觉.
小时候家乡的河边也都是这般高大的柳树. 盛夏的午后闷热难耐,我总喜欢搬把竹椅子到
柳荫下去,唯那里或有一丝清凉. 正午的河边是最安静的, 连最顽皮的男孩也不敢在正午来戏水,
因为水温太高,极易中暑. 偶尔会有捕鱼的人, 划着大木桶做的小船, 沿着河划过, 一边放下游丝网.
偶尔, 会有翠鸟或燕子, 蘸水飞过. 还偶尔, 有水蛇在水面上蜿蜒的游过, 留下一串S形的波纹.
我虽然常常捧着一本书去,却有一半时间是在发呆. 这些安静的时刻,让我懵懂地感动.
夏天的知了也多喜欢呆在柳树上, 高柳乱蝉嘶, 绝对写实. 小孩子们会把柳条弯成一个圈,
绑在长竹竿上,然后去屋角挑蜘蛛网, 把蛛网丝粘在柳圈上. 这便成了粘蜻蜓, 粘知了的利器.
捉了知了,多会把翅膀减去一半, 让它不能飞远. 然后或牵根线让它乱飞, 或捉了挠它的肚子让它嘶鸣,
玩得不亦乐乎.还有说法, 知了身上某一处特别好吃, 烤了吃最好.不过我们那里似乎并不流行,
我也没有吃过.现在看,儿童的玩法真是有些残忍的.后来知道知了用一生漫长的黑暗, 换来一季枝头的
歌唱, 对这种昆虫有着由衷的敬意.转回来庆幸儿童时没有对它过分迫害过.
梅雨之类潮湿季节时, 柳树上会生出一种类似木耳的菌来, 比黑木耳颜色浅,大朵肥硕.
我们叫它杨柳木耳. 用来炒菜有特别的鲜味.春日柳树的嫩芽, 柳花,据老一辈说,
都曾经吃过,以度过困难时期. 我们那时倒已不吃了,因为味略苦,并不算好味.
春天时扦插柳枝总是例行的.大人会砍大棵的枝杈, 插在荒僻的河岸边上. 小孩子就折细的柳枝,
插在门前屋后. 插后一些时日,总会看到它抽芽吐绿, 欣欣然以为成活了.最后好像总没有结果.
倒真应了有心插柳柳不成的俗话. 我小时每年都种过不少东西, 柳枝, 木槿,女贞小苗, 等等,
总期待能长成大树的,多没有成果.倒是有一年从邻家挖了一棵棕榈的实生苗回来,一直活下来.
后来老屋拆掉, 它已经长得比人高, 老哥把它移到了奶奶家门口的地里.我回去,还有人记得,
告诉我这是"我的棕榈树", 这份感觉着实不一般.
柳荫下的记忆也不总是甜蜜.小时最怕的洋辣子也喜欢长在柳上. 坐在柳下, 也会无端惹上
随风飘来的辣毛毛, 旋即起一个大包,又痛又痒, 眼泪也要掉出来.
有一阵子, 柳树还曾是小孩赚取零花钱的来源. 那时有外乡人专收柳条, 我们便采了柳条加工,
所谓加工,就是扒去柳皮.方法很简单,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 把竹竿插在土里,务必稳固.
竹竿顶头劈出一道缝来. 扒皮的时候, 把柳条嵌进缝里,一手扶住竹竿头, 一手抽出柳条,
光洁的柳条就出来了.
也曾学用柳条编篮子玩,不过歪歪扭扭不成形.至于做柳笛吹柳叶什么的, 我们竟都不懂得,
还是上了大学才从同学处学来. 果是一乡有一乡的风俗.
说起来, 柳树并不完全是作为玩伴存在于记忆中,更像是一位老人,以守护者的姿态伫立着.
这种感情至今未曾改变,不管我将变得多老, 走得多远,看到水边的垂柳, 都有如回到故土.
2011-8-4
-
王这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6 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