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梦寻与追梦
上海滩的梦寻与追梦
一条梦的路,走下去。
上个世纪才女张爱玲,一个典雅上海都市的梦寻女人。
这个世纪才女陈丹燕,另一个上海都市职业作家追梦女人。
她们同时痴心醉迷于上海外滩的灯火辉煌,踱金时代暴发的炫耀音响,法国总会大房子里面漂浮的XO香槟酒气味……所不同是张爱玲是昨日梦寻女人,陈丹燕是今天的追梦女人。
几十年后,寻梦女人移居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一座小城,无奈寂寞地听凭时光,将当年清晰簇新的上海总会门厅内的黑白马赛克,渐渐地漂白成为一张依稀岁月印象。而在今天,陈丹燕则目不转睛地看着用碱水洗刷一新的外滩大楼群,心底不断地生长出一个怀旧情结。
上海滩,百年前欧美列强在东方生产下来一个怪异的巨大儿。“1953年,外滩邮船班轮码头,从上海出发的最后一班邮船启航,前往澳大利亚。此后,由于美国舰队封锁公海,从上海码头出发的所有邮船停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一直繁忙的航线便永远关闭了。”,外滩的大楼群们又成为了一个城市弃儿,傻呆呆地望着旧日的主人们,整船整船地离去。
时光轮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外滩这个城市弃儿,一夜之间突然又被时代所认领,连上海的老居民也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整天底头不见抬头见的外滩,竟然经过擦洗出来,依旧如此光彩,楚楚动人。
不过,许许多多新上海人,或者说是来外滩的外地人却不晓得,当年外滩的风姿与传奇了。于是就有了陈丹燕的这本《外滩影像与传奇》。
在这个曾经为张爱玲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是陈丹燕追梦诉说的肇始地。不过,陈丹燕的诉说方式有些特别,为一种都市文化的解读,文字的,又是影像的,边走边吟地行进、心灵触摸与文化感受。
因为怀旧,进入深了,“时空突然纠结成一团,细密而奇妙的往事与现实如风般拂面掠过。飒飒有声,不曾料想地割裂出许多新鲜的小伤口,因而感到疼痛,却还有明显的释然。你以为是获得,但也许更是失去。”
作者在许多篇幅里,便是这样如此女性细腻而破碎地梦游在上海外滩的大楼群的内内外外。
上海本是欧洲“一座在向东方殖民的航线上诞生的伟大而肮脏的都会,一个曾经成全过无数点石成金的通商口岸,上海,终于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地图上,处于长江下游的一个褐色小圆点。”
上海曾经是一个早期世界主义怪物而充满异国情调。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金枝玉叶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女儿依达和丈夫来上海旅行的时候,侨民社会里传说,上海提供了那么多冶游的机会,以至丈夫无法集中精力播种,让依达怀孕。当时的上海,外滩便是万国建筑的展览地,在那些大楼的内内外外,显示与掩饰了多少巴黎风情?伦敦风格?德国与荷兰风味?还有美国、日本的风致?
可是,当上海外滩的总体经历了1949年至1979年“死一般的寂静和空洞”后,上海和平饭店顶楼小餐厅,服务生们的脸上经常会浮现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笑”。外滩大楼里隐现的鬼故事,如同一个长得很旧的魂灵,就像用旧了的磁带一样,容易听到没擦干净的声音。半夜醒来,听到脚步声,如同鬼幻。不过,陈丹燕以为那是旧楼房环境的暗示。
不管是梦寻,或者说是追梦,一个地方的梦,有一个地方梦的语境。上海外滩的梦的语境是洋泾浜英语的世界。
洋泾滨本来为一条小河,当年开埠的上海外滩,就夹在苏州河与洋泾滨之间。
洋泾滨英语也被叫做中国生意英语。当时一个中国书生,在洋泾滨畔的广方言馆里,写的一百首《别琴英语竹枝词》,送到当时最大的上海中文报纸《申报》发表。
这个中国书生叫杨勋,他是广方言馆英文班学生,也是第一个将生意英语翻译成别琴英语的中国人。他不满于生意英语的粗鄙简陋,又感慨生意英语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遂写了一百首竹枝词,记录它在洋泾滨上使用的情形:
别琴英语竹枝词之一:
生意原来别有琴(pidgin,busines一词的变体),
洋场通事尽知音(通事是洋行翻译的别称)。
不须另学英人字,
的里(three)温(one)吐(two)值万金。
别琴英语竹枝词之二:
信纸常作拿脱卑(note paer),
书完考必(copy)唤西厮。
须知紧要公司信,
切勿轻言林四基(maskee)。
“用这种语言,在十九世纪末,外滩竟然就做成了半个中国的贸易,有一万万两白银之巨。”
从这样的洋泾滨英语,让人也感受到中国学术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不落帝国的语音,中华帝国的语法合成了洋泾滨英语。一种殖民地化语言与汉语的妥协与混合。
“这种语言,当然也包括了这个来不及讲究感情的暴发时代,没有时间和耐心,当然更根本没有微妙而贴切、充满暗示和象征的词,也没有结构上必须的精致。用一种油滑而强硬的语言如何抒情。”
“在外滩的一处西式厨房里,一个中国厨子对英国女主人表白:‘sleep you,eat you”,要是由此联想到茨威格小说里的殖民地爱情故事,就太迂阔了。”
追梦上海滩,陈丹燕不仅怀旧,还对旧梦的语境进行了文化的反省,然后以历史文化的文学样式的散文随笔风格的记述,这便是与张爱玲当初的梦寻不同的地方。
陈丹燕:《外滩影像与传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3•00元。四川省图书馆藏书。
一条梦的路,走下去。
上个世纪才女张爱玲,一个典雅上海都市的梦寻女人。
这个世纪才女陈丹燕,另一个上海都市职业作家追梦女人。
她们同时痴心醉迷于上海外滩的灯火辉煌,踱金时代暴发的炫耀音响,法国总会大房子里面漂浮的XO香槟酒气味……所不同是张爱玲是昨日梦寻女人,陈丹燕是今天的追梦女人。
几十年后,寻梦女人移居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一座小城,无奈寂寞地听凭时光,将当年清晰簇新的上海总会门厅内的黑白马赛克,渐渐地漂白成为一张依稀岁月印象。而在今天,陈丹燕则目不转睛地看着用碱水洗刷一新的外滩大楼群,心底不断地生长出一个怀旧情结。
上海滩,百年前欧美列强在东方生产下来一个怪异的巨大儿。“1953年,外滩邮船班轮码头,从上海出发的最后一班邮船启航,前往澳大利亚。此后,由于美国舰队封锁公海,从上海码头出发的所有邮船停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一直繁忙的航线便永远关闭了。”,外滩的大楼群们又成为了一个城市弃儿,傻呆呆地望着旧日的主人们,整船整船地离去。
时光轮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外滩这个城市弃儿,一夜之间突然又被时代所认领,连上海的老居民也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整天底头不见抬头见的外滩,竟然经过擦洗出来,依旧如此光彩,楚楚动人。
不过,许许多多新上海人,或者说是来外滩的外地人却不晓得,当年外滩的风姿与传奇了。于是就有了陈丹燕的这本《外滩影像与传奇》。
在这个曾经为张爱玲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是陈丹燕追梦诉说的肇始地。不过,陈丹燕的诉说方式有些特别,为一种都市文化的解读,文字的,又是影像的,边走边吟地行进、心灵触摸与文化感受。
因为怀旧,进入深了,“时空突然纠结成一团,细密而奇妙的往事与现实如风般拂面掠过。飒飒有声,不曾料想地割裂出许多新鲜的小伤口,因而感到疼痛,却还有明显的释然。你以为是获得,但也许更是失去。”
作者在许多篇幅里,便是这样如此女性细腻而破碎地梦游在上海外滩的大楼群的内内外外。
上海本是欧洲“一座在向东方殖民的航线上诞生的伟大而肮脏的都会,一个曾经成全过无数点石成金的通商口岸,上海,终于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地图上,处于长江下游的一个褐色小圆点。”
上海曾经是一个早期世界主义怪物而充满异国情调。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金枝玉叶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女儿依达和丈夫来上海旅行的时候,侨民社会里传说,上海提供了那么多冶游的机会,以至丈夫无法集中精力播种,让依达怀孕。当时的上海,外滩便是万国建筑的展览地,在那些大楼的内内外外,显示与掩饰了多少巴黎风情?伦敦风格?德国与荷兰风味?还有美国、日本的风致?
可是,当上海外滩的总体经历了1949年至1979年“死一般的寂静和空洞”后,上海和平饭店顶楼小餐厅,服务生们的脸上经常会浮现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笑”。外滩大楼里隐现的鬼故事,如同一个长得很旧的魂灵,就像用旧了的磁带一样,容易听到没擦干净的声音。半夜醒来,听到脚步声,如同鬼幻。不过,陈丹燕以为那是旧楼房环境的暗示。
不管是梦寻,或者说是追梦,一个地方的梦,有一个地方梦的语境。上海外滩的梦的语境是洋泾浜英语的世界。
洋泾滨本来为一条小河,当年开埠的上海外滩,就夹在苏州河与洋泾滨之间。
洋泾滨英语也被叫做中国生意英语。当时一个中国书生,在洋泾滨畔的广方言馆里,写的一百首《别琴英语竹枝词》,送到当时最大的上海中文报纸《申报》发表。
这个中国书生叫杨勋,他是广方言馆英文班学生,也是第一个将生意英语翻译成别琴英语的中国人。他不满于生意英语的粗鄙简陋,又感慨生意英语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遂写了一百首竹枝词,记录它在洋泾滨上使用的情形:
别琴英语竹枝词之一:
生意原来别有琴(pidgin,busines一词的变体),
洋场通事尽知音(通事是洋行翻译的别称)。
不须另学英人字,
的里(three)温(one)吐(two)值万金。
别琴英语竹枝词之二:
信纸常作拿脱卑(note paer),
书完考必(copy)唤西厮。
须知紧要公司信,
切勿轻言林四基(maskee)。
“用这种语言,在十九世纪末,外滩竟然就做成了半个中国的贸易,有一万万两白银之巨。”
从这样的洋泾滨英语,让人也感受到中国学术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不落帝国的语音,中华帝国的语法合成了洋泾滨英语。一种殖民地化语言与汉语的妥协与混合。
“这种语言,当然也包括了这个来不及讲究感情的暴发时代,没有时间和耐心,当然更根本没有微妙而贴切、充满暗示和象征的词,也没有结构上必须的精致。用一种油滑而强硬的语言如何抒情。”
“在外滩的一处西式厨房里,一个中国厨子对英国女主人表白:‘sleep you,eat you”,要是由此联想到茨威格小说里的殖民地爱情故事,就太迂阔了。”
追梦上海滩,陈丹燕不仅怀旧,还对旧梦的语境进行了文化的反省,然后以历史文化的文学样式的散文随笔风格的记述,这便是与张爱玲当初的梦寻不同的地方。
陈丹燕:《外滩影像与传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3•00元。四川省图书馆藏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