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今天》大连—旅顺地区工作备忘
(基于2011年10月—11月的第一次实地探访)
A、剩余和被监管的滩涂
1、石槽,黄海边一个传统渔村。一个在当地口碑不好的、被认为不靠谱的渔民甲,划船带我们到海上去找一个说自己“对海物有需要,对海没感情”的渔民乙。船屋上他们自顾自的谈话,乙认为从海里获得收益主要依靠“能力”,甲反对说现实中的一切都依靠“运气”(或者“命”),继而俩人各自通过自己以及他人的事例,展开争辩且越来越激烈。谈话刚开始时我有一些不耐烦。我重新看待这一对儿过时的对口相声般平庸、却在中国民众中确实影响广泛的观念:“能力”与“运气”。
海蛎子感的滩涂意象。滩涂像沼泽,也像一个垃圾场,像海蛎子的柔软内部,有生产力,被分隔,分块承包。踩起来松软的渔村,到处是一堆堆丢弃的海蛎子的空壳。海腥味。渔民对于海上监控的讲述,一个人不自信地说“十几公里之内都有监控吧”,另一人很强烈和笃定地纠正说是“几十公里”。有关事例与他们的想象。——关于作为养殖区的近海,以及剩余的、被监管的滩涂。从事海上苦役的都以外地人(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主——关于渔民的构成与生活运动轨迹。
滩涂的分块承包情况、以一个地区(如大连小平岛)为例,各个承包商的势力范围,由此可以勾勒出该地点海岸承包商的势力格局。滩涂与潮汐的关系,旅大地区黄海、渤海岸的潮汐与水生物现状。大量填海造地导致自然滩涂减少,是否使近海自我循环、清淤的能力减退。“海岸”是什么?(此处需采访大连海事大学有关海洋生物领域的学者)。
2、同伴之一说:“海洋在这里(石槽)是没有故事的”。另一个同伴说:“就好比煤矿怎么会有奇闻异事呢?就好比一个人对煤矿怎么会有感情呢?工作完后他再也不想回到那里。”。渔民对于海和海岸,往往并没有陆地人或者农业地区的人对土地的观念,没有那种对于固定事物的意识。海岸、滩涂一直变化着,被海水啃咬、改变着,这里露出、那里淹没。渔民对海、海岸往往没有陆地人那种明显的家园观念,没有陆地农民那种对土地的眷恋,但是,有一种对正在消蚀中的事物的意识。同时,对海、海岸的感知更多基于现实的、利益的考虑。一个曾经的渔村村民、现在的司机说,“渔民身份转型”之后,海之于他们可以说就是“无用”了。渔民的一种心态:等待大环境转变,相信转变中会自然产生对自己的合理安排。由于渔民的海上工作极其艰苦严酷,他们也愿意结束渔民身份,改换另一种较为舒适的职业和生活。
但是,只要海产品一直被需要,渔民这个行业就会存在,当现在的中年渔民渐渐老迈、失去劳动力后,谁来做新的渔民?从“大大连”这个城市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再淘汰、培训一批年轻人(那时候他们也成了中年人)吗?今天,这个可能把新一代人赶向海洋去劳作的机制是怎样的?渤海的生产力在衰弱,需要时间再来繁育新一批可以被捕捞的鱼群,那么,海洋的生产力的循环,与渔民的代代更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渔民的一批常用的就近、临时的小型码头消失,渔民必须被统一规划到几处固定的大型港口,便于对渔民的管理和控制。这里的渔民有的去过东南亚捕鱼并被当地政府抓获、关押和遣返,有的在很久前见过鲸的出没。他们说话音量很大,这是长期在风浪、机械声中对话产生的习惯。在当地人不以为然、嬉笑和焦躁时,在他们不把我们看在眼里时,我们就看到了他们。
关于蒋浩诗作《乌场行》。诗中,旅行者来到一个地形平坦的海边养殖地区,经过一个基督教堂,游览渔村,在描绘渔民的劳作现场之余,同伴苦笑着为他翻译渔民的土话:“我们一天累得要死\他们却来看新鲜”,接下来是同伴的晕船呕吐。与旅行者的失望感并存,在广大、平平无奇的空间中,预期中的那个海洋的形象失落、空缺。但这篇蕴藉的诗作并不止于海的形象的失落与个人的失望,在带有叙事性和轻喜剧色彩的行文中,令人意外而又不失时机的引用《创世纪》中关于空间、关于“天”与“水”的话语,人在广大、平庸空间中的“无知觉”状态仿佛得到了一种隐微的转机或者生机。
在大连,摄影师在海边给一个在大连打工的黑龙江人拍照片,对方要求摄影师把照片用QQ发给他,留给摄影师的QQ名字是“波塞冬”。
(以上内容需要写作者与摄影师再选择一个渔村蹲点,做一次时间较长的采访和拍摄。)
B、雾中半岛
1、黄海与渤海边的海岸环境触动我的时候,并不是天气晴好,而是阴雾、能见度差的时候。亮甲店的人——仍然延续着的顺民意识,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非理性强迫、对外部环境的无知觉、自我封闭。对我们穿着的打量,关于我们身份、收入的提问。日据时代,一名只有一柄佩刀的日警就可以管理这里的百户居民。离开亮甲店时,辽东半岛的浓雾,产生的气候与地理原因。同伴之一说:“每个人对自己觅食范围的关注,如同浓雾中的头灯”,也如同巨人的独眼。关于当地人辨认外部事物、辨认我们的方式。
与小官员、广告工作者(认为房地产商确实在创造和推动文化,认为BXL时代带给了大连光荣骄傲)、司机(说“谁说大连的不好我跟谁急”)、认为自己属于“上层阶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等各种人的对话。
2、关于莱蒙托夫诗作《“接受这封怪信吧”》,全文如下:
“接受这封怪信吧
它从遥远的海滨寄来
这并非保罗所著的圣书
而是保罗亲手给您投寄。
唉,这城市多乏味
到处只是水,雾气弥漫
满眼尽是红衣领
像尖顶堵在你眼前
没有好玩的流言,一切都严峻
法律坐在人们脑门上,
一切既然那么惊人、新奇
可又没有一则不落俗套的新闻
人人都那么自我得意
不过问他人的安危逆顺
我们称之为心灵所向的一切
竟没一样有自己的名称,
我也终于看到了海
但又是谁把诗人给骗了……
从那命定的海域
我并未汲取伟大的灵感
不,我不像它那么自由
我有病,患着人生的痼疾
(刻意同过去和今天对立)
但一如从前,我并不妒忌
它那泛着银光的衣衫
它那奔涌不息的波澜。”
——描述完这个“雾气弥漫”、“遥远的海滨城市”(其特征仿佛大连——“达尼宁”)后,转折的句子是:“但又是谁把诗人给骗了?”——接下来几行诗关于海的那个反光闪闪的运动的表面,这里的意味是:那个欺骗者就是海本身。关于大连的建立。
对雾气中的大连港的印象。现在的楼盘们,建在从海里匆匆堆填出来的新陆地上的海景房。填平近海是否只会加重陆地自身的困厄。现有的对大连-旅顺沿海地区的“动力”的理解。现有的对“战略”的理解。(这一环节需要采访海洋战略、地缘政治等有关领域的学者。)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日、韩资继续对这里的使用,这里只是一个站点,但是制造出了一个家的、“城市”的假象。
3、关于契约。关于填海造地(施工者的术语是“陆域形成”)。我们一直犹豫去面对和处理这个“主要”的、太强势的领域,因为缺乏证据。也许制度的一个进化或异化是,个人不再可能产生自由的对“现实”的全景理解。因为人不能自由进入证据领域;不能自由进入现场(发生了的事实)以作出较为完整的思维认识。证据是被垄断、填埋和销毁的资源。
卡尔-施密特《陆地与海洋》最后一章,是《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三个分别代表海洋战略、制空权的鼓吹者、传统的陆地保守派的人在一番争论之后,处于劣势的陆地保守派悻悻然而疲惫的援引,《浮士德》的第二部开始,同样疲惫的浮士德醒过来的一句独白是:“大地依然如故”。这是诗剧中浮士德的第一次疲惫。
浮士德的第二次疲惫发生在诗剧的著名结尾。当浮士德的世俗权柄在手、决定大展宏图,他的大型工程即是填海造地。填海造地也成为他所认同的现实成就与自我实现的幸福感的顶点,也正是在耳边响起工程进行的机械挖掘之声的时刻(其实是魔鬼在挖为他准备的坟墓),他疲惫而又欣悦,他说:“瞬间,你停一停,你真美好”——当代规划者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也正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生效的时刻。
对我们进入的一个个填海造地工地的印象。对夜晚滩涂边,填海造地工地里的探照灯的印象。日俄战争时,旅顺口战场第一次使用探照灯(见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
海洋(自然状态)是经验的截断者。海洋是非人性的,并不是人性视角的延续,也是危险的。同时,“自然状态”也是人性经验的截断者。麦尔维尔与霍布斯的观点。人接受苦役和接受战争的逻辑是一样的。关于“自然”的被驯化、成为启示和美的来源。对自然界的恐惧成为古代意识。但在这里,具体从事苦役的渔民个人对海洋仍然是恐惧的。
一个梦:在夜间的海上,到处是磷光(之前我一直记得查尔斯-达尔文旅行记中一段关于“海上磷光”的描写)。 一个人在不停和我说话,说话的内容关于波浪、死人和灵魂。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他样子看起来很普通,是个中老年人,有些佝偻,带着个老年帽(又有些像福尔摩斯那种帽子),说话有点咕咕哝哝的。他一直在我身边,在船上(似乎是一艘大帆船)。后来我知道,他就是海神。
旅顺口——由于是军管地区,相对保持着自然的山地丘陵,开发商没有大举进入和大面积填海。沉在海底的马卡洛夫,另一个浮士德,其葬身之处附近正有一处小范围的填海工地正在施工,他也即将被填海造地的泥土石块埋葬吗?
(这一环节需访问有关旅顺日俄战争、甲午海战等主题的学者。)
A、剩余和被监管的滩涂
1、石槽,黄海边一个传统渔村。一个在当地口碑不好的、被认为不靠谱的渔民甲,划船带我们到海上去找一个说自己“对海物有需要,对海没感情”的渔民乙。船屋上他们自顾自的谈话,乙认为从海里获得收益主要依靠“能力”,甲反对说现实中的一切都依靠“运气”(或者“命”),继而俩人各自通过自己以及他人的事例,展开争辩且越来越激烈。谈话刚开始时我有一些不耐烦。我重新看待这一对儿过时的对口相声般平庸、却在中国民众中确实影响广泛的观念:“能力”与“运气”。
海蛎子感的滩涂意象。滩涂像沼泽,也像一个垃圾场,像海蛎子的柔软内部,有生产力,被分隔,分块承包。踩起来松软的渔村,到处是一堆堆丢弃的海蛎子的空壳。海腥味。渔民对于海上监控的讲述,一个人不自信地说“十几公里之内都有监控吧”,另一人很强烈和笃定地纠正说是“几十公里”。有关事例与他们的想象。——关于作为养殖区的近海,以及剩余的、被监管的滩涂。从事海上苦役的都以外地人(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主——关于渔民的构成与生活运动轨迹。
滩涂的分块承包情况、以一个地区(如大连小平岛)为例,各个承包商的势力范围,由此可以勾勒出该地点海岸承包商的势力格局。滩涂与潮汐的关系,旅大地区黄海、渤海岸的潮汐与水生物现状。大量填海造地导致自然滩涂减少,是否使近海自我循环、清淤的能力减退。“海岸”是什么?(此处需采访大连海事大学有关海洋生物领域的学者)。
2、同伴之一说:“海洋在这里(石槽)是没有故事的”。另一个同伴说:“就好比煤矿怎么会有奇闻异事呢?就好比一个人对煤矿怎么会有感情呢?工作完后他再也不想回到那里。”。渔民对于海和海岸,往往并没有陆地人或者农业地区的人对土地的观念,没有那种对于固定事物的意识。海岸、滩涂一直变化着,被海水啃咬、改变着,这里露出、那里淹没。渔民对海、海岸往往没有陆地人那种明显的家园观念,没有陆地农民那种对土地的眷恋,但是,有一种对正在消蚀中的事物的意识。同时,对海、海岸的感知更多基于现实的、利益的考虑。一个曾经的渔村村民、现在的司机说,“渔民身份转型”之后,海之于他们可以说就是“无用”了。渔民的一种心态:等待大环境转变,相信转变中会自然产生对自己的合理安排。由于渔民的海上工作极其艰苦严酷,他们也愿意结束渔民身份,改换另一种较为舒适的职业和生活。
但是,只要海产品一直被需要,渔民这个行业就会存在,当现在的中年渔民渐渐老迈、失去劳动力后,谁来做新的渔民?从“大大连”这个城市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再淘汰、培训一批年轻人(那时候他们也成了中年人)吗?今天,这个可能把新一代人赶向海洋去劳作的机制是怎样的?渤海的生产力在衰弱,需要时间再来繁育新一批可以被捕捞的鱼群,那么,海洋的生产力的循环,与渔民的代代更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渔民的一批常用的就近、临时的小型码头消失,渔民必须被统一规划到几处固定的大型港口,便于对渔民的管理和控制。这里的渔民有的去过东南亚捕鱼并被当地政府抓获、关押和遣返,有的在很久前见过鲸的出没。他们说话音量很大,这是长期在风浪、机械声中对话产生的习惯。在当地人不以为然、嬉笑和焦躁时,在他们不把我们看在眼里时,我们就看到了他们。
关于蒋浩诗作《乌场行》。诗中,旅行者来到一个地形平坦的海边养殖地区,经过一个基督教堂,游览渔村,在描绘渔民的劳作现场之余,同伴苦笑着为他翻译渔民的土话:“我们一天累得要死\他们却来看新鲜”,接下来是同伴的晕船呕吐。与旅行者的失望感并存,在广大、平平无奇的空间中,预期中的那个海洋的形象失落、空缺。但这篇蕴藉的诗作并不止于海的形象的失落与个人的失望,在带有叙事性和轻喜剧色彩的行文中,令人意外而又不失时机的引用《创世纪》中关于空间、关于“天”与“水”的话语,人在广大、平庸空间中的“无知觉”状态仿佛得到了一种隐微的转机或者生机。
在大连,摄影师在海边给一个在大连打工的黑龙江人拍照片,对方要求摄影师把照片用QQ发给他,留给摄影师的QQ名字是“波塞冬”。
(以上内容需要写作者与摄影师再选择一个渔村蹲点,做一次时间较长的采访和拍摄。)
B、雾中半岛
1、黄海与渤海边的海岸环境触动我的时候,并不是天气晴好,而是阴雾、能见度差的时候。亮甲店的人——仍然延续着的顺民意识,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非理性强迫、对外部环境的无知觉、自我封闭。对我们穿着的打量,关于我们身份、收入的提问。日据时代,一名只有一柄佩刀的日警就可以管理这里的百户居民。离开亮甲店时,辽东半岛的浓雾,产生的气候与地理原因。同伴之一说:“每个人对自己觅食范围的关注,如同浓雾中的头灯”,也如同巨人的独眼。关于当地人辨认外部事物、辨认我们的方式。
与小官员、广告工作者(认为房地产商确实在创造和推动文化,认为BXL时代带给了大连光荣骄傲)、司机(说“谁说大连的不好我跟谁急”)、认为自己属于“上层阶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等各种人的对话。
2、关于莱蒙托夫诗作《“接受这封怪信吧”》,全文如下:
“接受这封怪信吧
它从遥远的海滨寄来
这并非保罗所著的圣书
而是保罗亲手给您投寄。
唉,这城市多乏味
到处只是水,雾气弥漫
满眼尽是红衣领
像尖顶堵在你眼前
没有好玩的流言,一切都严峻
法律坐在人们脑门上,
一切既然那么惊人、新奇
可又没有一则不落俗套的新闻
人人都那么自我得意
不过问他人的安危逆顺
我们称之为心灵所向的一切
竟没一样有自己的名称,
我也终于看到了海
但又是谁把诗人给骗了……
从那命定的海域
我并未汲取伟大的灵感
不,我不像它那么自由
我有病,患着人生的痼疾
(刻意同过去和今天对立)
但一如从前,我并不妒忌
它那泛着银光的衣衫
它那奔涌不息的波澜。”
——描述完这个“雾气弥漫”、“遥远的海滨城市”(其特征仿佛大连——“达尼宁”)后,转折的句子是:“但又是谁把诗人给骗了?”——接下来几行诗关于海的那个反光闪闪的运动的表面,这里的意味是:那个欺骗者就是海本身。关于大连的建立。
对雾气中的大连港的印象。现在的楼盘们,建在从海里匆匆堆填出来的新陆地上的海景房。填平近海是否只会加重陆地自身的困厄。现有的对大连-旅顺沿海地区的“动力”的理解。现有的对“战略”的理解。(这一环节需要采访海洋战略、地缘政治等有关领域的学者。)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日、韩资继续对这里的使用,这里只是一个站点,但是制造出了一个家的、“城市”的假象。
3、关于契约。关于填海造地(施工者的术语是“陆域形成”)。我们一直犹豫去面对和处理这个“主要”的、太强势的领域,因为缺乏证据。也许制度的一个进化或异化是,个人不再可能产生自由的对“现实”的全景理解。因为人不能自由进入证据领域;不能自由进入现场(发生了的事实)以作出较为完整的思维认识。证据是被垄断、填埋和销毁的资源。
卡尔-施密特《陆地与海洋》最后一章,是《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三个分别代表海洋战略、制空权的鼓吹者、传统的陆地保守派的人在一番争论之后,处于劣势的陆地保守派悻悻然而疲惫的援引,《浮士德》的第二部开始,同样疲惫的浮士德醒过来的一句独白是:“大地依然如故”。这是诗剧中浮士德的第一次疲惫。
浮士德的第二次疲惫发生在诗剧的著名结尾。当浮士德的世俗权柄在手、决定大展宏图,他的大型工程即是填海造地。填海造地也成为他所认同的现实成就与自我实现的幸福感的顶点,也正是在耳边响起工程进行的机械挖掘之声的时刻(其实是魔鬼在挖为他准备的坟墓),他疲惫而又欣悦,他说:“瞬间,你停一停,你真美好”——当代规划者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也正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生效的时刻。
对我们进入的一个个填海造地工地的印象。对夜晚滩涂边,填海造地工地里的探照灯的印象。日俄战争时,旅顺口战场第一次使用探照灯(见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
海洋(自然状态)是经验的截断者。海洋是非人性的,并不是人性视角的延续,也是危险的。同时,“自然状态”也是人性经验的截断者。麦尔维尔与霍布斯的观点。人接受苦役和接受战争的逻辑是一样的。关于“自然”的被驯化、成为启示和美的来源。对自然界的恐惧成为古代意识。但在这里,具体从事苦役的渔民个人对海洋仍然是恐惧的。
一个梦:在夜间的海上,到处是磷光(之前我一直记得查尔斯-达尔文旅行记中一段关于“海上磷光”的描写)。 一个人在不停和我说话,说话的内容关于波浪、死人和灵魂。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他样子看起来很普通,是个中老年人,有些佝偻,带着个老年帽(又有些像福尔摩斯那种帽子),说话有点咕咕哝哝的。他一直在我身边,在船上(似乎是一艘大帆船)。后来我知道,他就是海神。
旅顺口——由于是军管地区,相对保持着自然的山地丘陵,开发商没有大举进入和大面积填海。沉在海底的马卡洛夫,另一个浮士德,其葬身之处附近正有一处小范围的填海工地正在施工,他也即将被填海造地的泥土石块埋葬吗?
(这一环节需访问有关旅顺日俄战争、甲午海战等主题的学者。)
![]() |
-
拾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17 12:59:33
-
wuxx101928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3 23:18:00
-
Charlene夏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3 11:15:03
-
梵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3 08:10:14
-
Adieudusk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3 03: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