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辩证逻辑
转自豹豹
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科学,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通过自身的范畴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逻辑又是逻辑科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它在研究辩证思维如何反映外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时,侧重于揭示辩证思维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性。
现代逻辑学大体可以分为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其中后两者“science”成分更多一些,它们各有一系列逻辑规则,可以进行精确的逻辑演算,而辩证逻辑的“art”成分更多一些。个人认为,从最深刻的本质来说,辩证逻辑的哲学高度高于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它过滤掉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内容。
总的来说,辩证逻辑有4种基本方法:1)抽象与具体的统一;2)归纳与演绎的统一;3)分析与综合的统一;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4对范畴尽管各有区别,但其内在的逻辑基础是相当接近的,即大体遵循两条主线: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只不过这4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维度罢了。可以说,辩证逻辑揭示了人类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
就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而言,目前博弈论声名鹊起,四面开花,其分析范式向各个领域渗透,近些年来出尽了风头。但即使是最有现实逻辑基础的动态博弈的各种复杂范式,仍有一定的内在缺陷和死穴,局中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博弈论“算”出来的均衡解只是一种理论推演,事实上,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根本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范式去解答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将现实问题,“翻译”成博弈论的范式,不管这种“翻译”多么精巧,它仍会损失掉一部分信息,有时候,不是战略决定了成败,而恰恰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成败,就那么一丁点信息的疏漏,可能对决策造成了重大的误判。
小时候我们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其实攻打华山,最终的解决之道,不在于战略上多么高明(这只是一个局部战例),也不在于战术上多么精细,而在于那么一条特殊信息:即那条秘密小道。找到了这条小道,一切迎刃而解。
记得数年前看过《大秦帝国》,第3部就是秦国战车隆隆启动的金戈铁马时代,这一部的关键战例是秦赵长平之战,按原著中的说法,赵括绝非庸才。但不得不承认,跟白起比起来,赵括所欠缺的绝不仅仅是实战经验和阅历,他更欠缺的是综合的战略、战术素养。
秦国在名相范雎的策划下,确定了“远交近攻”的非凡战略决策,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极高明的战略,它将秦国从以前的“连横”思维中解放出来,而且将秦国的无序攻战纳入了战略攻战、大出天下、由近及远、逐个蚕食的轨道,秦国的总体战略一下子变得异乎寻常的清晰起来。与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的决策集团相比,赵国朝野显得战略思维能力逊了好几筹。
长平之战开始时,韩国的太守冯亭耍了一个小聪明,他将上党献赵不献秦,一下子拉响了秦赵大决这颗大地雷的引线。老将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持重稳妥,他发觉打运动战不是秦军的对手,就打起了长沟壁垒的阵地战,此时的赵括鼓动主动进攻,以进攻代替防守;而老将廉颇则主张以防守代替进攻。此时谁对呢?个人认为,赵括当时是对的,廉颇打的是“消极防御”,是“为守而守”,秦军本来远离本土,而且远道而来,为首之将并非白起,此时坚决不给秦军立足机会,是完全可行的。
遗憾的是,赵国犹豫了,他们最开始支持了廉颇,否决了赵括。结果不攻不守的“以壁垒对壁垒”的阵地战打了3年,秦国的国力远胜赵国,河内郡也化为秦土,成了秦国的前沿基地。赵国的近战优势和后勤优势荡然无存。
已经耗了3年,赵国才支持了赵括,尽管秦国也用了反间计,但此时支持赵括,赵国又犯了一个错误,既然赵括理论水平高,所欠缺的是实战经验,而秦赵对垒,为什么这3年内不给赵括实际锻炼的机会呢?哪怕让赵括与李牧共同防守匈奴也好啊,多少能有点实战经验。
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被推向了前台,秦军也马上换将,名将白起主军。赵括到底年轻,当然赵括并不知道秦军的主将换成了白起,赵军的间谍战与信息战又败一招,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赵括熟读兵法,他只知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些兵法条文,他将这些当成了“绝对真理”,认为秦赵都是50多万人,自己断无被围之理。他忽视了上党的特殊地形,结果老辣的白起恰恰利用了赵括这一弱点,将赵军引向了预设的战场。经过几支奇兵的假动作和军事欺诈,赵括彻底中计,“等而围之,兵法破例”硬是让白起做到了。
被围了倒也罢了,遗憾的是赵括不识天下大势,完全是静态的、线性的博弈思维。他料定赵国绝对会来救他,山东各国会同仇敌忾的对付秦军,这些赵军尽管被围,但也吸引了秦军全部主力,山东五国可以在秦军的包围圈之外,再形成一个更宽大的战略包围圈。算盘打得虽好,赵括完全忽视了邦国之交“锦上可添花,雪中不送炭”的道理。赵国并非山东各国的天然领袖,秦赵对垒的均势已经被打破,山东各国谁会帮赵?赵国如果得势了还差不多。
结果包围圈中的赵军硬是被秦军的围困战折腾得没脾气。赵括仍太天真了,他摆出久已失传的“车城圆阵”,等待秦军来攻打。此阵一祭出,连白起也感到震惊,白起感慨“赵括若此战不死,必成天下名将,为大秦克星”。但白起根本就不吃那一套,继续展开围困战和饥饿战法。一支生猛的赵军,终于全军覆没。自此,终战国之世再无类似的大规模围歼战的战例。
赵括败在白起手里,技不如人而已,一点也不冤枉。想成为一代名将,仅熟读兵法而没有高超的综合战略、战术素养,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赵括最缺乏的不仅仅是实战经验,而是从根本上就缺乏辩证逻辑和辩证思维。
天下大道,殊途同归,辩证逻辑统领了世间一切逻辑和思维方式,科学性与艺术性合一,方为正才大道。各个领域内的大师们,无不是睿智的哲学家、思想家,想“复制”他们实在太难,方方面面的差距汇集在一起,就是“天才”与“常人”的差别了。
我们或许经常感慨,周围的人都变了。或许我们哪一天会有这样的感慨:万科再也不是现在的万科,王石再也不是以前的王石了。其实,站在辩证逻辑的角度来想,这很正常,别人是变了,或许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变了,不必感叹世态炎凉,不必感慨人情冷漠,趋利避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本性,“落井必下石,锦上可添花,雪中不送炭”是常态,一点也不要感到吃惊,基于利益的联合,是永远不会有永恒的朋友的。血浓于水,亲情是最珍贵的,那种患难之交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名利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朋友是那种不因时而变的“永不相弃”的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对各种是是非非不妨阿Q一点哈^_^
豹豹于2008年9月27日晨
Remarks:
1、辩证逻辑应该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最高指针,我们具体的逻辑思维必须符合辩证逻辑的基本精神;
2、公司分析尽管繁杂,但大体可以归为“由现在到过去”的归纳思维和“由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演绎思维这2条主线。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跨学科知识及各种信息,以找出解释公司历年来绩效的原因。但真正难的是后面一条主线,即演绎思维这条主线,我们需要判断各种竞争力量的博弈、演进,对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和绩效进行综合的判断。
随后大体总结一下公司分析中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科学,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通过自身的范畴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逻辑又是逻辑科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它在研究辩证思维如何反映外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时,侧重于揭示辩证思维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性。
现代逻辑学大体可以分为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其中后两者“science”成分更多一些,它们各有一系列逻辑规则,可以进行精确的逻辑演算,而辩证逻辑的“art”成分更多一些。个人认为,从最深刻的本质来说,辩证逻辑的哲学高度高于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它过滤掉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内容。
总的来说,辩证逻辑有4种基本方法:1)抽象与具体的统一;2)归纳与演绎的统一;3)分析与综合的统一;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4对范畴尽管各有区别,但其内在的逻辑基础是相当接近的,即大体遵循两条主线: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只不过这4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维度罢了。可以说,辩证逻辑揭示了人类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
就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而言,目前博弈论声名鹊起,四面开花,其分析范式向各个领域渗透,近些年来出尽了风头。但即使是最有现实逻辑基础的动态博弈的各种复杂范式,仍有一定的内在缺陷和死穴,局中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博弈论“算”出来的均衡解只是一种理论推演,事实上,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根本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范式去解答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将现实问题,“翻译”成博弈论的范式,不管这种“翻译”多么精巧,它仍会损失掉一部分信息,有时候,不是战略决定了成败,而恰恰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成败,就那么一丁点信息的疏漏,可能对决策造成了重大的误判。
小时候我们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其实攻打华山,最终的解决之道,不在于战略上多么高明(这只是一个局部战例),也不在于战术上多么精细,而在于那么一条特殊信息:即那条秘密小道。找到了这条小道,一切迎刃而解。
记得数年前看过《大秦帝国》,第3部就是秦国战车隆隆启动的金戈铁马时代,这一部的关键战例是秦赵长平之战,按原著中的说法,赵括绝非庸才。但不得不承认,跟白起比起来,赵括所欠缺的绝不仅仅是实战经验和阅历,他更欠缺的是综合的战略、战术素养。
秦国在名相范雎的策划下,确定了“远交近攻”的非凡战略决策,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极高明的战略,它将秦国从以前的“连横”思维中解放出来,而且将秦国的无序攻战纳入了战略攻战、大出天下、由近及远、逐个蚕食的轨道,秦国的总体战略一下子变得异乎寻常的清晰起来。与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的决策集团相比,赵国朝野显得战略思维能力逊了好几筹。
长平之战开始时,韩国的太守冯亭耍了一个小聪明,他将上党献赵不献秦,一下子拉响了秦赵大决这颗大地雷的引线。老将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持重稳妥,他发觉打运动战不是秦军的对手,就打起了长沟壁垒的阵地战,此时的赵括鼓动主动进攻,以进攻代替防守;而老将廉颇则主张以防守代替进攻。此时谁对呢?个人认为,赵括当时是对的,廉颇打的是“消极防御”,是“为守而守”,秦军本来远离本土,而且远道而来,为首之将并非白起,此时坚决不给秦军立足机会,是完全可行的。
遗憾的是,赵国犹豫了,他们最开始支持了廉颇,否决了赵括。结果不攻不守的“以壁垒对壁垒”的阵地战打了3年,秦国的国力远胜赵国,河内郡也化为秦土,成了秦国的前沿基地。赵国的近战优势和后勤优势荡然无存。
已经耗了3年,赵国才支持了赵括,尽管秦国也用了反间计,但此时支持赵括,赵国又犯了一个错误,既然赵括理论水平高,所欠缺的是实战经验,而秦赵对垒,为什么这3年内不给赵括实际锻炼的机会呢?哪怕让赵括与李牧共同防守匈奴也好啊,多少能有点实战经验。
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被推向了前台,秦军也马上换将,名将白起主军。赵括到底年轻,当然赵括并不知道秦军的主将换成了白起,赵军的间谍战与信息战又败一招,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赵括熟读兵法,他只知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些兵法条文,他将这些当成了“绝对真理”,认为秦赵都是50多万人,自己断无被围之理。他忽视了上党的特殊地形,结果老辣的白起恰恰利用了赵括这一弱点,将赵军引向了预设的战场。经过几支奇兵的假动作和军事欺诈,赵括彻底中计,“等而围之,兵法破例”硬是让白起做到了。
被围了倒也罢了,遗憾的是赵括不识天下大势,完全是静态的、线性的博弈思维。他料定赵国绝对会来救他,山东各国会同仇敌忾的对付秦军,这些赵军尽管被围,但也吸引了秦军全部主力,山东五国可以在秦军的包围圈之外,再形成一个更宽大的战略包围圈。算盘打得虽好,赵括完全忽视了邦国之交“锦上可添花,雪中不送炭”的道理。赵国并非山东各国的天然领袖,秦赵对垒的均势已经被打破,山东各国谁会帮赵?赵国如果得势了还差不多。
结果包围圈中的赵军硬是被秦军的围困战折腾得没脾气。赵括仍太天真了,他摆出久已失传的“车城圆阵”,等待秦军来攻打。此阵一祭出,连白起也感到震惊,白起感慨“赵括若此战不死,必成天下名将,为大秦克星”。但白起根本就不吃那一套,继续展开围困战和饥饿战法。一支生猛的赵军,终于全军覆没。自此,终战国之世再无类似的大规模围歼战的战例。
赵括败在白起手里,技不如人而已,一点也不冤枉。想成为一代名将,仅熟读兵法而没有高超的综合战略、战术素养,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赵括最缺乏的不仅仅是实战经验,而是从根本上就缺乏辩证逻辑和辩证思维。
天下大道,殊途同归,辩证逻辑统领了世间一切逻辑和思维方式,科学性与艺术性合一,方为正才大道。各个领域内的大师们,无不是睿智的哲学家、思想家,想“复制”他们实在太难,方方面面的差距汇集在一起,就是“天才”与“常人”的差别了。
我们或许经常感慨,周围的人都变了。或许我们哪一天会有这样的感慨:万科再也不是现在的万科,王石再也不是以前的王石了。其实,站在辩证逻辑的角度来想,这很正常,别人是变了,或许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变了,不必感叹世态炎凉,不必感慨人情冷漠,趋利避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本性,“落井必下石,锦上可添花,雪中不送炭”是常态,一点也不要感到吃惊,基于利益的联合,是永远不会有永恒的朋友的。血浓于水,亲情是最珍贵的,那种患难之交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名利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朋友是那种不因时而变的“永不相弃”的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对各种是是非非不妨阿Q一点哈^_^
豹豹于2008年9月27日晨
Remarks:
1、辩证逻辑应该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最高指针,我们具体的逻辑思维必须符合辩证逻辑的基本精神;
2、公司分析尽管繁杂,但大体可以归为“由现在到过去”的归纳思维和“由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演绎思维这2条主线。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跨学科知识及各种信息,以找出解释公司历年来绩效的原因。但真正难的是后面一条主线,即演绎思维这条主线,我们需要判断各种竞争力量的博弈、演进,对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和绩效进行综合的判断。
随后大体总结一下公司分析中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