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灯不灭 灭烛怜光满
沙柳女士不幸辞世,一位朋友感叹道:人走如灯灭,天上又掉落一颗星星了。
与沙柳女士不太熟,一共见过两次面。网友交往的特点往往是先有“文字交”、“神交”,觉得有点投合了,就会参加聚会;见面后,有点熟稔了,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后文字来往更多,一种呢,认为反正是朋友了,可以不那样计较小节了,就无需每帖必跟,有时忙起来忽略的首先就是朋友。沙柳主贴写得极少,转帖也不多,可是跟帖很深刻,常常一针见血,把你没说清楚的点明了,或者把你不想说得那么明白的东西挑明了。她的文笔老到,所以开始总认为这是位思维缜密、语言简练的先生;后来发现这位先生好生了得,有古文的底子,写诗填词都是一把好手,只可惜“偶然见峥嵘”呀。
第一次见面是在五角场的上海歌城。她跟我一样,都不大善于“卡拉”——她好像一首歌都没唱,而我好歹还“莫斯科”了几下——,所以朋友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我们就聊开了。她话不多,特爱笑;不会大笑,而是微笑,笑着听别人,笑着说自己。她不出老,可是肤色比较黑,比较粗糙,一看就是那种吃过许多苦、人生道路很曲折、很坎坷的女士。惟其这样,沙柳的笑才给我以鲜明的印象。也就是在这一次,她说自己最近腹胀,隐隐作痛;但又说没有问题,身体一向很棒。她告诉我在长风公园打太极拳、散步,坚持不懈,已经有好几年了,平日里基本上是与疾病无缘的。
第二次见面,她已经检查出坏毛病了。还是“龙王”先生说服她去医院的。是一家著名的三级医院(华山?中山?),专家门诊。她的先生告诉我和风火,专家是第一流的,当时就决定手术,而病房刚好有个空缺,而且主刀的就是这位专家。所以她的疾病就“一条龙”交给那位第一流的专家,当然让人放心!沙柳住在华师大对面的旧公房,底层,比较暗,也显得有点挤;一进去我就注意放置电脑的小小空间,倍感亲切,因为这里是我们这些网民的“中枢神经”呀。那天沙柳刚结束了第一期化疗(放疗?),反应不大,所以精神不错,嗓门也不低。他先生一看就憨厚,是一位“上海好男人”。给我印象最好的是他们的儿子,客人进出,他都从自己的蜗居里出来,“叫人”、打招呼、说客气话,还送到家门口。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做得如此到位呢?我忽然想这跟沙柳的古文基础厚实是否有某种联系呢?
我和风火从她家出来,都比较乐观。专家、体质好、反应轻,最主要是现在医学发达,“坏毛病”的五年、甚至十年的存活率越来越高,相信爱笑的沙柳女士一定会笑退病魔的。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邮件保持联系,过什么节,都能收到她的贺卡和一些言简意赅的祝词。我们交换着PPS。通常跟时政有关的材料,我是不发给女士的,因为——“政治,请女人走开”,那是大老爷们的事,可是沙柳是个例外。她对时政的看法和我的许多朋友有着惊人的雷同,我们都力挺“普世价值”,并且不认为这是“西方的私货”。
这以后几个月过去了。收到的沙柳的信件越来越少,虽然我在群发的时候,还是会把她的网名点上,但知道她不一定会看了;因为一次连着一次的化疗或放疗,是她最重要的战线,她在床上独自苦斗,连亲爱的先生和儿子都帮不上忙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祈祝她早日战胜病魔,早日回到网络世界。然而一周前,听朋友说她的情况不好,治疗反应强烈,尤其是出现了腹水,那是个不祥的预兆;她很瘦,单薄如一片秋叶,连笑和说话都极费力气了。前天果然传来噩耗,我们的沙柳女士终于像一片凋零的秋叶慢慢旋转着掉下地了……
现在回忆她的病情何以恶化的这么快,其实还是发现晚了,发现之时估计已经转移了。要不那位专家怎么会这么果断地让她立刻住院、当晚手术呢?沙柳呀沙柳,你为什么那么自信呢?体检也好、看病也好,都不是麻烦事;有了不舒服,去医院里买个“放心”,这应该是常识了,你这位精通“平平仄仄平”、心怀世界的女士的意识就那么滞后呢?想不落……
沙柳给自己取了个这样的网名,一方面寓意着她曾经在新疆那块辽阔的土地上挥洒了宝贵的青春,另一方面也许寄予了对“沙柳精神”的赞颂和向往。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大家认识的沙柳女士不正就是这样坚强而淡定、乐观又低调的吗?看到此沙柳就想起彼沙柳呀!
沙柳女士是40后,是我的同时代人,我们的经历相似,我们的思想由愚昧到逐渐觉醒的经历也相似。说句不那么得体的话,我们这代人的“悼词”都可以大同小异。可是我们还能看到壮丽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沙柳看不到了;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国家在痛苦中的壮大和壮大中的痛苦,沙柳也看不到了。看不到也有看不到的好处,谁知道人类还会经受多少磨难呀!
上一篇博客写的是老妈的寿辰,这一篇却哀悼网友的去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这样绞结在一起呀。人走灯不灭,因为亲人和朋友都会久久记挂着他,因为每天点亮的灯总比熄灭的灯要多许多;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儿。“灭烛怜光满”,这是唐朝张九龄的诗句;当烛光一灭,月光才会像瀑布、像波涛、像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的每一处空隙。“怜”,不是可怜、怜悯,而是心灵受到了细微的触动,看到了生命的本相。
沙柳女士走了,我们还活着。一瓣心香,一株沙柳!
与沙柳女士不太熟,一共见过两次面。网友交往的特点往往是先有“文字交”、“神交”,觉得有点投合了,就会参加聚会;见面后,有点熟稔了,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后文字来往更多,一种呢,认为反正是朋友了,可以不那样计较小节了,就无需每帖必跟,有时忙起来忽略的首先就是朋友。沙柳主贴写得极少,转帖也不多,可是跟帖很深刻,常常一针见血,把你没说清楚的点明了,或者把你不想说得那么明白的东西挑明了。她的文笔老到,所以开始总认为这是位思维缜密、语言简练的先生;后来发现这位先生好生了得,有古文的底子,写诗填词都是一把好手,只可惜“偶然见峥嵘”呀。
第一次见面是在五角场的上海歌城。她跟我一样,都不大善于“卡拉”——她好像一首歌都没唱,而我好歹还“莫斯科”了几下——,所以朋友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我们就聊开了。她话不多,特爱笑;不会大笑,而是微笑,笑着听别人,笑着说自己。她不出老,可是肤色比较黑,比较粗糙,一看就是那种吃过许多苦、人生道路很曲折、很坎坷的女士。惟其这样,沙柳的笑才给我以鲜明的印象。也就是在这一次,她说自己最近腹胀,隐隐作痛;但又说没有问题,身体一向很棒。她告诉我在长风公园打太极拳、散步,坚持不懈,已经有好几年了,平日里基本上是与疾病无缘的。
第二次见面,她已经检查出坏毛病了。还是“龙王”先生说服她去医院的。是一家著名的三级医院(华山?中山?),专家门诊。她的先生告诉我和风火,专家是第一流的,当时就决定手术,而病房刚好有个空缺,而且主刀的就是这位专家。所以她的疾病就“一条龙”交给那位第一流的专家,当然让人放心!沙柳住在华师大对面的旧公房,底层,比较暗,也显得有点挤;一进去我就注意放置电脑的小小空间,倍感亲切,因为这里是我们这些网民的“中枢神经”呀。那天沙柳刚结束了第一期化疗(放疗?),反应不大,所以精神不错,嗓门也不低。他先生一看就憨厚,是一位“上海好男人”。给我印象最好的是他们的儿子,客人进出,他都从自己的蜗居里出来,“叫人”、打招呼、说客气话,还送到家门口。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做得如此到位呢?我忽然想这跟沙柳的古文基础厚实是否有某种联系呢?
我和风火从她家出来,都比较乐观。专家、体质好、反应轻,最主要是现在医学发达,“坏毛病”的五年、甚至十年的存活率越来越高,相信爱笑的沙柳女士一定会笑退病魔的。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邮件保持联系,过什么节,都能收到她的贺卡和一些言简意赅的祝词。我们交换着PPS。通常跟时政有关的材料,我是不发给女士的,因为——“政治,请女人走开”,那是大老爷们的事,可是沙柳是个例外。她对时政的看法和我的许多朋友有着惊人的雷同,我们都力挺“普世价值”,并且不认为这是“西方的私货”。
这以后几个月过去了。收到的沙柳的信件越来越少,虽然我在群发的时候,还是会把她的网名点上,但知道她不一定会看了;因为一次连着一次的化疗或放疗,是她最重要的战线,她在床上独自苦斗,连亲爱的先生和儿子都帮不上忙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祈祝她早日战胜病魔,早日回到网络世界。然而一周前,听朋友说她的情况不好,治疗反应强烈,尤其是出现了腹水,那是个不祥的预兆;她很瘦,单薄如一片秋叶,连笑和说话都极费力气了。前天果然传来噩耗,我们的沙柳女士终于像一片凋零的秋叶慢慢旋转着掉下地了……
现在回忆她的病情何以恶化的这么快,其实还是发现晚了,发现之时估计已经转移了。要不那位专家怎么会这么果断地让她立刻住院、当晚手术呢?沙柳呀沙柳,你为什么那么自信呢?体检也好、看病也好,都不是麻烦事;有了不舒服,去医院里买个“放心”,这应该是常识了,你这位精通“平平仄仄平”、心怀世界的女士的意识就那么滞后呢?想不落……
沙柳给自己取了个这样的网名,一方面寓意着她曾经在新疆那块辽阔的土地上挥洒了宝贵的青春,另一方面也许寄予了对“沙柳精神”的赞颂和向往。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大家认识的沙柳女士不正就是这样坚强而淡定、乐观又低调的吗?看到此沙柳就想起彼沙柳呀!
沙柳女士是40后,是我的同时代人,我们的经历相似,我们的思想由愚昧到逐渐觉醒的经历也相似。说句不那么得体的话,我们这代人的“悼词”都可以大同小异。可是我们还能看到壮丽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沙柳看不到了;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国家在痛苦中的壮大和壮大中的痛苦,沙柳也看不到了。看不到也有看不到的好处,谁知道人类还会经受多少磨难呀!
上一篇博客写的是老妈的寿辰,这一篇却哀悼网友的去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这样绞结在一起呀。人走灯不灭,因为亲人和朋友都会久久记挂着他,因为每天点亮的灯总比熄灭的灯要多许多;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儿。“灭烛怜光满”,这是唐朝张九龄的诗句;当烛光一灭,月光才会像瀑布、像波涛、像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的每一处空隙。“怜”,不是可怜、怜悯,而是心灵受到了细微的触动,看到了生命的本相。
沙柳女士走了,我们还活着。一瓣心香,一株沙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