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京》1年续——至少,我看见了生活的模样。
时间过得很快,不是吗?
我离开北京回到昆明马上就一年了,相信你们很多人关注我是因为那篇《再见,北京。》,刚才我认真的又看了一遍,包括所有人的留言。时隔一年,当时的感觉熟悉又陌生,我看到那时候的自己义无反顾、内心汹涌,为了心中的生活做出选择。然后告别、离开。而此时,我有些骄傲当时的选择,因为至少现在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也看到了前方我想要过的生活。
不过,人生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否则就不叫人生了。我生命大戏中的一个主角走了,去追求她的理想和生活。说实话,我内心有些失落,却也心生祝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能一起走过一段日子,已然不易。我们向着天长地久走,其实心里也知道,年轻的时候“天长地久”真的是很久。所以,告别也算是成长中需要学会的本领,向自己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说好的未来告别。
我今天不是来写失恋的,因为那些东西都不足为外人道,在信息不对称的两人世界里,任何事后的判断和埋怨,很大程度上都是欲加之罪,不过是为了解决内心的认知失调,让自己心里过得去。
我要写的东西,是我当时答应你们的,一年以后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是什么样,我变成了什么样。其实我很希望有很多人看,倒不是为了什么,而是这会让我有一种动力每年都写,然后若干年后,我能看到每一年自己的变化,甚至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自我的。
先说一些宏观的东西吧。
梦想。
有一次我在高中群里和同学聊天,那天不知道为什么群里突然活跃起来,大家讨论着自己的生活,公务员到底好不好,什么时候结婚各种“现实”的问题。后来我突然问了一句,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再沉寂几秒以后,有些人说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工作稳稳当当,看不到多好,也没对坏,差不多时候结婚生子,慢慢变老。
梦想。曾经多么美好的词语。或许它的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把它想象的太过抽象、太过远大。我之前就说过,梦想并不意味着要远走他乡,要孑然独行,梦想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肩负责任。如今对于我来说,“梦想”这个词不再那么光辉、耀眼,不再那么充满英雄式的光环和背水一战的悲壮。反而它变得坚实、质朴,同时更加美好。
其实刚毕业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所要到达的地方想的很高很远,可是并不知道通往那个地方的路在哪是什么。或者说仅仅是需要有梦想,而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所谓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我的梦想是要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有的人说是要环游世界、有的人说是要创业……这像及了高中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以大学为目标,但是却不知道去大学学什么专业。不能脚踏实地的只能叫做“梦”吧,因为里面根本没有“想”过呀。
做梦很简单,落地很难。
大三的时候,学校师姐给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兄弟拍了一个她们的期末作业,叫《咸鱼也有梦》,名字来源于五月天的歌《咸鱼》,也来源于周星驰的电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记录了我和他为了各自的梦想奋斗的半个学期。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不是新闻类的,所以在北京找个记者的工作比较难,于是他决定考广院的新闻研。而那时候我一心想考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然后我们奋斗在同样的战场里。可惜最后我们都没考上,都仅仅只差几分。毕业后,他去了四川一个栏目组,从零开始的学习电视台里采编播各项技术,那段时间他经常因为选题的问题跟我抱怨,也因为选题被选中了兴奋的告诉我。去年我们同时做了各自的决定,他要回北京考研,我要离开北京。他回到北京后,央视6一个栏目组给了他一个工作机会,他问我是该考研还是去栏目,我劝他去工作,没有必要为了一块砖头付出三年。现在,他是一名央视记者,奔波在全国各地。
这才是梦想。
在当时的片子里,我的梦想是: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片子在他们班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讨论,这是梦想吗,那么不具体。后来,我开始拍照片,在相机都没弄明白怎么操作的时候,我就告诉朋友,我要做摄影师,再然后,你们就看到了现在的我。毕业后在北京生活了3年,各项发展开始顺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开心,内心很浮动。突然某一天发现那不是我要的生活,经过挣扎后,我回昆明了。
回到昆明,家人安排了政府部门一个下属单位的工作,非公务员编制,但是公务员初试通过后即可转正。工作是贸易类的,我主要做活动策划,其实对于这方面我有些经验,干起来也不难。上班的空隙,我总是在浏览国外的各种图片网站,看一些专题……这样过了半年后,我体会到,这不是我可以为之付出的工作。然后,是的,我辞职了。
乔老大说,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深得朕意啊!
现在我在着手摄影工作室的事儿,因为拍照是让我最快乐的事情,我不知不觉的会投入很多精力。工作室成立后,主要以婚礼纪实为主,人像、摄影基础教学为辅,还有很多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机会和思路。以前我只知道拍照片,现在我慢慢的知道如何运作照片,中国市场很大,一定会有我的一杯羹。
这是梦想吗?
生活方式
我把北京比作地铁,一旦上了车,你就高速前进,可是你无法自己慢下来。我把昆明比作自行车,虽然不能骑很快,但是也不慢,想要去得地方都可以去到。我喜欢的生活正是这种能快能慢的节奏。
前几个月,我还在上班,有这么一条微博,格式大概是:我住在***,我每天**点起床,走路***分钟到地铁站,经过***分钟到***站,下午***点下班,**点回到家,每天在路上花费***分钟。有一个很好的在北京的哥们儿写的大概是是早上6点起,晚上8点到家,每天在路上花费2个半小时。我写的是,每天上午8点起床,洗澡、吃早饭,8点半出门,骑车25分钟到公司,每天路上花费一个小时。他回复我:不带这么比的!其实我上班的地方算远的了,昆明目前三环还没有通车,而我每天是从北二环到南二环,相当于穿越了整个城市,我还认识很多走路去上班的。
我们每天的作息,不就是生活方式吗?
我身边有这么几个对比的小故事。
北京篇:一个同学到北京出差,晚上10-点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出去坐一会儿,我问他在哪,他说军博,我说,操!不早约,我现在过去得几点了。后来,他专门腾出一天时间来广院找我。
昆明篇:一天我在家看着书,接到一个电话,是几个朋友在外面喝酒,突然想起我,叫我过去。我看了看表,10点15,果断出门,15分钟后我已经坐在他们中间了。我家在城市的东北角,他们在城市西边儿。
北京篇:周四我打电话约几个好兄弟周五一起吃饭,大家6点下班,我们约7点在簋街见,结果开吃的时候已经是8点了。
昆明篇:周五我下班,回到家6点30,发现家里人出去做客了,然后我给4个朋友打电话约吃饭,开吃的时候是7点15.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但是对于我来说,能够很容易的和朋友见面、聚会是一件爽到爆的事情。
再说说周末。在北京的时候,周末总有朋友要加班,我认识的很多人最大的娱乐就是在家宅着看电影、上上网,两天时间什么都没干就过了。回到昆明,我的生活用丰富已经不能形容了,简直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去抚仙湖玩儿、去爬山、去骑行、去滇池边烧烤、去云南其他城市吃特色菜……甚至有一天上午打球、下午桌游、晚饭同学聚会、晚上另一群朋友聚会。
我其实是一个不大喜欢参加陌生人聚会的人,才回来的时候,很多朋友、同学都断了联系。但是一方面为了增强联系,一方面为了扩大人脉资源,我出席了很多各种场合的活动,半年时间已经认识了很多人,接触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不是想说这样的生活有多好,而是想说,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在慢慢接近。
记得我当时写,回来以后我就有时间看书了,有时间练吉他了,有时间练字了。有朋友留言说,其实这些在北京也可以的,我回来以后也不一定就会去做,只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念想。我刚才数了一下,回来以后我一共买了五十多本书,看了大概一半多点儿,算起来一个月3本。吉他没有办法展示,我只能说我左手指尖有有一层不薄的茧。而练字呢,确实没能坚持多久,仅仅写了半本字帖,这个需要反省。
截止到今天为止,我和一个在昆明做音乐的朋友合作,完成了《时光会给我答案》、《怎样》、《烧烤》、《转角》四首歌。我负责写词,他负责写曲、编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他的小站去听。http://site.douban.com/sunying-music/
这些词其实没有多好,只是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况且,且不管好不好,我完成了4首歌,还有十多首未完成的在手机记事本里。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当然,昆明也有比不了北京的地方。昆明没有LIVEHOUSE、没有很多演唱会、没有很多音乐会、没有很多话剧演出、没有很多晚会、没有很多摄影展、没有很多交流讲座……
说实话,我也怀念北京,可是有得必有失,做人不能什么都想要。况且虽然没有很多,但总是有的,要都赶上了,也就是非常多了。
另外,昆明没有北京那么有竞争感,这会一定程度限制人的视野和对自己的要求,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不过网络让很多东西变的没距离了,这是我比较庆幸的。
以上三段有自我安慰之意,也有实事求是之实。
爱情
这是我回来以后最悲剧的一块儿,结束了4年的感情。其实我有些怪自己,因为这个选择或多或少导致了这个结果。不过一个朋友说的对,这不是本质的原因,就像没有卢沟桥,日本照样要来侵略。
对于这段感情,我有亏欠她的地方,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操蛋的地方,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多。虽然爱情不能报着功过相抵的态度,但至少我没有做什么道德以下的事儿,那些伤害或者忽视都不是本意,意识到之后也努力去改、去挽回。不过,我有自己的难处和局限,而时间给不了我那么多时间。
我想,每一段感情结束以后,再回想都会有后悔的地方吧,那些不能弥补的错永远留在了时间轴的左边,会越来越远,但决不会消失,随着慢慢长得更大,发现当时的自己多么的无知,竟然不明白对方。可是彼此不都是这样吗?所以在《无处安放的青春》里,蒙蒙爸爸说,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坏人,都是伤害了对方,自己却不知道。
仔细想想,我有错,我愿意改,只是再没有这个机会,某种程度上,问心无愧。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投入了新的恋情,我由衷的祝福她,希望现在的那个他能懂她、包容她,陪她走的远些。只是有点儿担心,结束那么长的关系后如此快的进入另一段,她并没有深刻反思过,恋爱关系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而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
希望她能找内心的平静,那样才能幸福。
关于这段,就此打住,let me let you go.
亲情
家人是我离开北京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曾经我对我妈说过,但凡你当初生了两个,我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回来了。我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外婆外公把我带大,如今外公已经走了,外婆住在我家,快八十岁,而父母也五六十。我在北京的时候,三个加起来快两百岁的对我无比重要的人离我千里,虽然他们身体尚好,但我心里始终牵挂无比。
回来以后,其实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事儿。只是偶尔帮忙做做家务,高处的东西帮他们拿,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动手修一下、换一下,遇到什么觉得好吃的买点儿给他们,陪他们看看电视、吃吃饭、逛逛街……这些事情没有我他们一样做,但是我在他们身边做了,他们觉得踏实,我也觉得踏实。
有一天我睡醒,他们已经去晨练,我发现我新买的衬衣被卧妈给洗了,心里怪她,转而进到自己房间里,发现桌上多了一盆仙人掌,想起老妈经常说我对着电脑,对身体不好,这盆仙人掌一定是她买来给我吸收辐射的。顿时我深刻体会到母爱,细微却伟大。
看着那盆光秃秃的植物,我心里确定,我回来是对的。
家庭生活不会轰轰烈烈,都是很多琐碎平凡的事情,正是这些会无意识忽略的细节,维系着家庭、表达着爱。
之后我开始留心他们为我做的事情,很多只是举手之劳,但是没有别人会持续为我做。我也慢慢的开始体会,如果我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做什么。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想,于此我不会有太大遗憾了。
平衡
现在很多标准告诉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这些标准都是单一方面的。人生很多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也无法衡量。就像作文评分是一件很扯的事儿,用条框来衡量人生也是。
某位女作家说,对于她最完美的人生是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恋爱。我虽然不同意,但是至少她向往一种平衡:重要的东西按照恰当的比例出现在生命中。而我一直努力思考和追寻的正是这种平衡。梦想、爱情、亲人、朋友、责任以不同的比例、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比例出现我生命里。
这些比例啊、方式啊像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数,不停的变换着各自的值,让我人生的函数一直向上走。这些值再牛B的科学也测算不出来,只有自己认真的去体会,去调整了。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变量,自己的函数。
突然一看,又写了那么多,但比起内心的感悟,只是凤毛麟角,生活还在继续,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乐观的继续走。
马上26岁,其实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接触,很多地方要去,很多人要遇见,很多道理需要明白。反而过了刚毕业那一两年,会突然觉得青春还在,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依然保有兴趣和好奇。正如罗素所说,人类的智慧不是为了让人更复杂,反而是让人保持单纯。“不成熟”未必不是件好事儿,谁不是来这世界上走一遭,豁不豁的出去反正都回不去了。
最后用徐悲鸿大师的座右铭来结束此文,与君共勉。
偏执己见,一意孤行。
布川Winbert.
2011/10/21
广告:
原谅我插入这么一些东西,因为马上要自己做工作室了,得抓紧一切机会推广。
个人网站:www.winbert.me
还有微博(信息零碎,但量大):http://weibo.com/winbert
我离开北京回到昆明马上就一年了,相信你们很多人关注我是因为那篇《再见,北京。》,刚才我认真的又看了一遍,包括所有人的留言。时隔一年,当时的感觉熟悉又陌生,我看到那时候的自己义无反顾、内心汹涌,为了心中的生活做出选择。然后告别、离开。而此时,我有些骄傲当时的选择,因为至少现在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也看到了前方我想要过的生活。
不过,人生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否则就不叫人生了。我生命大戏中的一个主角走了,去追求她的理想和生活。说实话,我内心有些失落,却也心生祝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能一起走过一段日子,已然不易。我们向着天长地久走,其实心里也知道,年轻的时候“天长地久”真的是很久。所以,告别也算是成长中需要学会的本领,向自己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说好的未来告别。
我今天不是来写失恋的,因为那些东西都不足为外人道,在信息不对称的两人世界里,任何事后的判断和埋怨,很大程度上都是欲加之罪,不过是为了解决内心的认知失调,让自己心里过得去。
我要写的东西,是我当时答应你们的,一年以后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是什么样,我变成了什么样。其实我很希望有很多人看,倒不是为了什么,而是这会让我有一种动力每年都写,然后若干年后,我能看到每一年自己的变化,甚至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自我的。
先说一些宏观的东西吧。
梦想。
有一次我在高中群里和同学聊天,那天不知道为什么群里突然活跃起来,大家讨论着自己的生活,公务员到底好不好,什么时候结婚各种“现实”的问题。后来我突然问了一句,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再沉寂几秒以后,有些人说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工作稳稳当当,看不到多好,也没对坏,差不多时候结婚生子,慢慢变老。
梦想。曾经多么美好的词语。或许它的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把它想象的太过抽象、太过远大。我之前就说过,梦想并不意味着要远走他乡,要孑然独行,梦想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肩负责任。如今对于我来说,“梦想”这个词不再那么光辉、耀眼,不再那么充满英雄式的光环和背水一战的悲壮。反而它变得坚实、质朴,同时更加美好。
其实刚毕业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所要到达的地方想的很高很远,可是并不知道通往那个地方的路在哪是什么。或者说仅仅是需要有梦想,而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所谓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我的梦想是要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有的人说是要环游世界、有的人说是要创业……这像及了高中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以大学为目标,但是却不知道去大学学什么专业。不能脚踏实地的只能叫做“梦”吧,因为里面根本没有“想”过呀。
做梦很简单,落地很难。
大三的时候,学校师姐给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兄弟拍了一个她们的期末作业,叫《咸鱼也有梦》,名字来源于五月天的歌《咸鱼》,也来源于周星驰的电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记录了我和他为了各自的梦想奋斗的半个学期。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不是新闻类的,所以在北京找个记者的工作比较难,于是他决定考广院的新闻研。而那时候我一心想考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然后我们奋斗在同样的战场里。可惜最后我们都没考上,都仅仅只差几分。毕业后,他去了四川一个栏目组,从零开始的学习电视台里采编播各项技术,那段时间他经常因为选题的问题跟我抱怨,也因为选题被选中了兴奋的告诉我。去年我们同时做了各自的决定,他要回北京考研,我要离开北京。他回到北京后,央视6一个栏目组给了他一个工作机会,他问我是该考研还是去栏目,我劝他去工作,没有必要为了一块砖头付出三年。现在,他是一名央视记者,奔波在全国各地。
这才是梦想。
在当时的片子里,我的梦想是: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片子在他们班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讨论,这是梦想吗,那么不具体。后来,我开始拍照片,在相机都没弄明白怎么操作的时候,我就告诉朋友,我要做摄影师,再然后,你们就看到了现在的我。毕业后在北京生活了3年,各项发展开始顺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开心,内心很浮动。突然某一天发现那不是我要的生活,经过挣扎后,我回昆明了。
回到昆明,家人安排了政府部门一个下属单位的工作,非公务员编制,但是公务员初试通过后即可转正。工作是贸易类的,我主要做活动策划,其实对于这方面我有些经验,干起来也不难。上班的空隙,我总是在浏览国外的各种图片网站,看一些专题……这样过了半年后,我体会到,这不是我可以为之付出的工作。然后,是的,我辞职了。
乔老大说,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深得朕意啊!
现在我在着手摄影工作室的事儿,因为拍照是让我最快乐的事情,我不知不觉的会投入很多精力。工作室成立后,主要以婚礼纪实为主,人像、摄影基础教学为辅,还有很多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机会和思路。以前我只知道拍照片,现在我慢慢的知道如何运作照片,中国市场很大,一定会有我的一杯羹。
这是梦想吗?
生活方式
我把北京比作地铁,一旦上了车,你就高速前进,可是你无法自己慢下来。我把昆明比作自行车,虽然不能骑很快,但是也不慢,想要去得地方都可以去到。我喜欢的生活正是这种能快能慢的节奏。
前几个月,我还在上班,有这么一条微博,格式大概是:我住在***,我每天**点起床,走路***分钟到地铁站,经过***分钟到***站,下午***点下班,**点回到家,每天在路上花费***分钟。有一个很好的在北京的哥们儿写的大概是是早上6点起,晚上8点到家,每天在路上花费2个半小时。我写的是,每天上午8点起床,洗澡、吃早饭,8点半出门,骑车25分钟到公司,每天路上花费一个小时。他回复我:不带这么比的!其实我上班的地方算远的了,昆明目前三环还没有通车,而我每天是从北二环到南二环,相当于穿越了整个城市,我还认识很多走路去上班的。
我们每天的作息,不就是生活方式吗?
我身边有这么几个对比的小故事。
北京篇:一个同学到北京出差,晚上10-点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出去坐一会儿,我问他在哪,他说军博,我说,操!不早约,我现在过去得几点了。后来,他专门腾出一天时间来广院找我。
昆明篇:一天我在家看着书,接到一个电话,是几个朋友在外面喝酒,突然想起我,叫我过去。我看了看表,10点15,果断出门,15分钟后我已经坐在他们中间了。我家在城市的东北角,他们在城市西边儿。
北京篇:周四我打电话约几个好兄弟周五一起吃饭,大家6点下班,我们约7点在簋街见,结果开吃的时候已经是8点了。
昆明篇:周五我下班,回到家6点30,发现家里人出去做客了,然后我给4个朋友打电话约吃饭,开吃的时候是7点15.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但是对于我来说,能够很容易的和朋友见面、聚会是一件爽到爆的事情。
再说说周末。在北京的时候,周末总有朋友要加班,我认识的很多人最大的娱乐就是在家宅着看电影、上上网,两天时间什么都没干就过了。回到昆明,我的生活用丰富已经不能形容了,简直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去抚仙湖玩儿、去爬山、去骑行、去滇池边烧烤、去云南其他城市吃特色菜……甚至有一天上午打球、下午桌游、晚饭同学聚会、晚上另一群朋友聚会。
我其实是一个不大喜欢参加陌生人聚会的人,才回来的时候,很多朋友、同学都断了联系。但是一方面为了增强联系,一方面为了扩大人脉资源,我出席了很多各种场合的活动,半年时间已经认识了很多人,接触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不是想说这样的生活有多好,而是想说,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在慢慢接近。
记得我当时写,回来以后我就有时间看书了,有时间练吉他了,有时间练字了。有朋友留言说,其实这些在北京也可以的,我回来以后也不一定就会去做,只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念想。我刚才数了一下,回来以后我一共买了五十多本书,看了大概一半多点儿,算起来一个月3本。吉他没有办法展示,我只能说我左手指尖有有一层不薄的茧。而练字呢,确实没能坚持多久,仅仅写了半本字帖,这个需要反省。
截止到今天为止,我和一个在昆明做音乐的朋友合作,完成了《时光会给我答案》、《怎样》、《烧烤》、《转角》四首歌。我负责写词,他负责写曲、编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他的小站去听。http://site.douban.com/sunying-music/
这些词其实没有多好,只是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况且,且不管好不好,我完成了4首歌,还有十多首未完成的在手机记事本里。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当然,昆明也有比不了北京的地方。昆明没有LIVEHOUSE、没有很多演唱会、没有很多音乐会、没有很多话剧演出、没有很多晚会、没有很多摄影展、没有很多交流讲座……
说实话,我也怀念北京,可是有得必有失,做人不能什么都想要。况且虽然没有很多,但总是有的,要都赶上了,也就是非常多了。
另外,昆明没有北京那么有竞争感,这会一定程度限制人的视野和对自己的要求,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不过网络让很多东西变的没距离了,这是我比较庆幸的。
以上三段有自我安慰之意,也有实事求是之实。
爱情
这是我回来以后最悲剧的一块儿,结束了4年的感情。其实我有些怪自己,因为这个选择或多或少导致了这个结果。不过一个朋友说的对,这不是本质的原因,就像没有卢沟桥,日本照样要来侵略。
对于这段感情,我有亏欠她的地方,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操蛋的地方,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多。虽然爱情不能报着功过相抵的态度,但至少我没有做什么道德以下的事儿,那些伤害或者忽视都不是本意,意识到之后也努力去改、去挽回。不过,我有自己的难处和局限,而时间给不了我那么多时间。
我想,每一段感情结束以后,再回想都会有后悔的地方吧,那些不能弥补的错永远留在了时间轴的左边,会越来越远,但决不会消失,随着慢慢长得更大,发现当时的自己多么的无知,竟然不明白对方。可是彼此不都是这样吗?所以在《无处安放的青春》里,蒙蒙爸爸说,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坏人,都是伤害了对方,自己却不知道。
仔细想想,我有错,我愿意改,只是再没有这个机会,某种程度上,问心无愧。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投入了新的恋情,我由衷的祝福她,希望现在的那个他能懂她、包容她,陪她走的远些。只是有点儿担心,结束那么长的关系后如此快的进入另一段,她并没有深刻反思过,恋爱关系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而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
希望她能找内心的平静,那样才能幸福。
关于这段,就此打住,let me let you go.
亲情
家人是我离开北京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曾经我对我妈说过,但凡你当初生了两个,我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回来了。我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外婆外公把我带大,如今外公已经走了,外婆住在我家,快八十岁,而父母也五六十。我在北京的时候,三个加起来快两百岁的对我无比重要的人离我千里,虽然他们身体尚好,但我心里始终牵挂无比。
回来以后,其实也没为他们做什么事儿。只是偶尔帮忙做做家务,高处的东西帮他们拿,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动手修一下、换一下,遇到什么觉得好吃的买点儿给他们,陪他们看看电视、吃吃饭、逛逛街……这些事情没有我他们一样做,但是我在他们身边做了,他们觉得踏实,我也觉得踏实。
有一天我睡醒,他们已经去晨练,我发现我新买的衬衣被卧妈给洗了,心里怪她,转而进到自己房间里,发现桌上多了一盆仙人掌,想起老妈经常说我对着电脑,对身体不好,这盆仙人掌一定是她买来给我吸收辐射的。顿时我深刻体会到母爱,细微却伟大。
看着那盆光秃秃的植物,我心里确定,我回来是对的。
家庭生活不会轰轰烈烈,都是很多琐碎平凡的事情,正是这些会无意识忽略的细节,维系着家庭、表达着爱。
之后我开始留心他们为我做的事情,很多只是举手之劳,但是没有别人会持续为我做。我也慢慢的开始体会,如果我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做什么。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想,于此我不会有太大遗憾了。
平衡
现在很多标准告诉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这些标准都是单一方面的。人生很多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也无法衡量。就像作文评分是一件很扯的事儿,用条框来衡量人生也是。
某位女作家说,对于她最完美的人生是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恋爱。我虽然不同意,但是至少她向往一种平衡:重要的东西按照恰当的比例出现在生命中。而我一直努力思考和追寻的正是这种平衡。梦想、爱情、亲人、朋友、责任以不同的比例、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比例出现我生命里。
这些比例啊、方式啊像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数,不停的变换着各自的值,让我人生的函数一直向上走。这些值再牛B的科学也测算不出来,只有自己认真的去体会,去调整了。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变量,自己的函数。
突然一看,又写了那么多,但比起内心的感悟,只是凤毛麟角,生活还在继续,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乐观的继续走。
马上26岁,其实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接触,很多地方要去,很多人要遇见,很多道理需要明白。反而过了刚毕业那一两年,会突然觉得青春还在,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依然保有兴趣和好奇。正如罗素所说,人类的智慧不是为了让人更复杂,反而是让人保持单纯。“不成熟”未必不是件好事儿,谁不是来这世界上走一遭,豁不豁的出去反正都回不去了。
最后用徐悲鸿大师的座右铭来结束此文,与君共勉。
偏执己见,一意孤行。
布川Winbert.
2011/10/21
广告:
原谅我插入这么一些东西,因为马上要自己做工作室了,得抓紧一切机会推广。
个人网站:www.winbert.me
还有微博(信息零碎,但量大):http://weibo.com/winbert
-
刘小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3-23 23:38:17
-
Banj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03 19:29:29
-
小野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02 23:37:52
-
维新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13 21:30:16
-
冷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21 12:43:07
-
戊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11 23:29:58
-
Dearest 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7 16:03:35
-
李大🐻他二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2 19:56:10
-
哼唧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2 19:42:50
-
jambalay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0 13:04:33
-
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0 1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