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贻德的艺术漫谈及批评
《艺术漫谈》,倪贻德著,光华书局1928年印行,已经采用横排版的格式。
1925年成立的光华书局,以“努力于新思想的介绍与新文化的宣扬”为任。在光华创办人之一张静庐的记忆中,1925至1927年,是新书业的黄金时代。据说,郭沫若曾把“泰东”比作创造社的摇篮,又把“光华”比作创造社的托儿所。
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之一,倪贻德和叶灵凤一样,都毕业于上海美专,画画文学一肩挑。其时倪贻德已从日本游学回来,文学梦淡漠了很多。
《艺术漫谈》是倪贻德第二本艺术著述,第一本叫《水彩画概论》,也由光华书局刊行,初版时间为1926年9月。当下的中国水彩画史,多描述为1923年出版,实乃谬传,因为1923年光华还没“出生”。
《艺术漫谈》应该是一部奠定倪贻德美术批评家地位的著作。
在倪贻德之前,真正的文艺论集,大约只有四种,其中三种出自华林,分别叫《艺术思潮》、《枯叶集》和《艺术文集》,另一种是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出版的《艺术三家言》。
华林的文字,更多属于艺术随笔,《艺术三家言》文学、艺术、音乐都有,具体到美术,只有倪贻德的《艺术漫谈》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美术评论集。
《艺术漫谈》有介绍美术思潮的,比如《艺术之都会化》、《近代艺术之趋向》;有介绍美术流派的,比如《印象派运动之先驱者》、《印象派的理论》;还有介绍艺术家的《画家窦迦》(德加)。
最有针对性的美术批评当数《安乐宫观画述感》、《评晨光美术展览会》和《看了万国美术展览会之后的感想》三篇。
这三篇文字,恪守了倪贻德对批评家的两个要求:坦白、科学。宏观上批评了画界缺少质的感觉,表现不充足,表情薄弱的整体问题。微观上直指具体的画家作品,批评王荣钧的作品单调枯燥,宋志钦的作品阴影画得漫不经心,吕文彬的静物写生“都是极板滞的东西”,鲁少飞的作品,存在故意做作的装饰性。对邀请他参加出品的万国美术展览会,倪贻德也毫不客气,说:“这一次展览会里的出品,自然是外国人的占据多数……这大部分的外国人,我们都知道,大概多是侨居上海的商人,或是些走江湖的末流画家,他们对于艺术的研究均无深造,偶然画几张是无聊的消遣,或是希图换几个大面包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之浅薄与庸俗,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1935年大光书局出版《新艺术全集》时,这部后本被品评为民国艺术史经典的文集,收录了倪贻德五篇文章均出自《艺术漫谈》。其中《近代艺术之趋向》一文,指明了近代艺术慢慢地趋向于实际人生的转化。倪贻德在文中说:“我觉得艺术始终是时代的反映,他是决不呆守在一条路上,应当随着时代而变迁的。”
这或也可以称作是八十年前与时俱进。今天,反观中国现代艺术路途,“与时俱进”其实并不够——眼下的艺术创作,有多少反映现实、逼近现实、干预现实的作品呢?
1925年成立的光华书局,以“努力于新思想的介绍与新文化的宣扬”为任。在光华创办人之一张静庐的记忆中,1925至1927年,是新书业的黄金时代。据说,郭沫若曾把“泰东”比作创造社的摇篮,又把“光华”比作创造社的托儿所。
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之一,倪贻德和叶灵凤一样,都毕业于上海美专,画画文学一肩挑。其时倪贻德已从日本游学回来,文学梦淡漠了很多。
《艺术漫谈》是倪贻德第二本艺术著述,第一本叫《水彩画概论》,也由光华书局刊行,初版时间为1926年9月。当下的中国水彩画史,多描述为1923年出版,实乃谬传,因为1923年光华还没“出生”。
《艺术漫谈》应该是一部奠定倪贻德美术批评家地位的著作。
在倪贻德之前,真正的文艺论集,大约只有四种,其中三种出自华林,分别叫《艺术思潮》、《枯叶集》和《艺术文集》,另一种是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出版的《艺术三家言》。
华林的文字,更多属于艺术随笔,《艺术三家言》文学、艺术、音乐都有,具体到美术,只有倪贻德的《艺术漫谈》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美术评论集。
《艺术漫谈》有介绍美术思潮的,比如《艺术之都会化》、《近代艺术之趋向》;有介绍美术流派的,比如《印象派运动之先驱者》、《印象派的理论》;还有介绍艺术家的《画家窦迦》(德加)。
最有针对性的美术批评当数《安乐宫观画述感》、《评晨光美术展览会》和《看了万国美术展览会之后的感想》三篇。
![]() |
这三篇文字,恪守了倪贻德对批评家的两个要求:坦白、科学。宏观上批评了画界缺少质的感觉,表现不充足,表情薄弱的整体问题。微观上直指具体的画家作品,批评王荣钧的作品单调枯燥,宋志钦的作品阴影画得漫不经心,吕文彬的静物写生“都是极板滞的东西”,鲁少飞的作品,存在故意做作的装饰性。对邀请他参加出品的万国美术展览会,倪贻德也毫不客气,说:“这一次展览会里的出品,自然是外国人的占据多数……这大部分的外国人,我们都知道,大概多是侨居上海的商人,或是些走江湖的末流画家,他们对于艺术的研究均无深造,偶然画几张是无聊的消遣,或是希图换几个大面包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之浅薄与庸俗,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1935年大光书局出版《新艺术全集》时,这部后本被品评为民国艺术史经典的文集,收录了倪贻德五篇文章均出自《艺术漫谈》。其中《近代艺术之趋向》一文,指明了近代艺术慢慢地趋向于实际人生的转化。倪贻德在文中说:“我觉得艺术始终是时代的反映,他是决不呆守在一条路上,应当随着时代而变迁的。”
这或也可以称作是八十年前与时俱进。今天,反观中国现代艺术路途,“与时俱进”其实并不够——眼下的艺术创作,有多少反映现实、逼近现实、干预现实的作品呢?
-
爱炸毛的胖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4 18: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