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么一桩艺术评论的事儿
0
佩吉·洛根先生是时尚关注的焦点。他是提线木偶表演的创始人。而这种娱乐形式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真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在追逐时尚的圈子里,不高谈阔论洛根先生和他的那些小玩偶,简直相当于没有听说过简·哥克顿和超现实主义一样,让人鄙视;或者像别人提到毕加索、布兰诺西、郁特里洛、格特鲁德·斯泰因等人,你却在一旁浑然不知而无地自容。
与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巨匠一样,佩吉·洛根先生和他的艺术有自己的语言。由于表达上的需要,这种特有的语言,总是与其他千万种门类的同类艺术一一泾渭分明开来。而这些原本极为细微的差别,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以至每一个后来的评论家务必要超过他的前人,能更为深刻地挖掘出来佩吉·洛根先生和他的提线木偶艺术所具有的令人迷惑不解的复杂性、隐悔的渐变性和联想丰富的创新性。
起初,有些行家把佩吉·洛根先生的“时髦玩意儿”定性为“非常逗乐”。但是很快,这就成了老一套的说法了。现在谁要敢把佩吉·洛根和他的艺术跟“逗乐”这样一个粗俗不堪的形容词联系到一起,就会立刻被大众斥责为没有文化品位。自从某位富有经验的专栏作家在报纸上发文指出,“自从卓别林早期通过哑剧展示悲剧性幽默的艺术才华以来,还没有人的表演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成就”。佩吉·洛根先生的木偶艺术从此与“逗乐”一词完全隔离。
从那以后,在正确观点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支评论队伍。“新来者”早报为此献上一枚枚新的、闪闪发光的“硬币”。其他时尚杂志步报纸的后尘,连篇累牍地发表赞扬洛根先生的文章和他那些可爱的小木偶的照片。然后,戏剧评论家也加入这场大合唱,对所有现在的戏剧舞台大加斥责,还特别提醒戏剧舞台上当红的那些大腕儿悲剧演员在下次扮演哈姆雷特之前,要注意研究一下佩吉·洛根先生塑造的木偶丑角造型。
关于洛根先生的严肃的讨论无处不在。有两位杰出的文艺评论家双方拉开架势,都以娴熟的技巧、深奥的见解大打文字战,据说争论到最后,大家得出这样的一致结论:在现代文明世界里,能够理解他俩论点的人不会超过7个。总结起来,他们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佩吉·洛根先生创作过程中,受毕加索早期几何主义影响大还是受布兰诺西的几何抽象主义影响大。两种观点的背后都有一大群热情洋溢朝气蓬勃且真才实料的支持者。争论从国会修订农业税法的休会间歇蔓延到每日傍晚矿工回家前集中露天沐浴的宝贵闲暇,从城市到乡下农村深山远林,从幼儿园到孤老院,最终,大伙儿勉强达成共识——毕加索对他的影响更大一点。
![]() |
其实,只要洛根先生说哪怕一句话,这场论战就可以圆满收场。可是,他从未对此表过态。实际上,对于由他引起的这场全国性的喧哗,他本人很少说什么。他总是提着两个很大的黑旅行包,包也总是鼓鼓囊囊,一看就很重,每到一处,就用他那强壮而又肌肉发达的胳膊将鼓包稳稳搁在门外。这是一位膀大腰圆、身材魁梧,三十多岁、眉毛浓密,红皮肤大圆脸的汉子,红胡渣子看着有点脏兮兮的,低低的额头上有几条犁沟般的皱纹,光着的头上汗水津津,所以总是忙着用手帕擦汗。正如不止一位评论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他具有“大艺术家本质上的纯朴——他言谈话语、举手投足所表现出来的近乎孩童般的天真,是洞悉了现实生活本质的最好的明证。”甚至那些想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过去历史的传记作家,也被同样使人困惑的、不可测知的“纯朴”拒之门外。或者诚如另外一位评论家所说:“就像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那样,洛根早年的生活并没有预示他后来的成功。就像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那样,他大器晚成。。。。。。甚至可以说,直到他突然像耀眼的超级能量星升起之前,一直都没有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You can't go home again, By Thomas Wolfe. 李尧 译,后被Beys摘录一段,胡乱篡改而成。关于故事的背景,可以关联到作者所处的年代,姑且放到1910~1940年的美国吧。
-
沉默电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9-28 13: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