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中的明德小学纪念碑
历史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翻腾向前的大河,不经意的一朵小小浪花会溅到我们身上,唤起我们尘封的记忆,引起我们的思索,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思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历史,今年清明节时回老家见到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
事情是这样的,在老家,二十年前我所在的初中内矗立着一尊“明德小学纪念碑”,该碑立在我们学校的最后面,在我上初中时,大约上世界的90年代初期时我们美术老师还组织大家到碑前以碑为对象写过生,当时年纪尚轻,对纪念碑确实没什么感觉,就比普通的墓碑高一些并且基座也比较高。今年清明时和女儿到原来的初中故地重游,原先的初中已经搬迁,发现纪念碑的基座已不知所终,只剩碑体躺在地上,表面覆盖了厚厚一层尘土,拂去尘土,细览碑文,发现尘土下的纪念碑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碑文大体的意思是当地开明人士出于公心捐立明德小学,为彰显美德,树碑纪念。后来我又到网上查到了一些明德小学的资料,碑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当年主要的捐助人(捐银元一千块)蔡自声先生是我们当地最早的国民党人之一,与著名同盟会老党员刘冠三(刘的家乡离我们镇约20华里)的经历有些类似,他在家乡上过私塾,后来到青岛并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还资助过孙中山先生,后来回国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青岛、济南教书,期间回到家乡与乡绅捐资成立明德小学,取《大学》中“明明德”之义,蔡自声先生在解放后去台湾任立法委员,其子蔡同芳是著名的眼科专家,曾经给周恩来先生做过手术,并携儿孙在八十年代故地重游,在碑前徘徊良久。当时的县里高度重视,专门派人陪同回蔡家庄参观。按蔡自声当年的收入在当时应该不算高,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在家乡办学的动力呢?我们回顾一下山东地区在清末民初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当时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满清中央已经腐朽摇摇欲坠,而在广大的农村底部仍是以宗族血缘和开明士绅维系的超稳定社会,另一方面,国门被轰开,民智渐开,新思潮和新事物逐渐向内地农村蔓延,临近德国殖民地青岛的胶潍地区得风气之先,农村中的优秀子弟特别是家庭条件有余力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子弟乘机脱颖而出,包括前面提到的刘冠三、与蔡先生同村的蔡晋康(俗称蔡司令,在小说《苦菜花》中有提及,四九年后入政协)和邻县诸城的王尽美、康生、江青等无不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上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岛接受现代教育、东渡日本留学等,他们这些人虽然走出乡村接受了现代化的洗礼,但其内心还抱有浓浓的乡土情结,看到外面世界之后希望能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家乡子弟走出家乡,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通过办学提倡教育。但现在,这块纪念碑却跌落尘埃之中无人问津!
期间和我几个初中同学提到这块碑,同学都已淡忘了,也许根本就不关心,都没什么反应,今年中秋,和父亲聊到这块纪念碑,父亲又说出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本来以为我们的初中校舍就是碑文中的小学校舍,但实际的明德小学地点并不是在我们原来初中的地方,而是在现在位置的东北方向,离火车站更近的地方,想来也有道理因为本来我们镇的名字叫蔡站镇,就是因为胶济线车站而聚集起的村镇,除去车站,其中的“蔡”应该是蔡自声所在的村庄(距离现在的蔡站镇驻地四里地),因为老的地图上我们的小站叫蔡家庄站,这也与当时蔡氏一族在当地的影响不无关系。并且还提到纪念碑也不是第一次坠落尘埃,以前文革时曾经一度将其埋入地下,后来修建初中又找到挖出重见天日。谈到蔡自声儿子回国一事,我父亲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大意是当时咱们这边希望蔡能投点资出点钱,而蔡先生似乎只是回家看看没有其他意思,结果精心的安排没有任何收获。碑已经倒了一次了,这一次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矗立,在当晚我围绕我们镇小学转了一圈后,我感觉这块碑重新矗立似乎还要假以时日,现在的中心小学中立着好几个塔吊,面目全非,显然一大工地,已经开学了,小学的校舍还没有完全盖好,据我堂哥家侄女说,她们只好挤在隔壁的初中教室中上课,小学校舍为何要重建呢,想必大家都想不到,因为原先的校舍因所在地角较好已经全部推倒,正在热火朝天的盖门头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商业地产”开发,据传地基尚未建好房子已经被人们哄抢。除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商业地产”开发,镇上最近两年还新添了两处娱乐场所,有一家似乎叫“夜巴黎”,小镇上从此也多了一些不熟悉的年轻女子,如此,在一个地处两县交接的小镇,中国该有的已经全部都有了。这真有几分吊诡的味道,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全国各地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代,如明德小学纪念碑这一方小小的石碑类似的东西估计不知还要在尘土中继续沉睡多久。
附碑文:從來政治之得失,世運之隆污,未有不與學術、人心相□挽者也,伊古迄今如出一轍!凡以興學校、崇教化為治化之首倡,而師帥一方者,每以講敦行為念,於頹風流俗之下讓人知尊先聖之宗風,復三代之郅治,楨學識、谫陋昏庸,罔似朝乾夕惕惴惴懷舊正人心,闡明學術,區區之心,竊為此耳。斯校舊址出於自聲兄慨□地可畝,許房舍十數間,比來就學兒童數倍於昔,教室數楹不敷分配,宿舍益感缺少,遂謀諸同志、邵奎五及商會主人岳蓮坡諸人暨族侄唐卿等勉成是舉。自聲兄亦以興學為念,特邀贊助適縣長 曹公甫蒞斯上聞倡此議,許勉有加,慨捐巨金以為之,倡各處熱心及與,興學諸士亦踴躍捐揄,本站各商家及自聲澹夫等,□□金數百,集腋成裘,為數亦多。於是鳴工庇材,閱數月而落成,誠盛舉也,嗣後吾鄉英異青年勃然興起舉。所以利群救國者,一人為之人人從而翼之,已而翼之者衆,雖有難為之事,其弗成者鮮矣。于人心剝複之交,□流之砥柱,而天德王道修也,治人之事慶衍。□文于來茲昌幸如之為記錄。
校□□并書
事情是这样的,在老家,二十年前我所在的初中内矗立着一尊“明德小学纪念碑”,该碑立在我们学校的最后面,在我上初中时,大约上世界的90年代初期时我们美术老师还组织大家到碑前以碑为对象写过生,当时年纪尚轻,对纪念碑确实没什么感觉,就比普通的墓碑高一些并且基座也比较高。今年清明时和女儿到原来的初中故地重游,原先的初中已经搬迁,发现纪念碑的基座已不知所终,只剩碑体躺在地上,表面覆盖了厚厚一层尘土,拂去尘土,细览碑文,发现尘土下的纪念碑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碑文大体的意思是当地开明人士出于公心捐立明德小学,为彰显美德,树碑纪念。后来我又到网上查到了一些明德小学的资料,碑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当年主要的捐助人(捐银元一千块)蔡自声先生是我们当地最早的国民党人之一,与著名同盟会老党员刘冠三(刘的家乡离我们镇约20华里)的经历有些类似,他在家乡上过私塾,后来到青岛并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还资助过孙中山先生,后来回国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青岛、济南教书,期间回到家乡与乡绅捐资成立明德小学,取《大学》中“明明德”之义,蔡自声先生在解放后去台湾任立法委员,其子蔡同芳是著名的眼科专家,曾经给周恩来先生做过手术,并携儿孙在八十年代故地重游,在碑前徘徊良久。当时的县里高度重视,专门派人陪同回蔡家庄参观。按蔡自声当年的收入在当时应该不算高,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在家乡办学的动力呢?我们回顾一下山东地区在清末民初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当时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满清中央已经腐朽摇摇欲坠,而在广大的农村底部仍是以宗族血缘和开明士绅维系的超稳定社会,另一方面,国门被轰开,民智渐开,新思潮和新事物逐渐向内地农村蔓延,临近德国殖民地青岛的胶潍地区得风气之先,农村中的优秀子弟特别是家庭条件有余力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子弟乘机脱颖而出,包括前面提到的刘冠三、与蔡先生同村的蔡晋康(俗称蔡司令,在小说《苦菜花》中有提及,四九年后入政协)和邻县诸城的王尽美、康生、江青等无不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上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岛接受现代教育、东渡日本留学等,他们这些人虽然走出乡村接受了现代化的洗礼,但其内心还抱有浓浓的乡土情结,看到外面世界之后希望能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家乡子弟走出家乡,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通过办学提倡教育。但现在,这块纪念碑却跌落尘埃之中无人问津!
期间和我几个初中同学提到这块碑,同学都已淡忘了,也许根本就不关心,都没什么反应,今年中秋,和父亲聊到这块纪念碑,父亲又说出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本来以为我们的初中校舍就是碑文中的小学校舍,但实际的明德小学地点并不是在我们原来初中的地方,而是在现在位置的东北方向,离火车站更近的地方,想来也有道理因为本来我们镇的名字叫蔡站镇,就是因为胶济线车站而聚集起的村镇,除去车站,其中的“蔡”应该是蔡自声所在的村庄(距离现在的蔡站镇驻地四里地),因为老的地图上我们的小站叫蔡家庄站,这也与当时蔡氏一族在当地的影响不无关系。并且还提到纪念碑也不是第一次坠落尘埃,以前文革时曾经一度将其埋入地下,后来修建初中又找到挖出重见天日。谈到蔡自声儿子回国一事,我父亲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大意是当时咱们这边希望蔡能投点资出点钱,而蔡先生似乎只是回家看看没有其他意思,结果精心的安排没有任何收获。碑已经倒了一次了,这一次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矗立,在当晚我围绕我们镇小学转了一圈后,我感觉这块碑重新矗立似乎还要假以时日,现在的中心小学中立着好几个塔吊,面目全非,显然一大工地,已经开学了,小学的校舍还没有完全盖好,据我堂哥家侄女说,她们只好挤在隔壁的初中教室中上课,小学校舍为何要重建呢,想必大家都想不到,因为原先的校舍因所在地角较好已经全部推倒,正在热火朝天的盖门头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商业地产”开发,据传地基尚未建好房子已经被人们哄抢。除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商业地产”开发,镇上最近两年还新添了两处娱乐场所,有一家似乎叫“夜巴黎”,小镇上从此也多了一些不熟悉的年轻女子,如此,在一个地处两县交接的小镇,中国该有的已经全部都有了。这真有几分吊诡的味道,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全国各地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代,如明德小学纪念碑这一方小小的石碑类似的东西估计不知还要在尘土中继续沉睡多久。
附碑文:從來政治之得失,世運之隆污,未有不與學術、人心相□挽者也,伊古迄今如出一轍!凡以興學校、崇教化為治化之首倡,而師帥一方者,每以講敦行為念,於頹風流俗之下讓人知尊先聖之宗風,復三代之郅治,楨學識、谫陋昏庸,罔似朝乾夕惕惴惴懷舊正人心,闡明學術,區區之心,竊為此耳。斯校舊址出於自聲兄慨□地可畝,許房舍十數間,比來就學兒童數倍於昔,教室數楹不敷分配,宿舍益感缺少,遂謀諸同志、邵奎五及商會主人岳蓮坡諸人暨族侄唐卿等勉成是舉。自聲兄亦以興學為念,特邀贊助適縣長 曹公甫蒞斯上聞倡此議,許勉有加,慨捐巨金以為之,倡各處熱心及與,興學諸士亦踴躍捐揄,本站各商家及自聲澹夫等,□□金數百,集腋成裘,為數亦多。於是鳴工庇材,閱數月而落成,誠盛舉也,嗣後吾鄉英異青年勃然興起舉。所以利群救國者,一人為之人人從而翼之,已而翼之者衆,雖有難為之事,其弗成者鮮矣。于人心剝複之交,□流之砥柱,而天德王道修也,治人之事慶衍。□文于來茲昌幸如之為記錄。
校□□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