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 穿过山野 倾夜长谈 村北的河
蜘 蛛
你知道,人多地方它们生活不了。
孤单地织网在老檐下,林径中
连络两树间的枝条,甚至一片草叶
拉成弧形就是一个家。
蛰守一旁,丝动连着心弦。
昆虫,落叶,雨滴,任何响动
都够它忙活一阵。
它睡着像一块树皮或瓦块
动作敏捷如触动丝网的风。
它全部家当就是这张空网,常毁于
我们的随意。第二天令人
惊叹其毅力——那网又修补一新
一端绷紧柳枝,一端扯裂墙皮
大摇大摆趴在中央,做自己
空间的皇帝。在为人冷落处
施展伟大的决心和技艺。
2005.11.15 廊坊
穿过山野
身体颠簸着,意识
在泥泞中打滑。脚蹬子刮挡泥板
吱嘎乱响,泥塞在闸口挤硬
被沉滞的后轮磨出单调的嗡嗡声。
小腿酸痛,已失去感觉。
今天走得真远!还是年轻时
到过这片山沟。可运气不好
明显有人走在前头。
好容易围上人又赶上阵雨。
被太阳晒蔫,鸡崽雷声中抱团
瑟瑟而急促地叫。
老天爷见不得你好,后半晌才开张——
黄豆大雨点又连下两阵。
亏了躲雨遇见热心人,召来街坊
分了一整笼。下午尽在趟泥。
刚才,在桃林口,最后20只
十块钱处理了。
不想卖给她。还是卖了。
这样可以不再想这一天。
矮山阴影压过路面
溪流漫过了桥头的青石板。
走出这山谷,宽阔平整的草坡
遍开的野花正被最后照射。
摄眼的光芒一直闪耀
直到远处槐林顶端。
接着,大片麦田随风涌现。
斜坡绷紧的身体一下子彻底松缓。
伏身快速冲下时
熟麦的暗黄也消失在谷东乌黑天空
模糊的尽头。太阳整个落下
草和泥的气味更加强烈。
衣服开始渗凉。唾沫越咽越干
压不住嗓子灼痛。后架上
盖着雨衣的鸡笼里,几只死崽
和一只挤瘸了双腿——带回去喂鸭子
感不到任何重量。怎么不叫了?
接近县界路越来越干
就要走出这片阵雨。你们知道
我隐约希望,家里同样雨浇如注。
当我沉沉地撞响大门
走进那昏暗之屋,从关切和焦急
感到艰辛与甜蜜。哦,这奔波!
几无停息。当年血气方刚
穿山越岭如履平地,从一村到下一村
像追着日子飞跑。现在
它反过来追我。只在这短暂时刻——
二百多里行程疲惫而安静的
最后阶段,它与我同行。
我们互相都不再着急。或者
都有点期待。今天儿子要回来
他答应送我一辆摩托车。
2008年3月 廊坊
倾夜长谈
他化身黑夜,灯一关就不期而至。
先以寂静问候,又借树、蟋蟀
触及往事。
儿化韵,拉长音。地道的家乡话
像满水的缸守着我俩的秘密。
不通过耳朵,渗入身体。
白漆木窗,微光闪如麦芒。
灌进的凉气令身置同一片田野。
飞蚁,黑暗中失去自我
自松木梁和漆包线掉落,咬人。
我谈起现状。过去近乎严苛
是孤单,总盼望不存在的谅解。
而他,嘲笑我的口音:
“小公鸡想钻回蛋壳。”
讲起新闻:谁儿子到县里打游戏
输了几千块。大白天,两只小黄鼬
从木棚闯进院子溜达,一点不怕人。
他不停说话。用小惊奇建筑
隔断五年空虚流水的大坝。这里
系谱磁场,群山般稳固的地理特性
注入我湖水的安宁。
时间也凝滞。像屋檐下的水滴
映出一切:燕子的拜访,这栋房的历史……
君子兰的叶瓣将承接它,含在
对称的舌间。当我们再无话可说
世界消融在它忽视的角落
就以沉默,分享这小小平衡。
2008/10 廊坊
村北的河
有河水的地方才有生活。
——周伟驰
一百零九步。出后门,过两趟房
站上桥头:从依稀可辨的东景甸
它远来如慢游的大蛇
透着白光、水草味儿和吐信的咝响
穿桥而过。河道笔直,宽逾十米
和村子下水口冲出的半圆形河汊
构成一个“d”,它的气质
也是舌头下陷的浊齿音。
它的历史没人说清。我的祖辈
三代之前迁来的外乡人
在它岸边扎了根——没有文化、典故
和这片地一样憨厚。
河床平坦,好几段是柔软洁净的白沙。
其中两处采沙坑,深不见底
总有呛水的孩子被揪出来、沉下去。
它流量有限。除非大雨
夏季也刚漫过“小桥子”的石板路。
溢出村东的截流坝,到下一村
就成了涓涓细流。秋天
桥基把它彻底隔断,两潭池水
蓄养着彼此独立的生物链,来春才再合为一体。
冬天结成一条冰路——有一次
我为想到这点激动了半宿——
第二天放学,上去骑车差点摔散了架。
那是小时最重要的消遣地:钓鱼、溜冰
闲逛、偷看传言中的色情戏。
像一里外频繁驶过的火车
我从不知它从哪来,到哪去。
我试过沿河向西——
哦,那个灰心的下午,像蚂蚁
探求庭院之布局。还有一次几人约好
支冰车出去好远,水草蚀空的冰面越走越难
一段段河道毫无变化,空荡和死寂
最终消磨了我们的好奇。后来知道
它大概来自滦河(而不是想象中
耸立在西北方的石门山),
汇入贾河直达入海口。
它流动着。在村子的心跳中
被挤压到每根记忆末梢——开端那个下午
是老叔。带我走遍河岸
从搂出的水草中拣出一碗小虾。作为奖励
我得到了唯一的那条“麦穗”鱼——
惦记半天而没好意思开口。
长大些,我研究出了钓它的绝招
一瓶上来就是几十条。八几年大水
冲过来大虾也是我第一个钓上来
那十几杆钓具,频繁被叔伯们借去
通宵抓虾来下酒。
后来,万元户承包来养鱼
半大小子们在雨天把大“草根”甩进白薯地。
鱼闹传染病,到水面呼吸
他们午饭前都去捞一条。
可我不敢,只在河边看它们结队游走。
暴雨后,河面浑黄陡涨
鱼苗被水流揞在连夜支起的铁丝网上。
最大的水,据说当年淹到二婶家炕头
妈每次都回忆她从小桥过河
差一点把二舅冲走……。
养鱼那家人在秋天分段抽干河道
穿着水靴,提着板锹捡鱼的日子
是个酸溜溜的节日,因为他两个儿子和我同班
我不好意思像别人跟在后面拣……
再后来,新兴的白薯加工业
把满街酸水倾泄进去,泥鳅们呛得头挨头
挤在岸边,走一趟能逮半盆。
大鲤鱼也浮上来,一头游进抄网。
几天后,鱼枪扎中的已在水草间腐烂
更多钻进泥底,再没露面。
连续几年,人们的冷漠,超出它自我更新。
旧电池、白色垃圾,比死猫狗更难分解。
水位逐年下降,最浅时还冲进过自杀的人。
“跳河”,在河边村是个符咒。
不到十年,它竟完全消失!
河床溶入土黄色田野,羊群啃着草根
蒙着薄膜的小块开荒地
井盖似的封起了鲶鱼坑的梦。
骡子车冲下去拉沙,又紧蹬上来
那曾是全村人洗澡的地方
(放学后跑着卸光衣服,而我总自叹弗如)——
风一起,沙土扑面……
从上高中,1994年,每次回小田庄
都要到那桥上看一看。它的磁力
让我像铁钉难以摆脱。
我最乐于跟弟弟们回忆它。
想象着晶亮的罐头瓶,每次提出水面
(我用火车计时)都有只大虾挥舞着双钳
个个眼睛发亮。
他们只见过蝌蚪,在雨季可笑的水洼
无法把青蛙养大。我小时,爹讲的是大黑鱼
得用两只手比划,“藏在泥里
我去车站,一下就被拨拉了个大跟头。”
他又有爷爷的回忆……就这样
那河在口舌间流传,甚至没有过正式的名字
比我这张喉咙更先枯竭了。
黄鳝,王八,蛇,数不清的鸟和蛙
都不见了。河边,乃至村外所有的树
砍得精光,望去一片荒凉。
新井要打40米,味道早就变涩。
同时变味的还有整个乡村,它的风俗、道德。
时至今日,只剩下求根问源的好奇心
和写下此篇的徒步试源者……
昨晚,忽然做了一个梦,醒后我还相信。
先在很远的上游,看见原来的河床上
挖出了两三米宽的新沟,正在注水。
转眼到了本村河段
站在河心等待,急切地讲给身边人
而水,立刻来了。
水流迅猛地冲刷着导流渠,经过我们时
愈加猛烈,开始溢出,充满原先的河道
向下游鼓荡而去……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穿过了空间
却又相信那一切都是真的。
我还想过,有一条地下河
就在原来河道下自在地奔涌
迟早会破土而出。置身于时空中另外的点
我仍经常目睹这样场面:
流水在浅处压弯水草,小鱼逆游入瓶中
不知我已临近。冰薄处,孩子们满脸红光
心跳加剧,反复支着冰车冲过去的
让冰面深呼吸般起伏。
小脚丫,新凉鞋,抢着伸进村口急流的雨水。
寂静,化为雨滴,落在
黄色棱角花遍开的两村交界
那儿,对当年已算偏僻。
还是在那,一个人坐忘时间,看着它
理应亘古不变的流动,从它的气息
感受着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翠鸟箭一样射中了芦苇。黄昏前
晴空中不断加深着幽蓝
两个男孩呼叫着冲下青草坡
追一只大蚱蜢,盯它飞越河面……
现在,我就处在这样的时刻。幸福,甜蜜,安静:
站在氨水库顶,那河滚滚而来。
穿过桥洞时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感到大地也颤动起来
回声在身体内震荡。
2009-9-8 廊坊
你知道,人多地方它们生活不了。
孤单地织网在老檐下,林径中
连络两树间的枝条,甚至一片草叶
拉成弧形就是一个家。
蛰守一旁,丝动连着心弦。
昆虫,落叶,雨滴,任何响动
都够它忙活一阵。
它睡着像一块树皮或瓦块
动作敏捷如触动丝网的风。
它全部家当就是这张空网,常毁于
我们的随意。第二天令人
惊叹其毅力——那网又修补一新
一端绷紧柳枝,一端扯裂墙皮
大摇大摆趴在中央,做自己
空间的皇帝。在为人冷落处
施展伟大的决心和技艺。
2005.11.15 廊坊
穿过山野
身体颠簸着,意识
在泥泞中打滑。脚蹬子刮挡泥板
吱嘎乱响,泥塞在闸口挤硬
被沉滞的后轮磨出单调的嗡嗡声。
小腿酸痛,已失去感觉。
今天走得真远!还是年轻时
到过这片山沟。可运气不好
明显有人走在前头。
好容易围上人又赶上阵雨。
被太阳晒蔫,鸡崽雷声中抱团
瑟瑟而急促地叫。
老天爷见不得你好,后半晌才开张——
黄豆大雨点又连下两阵。
亏了躲雨遇见热心人,召来街坊
分了一整笼。下午尽在趟泥。
刚才,在桃林口,最后20只
十块钱处理了。
不想卖给她。还是卖了。
这样可以不再想这一天。
矮山阴影压过路面
溪流漫过了桥头的青石板。
走出这山谷,宽阔平整的草坡
遍开的野花正被最后照射。
摄眼的光芒一直闪耀
直到远处槐林顶端。
接着,大片麦田随风涌现。
斜坡绷紧的身体一下子彻底松缓。
伏身快速冲下时
熟麦的暗黄也消失在谷东乌黑天空
模糊的尽头。太阳整个落下
草和泥的气味更加强烈。
衣服开始渗凉。唾沫越咽越干
压不住嗓子灼痛。后架上
盖着雨衣的鸡笼里,几只死崽
和一只挤瘸了双腿——带回去喂鸭子
感不到任何重量。怎么不叫了?
接近县界路越来越干
就要走出这片阵雨。你们知道
我隐约希望,家里同样雨浇如注。
当我沉沉地撞响大门
走进那昏暗之屋,从关切和焦急
感到艰辛与甜蜜。哦,这奔波!
几无停息。当年血气方刚
穿山越岭如履平地,从一村到下一村
像追着日子飞跑。现在
它反过来追我。只在这短暂时刻——
二百多里行程疲惫而安静的
最后阶段,它与我同行。
我们互相都不再着急。或者
都有点期待。今天儿子要回来
他答应送我一辆摩托车。
2008年3月 廊坊
倾夜长谈
他化身黑夜,灯一关就不期而至。
先以寂静问候,又借树、蟋蟀
触及往事。
儿化韵,拉长音。地道的家乡话
像满水的缸守着我俩的秘密。
不通过耳朵,渗入身体。
白漆木窗,微光闪如麦芒。
灌进的凉气令身置同一片田野。
飞蚁,黑暗中失去自我
自松木梁和漆包线掉落,咬人。
我谈起现状。过去近乎严苛
是孤单,总盼望不存在的谅解。
而他,嘲笑我的口音:
“小公鸡想钻回蛋壳。”
讲起新闻:谁儿子到县里打游戏
输了几千块。大白天,两只小黄鼬
从木棚闯进院子溜达,一点不怕人。
他不停说话。用小惊奇建筑
隔断五年空虚流水的大坝。这里
系谱磁场,群山般稳固的地理特性
注入我湖水的安宁。
时间也凝滞。像屋檐下的水滴
映出一切:燕子的拜访,这栋房的历史……
君子兰的叶瓣将承接它,含在
对称的舌间。当我们再无话可说
世界消融在它忽视的角落
就以沉默,分享这小小平衡。
2008/10 廊坊
村北的河
有河水的地方才有生活。
——周伟驰
一百零九步。出后门,过两趟房
站上桥头:从依稀可辨的东景甸
它远来如慢游的大蛇
透着白光、水草味儿和吐信的咝响
穿桥而过。河道笔直,宽逾十米
和村子下水口冲出的半圆形河汊
构成一个“d”,它的气质
也是舌头下陷的浊齿音。
它的历史没人说清。我的祖辈
三代之前迁来的外乡人
在它岸边扎了根——没有文化、典故
和这片地一样憨厚。
河床平坦,好几段是柔软洁净的白沙。
其中两处采沙坑,深不见底
总有呛水的孩子被揪出来、沉下去。
它流量有限。除非大雨
夏季也刚漫过“小桥子”的石板路。
溢出村东的截流坝,到下一村
就成了涓涓细流。秋天
桥基把它彻底隔断,两潭池水
蓄养着彼此独立的生物链,来春才再合为一体。
冬天结成一条冰路——有一次
我为想到这点激动了半宿——
第二天放学,上去骑车差点摔散了架。
那是小时最重要的消遣地:钓鱼、溜冰
闲逛、偷看传言中的色情戏。
像一里外频繁驶过的火车
我从不知它从哪来,到哪去。
我试过沿河向西——
哦,那个灰心的下午,像蚂蚁
探求庭院之布局。还有一次几人约好
支冰车出去好远,水草蚀空的冰面越走越难
一段段河道毫无变化,空荡和死寂
最终消磨了我们的好奇。后来知道
它大概来自滦河(而不是想象中
耸立在西北方的石门山),
汇入贾河直达入海口。
它流动着。在村子的心跳中
被挤压到每根记忆末梢——开端那个下午
是老叔。带我走遍河岸
从搂出的水草中拣出一碗小虾。作为奖励
我得到了唯一的那条“麦穗”鱼——
惦记半天而没好意思开口。
长大些,我研究出了钓它的绝招
一瓶上来就是几十条。八几年大水
冲过来大虾也是我第一个钓上来
那十几杆钓具,频繁被叔伯们借去
通宵抓虾来下酒。
后来,万元户承包来养鱼
半大小子们在雨天把大“草根”甩进白薯地。
鱼闹传染病,到水面呼吸
他们午饭前都去捞一条。
可我不敢,只在河边看它们结队游走。
暴雨后,河面浑黄陡涨
鱼苗被水流揞在连夜支起的铁丝网上。
最大的水,据说当年淹到二婶家炕头
妈每次都回忆她从小桥过河
差一点把二舅冲走……。
养鱼那家人在秋天分段抽干河道
穿着水靴,提着板锹捡鱼的日子
是个酸溜溜的节日,因为他两个儿子和我同班
我不好意思像别人跟在后面拣……
再后来,新兴的白薯加工业
把满街酸水倾泄进去,泥鳅们呛得头挨头
挤在岸边,走一趟能逮半盆。
大鲤鱼也浮上来,一头游进抄网。
几天后,鱼枪扎中的已在水草间腐烂
更多钻进泥底,再没露面。
连续几年,人们的冷漠,超出它自我更新。
旧电池、白色垃圾,比死猫狗更难分解。
水位逐年下降,最浅时还冲进过自杀的人。
“跳河”,在河边村是个符咒。
不到十年,它竟完全消失!
河床溶入土黄色田野,羊群啃着草根
蒙着薄膜的小块开荒地
井盖似的封起了鲶鱼坑的梦。
骡子车冲下去拉沙,又紧蹬上来
那曾是全村人洗澡的地方
(放学后跑着卸光衣服,而我总自叹弗如)——
风一起,沙土扑面……
从上高中,1994年,每次回小田庄
都要到那桥上看一看。它的磁力
让我像铁钉难以摆脱。
我最乐于跟弟弟们回忆它。
想象着晶亮的罐头瓶,每次提出水面
(我用火车计时)都有只大虾挥舞着双钳
个个眼睛发亮。
他们只见过蝌蚪,在雨季可笑的水洼
无法把青蛙养大。我小时,爹讲的是大黑鱼
得用两只手比划,“藏在泥里
我去车站,一下就被拨拉了个大跟头。”
他又有爷爷的回忆……就这样
那河在口舌间流传,甚至没有过正式的名字
比我这张喉咙更先枯竭了。
黄鳝,王八,蛇,数不清的鸟和蛙
都不见了。河边,乃至村外所有的树
砍得精光,望去一片荒凉。
新井要打40米,味道早就变涩。
同时变味的还有整个乡村,它的风俗、道德。
时至今日,只剩下求根问源的好奇心
和写下此篇的徒步试源者……
昨晚,忽然做了一个梦,醒后我还相信。
先在很远的上游,看见原来的河床上
挖出了两三米宽的新沟,正在注水。
转眼到了本村河段
站在河心等待,急切地讲给身边人
而水,立刻来了。
水流迅猛地冲刷着导流渠,经过我们时
愈加猛烈,开始溢出,充满原先的河道
向下游鼓荡而去……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穿过了空间
却又相信那一切都是真的。
我还想过,有一条地下河
就在原来河道下自在地奔涌
迟早会破土而出。置身于时空中另外的点
我仍经常目睹这样场面:
流水在浅处压弯水草,小鱼逆游入瓶中
不知我已临近。冰薄处,孩子们满脸红光
心跳加剧,反复支着冰车冲过去的
让冰面深呼吸般起伏。
小脚丫,新凉鞋,抢着伸进村口急流的雨水。
寂静,化为雨滴,落在
黄色棱角花遍开的两村交界
那儿,对当年已算偏僻。
还是在那,一个人坐忘时间,看着它
理应亘古不变的流动,从它的气息
感受着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翠鸟箭一样射中了芦苇。黄昏前
晴空中不断加深着幽蓝
两个男孩呼叫着冲下青草坡
追一只大蚱蜢,盯它飞越河面……
现在,我就处在这样的时刻。幸福,甜蜜,安静:
站在氨水库顶,那河滚滚而来。
穿过桥洞时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感到大地也颤动起来
回声在身体内震荡。
2009-9-8 廊坊
-
蛋睾如裹不紧不淡而切那么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9-23 06:46:59
-
林边 转发了这篇日记
当我沉沉地撞响大门 走进那昏暗之屋,从关切和焦急 感到艰辛与甜蜜。哦,这奔波! 几无停息。当年血气方刚 穿山越岭如履平地,从一村到下一村 像追着日子飞跑。现在 它反过来追我。
2011-09-22 21:24:26 -
Adieudus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9-22 12: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