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笔记2:理解与应用
前篇:
MBTI笔记1:基本信息 http://www.douban.com/note/170470564/
************************************************************
【MBTI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MBTI维度的理解】
【MBTI类型的理解】
【MBTI的实用性】
************************************************************
【MBTI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从直观感觉上,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在测试多次之后(往往是不同的问卷)测出了若干个不同类型。并且,在豆瓣相关小组中往往可以看到自称某种类型但表现完全迥异的人。
数据显示:39%-76%的测试者在若干周到若干年后重新测试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再次测试结果的稳定程度(重测信度)与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密切相关,以MBTI-G量表为例,对于每个维度,在九个月内重测约有83%的人保持相同的倾向,九个月后这个数字降到75%左右;对于整体类型,九个月内和九个月后保持结果一致的人数分别为50%和36%。对于最新的MBTI-M量表,手册报告前述这些数字更高一些。
对于MBTI测试结果的不稳定,有以下几种原因:
1. 网上流行的测量通常倾向于速食式(大众娱乐谁会有耐心做上百道题目?),题目数量被压缩到20左右甚至更少,这样数量的题目很难保证通过反复检测增强测量维度的准确性。另外,一套问卷的准确性也依赖于题目与目标维度的相关程度和题目的具体表述方式,而MBTI维度和测量题目的描述用词不可避免会与词汇的日常感情色彩发生联系,从而导致被测者做出有感情倾向的答案(这种感情倾向是可能因心境情绪不同而变化的)。
比如一个人在渴望成就暗中发奋的时候,对“实际”“计划”“执行”这样的词往往有好感;而当TA对工作和现实琐事比较厌倦的时候,则可能偏好“幻想”“变化”“理解”这样的词。
2. MBTI的测量题目与目标维度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对应,对各维度有一点了解(若是足够了解便不会有特殊的感情偏好了)的人可能在测试中做出有目的的回答,以期望测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E外向/I内向、S感觉/N直觉、T思考/F情感、P感知/J判断,这四个维度上的各个方向只反映人们在心理机制上的差别,无关乎任何优劣高下。然而这8个词语本身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联想的(整体结果的描述也是一样),所以很多人会对某些维度或某种整体结果有特殊喜好,想让自己测出这样的结果。
3. 人的心理类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各个维度上的测量分数呈正态分布而不是双峰分布,说明这些维度是相对倾向而不是人类固有的显著倾向。有些人的某些维度倾向不明显从而处于不同类型的边界,在不同场景下兼有多种类型的特征。而且,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维度倾向上的变化,特别是经历生活变动(如毕业、恋爱、遭遇疾病或灾难、失恋、失去亲友等)时。不过,基于MBTI理论和数据验证,我认为人的心理类型是相对稳定、变化缓慢的。人们在一套标准问卷下间隔一段时间(数月到数年)后重复测试,结果通常是维度分数的倾向强弱发生变化;对于维度倾向不明显的人,倾向也有可能发生反转。
以上三点原因,1和2是测量本身的误差,3是心理类型的变化。
【MBTI维度的理解】
MBTI的维度(E外向/I内向、S感觉/N直觉、T思考/F情感、P感知/J判断)借用了日常的用语,优势是便于理解和记忆,劣势是(尽管MBTI声明了这个用语与日常含义不同)日常用语带来的误解。所以正确理解每个字母的含义,需要认真思考和理解这个维度倾向的含义,考虑该含义与这个字母词汇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助于记忆,并且免于日常含义的干扰带来的误解。
各维度的具体说明详见前一篇的基本信息介绍。其中,E/I和P/J的误解相对较少,而S/N和T/F这四个词具有较宽泛的日常含义,所以误解比较常见。
S感觉:表示人在感知(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对感官、细节、实际的注重。并不表示“喜欢闭上眼睛跟着感觉走”。
N直觉:表示人在感知(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对预感、模式、猜想的偏好。并不表示“不需要思考的下意识动作”。
T思考:表示人在判断(做出结论或决定)过程中倾向于采取客观、超然、逻辑性的立场。并不表示“想啊想的过程”。
F情感:表示人在判断(做出结论或决定)过程中倾向于采取共情、关切、情理性的立场。并不表示“理智反面那些喜怒哀乐的感情”。
另外,E/I代表了人对外界和内心的关心程度,P/J代表了人的行事风格。S/N、T/F作为两个感知功能和两个判断功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使用的。这8个字母没有任何好坏之分。(请参看前一篇中【测试使用的准则和建议】一节的第2点)
【MBTI类型的理解】
综合四个维度上的偏向,可以组合成16种整体类型,每一种整体类型还对应一组主导功能(最擅长)、辅助功能(比较擅长)、第三功能(比较不擅长)、抑制功能(最不擅长)组成的功能序列和其相反的影子功能序列。
每种类型的人数比例存在差异,如下图:
其中数据来源为美国人群中的一项研究数据,可能存在测量误差或跨文化差异,仅供参考。
16种类型各代表了不同的态度风格和功能倾向的组合,但依然没有任何好坏高下之分。人数比例也不说明任何问题。有些人喜欢以“物以稀为贵”的思路而把自己物化,不去管它。
对MBTI的整体类型可以采取这样的理解:
1. 观察和发现同一种类型的人有哪些兴趣喜好和言行习惯上的相似之处。
2. 对比不同类型(某一两个维度相反)的人的差异。
3. 分析某种类型的人的四个维度以及功能序列和影子功能序列,并观察这些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其中两个功能序列部分的理论推导成分较多,需要更多批判式的检验。)
而常见的错误理解有:
1. 认为16种类型可以涵盖万千世界中人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MBTI并未尝试对诸如兴趣领域(如文学、音乐、驾驶、探险等)、专业技能(对某项技术是擅长还是生疏)、人的品性(善良还是邪恶、谦逊还是傲慢、虚心还是自大、世俗还是清高、专一还是花心、负责还是薄情等)等方面做出解释和预测。这些可以经过观察相关性而发展一些保守的认识,但想要足够可信的说服力还需要大量个体在科学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检验。
2. 认为某种类型的人是统一、固定的。
因为态度风格和功能倾向之外,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同一种类型的人(除那些MBTI方面的共性之外)也会千差万别。如果指定某个参考方面(比如对烹饪或足球的热爱程度),则一个INTJ与ESFP的相似程度甚至可能大于TA与另一个INTJ的相似。根据丑小鸭定理,世界是混沌的,任何比较和分类都必须基于某种参考标准。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是认为第二个字母相同其它字母相反的人(如INTJ和ENFP)最为般配,这要归功于凯尔西对MBTI字母的借用。凯尔西的分类方法与MBTI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某些分类维度的相似,因而凯尔西的INTJ和MBTI的INTJ在很大程度上指得未必是同一种事物,有兴趣的人可能拿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而如上“最为般配”的说法明显是把某种类型看得统一固定了,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好事者的补充,归在凯尔西头上兴许冤枉。人与人的相互吸引(包括但不限于恋爱)可能有很多原因,弃自己的感情判断不顾而去相信一些简单的标签分类,未必有点纸上谈兵了。把MBTI当星座论来使未必好用,反而吃力不讨好。
3. 认为某种类型的人是优秀的、高贵的、凌驾于其他类型之上的。
这种误解的荒谬如此明显,已经不值得花心思去驳斥了。
【MBTI的实用性】
1. 增加对自己的认识
前一篇中【测试使用的准则和建议】一节的第3点涉及一个“最适化过程”(Best Fit Process),即一个人在测量结果(可能的类型)的基础之上,增加对MBTI四个维度的理解,比较不同维度乃至不同类型,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类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分辨清楚自己“实际”的类型与自己“向往”的类型的差别,还要注意这种“向往”源自对某些类型特征的欣赏还是误解。
如果清醒地认识到每种维度和类型都没有好坏优劣的差别,而且对自己类型的确定是为了增加自我认识,那么虚假和欺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有人愿意基于误解和假冒来顶着一个标签招摇过市,那也只能理解为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审美了。(Sorry,美邦!我不是故意寒碜你的。)
另外,专业的MBTI测试会对每一种类型给出描述解释和一些指导性建议(用来加强优势、改善弱点),这也可以作为自我了解和改进的参考。
2. 辅助对他人的了解
借助MBTI的理论框架和观察分析中形成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若干行为表现中猜测TA的可能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对TA的其他习惯和行为做出预测。这些预测和之后的检验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MBTI和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
Placed in public domain, 2011.
MBTI笔记1:基本信息 http://www.douban.com/note/170470564/
************************************************************
【MBTI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MBTI维度的理解】
【MBTI类型的理解】
【MBTI的实用性】
************************************************************
【MBTI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从直观感觉上,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在测试多次之后(往往是不同的问卷)测出了若干个不同类型。并且,在豆瓣相关小组中往往可以看到自称某种类型但表现完全迥异的人。
数据显示:39%-76%的测试者在若干周到若干年后重新测试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再次测试结果的稳定程度(重测信度)与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密切相关,以MBTI-G量表为例,对于每个维度,在九个月内重测约有83%的人保持相同的倾向,九个月后这个数字降到75%左右;对于整体类型,九个月内和九个月后保持结果一致的人数分别为50%和36%。对于最新的MBTI-M量表,手册报告前述这些数字更高一些。
对于MBTI测试结果的不稳定,有以下几种原因:
1. 网上流行的测量通常倾向于速食式(大众娱乐谁会有耐心做上百道题目?),题目数量被压缩到20左右甚至更少,这样数量的题目很难保证通过反复检测增强测量维度的准确性。另外,一套问卷的准确性也依赖于题目与目标维度的相关程度和题目的具体表述方式,而MBTI维度和测量题目的描述用词不可避免会与词汇的日常感情色彩发生联系,从而导致被测者做出有感情倾向的答案(这种感情倾向是可能因心境情绪不同而变化的)。
比如一个人在渴望成就暗中发奋的时候,对“实际”“计划”“执行”这样的词往往有好感;而当TA对工作和现实琐事比较厌倦的时候,则可能偏好“幻想”“变化”“理解”这样的词。
2. MBTI的测量题目与目标维度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对应,对各维度有一点了解(若是足够了解便不会有特殊的感情偏好了)的人可能在测试中做出有目的的回答,以期望测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E外向/I内向、S感觉/N直觉、T思考/F情感、P感知/J判断,这四个维度上的各个方向只反映人们在心理机制上的差别,无关乎任何优劣高下。然而这8个词语本身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联想的(整体结果的描述也是一样),所以很多人会对某些维度或某种整体结果有特殊喜好,想让自己测出这样的结果。
3. 人的心理类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各个维度上的测量分数呈正态分布而不是双峰分布,说明这些维度是相对倾向而不是人类固有的显著倾向。有些人的某些维度倾向不明显从而处于不同类型的边界,在不同场景下兼有多种类型的特征。而且,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维度倾向上的变化,特别是经历生活变动(如毕业、恋爱、遭遇疾病或灾难、失恋、失去亲友等)时。不过,基于MBTI理论和数据验证,我认为人的心理类型是相对稳定、变化缓慢的。人们在一套标准问卷下间隔一段时间(数月到数年)后重复测试,结果通常是维度分数的倾向强弱发生变化;对于维度倾向不明显的人,倾向也有可能发生反转。
以上三点原因,1和2是测量本身的误差,3是心理类型的变化。
【MBTI维度的理解】
MBTI的维度(E外向/I内向、S感觉/N直觉、T思考/F情感、P感知/J判断)借用了日常的用语,优势是便于理解和记忆,劣势是(尽管MBTI声明了这个用语与日常含义不同)日常用语带来的误解。所以正确理解每个字母的含义,需要认真思考和理解这个维度倾向的含义,考虑该含义与这个字母词汇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助于记忆,并且免于日常含义的干扰带来的误解。
各维度的具体说明详见前一篇的基本信息介绍。其中,E/I和P/J的误解相对较少,而S/N和T/F这四个词具有较宽泛的日常含义,所以误解比较常见。
S感觉:表示人在感知(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对感官、细节、实际的注重。并不表示“喜欢闭上眼睛跟着感觉走”。
N直觉:表示人在感知(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对预感、模式、猜想的偏好。并不表示“不需要思考的下意识动作”。
T思考:表示人在判断(做出结论或决定)过程中倾向于采取客观、超然、逻辑性的立场。并不表示“想啊想的过程”。
F情感:表示人在判断(做出结论或决定)过程中倾向于采取共情、关切、情理性的立场。并不表示“理智反面那些喜怒哀乐的感情”。
另外,E/I代表了人对外界和内心的关心程度,P/J代表了人的行事风格。S/N、T/F作为两个感知功能和两个判断功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使用的。这8个字母没有任何好坏之分。(请参看前一篇中【测试使用的准则和建议】一节的第2点)
【MBTI类型的理解】
综合四个维度上的偏向,可以组合成16种整体类型,每一种整体类型还对应一组主导功能(最擅长)、辅助功能(比较擅长)、第三功能(比较不擅长)、抑制功能(最不擅长)组成的功能序列和其相反的影子功能序列。
每种类型的人数比例存在差异,如下图:
![]() |
16种类型的人数比例 |
其中数据来源为美国人群中的一项研究数据,可能存在测量误差或跨文化差异,仅供参考。
16种类型各代表了不同的态度风格和功能倾向的组合,但依然没有任何好坏高下之分。人数比例也不说明任何问题。有些人喜欢以“物以稀为贵”的思路而把自己物化,不去管它。
对MBTI的整体类型可以采取这样的理解:
1. 观察和发现同一种类型的人有哪些兴趣喜好和言行习惯上的相似之处。
2. 对比不同类型(某一两个维度相反)的人的差异。
3. 分析某种类型的人的四个维度以及功能序列和影子功能序列,并观察这些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其中两个功能序列部分的理论推导成分较多,需要更多批判式的检验。)
而常见的错误理解有:
1. 认为16种类型可以涵盖万千世界中人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MBTI并未尝试对诸如兴趣领域(如文学、音乐、驾驶、探险等)、专业技能(对某项技术是擅长还是生疏)、人的品性(善良还是邪恶、谦逊还是傲慢、虚心还是自大、世俗还是清高、专一还是花心、负责还是薄情等)等方面做出解释和预测。这些可以经过观察相关性而发展一些保守的认识,但想要足够可信的说服力还需要大量个体在科学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检验。
2. 认为某种类型的人是统一、固定的。
因为态度风格和功能倾向之外,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同一种类型的人(除那些MBTI方面的共性之外)也会千差万别。如果指定某个参考方面(比如对烹饪或足球的热爱程度),则一个INTJ与ESFP的相似程度甚至可能大于TA与另一个INTJ的相似。根据丑小鸭定理,世界是混沌的,任何比较和分类都必须基于某种参考标准。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是认为第二个字母相同其它字母相反的人(如INTJ和ENFP)最为般配,这要归功于凯尔西对MBTI字母的借用。凯尔西的分类方法与MBTI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某些分类维度的相似,因而凯尔西的INTJ和MBTI的INTJ在很大程度上指得未必是同一种事物,有兴趣的人可能拿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而如上“最为般配”的说法明显是把某种类型看得统一固定了,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好事者的补充,归在凯尔西头上兴许冤枉。人与人的相互吸引(包括但不限于恋爱)可能有很多原因,弃自己的感情判断不顾而去相信一些简单的标签分类,未必有点纸上谈兵了。把MBTI当星座论来使未必好用,反而吃力不讨好。
3. 认为某种类型的人是优秀的、高贵的、凌驾于其他类型之上的。
这种误解的荒谬如此明显,已经不值得花心思去驳斥了。
【MBTI的实用性】
1. 增加对自己的认识
前一篇中【测试使用的准则和建议】一节的第3点涉及一个“最适化过程”(Best Fit Process),即一个人在测量结果(可能的类型)的基础之上,增加对MBTI四个维度的理解,比较不同维度乃至不同类型,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类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分辨清楚自己“实际”的类型与自己“向往”的类型的差别,还要注意这种“向往”源自对某些类型特征的欣赏还是误解。
如果清醒地认识到每种维度和类型都没有好坏优劣的差别,而且对自己类型的确定是为了增加自我认识,那么虚假和欺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有人愿意基于误解和假冒来顶着一个标签招摇过市,那也只能理解为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审美了。(Sorry,美邦!我不是故意寒碜你的。)
另外,专业的MBTI测试会对每一种类型给出描述解释和一些指导性建议(用来加强优势、改善弱点),这也可以作为自我了解和改进的参考。
2. 辅助对他人的了解
借助MBTI的理论框架和观察分析中形成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若干行为表现中猜测TA的可能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对TA的其他习惯和行为做出预测。这些预测和之后的检验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MBTI和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
Placed in public domain,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