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饭悟饭之——所谓“火候”
关于火候的意思,很容易查到大概有三方面,一是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二是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再就是比喻紧要的时机。
我们说做中餐的“火候”貌似只跟第一个意思有关系,其实往深了说,跟后面两个也是大有干系。
小弟并不是专业厨子,也不是搞研究,只是兴之所至,根据前辈已有经验的说法,再结合自己的体会,略微说一说,所以,如有雷同,纯属正常,如有错误,亦不奇怪。
用火,便有大小之分,用时长短之别。做菜的火力通常有微火、小火(文火)、中火、旺火(武火)。
这几种火怎么用,时间怎么把握,咱得分几方面说。
一方面是关于食材的外形大小、质地。小型、脆嫩的,多大火高温短时间加热成熟,这个容易理解;大型、致密、韧老的,多小火长时间持续加热,比如炖肘子、牛腱子、带肉的大骨头等,如果幻想用大火短时间做熟,那结果就是表面迅速收紧老化,而里面并不能成熟。当然,这也只是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烹调手段,会有区别或交叉,下面会提到。
下面说说烹调手段。小弟只是自己在家玩儿的,水平很有限,眼界亦有限,只能说说力所能及、家里常见的。
既然烹调,就要先提到给食材导热的媒介,干做不行,通常我们做的有油炒、水煮、热气蒸,还有盐焗。烹调手段是上面说的几种媒介跟火候综合的手艺。为啥这么说?比如说炒,没油不行,还得是大火快手。有人说这油的事儿我听不明白,怎么区别几成热?那你想想烧水,从凉到热再到沸,其实一个道理。烧菜的油沸点大概是不到二百几十度,不能下手去感觉,可以观察,通常认为,把油倒进锅里,大火加热,将油在锅里稍微转匀,很快就能达到约2成热,手伸进去没问题;泛起小泡时,是3、4成热;油面翻滚,稍有烟,是5、6成热;大量的烟冒起,手在油面上方明显灼热,是为8成热。
很多菜,用火通常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交叉使用,按火的分类来谈火候,可能会比较受局限,所以不如按烹调手段说,下面试着举几种常见的聊聊——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随时举手打断,哈哈。
煎:原料可大可小,都能遇到,但极少很大的,比如很厚的大块的肉,通常扁平的(至少一面是平的)比较常见。油不多,不没过原料。油烧至约6成热或更高一点,投入原料,一面迅速定型,翻面,另一面照办,然后中小火继续煎,使内部成熟——如果全程大火,肯定会使外面焦糊,里面还没熟。这说的是做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煎表面的,比如煎鱼,那就是全程大火热油,在很短的时间内使鱼的表皮定型、变焦、出色,里面不用管。
炸:原料可大可小,油随之增减,但一般都能远将其没过。有这炸那炸好几种炸,但总的来说油温都不很高。原料多少都带点儿水,特殊的还有外表上浆的、或肉丸类软烂的,所以下锅时的油温一般都相对较高,约6成热左右,这是为先定型,油温低的话下去塌乎着,太高又焦了,然后将火调低,控制油温,温吞着炸,使食材内部炸透成熟,捞出控一下油,这时将火调大,提高油温至6、7成热,将原料下去,为的是使其挺脆,翻两下随即捞出即可。需要提示的是,体型较小的原料炸的时间不要太长,比如花生米,呵呵,等你看它在油里颜色变得金黄,看着高兴啊满足啊,其实炸过头儿了,捞出来它余温继续加热,一会儿也许就变黑了……有人说炸油条的我没见他调火啊,这您不能抬杠,一根油条那才多少玩意儿啊?
![]() |
炸虾球 |
爆:绝对的旺火、热油、快手,原料通常小、薄、细、脆、嫩,均匀,事先码味,没有上浆,预备碗汁,以便及时迅速调味,有的菜是直接爆炒,比如葱爆羊肉,有的菜要求原料先经滑油或汆水断生,以便迅速爆炒能够成熟。这种手法,家常菜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我们是用了下面的“炒”。
炒:原料小、薄、细、脆、嫩,通常的家常菜就是热油,大火,短时间快速做熟,做出来没有汤水,蔬菜类的素炒用时也就10来秒,不过半分钟,炒肉的菜也不过1分钟,如果不熟练,时间长了,料会变得老、烂、出水,另外,两类炒菜中间都不加水。比如炒土豆丝,这个菜让很多人纠结,以前自己也做不好,直到看了一本《细说川菜》的书,终于开窍了,现在做起来没问题,近似“专业”、比较好的做法是:土豆切2、3毫米均匀细丝,用清水泡一会儿,锅烧热油至6成热,并在锅里转匀(阴锅),土豆丝适当沥去水分,下锅迅速翻炒,10几秒完事儿出锅——所以这个菜就很能代表炒的特点,料细、火旺、油热、迅速、手快,炒出来好看好吃。您要是不熟练或坚持自己的办法,做出来能吃,也行了吧。
溜:一种主料先过油,再下锅以芡汁抱住的烹调手法。原料会稍大、厚,要码味、上浆,并滑油或油炸,滑油用3成热的油温即可,可先预备碗汁,以备炝锅后及时倒入,亦可炝锅后,在锅中调配卤汁,然后投入主料。比如北京有个家常菜很受欢迎,焦溜丸子,它是猪肉丸子炸熟,外表焦黄、挺脆,锅留底油,炝锅,下芡汁炒匀,收紧,投入丸子,迅速翻裹出锅,成菜抱汁不泻。还有糖醋里脊、醋溜带鱼,都类似。关键主料的预处理要成型不散、熟而不老,起锅炒汁时,注意火稍小点儿,别炒糊了,投入主料后,再大火抢时煎快出锅。
烧:原料经过蒸、煮、煎、炸等初加工,再下锅和调料、汤水进行类似炖熟的过程。家里常见有红烧、干烧两种,后者成菜不见汤,收汁抱菜。烧菜都会加些汤水,但并不多,根据不同的菜,用火有大有小,但一般没有大火,大火会出现原料内外成熟不均匀、糊锅底、原料散架(比如鱼)等问题。再拿红烧肉来说,水不能加太多,跟肉持平就很不少了,还不能加冷水,得是温热的水,否则影响火候跟肉质,烧开转小火,盖闷,你要是着急用大火,肯定熟不了,还得糊锅。另外,干烧菜最后要收紧汤汁,可以将主料先盛出来,然后用中高火收汁。
炖:比如鸡汤、骨头汤,基本都是将原料配以调料、汤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烧。这个是功夫菜,万不能着急,另外不能勤开锅盖,否则原料不熟,汤不清亦不醇。火候不到不开锅,这个火候恐怕就是指的后面那两层深意了。
煨:跟炖相似,只是用时更长,更不同的在于,成菜汤汁浓稠,主料酥烂,口味肥厚,比如东坡肉,它就是较大的肉块经过焯水,直接入砂锅,配以简单香料,汤水以绍兴黄酒为主,烧开后以文火盖闷至软烂。
蒸:蒸汽加热至成熟。一般只要蒸熟不蒸烂的菜,用旺火,短时间,以保持其鲜嫩,如蒸鱼。而粉蒸肉则需要旺火长时间蒸,以使其酥烂。有需中火慢蒸的,最常见有代表性的大概是鸡蛋羹了……吃蟹是美事,蒸蟹需细心,为了让它不在里面发疯乱爬,又掉腿又出膏,需要用稻草捆起来不说,还要将水煮沸再下锅蒸,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持其鲜美。
煮:一般指用清水加热原料至熟,大火小火都有用到的。比如俗话说“大火粥、小火肉”,煮粥就用大火,至少是中火,这样愈煮愈稠,米能开花,当然煮到最后差不多好时,火可以适当减小。也有用小火的,比如糯米藕,将原料下去,烧开水,旋即转至小火,盖煮约2小时方好,如果用大火,藕皮会脱散的。
汆:一般是将原料在沸水里短时间“煮”熟或烫熟,原料体型一般较小、薄,投入汤中一滚便起锅,比如水煮肉片,还有北京的爆肚,它是“水爆”,手法基本近似于汆——这爆肚说着好像简单,那为啥就爆肚冯老字号的好吃啊?关键就各种肚子,下水那一下子,真不是随便一人就能琢磨透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汆丸子,要求汤不能滚沸,可以将汤烧开,转中火,投入丸子,这样里外熟的均匀,等到浮起来,徐徐撇净浮沫,就可以出锅了。
拔丝:这里的火候关键在它的第三层意思,就是抢时候。当然首先要注意的是,原料初加工后表面不能出水,然后趁热,马上起锅炒糖,否则都会影响下一步制作的火候,另外,炒糖不能火大,要用中火,否则糖会变糊变苦。下面就说抢时候了,糖完全融化,泛小泡、成栗色、变黏时,立刻锅要离火、下料翻匀——自己每次都很紧张,并不是怕什么,只是觉得很刺激!而且说实话,并不保证每次都成功,这里只帮大家理论性指出来。
……
上面只是按大块随便说了一些,做菜中还有很多用火的小细节,限于篇幅不好展开说了。先只说这么多,重点只在说火候,烹调方法的技巧和区别等问题,就先不说了,更谈不好。写这些只是凭着兴趣的,很自不量力,如果有同学看的不爽,请直言,帮小弟进步,嘿嘿。
-
ooz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30 22:58:44
-
月下小腊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19 18:39:50
-
白姑娘dan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17 14:42:26
-
狸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6:37:38
-
小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3:01:42
-
云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0:19:27
-
达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7 14:44:17
-
St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2 17:00:24
-
月見太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1 22:06:06
-
宝宝宝宝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9 11:59:15
-
逾期不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07 20:00:40
-
张猛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06 15:18:59
-
🍎是最好的水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04 14:54:04
-
疯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13 17:35:57
-
云胡不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8 22:49:03
-
食住嘢睇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21:49:04
-
匠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19:30:57
-
zi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18:58:02
-
精分晚期患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16: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