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杜蒙访谈(转载)
布鲁诺·杜蒙是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项的评审团主席。在戛纳电影宫内,身材修长、长相英俊的杜蒙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好奇地追问来自中国的记者,能否在中国的电影院内看到自己的电影,“你们难道没有电检制度吗”?得知盗版DVD和网络下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影迷时,他还是非常开心地笑了。他的助理告诉记者,当天他正在倒时差,整个人本来很累,状态极差。
杜蒙不用英文回答问题,坚持说法语。他有着淡蓝色的眼睛和优雅的外表,骨子里还固执地保持着法国人特有的矜持和高傲。这位向来低产、低调的法国导演,非常专注地回答每一个问题,眼神锐利。但站在颁奖礼的舞台上时,他却把双手插在裤袋里,一副游离在外的样子,显得和舞台上大多数人格格不入。
在影评人眼里,杜蒙“无理、自负,大胆坚持使用非职业演员,又与众不同”。哲学硕士出身的杜蒙,在80年代做过广告片导演、电视编导,但他一直希望能拍摄电影,不断地把自己创作的剧本四处递送,1994年终于得到回音,拍了一些纪录片和剧情短片。
处女作《人之初》在戛纳一鸣惊人之后,1999年的《人性》(Humanity)一片显示这位导演在迅速成熟,形成了一种冰冷疏离、极度内敛的禁欲主义风格,最终以黑马之姿抱走戛纳评审团大奖、最佳女演员及最佳男演员3项大奖。2003年,他的《29片棕榈叶》(Twentynine Palms)又入围了威尼斯竞赛单元。这3部作品,因为题材大胆而备受争议,也被称为“情色三部曲”。三部曲拍完,杜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熟练地运用性和暴力,冷静甚至残忍地进行对道德信仰的审视。
杜蒙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2006年,他凭借与“情色三部曲”截然不同风格的影片《情战弗兰德》(Flanders)再度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描述的是一场虚构的战争,这个略有末世色彩的故事似乎与他以往的创作大相径庭,以朴实的乡村生活对应了无处不在的暴力,在没有配乐的平静中,战争的残酷更令人震撼。获奖之后,杜蒙成了法国艺术电影院线的“救命稻草”,被誉为“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接班人”。
“我的电影是彻底哲学的,都是形而上的电影,关于善、恶、爱、恨”,布鲁诺告诉记者。他的电影经常触碰到法国当代社会问题的要害,又不断地探究自我内在的世界,并用自己学院派的哲学背景加以深化。他喜欢在法国北部的家乡Bailleul拍片,电影里的非专业演员,经常要面对年轻时代的苦闷、种族主义的攻击和尖锐的性别政治……
杜蒙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去农村,是有一次陪当医生的父亲去乡下做医疗拜访:“当时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农田、农舍,就能看到他们的生活、苦难、困境。”英国媒体评论说:“他的影片就如同在从汽车的车窗里观察法国当今社会,试图去理解他们的痛苦、人性。”
杜蒙一直认为自己是在为“法国人民”拍电影,但是在市场方面,他始终都没有和本国观众变得亲近。《情战弗兰德》在戛纳获得了成功,但是在法国公映时,仅售出8万张电影票。“现在的大众并不想要看太有智商的电影,因为他们备受法国那些衰落的概念折磨。
大家看电影的时候,只是想要找乐子。法国现在正在遭遇危机,我拍《情战弗兰德》的时候,是在为法国人民拍电影,但是他们都不想要看。”他对此充满遗憾,在他看来,“法国已经被全球化覆盖了,真正爱电影的人群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大众消费时代,他们只是偶尔怀念那种已经消失了的旧的电影模式。”
对于各种批评的声音和争议,杜蒙从不理会。在法国,他的电影被批评有过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在描写战争时。布鲁诺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他的新片《Hadewisch》即将开机,故事依旧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讲述一个女人对上帝的爱。作为导演的职业道德
B:11年前,你拿着自己的处女作《人与子》来到戛纳,拿下了金摄影机大奖。今年,你已经是这个鼓励新人的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这11年里,你和戛纳电影节都有了什么变化?
D:其实是那些看电影的人在变化。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喜欢敞开胸怀去接受一些开放、前卫的影片。在我看来,这11年里,电影环境的变化远远比我个人内心的变化要大。
B:你自身有什么变化呢?
D:我不想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只想做自己。我仍然相信着别人也同样坚信的东西,而且,导演就应该按照自己相信的东西去拍电影,而不是为了观众去拍。这些年,我拍电影的理念从来没有变过,我不是为了观众而拍电影,不是为了卖弄性感,而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B:作为评审团主席,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你的内心?
D:导演是通过作品和别人沟通的,也只有通过电影才能释放自己的心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这个竞赛单元有2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电影,有的人是在讲述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作品则是在用文学的语言抒情……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他们都在表达自我。
能够真正让人感动的电影,一定会有强烈的冲击力,而且是关于人性本身的。大多数时候,评委看一个导演拍的片子时,真正被触动到的只有短短几秒钟时间,真的很短。我说不清为什么被那些精彩的瞬间触动,只知道这就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瞬间。
B:你一直是个低调的导演,而且非常低产。你喜欢这样的节奏吗?
D:拍电影是份很困难和痛苦的工作,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首先,你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拍摄题材,如果这个问题把握不好的话,那就非常危险。然后,要花很长时间来写一个剧本,来思考如何把这个剧本完善,所有的场景都应该在你的脑海里已经演练过多次。
准备开机前,还要涉及看景、服装、道具、找演员、建立剧组……这又是个浩瀚、复杂的工程。所以,我要制定一个计划就要花上很长时间,有时候今天想一个计划,几天后才有答案。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做起来都会轻松,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很不容易。
B:你电影中的色情、暴力成分,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
D:我的电影关注人的精神、本能以及与人性相关的一切。当然,性和暴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我的影片还涉及爱和诱惑。我的影片的确饱受争议,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考验。其实在拍摄的时候,我尝试着去留意别人的反响,这能帮我把握这个“度”。事实上,我很想通过性与暴力来阐述我的思想。
B:你对中国电影了解多少?
D:这些年的亚洲电影发展非常快。2006年,我曾去釜山电影节担任过新浪潮竞赛单元的评委。我还记得那一年我们把奖颁给了一位中国导演,他叫杨恒,执导了《槟榔》,我觉得那部电影就非常不错。我记得,他曾经和我一起探讨作为导演的职业道德问题,这个年轻的导演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品质,我被他的电影打动了。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好电影,给我的触动很深。
B:为什么你一直都坚持选用非职业演员来演自己的影片?
D:我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和角色中的人物生活个性非常靠近。我没有让他们去看电影剧本,我只需要他们的内心生活世界。只有这样,他们在演戏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表达他们自己。他们是这部电影的中心,电影完全依靠他们的给予。我写完剧本,经常还会在演员人选确定后再做些调整。
B:这样是不是也比较有利于你拍摄小成本的电影?
D:小制作的电影对于我来说非常好。如果真的有更多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去拍电影了。
B:你的教育背景,会让你的电影拍得非常“哲学”,对你来说,电影真的可以用来思考哲学问题吗?
D:观众看影片的1个半小时,很可能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没有一个东西要说。观众是被电影催赶的,影片会让他们的思路开始奔跑,而不是一直处于麻痹的状态。我不想控制观众,但我想给观众提供一种东西,一种他们很熟悉的人类本性,比如战斗、性爱,这就像哲学。
我拍的电影就像哲学,它们都是关于人类本性的,观众完全能理解这些本性。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能把所有观众都聚集到电影院里去看、去喜欢我的电影,我不愿意去说教。观众坐在那儿,这才是我的兴趣。电影中有性爱,有各种情绪,我在等待观众做总结,等待他们通过电影来质问人们建构的文化。在内心深处,我对这种文化是怀疑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对于我,电影可以用来提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是什么?我们来自哪里?要做什么”。
B:很多人认为,你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非常模糊、甚至呆板,为什么会这样?
D:女性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她们只是一种必要的提炼。很多女性观众都批评我这个观点,但是我只能对她们解释说,这是你们的期待,毕竟我是个男人,我只能做到这些。
B:你一直在欧洲拍电影,曾经想过离开这里,去美国或者其他地方拍电影吗?
D:在欧洲拍电影费用比较低。2000年,我的制作人第一次带我到美国西海岸的时候,我特别想拍一部叫《The End》的电影。这是对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反思,它具有好莱坞电影的特征,同时内在又是自我破坏性质的。作为一个电影项目,它看上去有点天真,但我很喜欢这个想法,用好莱坞的方式来挑战它自己。不过,我很快意识到,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拍得出《The End 》这样的电影,但是我很想立即就能拍。
B:你觉得要过多少年,你才会拍这部《The End》?会选择去好莱坞拍摄吗?
D:我曾经有一个电影项目会和美国的影星合作,并在美国拍摄。但问题是,我并不能接受他们的工作模式。照搬美国电影的所有元素:明星、制景、剧本……在不断的修改、返工的过程中,我起初的想法只能存在于精神维度中。美国电影不是要讲述简单的情感、善恶,而是要创造一个神奇的神话,这个神话就是观众自己。现在美国电影已经很成熟,他们有固定的道德模式,已经被定型了,但是我的《The End》并没有定型。
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演员,但是他们和大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为了取得大众对影片的强烈兴趣,我就要争取和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大明星合作。事实上,这就是美国电影的氛围。
B:你个人下一部要拍摄的新片进展如何?
D:我现在正在筹备一部关于上帝之爱的新片,探讨一个人怎样去爱上帝,叫《Hadewisch》,主角是一个中年墨西哥人,今年下半年就会开机。
布鲁诺·杜蒙访谈
发表时间
2006-07-19 作者
如果可以给这部电影添加气味的话,那么弗兰德地区会是一种什么味道?
嗯,农村!应该是农村吧!(笑)应该是一种我们能看到的味道,它就摆在那里,像电影里的直接声响……
直接声响?
是,一直都是,所有这些事件都是直接的,从开拍的时候就想拍摄这些直接的事故,我想要做的就是让自然的声音进来,唤起一种关注,我们要控制住那条狗,那些鸡,拍摄战争场面时,我也是用这种拍摄农村的方式来做,这种方式就是事故化的,我要提示人们去注意,到底注意什么我不知道,就是注意,关注,展现一些差不多与电影没关系的想法,这些想法,然后这些注意,就是这样。
与电影没有关系是什么意思?
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意思是,电影不思考什么,但在看过电影之后会觉得:哦,这种方式还可以,还不错,但这需要我们的电影经验非常宽泛、敏感,不能事先抱有任何态度,电影引导我们如何对待,而不是态度引导我们看电影。
您认为战争是人类之恶?那些残酷的画面说明了什么?
是,战争是恶中之恶,恶就是痛苦,但痛苦有很多种,它可以存在于强暴中,在屠杀中,或者说,痛苦就在那儿,应该去面对它。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最终我想说,战争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哪个意义上讲?
我们都是有欲望的,就像Demester(剧中男主人公)对Barbe(剧中女主人公)有欲望,而Frondele的现实则是他拒绝暴力。但人们相互残杀是因为他们对一块土地有欲望,但这块土地同时也被别人欲望着,这种欲望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就像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对同一块土地充满欲望,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战斗。Frondele和Demester他们去参加战争是因为他们对同一个女人有欲望,从某种角度说,战争成了他们爱的表达。当然,爱是痛苦的,不像有些电影里那么完美,浪漫,是因为对爱的需要,对土地的需要,他们才去战斗。为什么今天人们在伊拉克打仗?就是因为土地,这很明显,于是催生了暴力。
您这么认为的?
完全如此,就是为了对土地的欲望,对土地的占有!
或者是对土地的财富?比如说石油?
对,不是简单的为了正义或血缘的冲突,比如说这块地属于我,不属于你,尽管显得可笑,但这就是事实。当我们同时对一个东西充满欲望时,就产生了暴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释。我知道要进入到这种本性中,然后开始,建构这种本性。当然,文化也让我感兴趣,但应该用一种方式来呈现,比如政治,但这影片不是政治的,它有点难以接受,有点野蛮,它本身不是为了野蛮而野蛮,这种野蛮是为了让一种文化产生,文化总产生于野蛮。当然,这是电影,当我们走出电影院就会感觉没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重要。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电影的风格,但我感觉至少不是地理上那么简单,而是关于比较深入的人性的电影,有点表现主义?
是的,我是有点表现主义。对于我来说,表现是一种变形的艺术(art de deformation),为了更准确,为了表达,必须要变形。但为了变形,就需要材料,比如血、噪音……那些我们可以听到和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需要展开,我想对于观众也一样,是必须的,那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影片的目的就是观众,我所感兴趣的是观众,而不是弄一个好看的故事,我要让观众跟我一样感受这块土地,故事是很平庸的,叙述是平庸的,但这种气氛、情感才是我要展现的。
你说到来对土地的爱,但性爱场面却比较冷?
对于性爱场面我倒没有怎么考量,不是说:看,这段做爱多么漂亮,今天让我感兴趣的是如何表现性的存在。我已经在《人性》中展现过这这样的题材。我不想控制观众,当观众看完《人性》,我想他们很不安,感觉失落,但同时他们必须去对待,这更重要。我想《弗兰德》比《人性》更主体化,比如强奸场面,就那样发生,我不想安排布置什么,让事件成为它们本来的样子,那就够了。是的,性爱场面是冷的,因为我必须变形。如果我把性爱场面做得非常普通,那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因为观众知道那种东西。所以我要使这些场景变得不同,就能产生一些疑问,就会通过这些比较动物化的姿势产生对性、对现实的疑问。这电影不是一部展现人们如何做爱的电影,这里有一种对性的尊重之外,我是那种比较死脑筋的人,我不善于让观众非常兴奋,展现理想化的性爱,我认为应该对这种性爱的存在发生一些疑问。
一开始是两个男孩与这个女孩之间的关系,但后来这个女孩又与另外一个男孩做爱,而且方式不同,这是出于展现他们之间复杂关系的需要?
Barbe与Demester之间的爱是一种童年之爱,这很明显,但同时,Barbe也有欲望,她很性感,她与另外那个男生做爱,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她应该可以因为友情而做爱,而不一定因爱而做爱,人们不能理解这种感情也是正常的。对于那个男孩来说,Barbe就意味着性感,而Demester对Barbe的爱是那种非常简单的爱,他需要她,但对她来说,好像上了一条船而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他爱上她,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您说的是这个女演员还是人物?
没有什么人物,没有人物,人物只存在于剧本中,在剧本中有一个故事,人物和对话,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观念,我的电影工作就是一种对剧本的溶解,把这些想法变得可感,因为是一些感性的东西让我去写剧本。我的电影不是对剧本的展现,而是对剧本的溶解,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这个意思?
不明白,能不能解释解释?
我写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文学的方式,那种让我感觉与这个主题非常接近的文学作品,比如人物的面孔,手势,我甚至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手法来描写她的温柔、美丽、脸孔等,但当我拍的时候,我不会这么拍,摄影机不动,它什么也不讲。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我用摄影机来拍一页剧本,这里面用诗的意语言描写了Demester,我想观众自己在这样画面里查觉诗意,而不是把诗意推给观众。所以我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方式来创作剧本,以便让我知道要做的是什么,如果剧本写作上不能让我知道自己干什么,这个剧本就失败了。但在拍摄时我就停下来,我不能这样做。
那么电影和剧本哪一个在前呢?
我写了两个人物,Demester和Barbe,之后我开始寻找演员,我寻找这样的演员,这用了2年时间。Demester这个人物比较确定,因为我就是为了Samuel Boidin写的,我跟他一起拍摄了《人之子》,Demester就是按他来写,但别人不是,我要找到一个Barbe,但一直没有找到,因为你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Barbe的人,比如你找一个专业演员,她读读剧本之后我们来拍,我不相信。所以我需要找到一个人,一个个体,能让我感觉接近这个人物,这让我用去2年时间去接触一些人,想根据她们的特点调整这个人物,她们的情绪、特点和气质,然后我写一些东西让她们去表演,比如觉得Adéla?de Leroux比较接近这个角色,但剧本中那个Barbe就不再存在了,是我最终确定是她来演,她可能比较接近这个人物,但又可能离剧本中的人物比较远,所以,最后是Barbe/Adéla?de才是应该寻找的。所以我引导她不是根据剧本,比如说在剧本中,有一场戏是她搂着两个男孩一起走,在剧本中,这个画面是非常诗意的,她要非常放松,但Adéla?de在演的时候就天气非常冷,她突然就流眼泪了,完全在意料之外,她哭了有10几分钟,大家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我知道,这才是我要拍的人物,我就把这场戏留在里面。她有一种情绪,可能是我原来没有注意到的,我就保留了这种东西。所以,“溶解”就是我跟他们在一起所能做的事,而他们是人物,他们要溶解在电影里。有的时候,演员也会对我说“不”,他们会说他们不能这么做,我也会接受他们的意见。有时候他们说“可以”,我喊“开拍”,他们就按照他们想象的去表演,我也不知道他们想什么,我只是控制好摄影机。所以剧本不是牢不可破的,它需要不断变形。
影片一面讲述弗兰德,一面讲述战争,对于您来说,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联系么?
其实在我写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两条线索的样子,我也不能预先去想象,最终都是剪辑完成了它们的关系。我只想说,在弗兰德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那里的生活,在伊拉克,她的男朋友在经历战争。我甚至删除了一些画面,因为我觉得那种关联性有点愚蠢,那样做很不容易,但很愚蠢。在拍摄时,我也会修改剧本,让两边的故事之间存在一种和谐。
也就是说在两条线索之间存在一个秩序?
当然。但我感兴趣的不是意思,不是交待一个意义,而是提供一种表达,一种节奏,所以电影没有讲述太多意思和故事,而是通过一场戏到另一场戏,非常紧凑,观众处于一种情绪中,一种想象中。如果说通过电影讲一个意思,那我就过时了,这个过时就是说,我要谈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电影里的现实,我想说:看那些被展现的东西,我拍了这个电影,之后电影让观众参与,我不能去控制它,我也控制不了。
拍摄时也是这样的?
是的。当然,具体操作都是精心准备的,这只是一种电影理念,我不能去安排一切,不能去控制电影,但拍摄是非常精确的,摄影机的走位、画框的选择,这些工作都是很具体的。怎么说呢,就是说,在一种很紧凑的形式之外保持一种自由,核心是很封闭的,没有太多态度在里面,它也有一种态度,这态度就是我需要它,我需要Barbe,我需要Demester,我需要他们对我说,他们让我知道一些事,我需要他们用一种方式来回答我。
那么您期待观众对这部影片产生什么想法?
观众看这影片的1个半小时,很可能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没有一个东西要说。观众是被催赶的,影片的动作会让他们的思路奔跑,而不是一种麻痹的状态,我也不想控制观众,但同时我想给观众提供一种东西,一种他们很熟悉的人类本性,比如战斗、性爱,这就像哲学,我拍电影就像哲学,它们都关于人类的本性,观众完全能理解这些本性,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能把所有观众都聚集到电影院里去看、去喜欢我的电影,我不愿意去说教,观众坐在那里,这是才是我的兴趣,电影中有性爱,有各种情绪,我在等待观众做总结,等待他们通过电影来质问人们建构的文化。在内心深处,我这种对文化是怀疑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对于我,电影可以用来提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是什么?我们来自哪里?要做什么?”
您是不是不在乎电影的上座率?比如说只有一小部分观众才看你的电影,才喜欢的你的电影,而你无所谓?
不,那样的话我会很伤心!(笑)
那你会改变自己应和观众?
不!我会觉得自己的方式还不够好,没有达到最好,我会把我的方式做的更好。我认为一种电影表达完美地得到实现时,就会拥有观众。
2006年5月24日,戛纳,国际电影村
已发表于《看电影》。
杜蒙不用英文回答问题,坚持说法语。他有着淡蓝色的眼睛和优雅的外表,骨子里还固执地保持着法国人特有的矜持和高傲。这位向来低产、低调的法国导演,非常专注地回答每一个问题,眼神锐利。但站在颁奖礼的舞台上时,他却把双手插在裤袋里,一副游离在外的样子,显得和舞台上大多数人格格不入。
在影评人眼里,杜蒙“无理、自负,大胆坚持使用非职业演员,又与众不同”。哲学硕士出身的杜蒙,在80年代做过广告片导演、电视编导,但他一直希望能拍摄电影,不断地把自己创作的剧本四处递送,1994年终于得到回音,拍了一些纪录片和剧情短片。
处女作《人之初》在戛纳一鸣惊人之后,1999年的《人性》(Humanity)一片显示这位导演在迅速成熟,形成了一种冰冷疏离、极度内敛的禁欲主义风格,最终以黑马之姿抱走戛纳评审团大奖、最佳女演员及最佳男演员3项大奖。2003年,他的《29片棕榈叶》(Twentynine Palms)又入围了威尼斯竞赛单元。这3部作品,因为题材大胆而备受争议,也被称为“情色三部曲”。三部曲拍完,杜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熟练地运用性和暴力,冷静甚至残忍地进行对道德信仰的审视。
杜蒙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2006年,他凭借与“情色三部曲”截然不同风格的影片《情战弗兰德》(Flanders)再度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描述的是一场虚构的战争,这个略有末世色彩的故事似乎与他以往的创作大相径庭,以朴实的乡村生活对应了无处不在的暴力,在没有配乐的平静中,战争的残酷更令人震撼。获奖之后,杜蒙成了法国艺术电影院线的“救命稻草”,被誉为“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接班人”。
“我的电影是彻底哲学的,都是形而上的电影,关于善、恶、爱、恨”,布鲁诺告诉记者。他的电影经常触碰到法国当代社会问题的要害,又不断地探究自我内在的世界,并用自己学院派的哲学背景加以深化。他喜欢在法国北部的家乡Bailleul拍片,电影里的非专业演员,经常要面对年轻时代的苦闷、种族主义的攻击和尖锐的性别政治……
杜蒙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去农村,是有一次陪当医生的父亲去乡下做医疗拜访:“当时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农田、农舍,就能看到他们的生活、苦难、困境。”英国媒体评论说:“他的影片就如同在从汽车的车窗里观察法国当今社会,试图去理解他们的痛苦、人性。”
杜蒙一直认为自己是在为“法国人民”拍电影,但是在市场方面,他始终都没有和本国观众变得亲近。《情战弗兰德》在戛纳获得了成功,但是在法国公映时,仅售出8万张电影票。“现在的大众并不想要看太有智商的电影,因为他们备受法国那些衰落的概念折磨。
大家看电影的时候,只是想要找乐子。法国现在正在遭遇危机,我拍《情战弗兰德》的时候,是在为法国人民拍电影,但是他们都不想要看。”他对此充满遗憾,在他看来,“法国已经被全球化覆盖了,真正爱电影的人群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大众消费时代,他们只是偶尔怀念那种已经消失了的旧的电影模式。”
对于各种批评的声音和争议,杜蒙从不理会。在法国,他的电影被批评有过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在描写战争时。布鲁诺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他的新片《Hadewisch》即将开机,故事依旧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讲述一个女人对上帝的爱。作为导演的职业道德
B:11年前,你拿着自己的处女作《人与子》来到戛纳,拿下了金摄影机大奖。今年,你已经是这个鼓励新人的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这11年里,你和戛纳电影节都有了什么变化?
D:其实是那些看电影的人在变化。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喜欢敞开胸怀去接受一些开放、前卫的影片。在我看来,这11年里,电影环境的变化远远比我个人内心的变化要大。
B:你自身有什么变化呢?
D:我不想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只想做自己。我仍然相信着别人也同样坚信的东西,而且,导演就应该按照自己相信的东西去拍电影,而不是为了观众去拍。这些年,我拍电影的理念从来没有变过,我不是为了观众而拍电影,不是为了卖弄性感,而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B:作为评审团主席,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你的内心?
D:导演是通过作品和别人沟通的,也只有通过电影才能释放自己的心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这个竞赛单元有2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电影,有的人是在讲述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作品则是在用文学的语言抒情……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他们都在表达自我。
能够真正让人感动的电影,一定会有强烈的冲击力,而且是关于人性本身的。大多数时候,评委看一个导演拍的片子时,真正被触动到的只有短短几秒钟时间,真的很短。我说不清为什么被那些精彩的瞬间触动,只知道这就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瞬间。
B:你一直是个低调的导演,而且非常低产。你喜欢这样的节奏吗?
D:拍电影是份很困难和痛苦的工作,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首先,你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拍摄题材,如果这个问题把握不好的话,那就非常危险。然后,要花很长时间来写一个剧本,来思考如何把这个剧本完善,所有的场景都应该在你的脑海里已经演练过多次。
准备开机前,还要涉及看景、服装、道具、找演员、建立剧组……这又是个浩瀚、复杂的工程。所以,我要制定一个计划就要花上很长时间,有时候今天想一个计划,几天后才有答案。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做起来都会轻松,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很不容易。
B:你电影中的色情、暴力成分,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
D:我的电影关注人的精神、本能以及与人性相关的一切。当然,性和暴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我的影片还涉及爱和诱惑。我的影片的确饱受争议,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考验。其实在拍摄的时候,我尝试着去留意别人的反响,这能帮我把握这个“度”。事实上,我很想通过性与暴力来阐述我的思想。
B:你对中国电影了解多少?
D:这些年的亚洲电影发展非常快。2006年,我曾去釜山电影节担任过新浪潮竞赛单元的评委。我还记得那一年我们把奖颁给了一位中国导演,他叫杨恒,执导了《槟榔》,我觉得那部电影就非常不错。我记得,他曾经和我一起探讨作为导演的职业道德问题,这个年轻的导演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品质,我被他的电影打动了。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好电影,给我的触动很深。
B:为什么你一直都坚持选用非职业演员来演自己的影片?
D:我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和角色中的人物生活个性非常靠近。我没有让他们去看电影剧本,我只需要他们的内心生活世界。只有这样,他们在演戏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表达他们自己。他们是这部电影的中心,电影完全依靠他们的给予。我写完剧本,经常还会在演员人选确定后再做些调整。
B:这样是不是也比较有利于你拍摄小成本的电影?
D:小制作的电影对于我来说非常好。如果真的有更多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去拍电影了。
B:你的教育背景,会让你的电影拍得非常“哲学”,对你来说,电影真的可以用来思考哲学问题吗?
D:观众看影片的1个半小时,很可能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没有一个东西要说。观众是被电影催赶的,影片会让他们的思路开始奔跑,而不是一直处于麻痹的状态。我不想控制观众,但我想给观众提供一种东西,一种他们很熟悉的人类本性,比如战斗、性爱,这就像哲学。
我拍的电影就像哲学,它们都是关于人类本性的,观众完全能理解这些本性。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能把所有观众都聚集到电影院里去看、去喜欢我的电影,我不愿意去说教。观众坐在那儿,这才是我的兴趣。电影中有性爱,有各种情绪,我在等待观众做总结,等待他们通过电影来质问人们建构的文化。在内心深处,我对这种文化是怀疑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对于我,电影可以用来提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是什么?我们来自哪里?要做什么”。
B:很多人认为,你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非常模糊、甚至呆板,为什么会这样?
D:女性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她们只是一种必要的提炼。很多女性观众都批评我这个观点,但是我只能对她们解释说,这是你们的期待,毕竟我是个男人,我只能做到这些。
B:你一直在欧洲拍电影,曾经想过离开这里,去美国或者其他地方拍电影吗?
D:在欧洲拍电影费用比较低。2000年,我的制作人第一次带我到美国西海岸的时候,我特别想拍一部叫《The End》的电影。这是对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反思,它具有好莱坞电影的特征,同时内在又是自我破坏性质的。作为一个电影项目,它看上去有点天真,但我很喜欢这个想法,用好莱坞的方式来挑战它自己。不过,我很快意识到,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拍得出《The End 》这样的电影,但是我很想立即就能拍。
B:你觉得要过多少年,你才会拍这部《The End》?会选择去好莱坞拍摄吗?
D:我曾经有一个电影项目会和美国的影星合作,并在美国拍摄。但问题是,我并不能接受他们的工作模式。照搬美国电影的所有元素:明星、制景、剧本……在不断的修改、返工的过程中,我起初的想法只能存在于精神维度中。美国电影不是要讲述简单的情感、善恶,而是要创造一个神奇的神话,这个神话就是观众自己。现在美国电影已经很成熟,他们有固定的道德模式,已经被定型了,但是我的《The End》并没有定型。
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演员,但是他们和大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为了取得大众对影片的强烈兴趣,我就要争取和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大明星合作。事实上,这就是美国电影的氛围。
B:你个人下一部要拍摄的新片进展如何?
D:我现在正在筹备一部关于上帝之爱的新片,探讨一个人怎样去爱上帝,叫《Hadewisch》,主角是一个中年墨西哥人,今年下半年就会开机。
布鲁诺·杜蒙访谈
发表时间
2006-07-19 作者
如果可以给这部电影添加气味的话,那么弗兰德地区会是一种什么味道?
嗯,农村!应该是农村吧!(笑)应该是一种我们能看到的味道,它就摆在那里,像电影里的直接声响……
直接声响?
是,一直都是,所有这些事件都是直接的,从开拍的时候就想拍摄这些直接的事故,我想要做的就是让自然的声音进来,唤起一种关注,我们要控制住那条狗,那些鸡,拍摄战争场面时,我也是用这种拍摄农村的方式来做,这种方式就是事故化的,我要提示人们去注意,到底注意什么我不知道,就是注意,关注,展现一些差不多与电影没关系的想法,这些想法,然后这些注意,就是这样。
与电影没有关系是什么意思?
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意思是,电影不思考什么,但在看过电影之后会觉得:哦,这种方式还可以,还不错,但这需要我们的电影经验非常宽泛、敏感,不能事先抱有任何态度,电影引导我们如何对待,而不是态度引导我们看电影。
您认为战争是人类之恶?那些残酷的画面说明了什么?
是,战争是恶中之恶,恶就是痛苦,但痛苦有很多种,它可以存在于强暴中,在屠杀中,或者说,痛苦就在那儿,应该去面对它。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最终我想说,战争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哪个意义上讲?
我们都是有欲望的,就像Demester(剧中男主人公)对Barbe(剧中女主人公)有欲望,而Frondele的现实则是他拒绝暴力。但人们相互残杀是因为他们对一块土地有欲望,但这块土地同时也被别人欲望着,这种欲望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就像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对同一块土地充满欲望,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战斗。Frondele和Demester他们去参加战争是因为他们对同一个女人有欲望,从某种角度说,战争成了他们爱的表达。当然,爱是痛苦的,不像有些电影里那么完美,浪漫,是因为对爱的需要,对土地的需要,他们才去战斗。为什么今天人们在伊拉克打仗?就是因为土地,这很明显,于是催生了暴力。
您这么认为的?
完全如此,就是为了对土地的欲望,对土地的占有!
或者是对土地的财富?比如说石油?
对,不是简单的为了正义或血缘的冲突,比如说这块地属于我,不属于你,尽管显得可笑,但这就是事实。当我们同时对一个东西充满欲望时,就产生了暴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释。我知道要进入到这种本性中,然后开始,建构这种本性。当然,文化也让我感兴趣,但应该用一种方式来呈现,比如政治,但这影片不是政治的,它有点难以接受,有点野蛮,它本身不是为了野蛮而野蛮,这种野蛮是为了让一种文化产生,文化总产生于野蛮。当然,这是电影,当我们走出电影院就会感觉没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重要。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电影的风格,但我感觉至少不是地理上那么简单,而是关于比较深入的人性的电影,有点表现主义?
是的,我是有点表现主义。对于我来说,表现是一种变形的艺术(art de deformation),为了更准确,为了表达,必须要变形。但为了变形,就需要材料,比如血、噪音……那些我们可以听到和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需要展开,我想对于观众也一样,是必须的,那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影片的目的就是观众,我所感兴趣的是观众,而不是弄一个好看的故事,我要让观众跟我一样感受这块土地,故事是很平庸的,叙述是平庸的,但这种气氛、情感才是我要展现的。
你说到来对土地的爱,但性爱场面却比较冷?
对于性爱场面我倒没有怎么考量,不是说:看,这段做爱多么漂亮,今天让我感兴趣的是如何表现性的存在。我已经在《人性》中展现过这这样的题材。我不想控制观众,当观众看完《人性》,我想他们很不安,感觉失落,但同时他们必须去对待,这更重要。我想《弗兰德》比《人性》更主体化,比如强奸场面,就那样发生,我不想安排布置什么,让事件成为它们本来的样子,那就够了。是的,性爱场面是冷的,因为我必须变形。如果我把性爱场面做得非常普通,那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因为观众知道那种东西。所以我要使这些场景变得不同,就能产生一些疑问,就会通过这些比较动物化的姿势产生对性、对现实的疑问。这电影不是一部展现人们如何做爱的电影,这里有一种对性的尊重之外,我是那种比较死脑筋的人,我不善于让观众非常兴奋,展现理想化的性爱,我认为应该对这种性爱的存在发生一些疑问。
一开始是两个男孩与这个女孩之间的关系,但后来这个女孩又与另外一个男孩做爱,而且方式不同,这是出于展现他们之间复杂关系的需要?
Barbe与Demester之间的爱是一种童年之爱,这很明显,但同时,Barbe也有欲望,她很性感,她与另外那个男生做爱,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她应该可以因为友情而做爱,而不一定因爱而做爱,人们不能理解这种感情也是正常的。对于那个男孩来说,Barbe就意味着性感,而Demester对Barbe的爱是那种非常简单的爱,他需要她,但对她来说,好像上了一条船而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他爱上她,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您说的是这个女演员还是人物?
没有什么人物,没有人物,人物只存在于剧本中,在剧本中有一个故事,人物和对话,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观念,我的电影工作就是一种对剧本的溶解,把这些想法变得可感,因为是一些感性的东西让我去写剧本。我的电影不是对剧本的展现,而是对剧本的溶解,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这个意思?
不明白,能不能解释解释?
我写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文学的方式,那种让我感觉与这个主题非常接近的文学作品,比如人物的面孔,手势,我甚至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手法来描写她的温柔、美丽、脸孔等,但当我拍的时候,我不会这么拍,摄影机不动,它什么也不讲。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我用摄影机来拍一页剧本,这里面用诗的意语言描写了Demester,我想观众自己在这样画面里查觉诗意,而不是把诗意推给观众。所以我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方式来创作剧本,以便让我知道要做的是什么,如果剧本写作上不能让我知道自己干什么,这个剧本就失败了。但在拍摄时我就停下来,我不能这样做。
那么电影和剧本哪一个在前呢?
我写了两个人物,Demester和Barbe,之后我开始寻找演员,我寻找这样的演员,这用了2年时间。Demester这个人物比较确定,因为我就是为了Samuel Boidin写的,我跟他一起拍摄了《人之子》,Demester就是按他来写,但别人不是,我要找到一个Barbe,但一直没有找到,因为你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Barbe的人,比如你找一个专业演员,她读读剧本之后我们来拍,我不相信。所以我需要找到一个人,一个个体,能让我感觉接近这个人物,这让我用去2年时间去接触一些人,想根据她们的特点调整这个人物,她们的情绪、特点和气质,然后我写一些东西让她们去表演,比如觉得Adéla?de Leroux比较接近这个角色,但剧本中那个Barbe就不再存在了,是我最终确定是她来演,她可能比较接近这个人物,但又可能离剧本中的人物比较远,所以,最后是Barbe/Adéla?de才是应该寻找的。所以我引导她不是根据剧本,比如说在剧本中,有一场戏是她搂着两个男孩一起走,在剧本中,这个画面是非常诗意的,她要非常放松,但Adéla?de在演的时候就天气非常冷,她突然就流眼泪了,完全在意料之外,她哭了有10几分钟,大家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我知道,这才是我要拍的人物,我就把这场戏留在里面。她有一种情绪,可能是我原来没有注意到的,我就保留了这种东西。所以,“溶解”就是我跟他们在一起所能做的事,而他们是人物,他们要溶解在电影里。有的时候,演员也会对我说“不”,他们会说他们不能这么做,我也会接受他们的意见。有时候他们说“可以”,我喊“开拍”,他们就按照他们想象的去表演,我也不知道他们想什么,我只是控制好摄影机。所以剧本不是牢不可破的,它需要不断变形。
影片一面讲述弗兰德,一面讲述战争,对于您来说,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联系么?
其实在我写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两条线索的样子,我也不能预先去想象,最终都是剪辑完成了它们的关系。我只想说,在弗兰德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那里的生活,在伊拉克,她的男朋友在经历战争。我甚至删除了一些画面,因为我觉得那种关联性有点愚蠢,那样做很不容易,但很愚蠢。在拍摄时,我也会修改剧本,让两边的故事之间存在一种和谐。
也就是说在两条线索之间存在一个秩序?
当然。但我感兴趣的不是意思,不是交待一个意义,而是提供一种表达,一种节奏,所以电影没有讲述太多意思和故事,而是通过一场戏到另一场戏,非常紧凑,观众处于一种情绪中,一种想象中。如果说通过电影讲一个意思,那我就过时了,这个过时就是说,我要谈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电影里的现实,我想说:看那些被展现的东西,我拍了这个电影,之后电影让观众参与,我不能去控制它,我也控制不了。
拍摄时也是这样的?
是的。当然,具体操作都是精心准备的,这只是一种电影理念,我不能去安排一切,不能去控制电影,但拍摄是非常精确的,摄影机的走位、画框的选择,这些工作都是很具体的。怎么说呢,就是说,在一种很紧凑的形式之外保持一种自由,核心是很封闭的,没有太多态度在里面,它也有一种态度,这态度就是我需要它,我需要Barbe,我需要Demester,我需要他们对我说,他们让我知道一些事,我需要他们用一种方式来回答我。
那么您期待观众对这部影片产生什么想法?
观众看这影片的1个半小时,很可能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没有一个东西要说。观众是被催赶的,影片的动作会让他们的思路奔跑,而不是一种麻痹的状态,我也不想控制观众,但同时我想给观众提供一种东西,一种他们很熟悉的人类本性,比如战斗、性爱,这就像哲学,我拍电影就像哲学,它们都关于人类的本性,观众完全能理解这些本性,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能把所有观众都聚集到电影院里去看、去喜欢我的电影,我不愿意去说教,观众坐在那里,这是才是我的兴趣,电影中有性爱,有各种情绪,我在等待观众做总结,等待他们通过电影来质问人们建构的文化。在内心深处,我这种对文化是怀疑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对于我,电影可以用来提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是什么?我们来自哪里?要做什么?”
您是不是不在乎电影的上座率?比如说只有一小部分观众才看你的电影,才喜欢的你的电影,而你无所谓?
不,那样的话我会很伤心!(笑)
那你会改变自己应和观众?
不!我会觉得自己的方式还不够好,没有达到最好,我会把我的方式做的更好。我认为一种电影表达完美地得到实现时,就会拥有观众。
2006年5月24日,戛纳,国际电影村
已发表于《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