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北京——颐和园
慈禧晚年长期居住在颐和园。康乾盛世里修建的三山五园,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全部被焚毁了。世人只知圆明园,其实毁的何止是圆明园,名气规模最大而已。其中,只有颐和园借着慈禧的力量重新修建起来了。虽说重修颐和园占用了北洋水师更新武器装备的银子,导致甲午水战一败涂地,但我还是很理解李鸿章的心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人家手底下做事,不考虑保住自己的地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身家性命都悬系在主子的喜怒一念之间的封建朝代。现在不少教导小白领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生存下来的法则中,其一就是要和上级保持一致,最好连着装也保持相似度,只是品质要降一级,以免上司不悦。说到底还是要恭顺、听话,才能保住地位,或可谋个光明前程。但小白领还有机会做大白领,李鸿章是永远没机会做慈禧的上级的,所以只能把听话进行到底。
李鸿章其实是个明白人,那些让我们读近代史时无比郁闷的卖国条约,多数出自他的手。他不是不能退出,但一方面是贪图荣华富贵,另外一方面他也想为国家做点事。当时也没啥比他强的人,换个人还不如他呢。如果他不签卖国条约,中国只怕早亡了国。打根本打不过,清朝是根子烂了、沉疴难返。那些义和团式的爱国者,只是没有得到过教训,凡是得了教训的就完全改变了态度——或颓废绝望,或发奋图强、以洋为师。李鸿章也算是后者。在一帮洋务派的运作下,清政府也不是没有机会挽救自己的灭亡,但当权者终于错过了最后的机会——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血流了一地,人头高悬城门口,改良一途自此堵塞。中国终于走到了非暴力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地步。
步入颐和园,这些历史烽烟一一回顾,不能不心生感慨。
游颐和园,必看玉澜堂,那是光绪被软禁之处,后被转移到中南海的瀛台。一个四合院本来有通道连接后院,直通皇后的宜芸馆,但却被砖封了通道(现在方便游客又被打通了),成了监牢。堂堂一国之君,成了笼中鸟、阶下囚。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最近有报道,从光绪的遗物中化验出毒物,可见光绪是被毒死的。本来慈禧和光绪死亡日期相差不过一天,实在可疑,但一直无确凿证据。这次化验终于证实了猜测,但两人的尸骨都已化为尘土。
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正义或者正确的一方,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必胜的保证,反而,卑鄙或错误的一方,往往占了上风。虽然隔了百年历史去看,社会还是在往前走,但就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说,已经看不到这个光明的未来了——他们早就死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又能得什么安慰?只怕还给识时务的人耻笑。若是有人故意要忽略这样的事实,那么废话少说,请去翻翻史书吧。
宜芸馆是隆裕皇后的住所,她是慈禧弟弟的女儿,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两人是表(堂)姐弟(?),总之是亲上加亲。这门亲事不用说,当然是慈禧钦定的。光绪的妻子中,隆裕是比较丑,珍妃瑾妃是姐妹俩,瑾妃也丑,只有珍妃比较漂亮,比较得宠。隆裕还是比较向着光绪的,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见其被软禁也不甘心,但也无奈。她虽然有皇后之名,却无皇后之权势,实际上就是慈禧的小媳妇。好容易等慈禧死掉,出了头,却也守了寡,国家也风雨飘摇,守了几年后就灭亡了。这个女人说到底也是不幸的,婆婆不亲,丈夫不爱,无能力却要把持诺大江山,却是颓势难返,满清就是在她手里签约退位的。
乐寿堂是慈禧的居所,后院紧挨着的是李莲英的住所,两人那个亲密劲可见一斑。两院之间有棵紫玉兰,德龄的《御香缥缈录》里提到过这棵树。记得书里说,慈禧住在颐和园的时候,有一年乐寿堂后院的紫玉兰忽然在秋天开花了,慈禧认为是不祥之兆,惶恐了好一阵。这棵紫玉兰至今生机勃勃,每当春天,繁花似锦,灿若云霞。我曾见过几次花开。
乐寿堂前有码头,出了前院就是昆明湖荡漾的绿波,慈禧常常泛舟湖上,与一帮皇亲贵族消遣取乐。此地美景如画,湖光山色真可忘忧。但联想到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就有点不齿了。
坐船固然可以游湖,从颐和园著名的画廊也可以观赏湖景。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就修建在昆明湖边,方便慈禧步出自己的住所,沿着湖畔,一路欣赏风景。说是画廊,是因为走廊的顶上,四周都绘有彩画,内容非常丰富,取材多是四大名著和民间传说,如白蛇传什么的。据说,慈禧非常喜欢在此散步,一路走,李莲英就一路给她讲画上的故事,老太太精神生活也是蛮富足的。
沿着画廊慢慢走,就来到排云殿。这是一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建筑,是专为慈禧祝寿而修建的,里面摆设的可都是给慈禧的贺礼。登顶可以观昆明湖和北京西郊远景。但我很少上去,因为这里需另花十元才能进入。我一般会在山脚下给游客讲解下十二生肖石。这是十二块太湖石,据说代表了十二生肖,从某一角度看,就惟妙惟肖。我能指着一长一短两根石柱子说,长的代表龙,短的代表蛇。其余的,猴子是比较有把握的,马也比较象,其他的就要自己猜了。这是很需要一点想象力的。
一般讲解到此,队伍就应该解散了,不过我一般不会这么偷懒,会一直带队伍继续往前走,直到长廊的尽头。走廊尽头的河边,泊有一条船,是木制的,却刻意在船身绘有大理石的纹路,冒充石制的,称为“石舫”,一般帝王家的园林的水中都会备上一只,这是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提醒帝王不要忘记体恤民情。至于有没有用,真是天晓得了。颐和园的这只石舫,名为“清晏舫”,意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至此,讲解完毕,再强调下集合时间后,游客作鸟兽散,我也就近在茶室找个地方坐下,等到临近集合时间才往外走,到园外停车场与游客碰头。
做我们这行,其实蛮孤独的。想想看,你离乡背井,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你必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你要阅读、背诵、反复地研究,直到这些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闭着眼睛也能绘声绘色说出这些内容。有时候,你对于这个城市历史的了解程度完全超越了本地居民的程度,但你偏偏不与这片土地发生任何实质上的关联。除了工作,你不认识当地人,你不了解本地人,你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过活的。你认识的只是那些活着书本中的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死了很久很久了。
虽然你带数不清的外地人了解这个城市,但实际上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真实的面目。无论你在这个地方呆多久,你始终都是过客。
为此,我常常感到孤独。而糟糕的是,我觉得除了我,并没有人有类似的感觉。所以我根本无法表述这种感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工作的每一天,我总是尽量在景区寻找自己的同事、或认识的同行,然后我们会一起在茶室坐坐,聊聊手头的团队状况,这就是我在北京唯一的社交活动。
所以每次我讲解完毕,步入石舫,我总是希望能够遇到熟悉的面容。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当没有的时候,我就点一盒“八喜”冰淇淋,坐着默默吃。五元的冰淇淋,在十几年前,绝对是一种奢侈。吃“八喜”,也是我那时难得的一点享受。
记得那天,我独自坐在颐和园石舫边的茶室里,发着呆,两位五十以上的女子坐在我的隔壁,其中一个说话的声音,清楚地传到我耳中。
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到颐和园吗?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有一个对象,我们一起游过颐和园,那时真高兴啊。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找过他,一直都没能够找到。这次我再来颐和园,往事历历在目,好像看到我们当年的情景。我们一起在河上钓鱼,玩耍。他很英俊,个子很高。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二十年多了,不知道他现在在那里?
说者很平静,但听者心绪却不能宁静。说这段话的人,面容我已经忘记了;这段话,我至今还记得。生命中,总会有些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凡事做到尽,就索然无味了。因为有遗憾,总觉得不甘心,才念念不忘。回忆美化了一切,遗憾才分外美。求不得,留个念想,算不算是个好的结局呢?我无法回答。
李鸿章其实是个明白人,那些让我们读近代史时无比郁闷的卖国条约,多数出自他的手。他不是不能退出,但一方面是贪图荣华富贵,另外一方面他也想为国家做点事。当时也没啥比他强的人,换个人还不如他呢。如果他不签卖国条约,中国只怕早亡了国。打根本打不过,清朝是根子烂了、沉疴难返。那些义和团式的爱国者,只是没有得到过教训,凡是得了教训的就完全改变了态度——或颓废绝望,或发奋图强、以洋为师。李鸿章也算是后者。在一帮洋务派的运作下,清政府也不是没有机会挽救自己的灭亡,但当权者终于错过了最后的机会——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血流了一地,人头高悬城门口,改良一途自此堵塞。中国终于走到了非暴力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地步。
步入颐和园,这些历史烽烟一一回顾,不能不心生感慨。
游颐和园,必看玉澜堂,那是光绪被软禁之处,后被转移到中南海的瀛台。一个四合院本来有通道连接后院,直通皇后的宜芸馆,但却被砖封了通道(现在方便游客又被打通了),成了监牢。堂堂一国之君,成了笼中鸟、阶下囚。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最近有报道,从光绪的遗物中化验出毒物,可见光绪是被毒死的。本来慈禧和光绪死亡日期相差不过一天,实在可疑,但一直无确凿证据。这次化验终于证实了猜测,但两人的尸骨都已化为尘土。
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正义或者正确的一方,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必胜的保证,反而,卑鄙或错误的一方,往往占了上风。虽然隔了百年历史去看,社会还是在往前走,但就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说,已经看不到这个光明的未来了——他们早就死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又能得什么安慰?只怕还给识时务的人耻笑。若是有人故意要忽略这样的事实,那么废话少说,请去翻翻史书吧。
宜芸馆是隆裕皇后的住所,她是慈禧弟弟的女儿,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两人是表(堂)姐弟(?),总之是亲上加亲。这门亲事不用说,当然是慈禧钦定的。光绪的妻子中,隆裕是比较丑,珍妃瑾妃是姐妹俩,瑾妃也丑,只有珍妃比较漂亮,比较得宠。隆裕还是比较向着光绪的,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见其被软禁也不甘心,但也无奈。她虽然有皇后之名,却无皇后之权势,实际上就是慈禧的小媳妇。好容易等慈禧死掉,出了头,却也守了寡,国家也风雨飘摇,守了几年后就灭亡了。这个女人说到底也是不幸的,婆婆不亲,丈夫不爱,无能力却要把持诺大江山,却是颓势难返,满清就是在她手里签约退位的。
乐寿堂是慈禧的居所,后院紧挨着的是李莲英的住所,两人那个亲密劲可见一斑。两院之间有棵紫玉兰,德龄的《御香缥缈录》里提到过这棵树。记得书里说,慈禧住在颐和园的时候,有一年乐寿堂后院的紫玉兰忽然在秋天开花了,慈禧认为是不祥之兆,惶恐了好一阵。这棵紫玉兰至今生机勃勃,每当春天,繁花似锦,灿若云霞。我曾见过几次花开。
乐寿堂前有码头,出了前院就是昆明湖荡漾的绿波,慈禧常常泛舟湖上,与一帮皇亲贵族消遣取乐。此地美景如画,湖光山色真可忘忧。但联想到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就有点不齿了。
坐船固然可以游湖,从颐和园著名的画廊也可以观赏湖景。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就修建在昆明湖边,方便慈禧步出自己的住所,沿着湖畔,一路欣赏风景。说是画廊,是因为走廊的顶上,四周都绘有彩画,内容非常丰富,取材多是四大名著和民间传说,如白蛇传什么的。据说,慈禧非常喜欢在此散步,一路走,李莲英就一路给她讲画上的故事,老太太精神生活也是蛮富足的。
沿着画廊慢慢走,就来到排云殿。这是一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建筑,是专为慈禧祝寿而修建的,里面摆设的可都是给慈禧的贺礼。登顶可以观昆明湖和北京西郊远景。但我很少上去,因为这里需另花十元才能进入。我一般会在山脚下给游客讲解下十二生肖石。这是十二块太湖石,据说代表了十二生肖,从某一角度看,就惟妙惟肖。我能指着一长一短两根石柱子说,长的代表龙,短的代表蛇。其余的,猴子是比较有把握的,马也比较象,其他的就要自己猜了。这是很需要一点想象力的。
一般讲解到此,队伍就应该解散了,不过我一般不会这么偷懒,会一直带队伍继续往前走,直到长廊的尽头。走廊尽头的河边,泊有一条船,是木制的,却刻意在船身绘有大理石的纹路,冒充石制的,称为“石舫”,一般帝王家的园林的水中都会备上一只,这是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提醒帝王不要忘记体恤民情。至于有没有用,真是天晓得了。颐和园的这只石舫,名为“清晏舫”,意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至此,讲解完毕,再强调下集合时间后,游客作鸟兽散,我也就近在茶室找个地方坐下,等到临近集合时间才往外走,到园外停车场与游客碰头。
做我们这行,其实蛮孤独的。想想看,你离乡背井,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你必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你要阅读、背诵、反复地研究,直到这些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闭着眼睛也能绘声绘色说出这些内容。有时候,你对于这个城市历史的了解程度完全超越了本地居民的程度,但你偏偏不与这片土地发生任何实质上的关联。除了工作,你不认识当地人,你不了解本地人,你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过活的。你认识的只是那些活着书本中的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死了很久很久了。
虽然你带数不清的外地人了解这个城市,但实际上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真实的面目。无论你在这个地方呆多久,你始终都是过客。
为此,我常常感到孤独。而糟糕的是,我觉得除了我,并没有人有类似的感觉。所以我根本无法表述这种感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工作的每一天,我总是尽量在景区寻找自己的同事、或认识的同行,然后我们会一起在茶室坐坐,聊聊手头的团队状况,这就是我在北京唯一的社交活动。
所以每次我讲解完毕,步入石舫,我总是希望能够遇到熟悉的面容。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当没有的时候,我就点一盒“八喜”冰淇淋,坐着默默吃。五元的冰淇淋,在十几年前,绝对是一种奢侈。吃“八喜”,也是我那时难得的一点享受。
记得那天,我独自坐在颐和园石舫边的茶室里,发着呆,两位五十以上的女子坐在我的隔壁,其中一个说话的声音,清楚地传到我耳中。
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到颐和园吗?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有一个对象,我们一起游过颐和园,那时真高兴啊。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找过他,一直都没能够找到。这次我再来颐和园,往事历历在目,好像看到我们当年的情景。我们一起在河上钓鱼,玩耍。他很英俊,个子很高。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二十年多了,不知道他现在在那里?
说者很平静,但听者心绪却不能宁静。说这段话的人,面容我已经忘记了;这段话,我至今还记得。生命中,总会有些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凡事做到尽,就索然无味了。因为有遗憾,总觉得不甘心,才念念不忘。回忆美化了一切,遗憾才分外美。求不得,留个念想,算不算是个好的结局呢?我无法回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