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进书说到底是自己的原因
本周非常不努力,自己检讨一下,主要是主观原因。
贫僧在6月份,京东打对折的时候买了二十多本书,计划到现在应该读完的,但是实际上读完的没有几本,有心得的更少。以前买的书都是很快读完的,而且,读书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乐趣逐渐减少,而且开始拖延了。
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是懒惰,懒惰的原因是怕苦。以前年轻时候,读书是以追求乐趣,比如读倪匡的小说啊,读比较简单的科普入门书籍啊,这些书很容易读进去,也很容易得到读书的趣味。然而跟快餐食品一样,没有什么真正营养,随着年龄增长,眼光变得更加深刻,这类消遣类的书籍其消遣的效果也日益减少,以至于感到没有什么意思了。
另外一方面,随着自己的思想日益成型,一本书拿起来,总是带着自己的成见和思考去看,看不了几页纸,想法就会跑题,跑回到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中间。这当然不一定是坏事,但不能总这样,总是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办法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缺点,甚至也不能从阅读中间得到趣味。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现在各方面受到的压力很大,读书的时候就总想放松一下,喜欢躺在床上或者缩在沙发上面看。但其实,这样休闲式读书的效果是很差的。读大部头的书,必须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去读,也就是要端正坐在书桌前面,要用铅笔勾画出重点,还要有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和摘抄印象最深的句子,并且要写下心得。反思起来,七月份读书,真正学到东西的都是认真读的时候。随手翻翻,往往最后没有什么印象。
比如读克氏的《心灵之书》,两种读法的对比很明显,前几天读的时候带着一种轻心躁心,睡觉之前随手翻翻,于是就没有什么受益。今天忽然反省,读贤者的教诲,不能这样子态度,于是老老实实端坐而读,用铅笔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篇,闭上眼睛默想其中的道理,这样一小时下来,读了三十篇,颇有感悟,自己觉得很有受益。原本十分紧张的心情,也似乎得到了滋润,放松了很多。
所以,我的结论是,想要阅读中间得到放松和休闲,你不能太宽纵自己,而要以适度紧张和比较认真的态度去阅读。这样才能看进去,才能得到读书的乐趣。
贫僧在6月份,京东打对折的时候买了二十多本书,计划到现在应该读完的,但是实际上读完的没有几本,有心得的更少。以前买的书都是很快读完的,而且,读书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乐趣逐渐减少,而且开始拖延了。
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是懒惰,懒惰的原因是怕苦。以前年轻时候,读书是以追求乐趣,比如读倪匡的小说啊,读比较简单的科普入门书籍啊,这些书很容易读进去,也很容易得到读书的趣味。然而跟快餐食品一样,没有什么真正营养,随着年龄增长,眼光变得更加深刻,这类消遣类的书籍其消遣的效果也日益减少,以至于感到没有什么意思了。
另外一方面,随着自己的思想日益成型,一本书拿起来,总是带着自己的成见和思考去看,看不了几页纸,想法就会跑题,跑回到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中间。这当然不一定是坏事,但不能总这样,总是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办法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缺点,甚至也不能从阅读中间得到趣味。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现在各方面受到的压力很大,读书的时候就总想放松一下,喜欢躺在床上或者缩在沙发上面看。但其实,这样休闲式读书的效果是很差的。读大部头的书,必须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去读,也就是要端正坐在书桌前面,要用铅笔勾画出重点,还要有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和摘抄印象最深的句子,并且要写下心得。反思起来,七月份读书,真正学到东西的都是认真读的时候。随手翻翻,往往最后没有什么印象。
比如读克氏的《心灵之书》,两种读法的对比很明显,前几天读的时候带着一种轻心躁心,睡觉之前随手翻翻,于是就没有什么受益。今天忽然反省,读贤者的教诲,不能这样子态度,于是老老实实端坐而读,用铅笔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篇,闭上眼睛默想其中的道理,这样一小时下来,读了三十篇,颇有感悟,自己觉得很有受益。原本十分紧张的心情,也似乎得到了滋润,放松了很多。
所以,我的结论是,想要阅读中间得到放松和休闲,你不能太宽纵自己,而要以适度紧张和比较认真的态度去阅读。这样才能看进去,才能得到读书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