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结构的个体差异
一、
账号nzgr称俞振飞的昆曲有时候用京剧唱法,比如:
“袅袅niao的iao常唱是i-h-an-o而不是i-a-u。”
——按照正常理解,他/她这是在拿对比项比照参照项,前者是不标准的京剧化唱法,后者是标准的昆曲唱法。
“i-h-an-o就是h出横膈膜气,an共鸣很像谭派的老生,n不是收音,而是您刚才说的伴随性的音色,o收音,也没到u。很像京剧啊。”
——按照正常理解,他/她这里具体展开到收音问题,o是不标准的京剧化唱法,u是标准昆曲唱法。
“我说的u也不是说要按照韵书,而是a的嘴合小,而o是指俞老唱的气一撤嘴角一耷拉舌头稍有欠伸的倾向或感觉。”
——按照正常理解……,估计正常人都看不懂什么叫做“u是指a嘴合小”,那也不去管它。起码他/她认为收到o是不标准不到位的(稍有欠伸)这层意思总能体会出来吧。
然而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
“我有指责俞老唱不到位么?”
——哐嘡一声,我被击中了……
二、
关于谭派影响,他/她说道:
“最关键不是收音,而是谭派变音。”
——按照正常理解,这是把前头说的“an共鸣很像谭派的老生”的意思往前推进了一层,在近似音(“很像谭派”)的基础上明确定性为“谭派变音”。于是我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请他说明这个“谭派变音”。谁知他忽然一个三级跳跃:
“您希望的题目是‘论谭派对俞振飞唱法的影响’,然后您加以批驳。我怎么没觉得世上事都有那么多绝对的影响可以写成论文”
——正常人表示没法在“俞氏谭派变音an”和“论谭派对俞振飞唱法的影响”之间划等号。但是在他/她就可以轻松画上,并且很无辜地栽赃给你。
三、
整个讨论其实是由甚嚣尘上的俞氏唱法受京剧影响说这个话题引起,在之前的讨论中他/她也使用了俞氏“京昆唱法”的提法,于是在我的要求下他/她给出了一堆所谓京剧化的证据:
“比如‘一’之类的很多入声,后期俞老为避免吞音进去到喉部,加入了张嘴唱音、前方送音的方法啊”
“像ong这样的,没收音之前也有类似京剧的唱法啊”
“an这样的,没收音之前,声音也用京剧的张口亮音”
“甚至还有俞老唱天田韵直接唱大口亮音”
“俞老有时“袅袅”也唱的京剧唱法呢”
——正常人都能看出他/她是认同京剧影响说的吧,可是人家就是这么一种霸气的存在,在讨论接近尾声时他/她竟然甩出一句:
“‘俞老受京剧影响昆曲’这个说法似乎是您无中生有拔地而起提出的反驳对象”
——正常人在此时看到皮厚指数瞬间飙升无不引以为人间奇观,然而在他/她却是无辜的蛋定的,因为他/她是健忘的。
四
不过作为正常人,我对于先天条件造成思维不连贯还是表示理解之同情的。何况也有可能是精神压力过重造成的短期记忆丧失,这都好说。不过接下来的表现让我不得不排除第二种可能性。
说到咬字标准问题,他/她主张:
“怎么好听怎么唱”,在我的提醒下他/她又修正为“怎么好听怎么唱的基本逻辑是不唱错”
——对此我表示“好听难听不建筑于对错之上,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谁知这句话被他理解成:
“追捧的人多必然是对的、没有唱错的”。
——我不知道他/她的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所以我帮他梳理思路:逆否命题才是等价命题,“好听并不一定正确”的逆否命题是“正确的也未必不好听”。他/她给出的“追捧的人多(好听的)必然是对的(没有唱错的)”只是原命题的无关联命题,不存在任何等价关系。因而不能用来概括我的意思。于是引来了一大段夹缠不清不忍卒读的句子:
“您说我的是错的,您的是对的,您说您是对的就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之错: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既然是原命题的无关联命题,这个无关联命题似乎是您引出的吧:) 既然是您引出的,顺着您的举例逻辑,那么“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支持反驳我说好听的不一定对。
—— 搞了半天他/她连“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分别指哪句都把握不住,硬把我替他/她梳理的正确推导(等价命题)说成是他/她之前的错误推导(无关联命题)。欣然自得地要我替他/她的错误表述埋单,然后还要顺着我的“举例逻辑”(看这个架势是要来“归谬”的),只是他/她语言组织能力太差逻辑思维水平太低,造成最后一句不知所云,整段意思完全落空。当然他/她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五、
经验总结:
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我这算智力歧视么?
账号nzgr称俞振飞的昆曲有时候用京剧唱法,比如:
“袅袅niao的iao常唱是i-h-an-o而不是i-a-u。”
——按照正常理解,他/她这是在拿对比项比照参照项,前者是不标准的京剧化唱法,后者是标准的昆曲唱法。
“i-h-an-o就是h出横膈膜气,an共鸣很像谭派的老生,n不是收音,而是您刚才说的伴随性的音色,o收音,也没到u。很像京剧啊。”
——按照正常理解,他/她这里具体展开到收音问题,o是不标准的京剧化唱法,u是标准昆曲唱法。
“我说的u也不是说要按照韵书,而是a的嘴合小,而o是指俞老唱的气一撤嘴角一耷拉舌头稍有欠伸的倾向或感觉。”
——按照正常理解……,估计正常人都看不懂什么叫做“u是指a嘴合小”,那也不去管它。起码他/她认为收到o是不标准不到位的(稍有欠伸)这层意思总能体会出来吧。
然而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
“我有指责俞老唱不到位么?”
——哐嘡一声,我被击中了……
二、
关于谭派影响,他/她说道:
“最关键不是收音,而是谭派变音。”
——按照正常理解,这是把前头说的“an共鸣很像谭派的老生”的意思往前推进了一层,在近似音(“很像谭派”)的基础上明确定性为“谭派变音”。于是我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请他说明这个“谭派变音”。谁知他忽然一个三级跳跃:
“您希望的题目是‘论谭派对俞振飞唱法的影响’,然后您加以批驳。我怎么没觉得世上事都有那么多绝对的影响可以写成论文”
——正常人表示没法在“俞氏谭派变音an”和“论谭派对俞振飞唱法的影响”之间划等号。但是在他/她就可以轻松画上,并且很无辜地栽赃给你。
三、
整个讨论其实是由甚嚣尘上的俞氏唱法受京剧影响说这个话题引起,在之前的讨论中他/她也使用了俞氏“京昆唱法”的提法,于是在我的要求下他/她给出了一堆所谓京剧化的证据:
“比如‘一’之类的很多入声,后期俞老为避免吞音进去到喉部,加入了张嘴唱音、前方送音的方法啊”
“像ong这样的,没收音之前也有类似京剧的唱法啊”
“an这样的,没收音之前,声音也用京剧的张口亮音”
“甚至还有俞老唱天田韵直接唱大口亮音”
“俞老有时“袅袅”也唱的京剧唱法呢”
——正常人都能看出他/她是认同京剧影响说的吧,可是人家就是这么一种霸气的存在,在讨论接近尾声时他/她竟然甩出一句:
“‘俞老受京剧影响昆曲’这个说法似乎是您无中生有拔地而起提出的反驳对象”
——正常人在此时看到皮厚指数瞬间飙升无不引以为人间奇观,然而在他/她却是无辜的蛋定的,因为他/她是健忘的。
四
不过作为正常人,我对于先天条件造成思维不连贯还是表示理解之同情的。何况也有可能是精神压力过重造成的短期记忆丧失,这都好说。不过接下来的表现让我不得不排除第二种可能性。
说到咬字标准问题,他/她主张:
“怎么好听怎么唱”,在我的提醒下他/她又修正为“怎么好听怎么唱的基本逻辑是不唱错”
——对此我表示“好听难听不建筑于对错之上,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谁知这句话被他理解成:
“追捧的人多必然是对的、没有唱错的”。
——我不知道他/她的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所以我帮他梳理思路:逆否命题才是等价命题,“好听并不一定正确”的逆否命题是“正确的也未必不好听”。他/她给出的“追捧的人多(好听的)必然是对的(没有唱错的)”只是原命题的无关联命题,不存在任何等价关系。因而不能用来概括我的意思。于是引来了一大段夹缠不清不忍卒读的句子:
“您说我的是错的,您的是对的,您说您是对的就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之错: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既然是原命题的无关联命题,这个无关联命题似乎是您引出的吧:) 既然是您引出的,顺着您的举例逻辑,那么“苏滩唱法一样很多人追捧。”=支持反驳我说好听的不一定对。
—— 搞了半天他/她连“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分别指哪句都把握不住,硬把我替他/她梳理的正确推导(等价命题)说成是他/她之前的错误推导(无关联命题)。欣然自得地要我替他/她的错误表述埋单,然后还要顺着我的“举例逻辑”(看这个架势是要来“归谬”的),只是他/她语言组织能力太差逻辑思维水平太低,造成最后一句不知所云,整段意思完全落空。当然他/她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五、
经验总结:
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我这算智力歧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