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蛇傳引發的筆記
前兩日在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 裏面記敘了真臘國王是如何在他的「天宮」里與蛇妖交媾. 這大概是東南亞最早的人蛇交媾的故事.
同樣希臘也有類似的故事. 有一個傳說是Menippus Lycius愛上了Lamia, 結婚當天De Vita Apollonius來了, 識破Lamia是蛇妖幻化而成. 這是不是有點眼熟? De Vita Apollonius頗有點像沒事找事兒的法海大和尚呀.
白蛇傳的版本太多, 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從小看的那種, 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個故事是<雙魚扇墜>, 裏面提到了白蛇和青魚, 還有個男人叫徐宣, 它們與許宣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白蛇傳類似. 很多民間口頭傳誦的類似故事, 也大致在南宋就成型了, 在原始版本的基礎上添加了我們熟悉的白蛇產子, 白蛇之子中狀元, 祭塔救母等大團圓結局. 到元朝馮夢龍就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警世通言>(第廿八卷,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后清朝初年的黄图珌又將這個故事寫進戲本子裏去, 以及後來出現的梨園舊抄本, 是廣為流傳的本子.
日本東映動畫1958年創作了日本史上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電影, 就是<白蛇傳>. 日本人下的功夫還蠻深, 可以看出他們取材的是最早的版本<雙魚扇墜>, 裏面的青蛇很尊重原著地還原成了青魚. 國內對這個故事的影視改編大概最早從1962年開始(邵氏出品), 我這一代八零后最熟悉的是93年的趙雅芝版, 卻不是很喜歡....總覺得裏面的蛇精太善了, 太有人情味了. 這種處理, 沒有妖氣, 只是民間傳說的良好願望.
我記得原文里, <白蛇傳>和<鶯鶯傳>(西廂記)一樣, 首先是個忠義癡情女子遭遇負心漢的基調, 後世的改變將許仙改得忒好了. 還有就是原文中的青白蛇確實是妖女, 無惡不作, 而法海和尚倒是正面人物, 斬妖除魔, 救許仙於水火之中, 并教導許仙要'早悟拈花笑'. 如果按照這種版本做影視劇的話, 也有點生硬, 妖也是有感情的(至少是有知覺的吧)!
目前我最喜歡的是徐克的版本<青蛇>, 當然還是要歸功於李碧華的改寫. 李碧華的小說我從來沒有特別的喜愛(大概是文青氣太濃?), 徐克的電影我也無愛(他的美術還是不錯), 可是<青蛇>卻奇怪地成了我百看不厭的片子, 裏面硬傷和情節bug確實很多, 很有那個年代香港電影的短處, 就是很多東西交代得草率, 打打殺殺氣太過. 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瑕不掩瑜的存在.
我在很多拙作裏面提供出一種旨趣, 就是深諳和復原妖的身份, 和妖的心理. 這是一種有些虛幻的預設, 因為首先世界上, 或者至少唯物的世界上是沒有妖存在的, 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妖(我這是李安附體了么...), 每個人都有妖氣, 妖化的心理至少是每個人都曾/將有的階段. 這個階段下的人, 是天真的, 雌雄同體的, 不諳世事的, 精靈古怪的, 對周遭有天然的善意, 也有天然的惡意, 在性方面, 是本能的. 在智慧方面, 不輸於被禮教馴化的人. 印度教/佛教中的大蛇, 被稱為智慧殊勝的「大智腹行者」, 這種生物天生就有靈氣, 有悟性.
因此人格化的白蛇一直沒有看到心裡去, 小時候那麼多小姑娘喜歡趙雅芝版的白娘子, 我偏偏就討厭到不行, 我總是在想: 這是人的故事, 不是蛇的故事.
-------------------
喔對了, 附記下, 前幾日做了個據說是'很準'的心理遊戲, 將喜愛的動物排序, 我只記得我排序的一二三, 順序為蛇, 忘記了, 虎. 答案說, 此順序依次對應: 別人眼中的我, 我眼中的我, 實際中的我.
所以別人眼中的我是蛇么? 這個答案準么? 問諸君.
同樣希臘也有類似的故事. 有一個傳說是Menippus Lycius愛上了Lamia, 結婚當天De Vita Apollonius來了, 識破Lamia是蛇妖幻化而成. 這是不是有點眼熟? De Vita Apollonius頗有點像沒事找事兒的法海大和尚呀.
白蛇傳的版本太多, 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從小看的那種, 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個故事是<雙魚扇墜>, 裏面提到了白蛇和青魚, 還有個男人叫徐宣, 它們與許宣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白蛇傳類似. 很多民間口頭傳誦的類似故事, 也大致在南宋就成型了, 在原始版本的基礎上添加了我們熟悉的白蛇產子, 白蛇之子中狀元, 祭塔救母等大團圓結局. 到元朝馮夢龍就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警世通言>(第廿八卷,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后清朝初年的黄图珌又將這個故事寫進戲本子裏去, 以及後來出現的梨園舊抄本, 是廣為流傳的本子.
日本東映動畫1958年創作了日本史上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電影, 就是<白蛇傳>. 日本人下的功夫還蠻深, 可以看出他們取材的是最早的版本<雙魚扇墜>, 裏面的青蛇很尊重原著地還原成了青魚. 國內對這個故事的影視改編大概最早從1962年開始(邵氏出品), 我這一代八零后最熟悉的是93年的趙雅芝版, 卻不是很喜歡....總覺得裏面的蛇精太善了, 太有人情味了. 這種處理, 沒有妖氣, 只是民間傳說的良好願望.
我記得原文里, <白蛇傳>和<鶯鶯傳>(西廂記)一樣, 首先是個忠義癡情女子遭遇負心漢的基調, 後世的改變將許仙改得忒好了. 還有就是原文中的青白蛇確實是妖女, 無惡不作, 而法海和尚倒是正面人物, 斬妖除魔, 救許仙於水火之中, 并教導許仙要'早悟拈花笑'. 如果按照這種版本做影視劇的話, 也有點生硬, 妖也是有感情的(至少是有知覺的吧)!
目前我最喜歡的是徐克的版本<青蛇>, 當然還是要歸功於李碧華的改寫. 李碧華的小說我從來沒有特別的喜愛(大概是文青氣太濃?), 徐克的電影我也無愛(他的美術還是不錯), 可是<青蛇>卻奇怪地成了我百看不厭的片子, 裏面硬傷和情節bug確實很多, 很有那個年代香港電影的短處, 就是很多東西交代得草率, 打打殺殺氣太過. 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瑕不掩瑜的存在.
我在很多拙作裏面提供出一種旨趣, 就是深諳和復原妖的身份, 和妖的心理. 這是一種有些虛幻的預設, 因為首先世界上, 或者至少唯物的世界上是沒有妖存在的, 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妖(我這是李安附體了么...), 每個人都有妖氣, 妖化的心理至少是每個人都曾/將有的階段. 這個階段下的人, 是天真的, 雌雄同體的, 不諳世事的, 精靈古怪的, 對周遭有天然的善意, 也有天然的惡意, 在性方面, 是本能的. 在智慧方面, 不輸於被禮教馴化的人. 印度教/佛教中的大蛇, 被稱為智慧殊勝的「大智腹行者」, 這種生物天生就有靈氣, 有悟性.
因此人格化的白蛇一直沒有看到心裡去, 小時候那麼多小姑娘喜歡趙雅芝版的白娘子, 我偏偏就討厭到不行, 我總是在想: 這是人的故事, 不是蛇的故事.
-------------------
喔對了, 附記下, 前幾日做了個據說是'很準'的心理遊戲, 將喜愛的動物排序, 我只記得我排序的一二三, 順序為蛇, 忘記了, 虎. 答案說, 此順序依次對應: 別人眼中的我, 我眼中的我, 實際中的我.
所以別人眼中的我是蛇么? 這個答案準么? 問諸君.
-
椿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01 18:23:42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1 01:07:30
-
山茱萸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06 06:26:00
-
zhangxunnj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24 17:59:56
-
鸡鸣狗盗谢孟尝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8 14:34:58
-
inu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7 10:27:25
-
小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3 16:23:19
-
Hele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5:12: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5:11:52
-
fluorene张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5:11:29
-
明玥-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5:06:51
-
猫胡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1 14: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