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上海电影节:继往开来的重口味
2011年6月中旬,上海的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在影城看完片后常常连车都打不到,蜂拥而至的记者和影迷们此时不得不挤做一堆,高声议论着对某部电影或某个明星的感受,并顺带着诅咒一下这该死的天气。
天气很糟,但电影很好。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所有人满意,同样,也没有一个电影节能触动所有人的G点。我参加的上海电影节不多,正儿八经介入到电影节中,今年也就是第4次,不过在我看来,与前几届相比,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很不错,甚至在很多地方都超出了我的期望。
首先得澄清一下上海电影节(全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地位:它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电影节,不少媒体常常会将“A类”误解为“A级”,其实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不给电影节分级,只是按照类型区别开来,简单的说,所谓A类电影节就是竞赛型的非专门类电影节,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素:1.评奖;2.对参赛影片无特定限制。符合这个标准的上海电影节,当然属于A类。
既然要竞赛,当然参赛片最引人瞩目,特别是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是上海电影节的重中之重。说实话,这次在大银幕上看到金爵参赛片,口味“重”得让我有些应接不暇:譬如《星期五杀手》,这是一部典型的B级Cult片,在大银幕上表现猥琐男搞鸡奸,立马就让我有了恍惚;譬如《伤不起的女人》,片中出现了土耳其左翼激进分子的不少镜头,他们拿着画着镰刀、斧头的宣传册在银幕上散发,而主人公在台词中居然把某主义与法西斯相提并论,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譬如《魂者》,影片直面了第三国的宗教矛盾,在片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尖锐冲突以及原教旨式的极端情结被影片无情的鞭笞,如此直白的涉及宗教内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譬如《秘密》,影片塑造的主人公乃是争议极大的“天主事工会”的创立人,该组织人称“上帝的黑手党”,以苦行、神秘和保守著称,影片则把此人和此组织刻画成善良、博爱的符号,并对20世纪的左翼运动进行了颇带批判的描写,同样令我惊愕;譬如《Hello!树先生》,影片对本土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进行了不加修饰的展现,甚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半仙”,可以说开辟了本土农村题材电影的新空间;譬如《玛娅》和《扭曲的时光》,女演员裸上身已经不算什么了,男演员的正面全裸才让习惯了在不分级环境下看电影的我很不适应……
总的来说,今年的金爵电影呈现出了明显的“重口味”特色。不过于我而言,“重口味”的金爵参赛片们却是开放、多元和包容的象征。作为后起之秀的上海电影节,首先要打破自身的枷锁,尽可能多的吸引成熟的电影作品和影人前来参与,才是保证电影节质量的第一步(拿过金棕榈的导演今年也来角逐金爵,或许就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就此而言,上海电影节在此次金爵奖的提名上,应当说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此外,手机电影节环节的设置也是此次上海电影节的一个有力创新,此举开创了A类国际电影节中的先例,事实上,本届上海电影节相当重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论坛中也专门设置了新媒体的环节,腾讯等作为官网的介入,也通过微博等新平台进一步扩大了电影节的影响力。而对影迷来说,此次上海电影节设置了“黑色电影70周年”(这明显延续了重口味路线)、“基耶斯洛夫斯基诞辰70周年”、“郑君里诞辰100周年”等单元,再加上《3D版皮娜》、《修复版大都会》(此系老牌重口味)等展映影片,也足够让不少影迷一饱眼福了。而乘着国内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剧组、新片纷纷前来上海电影节做宣传,业内的论坛也红红火火,一个人数不多的组织机构能折腾出这么多事情,实属不易了。
上海电影节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重口味也可以有艺术价值,这跟反三俗运动不冲突。电影的归电影,那啥的归那啥,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开始谈论,究竟怎样才能办好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
电影节期间,上海的阴雨天和电影院里的电影一样都很重口味,我想,这可能是某种预兆,一场畅快淋漓的暴雨之后,才会有彩虹飞架。
但愿这次上海电影节的“重口味”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继往开来,驶向更多元、更开放、更包容的电影新时代的一个起点。
(腾讯专稿)
天气很糟,但电影很好。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所有人满意,同样,也没有一个电影节能触动所有人的G点。我参加的上海电影节不多,正儿八经介入到电影节中,今年也就是第4次,不过在我看来,与前几届相比,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很不错,甚至在很多地方都超出了我的期望。
首先得澄清一下上海电影节(全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地位:它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电影节,不少媒体常常会将“A类”误解为“A级”,其实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不给电影节分级,只是按照类型区别开来,简单的说,所谓A类电影节就是竞赛型的非专门类电影节,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素:1.评奖;2.对参赛影片无特定限制。符合这个标准的上海电影节,当然属于A类。
既然要竞赛,当然参赛片最引人瞩目,特别是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是上海电影节的重中之重。说实话,这次在大银幕上看到金爵参赛片,口味“重”得让我有些应接不暇:譬如《星期五杀手》,这是一部典型的B级Cult片,在大银幕上表现猥琐男搞鸡奸,立马就让我有了恍惚;譬如《伤不起的女人》,片中出现了土耳其左翼激进分子的不少镜头,他们拿着画着镰刀、斧头的宣传册在银幕上散发,而主人公在台词中居然把某主义与法西斯相提并论,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譬如《魂者》,影片直面了第三国的宗教矛盾,在片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尖锐冲突以及原教旨式的极端情结被影片无情的鞭笞,如此直白的涉及宗教内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譬如《秘密》,影片塑造的主人公乃是争议极大的“天主事工会”的创立人,该组织人称“上帝的黑手党”,以苦行、神秘和保守著称,影片则把此人和此组织刻画成善良、博爱的符号,并对20世纪的左翼运动进行了颇带批判的描写,同样令我惊愕;譬如《Hello!树先生》,影片对本土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进行了不加修饰的展现,甚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半仙”,可以说开辟了本土农村题材电影的新空间;譬如《玛娅》和《扭曲的时光》,女演员裸上身已经不算什么了,男演员的正面全裸才让习惯了在不分级环境下看电影的我很不适应……
![]() |
总的来说,今年的金爵电影呈现出了明显的“重口味”特色。不过于我而言,“重口味”的金爵参赛片们却是开放、多元和包容的象征。作为后起之秀的上海电影节,首先要打破自身的枷锁,尽可能多的吸引成熟的电影作品和影人前来参与,才是保证电影节质量的第一步(拿过金棕榈的导演今年也来角逐金爵,或许就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就此而言,上海电影节在此次金爵奖的提名上,应当说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此外,手机电影节环节的设置也是此次上海电影节的一个有力创新,此举开创了A类国际电影节中的先例,事实上,本届上海电影节相当重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论坛中也专门设置了新媒体的环节,腾讯等作为官网的介入,也通过微博等新平台进一步扩大了电影节的影响力。而对影迷来说,此次上海电影节设置了“黑色电影70周年”(这明显延续了重口味路线)、“基耶斯洛夫斯基诞辰70周年”、“郑君里诞辰100周年”等单元,再加上《3D版皮娜》、《修复版大都会》(此系老牌重口味)等展映影片,也足够让不少影迷一饱眼福了。而乘着国内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剧组、新片纷纷前来上海电影节做宣传,业内的论坛也红红火火,一个人数不多的组织机构能折腾出这么多事情,实属不易了。
上海电影节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重口味也可以有艺术价值,这跟反三俗运动不冲突。电影的归电影,那啥的归那啥,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开始谈论,究竟怎样才能办好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
电影节期间,上海的阴雨天和电影院里的电影一样都很重口味,我想,这可能是某种预兆,一场畅快淋漓的暴雨之后,才会有彩虹飞架。
但愿这次上海电影节的“重口味”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继往开来,驶向更多元、更开放、更包容的电影新时代的一个起点。
(腾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