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尘归尘、土归土、脉络归葡萄。
![]() |
周日,晚起,浴毕。用紫泥如意壶,泡上一壶肉桂,浓烈中夹杂着甜香,琥珀色的茶汤在杯中摇荡,仔细端详杯子的纹路,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时光洗涤之后,有种自不待言的沧桑,汝窑被人追捧,估计就是这种模仿的时光感。
时光可以被模仿么?完全可以,一本好书读完,就如深夜看完《天堂电影院》,瞬间觉得自己苍老了很多,翻来覆去,幡然醒悟要珍惜目前所获得的幸福。
说说《明朝这些事儿》,书是在最火爆的时候买的,但一直搁着没看。周围人赞扬这本书的时候,那根执拗的筋又开始作祟,总觉得人人追捧的未必就是好的。一年后看完它,想了很多,没写,拍写出来的东西完全是冲动的想法,“盛喜盛怒切不可妄加议论”,我恪守这个训。现在开始写,给自己一个交代,谁叫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从某年某月某日起,看完每本书,都要写读后感,即使是废话也要写。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东西:
第一,提供了快乐,这是最重要的。有些快乐是延迟的,有些快乐是思考之后才能体验的。而这本书的快乐,本能般喷薄而出,直接而热烈,阅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能让吃饭的喷饭,喝茶的吐茶,谁还能在那些鲜活的文字前坐怀不乱?没有,我只见到有人看此书笑得前仰后合,东倒西歪、无论在沙发上,还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新华书店。
第二,提供了正确的史料,这是很关键的。本书关注明朝的政治史,而明朝政治史往往被各类怀着鬼胎的人描述得如此不堪,以至于普通百姓提到明朝,只会想到玩世不恭的昏君和权倾天下的太监。
政治表面上的紊乱不等于政权的无能,更不等于经济和文化的萧条。明朝制度的创建者,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君权、相权、司法互相制衡的制度,这种专制中孕育民主的制度,保证明朝在君不临朝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启迪了欧洲三权分立的萌芽,这个主线,在作者的叙述中,非常明显。
只可惜这颗宝贵的萌芽就跟资本主义萌芽一样,被某族暴君扼杀在开花的瞬间。
第三,提供了难得的观点。某个伟人经常说说过:看明朝历史我最生气,并把明朝历史作为再次革百姓命的导火索。伟人只考虑驭民和疆土,民众过的如何,则不太关心。不论明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就说一点,这个专制朝代出奇宽容地为百姓提供了多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徐霞客不能当官,可以做个游者;李时珍不能当官,可以当个名医;唐寅不能当官,可以做个明星文人;想当官的,像张居正一样名垂千古,或者当完了官再去当个圣人,像王阳明,哪个专制朝代的人物能活的如此丰富多彩,自由自在呢?
这个观点,作者在叙述中隐忍着,在结尾闪现惊鸿一瞥。
在末记里,这一瞥变成了深刻地凝视,写作的艰辛和快乐,写作的目的和理由,和盘托出,洋溢着渴望被读懂的情绪。表面上说的是历史,其实是在说生活,最真实的感悟,托付在专为徐霞客写的文字里。为自己而活,快乐生活,历史,最终要让个人自由,最终要让个人快乐。这是希望,也是目的。
当一切归于沉寂,尘埃落定之时,尘归尘、土归土,脉络归葡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