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桕子舄”——读《草木虫鱼》
《看云集·两株树》:“我想这或曰恐太迂曲,此树又名鸦舅,或者与乌不无关系,乡间冬天卖野味有桕子舄(读如呆鸟字),是道墟地方名物,此物殆是乌类乎,但是其味颇佳,平常所谓舄肉几乎便指此舄也。” (据开明书店民廿二年二月再版本,鳥烏舄三字不易辨,现悉简化)
道墟在浙东。今上虞有道墟镇(而上虞则是现在“大绍兴”所“代管”的县级市),多章姓,或曰即闰土(本姓章)与实斋故里。其实是比蕞尔还小的地方,在清自然也为绍兴府所辖,只不过其时属会稽县,而非上虞县罢了。
至于文中三个“舄”字,原本皆作(见右图,实为“舄”之异写),我以为,须刊为形近的“鳥(鸟)”方好。当年的排字工
何以出错?除两字形近外,原因有三:一是不知有“桕子鸟”一物;一是不通越语,不知在萧山和绍兴方言中,“鸟”都是读作呆鸟切的,这倒是古音(《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都了切。《唐韵》都了切);一是为多见于上文的“臼桕舅”所误导,以为桕子某之某定与臼有关。
又《说文》:“舄,䧿也。象形。䧿,篆文舄从隹昔。七雀切。”那舄也可释为䧿(鹊)了。喜鹊之鹊在浙东方言中怎么读,我不清楚。麻雀在绍兴叫“磨刁”,不过写下来可能是“麻鸟”,未必为鹊(音同雀)可读都了切的证据。其实按土音,写成桕子鸟就够了,岂会为了“臼”去翻《说文》而找来这么个“舄”字?即使“舄”能读都了切,后面那一句“平常所谓舄肉几乎便指此舄也”也无法读通。“平常所谓”,说明常见,那应该是鸟而非舄了。
桕子鸟,据老人说,黄喙黑羽,小而灵光,喜食桕子,在我看来就是乌鸫(Turdus merula),不过没有确凿的证据。乌鸫又名百舌鸟,即英人所谓blackbird者也,似乌鸦而小,其鸣婉转。乌桕之乌即乌鸫,或可备一说。
《两株树》常被选入知堂的选集,不过我见到的几种,比如《周作人散文》,都不曾动过“舄”字。欲觅知音而不得,现在找来了河北教育零二版的《看云集》(据“校订”人止庵的前言,整理自开明书店民廿二年二月再版本)。读后大跌眼镜,三个“舄”字不变也罢,而将“读如呆鸟字”之“鸟”刊成“舄”,则真是有些说不通。看来偶尔听老人讲讲方言土话,未必没有好处。
上面谈的,都很琐屑,不过小中见大,或许还不算废话。附录书证两则:
一、《鲁迅的故家·老寿先生》:“还有一回先生闭目养神,忽然举头大嚷道,‘屋里一只鸟(都了切),屋里一只鸟!’大家都吃惊,以为先生着了魔,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鸟,经仔细检查,才知道有一匹死笨的蚊子定在先生的近视镜的玻璃外边哩。”(河北教育零二年版,署止庵校订)
二、《周作人散文全集·卷十·吃肉》:“我吃过的四只脚的肉有猪羊牛驴,狗马骆驼则不曾吃着,甲鱼与田鸡不知是否也该列在里边,两只脚的有鸡鸭鹅,雉鸡桕子鸟麻雀野味。”(广西师范零九版,钟叔河编,是文刊于一九五零年一月五日)
——————————————————————————————————————————————
上面是旧文一篇,现在十月文艺版的《看云集》已面世了,因而想起,便贴在这里。除了“乌桕之乌即乌鸫”有些武断外,其余还是可读的。广告有“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句,读毕,真很教我期待。何不去博库转转?
补记:十月文艺版,“读如呆舄字”之“舄”算是改回来了,别三个“舄”如旧。
道墟在浙东。今上虞有道墟镇(而上虞则是现在“大绍兴”所“代管”的县级市),多章姓,或曰即闰土(本姓章)与实斋故里。其实是比蕞尔还小的地方,在清自然也为绍兴府所辖,只不过其时属会稽县,而非上虞县罢了。
至于文中三个“舄”字,原本皆作(见右图,实为“舄”之异写),我以为,须刊为形近的“鳥(鸟)”方好。当年的排字工
![]() |
开明本 |
何以出错?除两字形近外,原因有三:一是不知有“桕子鸟”一物;一是不通越语,不知在萧山和绍兴方言中,“鸟”都是读作呆鸟切的,这倒是古音(《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都了切。《唐韵》都了切);一是为多见于上文的“臼桕舅”所误导,以为桕子某之某定与臼有关。
又《说文》:“舄,䧿也。象形。䧿,篆文舄从隹昔。七雀切。”那舄也可释为䧿(鹊)了。喜鹊之鹊在浙东方言中怎么读,我不清楚。麻雀在绍兴叫“磨刁”,不过写下来可能是“麻鸟”,未必为鹊(音同雀)可读都了切的证据。其实按土音,写成桕子鸟就够了,岂会为了“臼”去翻《说文》而找来这么个“舄”字?即使“舄”能读都了切,后面那一句“平常所谓舄肉几乎便指此舄也”也无法读通。“平常所谓”,说明常见,那应该是鸟而非舄了。
桕子鸟,据老人说,黄喙黑羽,小而灵光,喜食桕子,在我看来就是乌鸫(Turdus merula),不过没有确凿的证据。乌鸫又名百舌鸟,即英人所谓blackbird者也,似乌鸦而小,其鸣婉转。乌桕之乌即乌鸫,或可备一说。
《两株树》常被选入知堂的选集,不过我见到的几种,比如《周作人散文》,都不曾动过“舄”字。欲觅知音而不得,现在找来了河北教育零二版的《看云集》(据“校订”人止庵的前言,整理自开明书店民廿二年二月再版本)。读后大跌眼镜,三个“舄”字不变也罢,而将“读如呆鸟字”之“鸟”刊成“舄”,则真是有些说不通。看来偶尔听老人讲讲方言土话,未必没有好处。
上面谈的,都很琐屑,不过小中见大,或许还不算废话。附录书证两则:
一、《鲁迅的故家·老寿先生》:“还有一回先生闭目养神,忽然举头大嚷道,‘屋里一只鸟(都了切),屋里一只鸟!’大家都吃惊,以为先生着了魔,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鸟,经仔细检查,才知道有一匹死笨的蚊子定在先生的近视镜的玻璃外边哩。”(河北教育零二年版,署止庵校订)
二、《周作人散文全集·卷十·吃肉》:“我吃过的四只脚的肉有猪羊牛驴,狗马骆驼则不曾吃着,甲鱼与田鸡不知是否也该列在里边,两只脚的有鸡鸭鹅,雉鸡桕子鸟麻雀野味。”(广西师范零九版,钟叔河编,是文刊于一九五零年一月五日)
——————————————————————————————————————————————
上面是旧文一篇,现在十月文艺版的《看云集》已面世了,因而想起,便贴在这里。除了“乌桕之乌即乌鸫”有些武断外,其余还是可读的。广告有“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句,读毕,真很教我期待。何不去博库转转?
补记:十月文艺版,“读如呆舄字”之“舄”算是改回来了,别三个“舄”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