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在豆瓣找对象
我把房子转租出去了,周四发帖,周五有人预订,周六收钱交接完毕,整件事还比较顺利,租房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转手的话是否方便——很多事我可以接受,但换了别人未必,所以做决定也要为别人想,这是给未来的自己减少麻烦的必须准备。找对象这件事的道理同样,你在开始一段关系之前,就要预料到关系能够维持多久,以及完成结婚这一社会、经济契约后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
实际结婚这件事的难度不高,即便毫无经验的人,也多有获得一般意义上稳定婚姻生活的例子,我现在啰嗦几句,也只是建立在以豆瓣作为找对象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操作的方法一种,希望能提供出一些可行的思路。然而,坦白的说,我认为在寻找对象这件事上,如果你需要我这种层次的人指导了,那你也就基本被宣判死刑了。
作为一种找对象的工具,豆瓣和传统论坛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展示的不是零碎信息,而是较为完整的人,这也是2.0时代的特色,2.0并不能完全杜绝文红人不红的现象,但起码比论坛还是有进步的。我2006年注册豆瓣,一直断断续续的在用,用四年时间积累个人信息,在2010年初,我认为,我四年来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的说明了我是个什么东西,作为一件货品,我的豆瓣页面已经成型,剩下的,就是供客户们挑选了。同时,我决定不再接受非目标客户的叨扰,她们挑挑拣拣,并不对我有十足的兴趣,对我来说完全是无意义的垃圾,所以我的所作所为开始任性和个人化,并不再以扩大自己的信息传播为目标,别人看了也没反应,就别管她们看还是不看了。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今年的一篇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136683380/)有五百多人推荐,数千个阅读。但是,因为这篇日记而关注我的人,对我来说基本都是无价值关注,因为它没有体现我个人的主要吁求,虽然也透露了一点个人偏好,但它表现的是一个信息搜集展示者,而非我左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豆瓣上有很多经年把自己塑造成信息搜集者或者初级观点发布者的ID,我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做一个搜集者、评论者可以带来的快感对于我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信息扩散渠道还不够吧。人心不足蛇吞象,咳。
所以,豆瓣或者说2.0能够为使用者塑造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格,你若想令对方了解你,就必得承担供述的任务,没有担保人,就要凭已经流逝的时间作保。确定了工具,下一步的问题,即是你用它塑造一个怎样的人格。
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建议你置身任何自己没有优势的场合,音乐现场我几乎从来不去,因为我没有什么玩乐队的朋友,这令我不能够在那些喧嚣混乱的场合自如地把一个冒犯我的同性打成一坨屎,然后再在他的脸上撒尿——有不少观众在演出现场被人痛揍,这很糟糕,不是一个男人所应该经历的事情。你所要做的是在自己涉及的领域或场合占据优势,如果一件事你做了也只是泯然众人矣,又何必做。试问,豆瓣是一个什么网站?它是一个以书影音作为话题发散源与爱好交集的公众社区。捋清了这点,接下来的任务就无比清晰了。
任何时代的悲剧之一,即是我们失去了特殊的人格,把阿迪耐克标志张贴自己身上的年轻人与和数十年前手拿毛语录的同龄人缺乏本质上的差别。当然,性魅力是存在的,但是谈到长期的关系,这种年轻人之间的同质化显然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我扪心自问,如果一个80%与我成分相同可更有经济能力的男人要与我竞争,我的胜算有多少呢?一场仅凭共同记忆来维系的关系,太脆弱了。如果不能构成差异化,而你所把持的市场又紧俏,那你面临的只有残酷竞争的反复摧折。
以上就是准备工作了,简单的说,选择并了解工具,确立优势,塑造差异。接着是对象的遴选。首先将所有女性进行客观条件的分档,比如外在,我这样分:首先是一见钟情的级别,光是面孔与身体就可以激发我充分的勇气和热情,这种数量当然很少,经常出门活动的话,每年能遇上六七个;次之是可以一起出门亮相,而给予我自豪踏实的;再往下是不能面世,有折损面子嫌疑的;最后是碰也不愿碰的,丑女。与此类似的还有家庭、方位、学识等等条件,都予以分档,在结合个人条件的前提下,确立自己可以接受的下限,如此能够保有清醒,在展开一段固定关系前对日后的困境有所预备。
第二,不要在豆瓣追求,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向无意愿客户推销产品,我是怎么回事这个网站上已经体现的明明白白了,对方有意自会表达——不表达不能怪我,这是她的问题。大多数的追求游戏,所制造的唯一结局只是促进了社会GDP,男人的付出与花销满足了女人的生理需求,可你的性与情感困顿却无人援助——当然并不能说所有付出都是白费,比如众多在婚前保有处女之身的姑娘,婚后满足当年追求者性要求的事迹并不鲜见,这是还有联系的情况下,如果断了联系,那男人真是彻底白忙一场了。
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耽于网络友谊的姑娘身上,这些人未必不检点,但是是愚蠢的,对女人来说,交际也是释放性需求的一种方式,但是过于曲线了。能够解决问题的聪明人,行事风格稳准狠,她想要什么自然会于无人处轻松达成,满豆瓣页面当众打嘴炮的活跃姑娘上不能在两性关系中进退自如,下不能风格稳健值得男人信任,是最没有价值的一批。
总的来说,你要找的人是条件以上、直截了当、性情稳健。并且她的差异性与你切合,这个对双方都很重要。
实际结婚这件事的难度不高,即便毫无经验的人,也多有获得一般意义上稳定婚姻生活的例子,我现在啰嗦几句,也只是建立在以豆瓣作为找对象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操作的方法一种,希望能提供出一些可行的思路。然而,坦白的说,我认为在寻找对象这件事上,如果你需要我这种层次的人指导了,那你也就基本被宣判死刑了。
作为一种找对象的工具,豆瓣和传统论坛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展示的不是零碎信息,而是较为完整的人,这也是2.0时代的特色,2.0并不能完全杜绝文红人不红的现象,但起码比论坛还是有进步的。我2006年注册豆瓣,一直断断续续的在用,用四年时间积累个人信息,在2010年初,我认为,我四年来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的说明了我是个什么东西,作为一件货品,我的豆瓣页面已经成型,剩下的,就是供客户们挑选了。同时,我决定不再接受非目标客户的叨扰,她们挑挑拣拣,并不对我有十足的兴趣,对我来说完全是无意义的垃圾,所以我的所作所为开始任性和个人化,并不再以扩大自己的信息传播为目标,别人看了也没反应,就别管她们看还是不看了。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今年的一篇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136683380/)有五百多人推荐,数千个阅读。但是,因为这篇日记而关注我的人,对我来说基本都是无价值关注,因为它没有体现我个人的主要吁求,虽然也透露了一点个人偏好,但它表现的是一个信息搜集展示者,而非我左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豆瓣上有很多经年把自己塑造成信息搜集者或者初级观点发布者的ID,我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做一个搜集者、评论者可以带来的快感对于我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信息扩散渠道还不够吧。人心不足蛇吞象,咳。
所以,豆瓣或者说2.0能够为使用者塑造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格,你若想令对方了解你,就必得承担供述的任务,没有担保人,就要凭已经流逝的时间作保。确定了工具,下一步的问题,即是你用它塑造一个怎样的人格。
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建议你置身任何自己没有优势的场合,音乐现场我几乎从来不去,因为我没有什么玩乐队的朋友,这令我不能够在那些喧嚣混乱的场合自如地把一个冒犯我的同性打成一坨屎,然后再在他的脸上撒尿——有不少观众在演出现场被人痛揍,这很糟糕,不是一个男人所应该经历的事情。你所要做的是在自己涉及的领域或场合占据优势,如果一件事你做了也只是泯然众人矣,又何必做。试问,豆瓣是一个什么网站?它是一个以书影音作为话题发散源与爱好交集的公众社区。捋清了这点,接下来的任务就无比清晰了。
任何时代的悲剧之一,即是我们失去了特殊的人格,把阿迪耐克标志张贴自己身上的年轻人与和数十年前手拿毛语录的同龄人缺乏本质上的差别。当然,性魅力是存在的,但是谈到长期的关系,这种年轻人之间的同质化显然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我扪心自问,如果一个80%与我成分相同可更有经济能力的男人要与我竞争,我的胜算有多少呢?一场仅凭共同记忆来维系的关系,太脆弱了。如果不能构成差异化,而你所把持的市场又紧俏,那你面临的只有残酷竞争的反复摧折。
以上就是准备工作了,简单的说,选择并了解工具,确立优势,塑造差异。接着是对象的遴选。首先将所有女性进行客观条件的分档,比如外在,我这样分:首先是一见钟情的级别,光是面孔与身体就可以激发我充分的勇气和热情,这种数量当然很少,经常出门活动的话,每年能遇上六七个;次之是可以一起出门亮相,而给予我自豪踏实的;再往下是不能面世,有折损面子嫌疑的;最后是碰也不愿碰的,丑女。与此类似的还有家庭、方位、学识等等条件,都予以分档,在结合个人条件的前提下,确立自己可以接受的下限,如此能够保有清醒,在展开一段固定关系前对日后的困境有所预备。
第二,不要在豆瓣追求,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向无意愿客户推销产品,我是怎么回事这个网站上已经体现的明明白白了,对方有意自会表达——不表达不能怪我,这是她的问题。大多数的追求游戏,所制造的唯一结局只是促进了社会GDP,男人的付出与花销满足了女人的生理需求,可你的性与情感困顿却无人援助——当然并不能说所有付出都是白费,比如众多在婚前保有处女之身的姑娘,婚后满足当年追求者性要求的事迹并不鲜见,这是还有联系的情况下,如果断了联系,那男人真是彻底白忙一场了。
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耽于网络友谊的姑娘身上,这些人未必不检点,但是是愚蠢的,对女人来说,交际也是释放性需求的一种方式,但是过于曲线了。能够解决问题的聪明人,行事风格稳准狠,她想要什么自然会于无人处轻松达成,满豆瓣页面当众打嘴炮的活跃姑娘上不能在两性关系中进退自如,下不能风格稳健值得男人信任,是最没有价值的一批。
总的来说,你要找的人是条件以上、直截了当、性情稳健。并且她的差异性与你切合,这个对双方都很重要。
-
anywhe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3 09:47:08
-
mol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13:22:31
-
打柴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6 13:42:32
-
大号洋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22:44:18
-
饺皮日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12:55:32
-
叶格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9:23:55
-
金魚 转发了这篇日记
满豆瓣页面当众打嘴炮的活跃姑娘上不能在两性关系中进退自如,下不能风格稳健值得男人信任,是最没有价值的一批。【热爱打嘴炮的少女真篇文章就看到了这一句话好受伤】
2013-07-25 08:36:40 -
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6:45:45
-
咖啡渣有什么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4:01:22
-
发条地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2:19:13
-
片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1:44:48
-
D'arc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31 13:57:20
-
麻布图鹉 转发了这篇日记
左兄我改你一句话:“任何时代的悲剧之一,即是我们失去了特殊的人格。把文艺标签和名牌LOGO张贴在自己身上的年轻人与和数十年前手拿毛语录的同龄人缺乏本质上的差别。”再推下吧,写的很好玩
2011-07-19 16: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