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記
高騰大廈在福州路的一角,沿路是低平的房子,我從福州路105號走到318號,途遇十字路口處的新城飯店,灰舊牆面,昏黃燈光,穿著青白上衣深藍褲子制服的保安在寬大黑暗的門前閒聊,街道清淨寬闊,對面“全家”燈光已亮起,看起來很溫煦。
一度找不到高騰大廈,兜兜轉轉找到后,又誤入百花深處,上海總是容易讓人迷失,也或許,只是容易讓我迷失。玻璃門,白書架,滿架的看不懂的德文書,落地窗上貼了一排接著一排的灰白貼紙:歌德,赫爾佐格,皮娜等等一串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最早到,一同等待的還有一位小姐,濃黑蘑菇頭灰色麻布衣藍色牛仔中褲白色人字拖土黃麻布手提包,說話溫柔又鏗鏘,無廢話,時髦又低調,某個時尚雜誌的編輯?向來不會搭訕,只作壁上觀。坐在身邊的是一位背著雙肩包的中年男人,細邊黑框眼鏡,有點臟的黑色籃球鞋,下巴長著稀稀拉拉的鬍鬚。他一入座即專心讀手上的書,彼時燈光已有些昏暗,我始終看不到他在看什麽書。坐在窄小的會場前排,我心不在焉地看著另一位女舞者---鄧肯---的自傳,有一搭沒一搭地看她失去愛子時的痛苦,在一段又一段愛情中獲得暫時的快樂等等,等待的過程讓我有些無法自處。
人漸多起來,大部份都很時髦。蘑菇頭女子的朋友也來了,嗚嗚噥噥地說著上海話。一位年紀較長,一副發福后中學語文老師的裝扮,也被尊稱為老師,可說起話來卻時髦獨立,和一個相識的男子爭論某部電影的優劣,甚至強勢地打斷對方,不留餘地的表達意見,許是資歷擺在那,那男子也只是唯唯地聽。另一個同來的女子就是很精心高調地時髦了,一色的明灰寬鬆上衣和中褲,奶白綁腳圓頭平底鞋,只頸上戴了一串金色鏈子和吊墜,齊耳中分黑髮,濃白底濃紅嘴唇,扁平肥白無起伏的臉原來很適合這種日本歌姬妝。一坐定,邊說話邊從包裡掏出白色ipod,眼睛則四處打量,一度掃射到我的注視,我不敢多看,怕人家誤解和不適,不過轉眼想,或許人家早習慣我這樣的矚目者。我挑的是第二排,眼睛近視,只能這樣,前排已寫著reserve,是不能坐的了。現在想想,應是錯過了很多人。
影片快放映前,主辦方先做影片介紹,一位高瘦的德國男子先發言,白襯衣黑褲子青白蝴蝶領結,兩腳邁開寬闊地立著,平調的德語,聽不懂,卻能感覺得出裏面的主人姿態。他很體貼地提到人太多,很多人需要站著,如果願意,他們明天會加場,可以明天再過來,又讓那些後面的年輕人到前面空地上坐,慷慨地貢獻出嘉賓沙發,想是感動于觀眾的熱情。另一位,經介紹才知道是藝術世界的主編沈奇嵐,讓我有些吃驚,因與想像中的上海雜誌主編不太一樣。她個頭不高,服帖的齊耳黑髮,前額很高有些突出,顯得眼睛往里陷,皮膚很有光澤,好像未施妝,薄薄的嘴唇一直在淺淺地笑,簡單樸素的花襯衫黑褲子,憨憨地站在那,說起話來像是不小心被點起來回答問題的女學生,輕輕柔柔,可卻不遲疑,流暢自信又無壓迫感,真是難得。開場白自然簡明扼要,旋即便入主題。此刻窗外已全暗下來了,白幕后面的玻璃窗外一盞路燈發出黃黃的燈光,沿路圍牆上有影影瞳瞳的樹,不時有一兩個行人從燈下走過,像部默片。會場里有些悶熱,我拿書扇著,背上隱隱冒火,回頭看,不大的房間已坐滿站滿了人。
兩部紀錄片都是英文,聽的我發昏,常常是盯住了畫面里的舞蹈,就不知道在那個辛苦的男聲旁白在說什麽了。皮娜只出現在第一部紀錄片中,如我想像般脆弱,她沒有任何直視觀者的鏡頭,偏著頭低著頭側著頭,或者背對鏡頭,她沉寂在自己的世界中喃喃自語,寬大的綠色毛衣開衫穿在身上,像是掛在一個衣架上,空空的看不到血肉,她在那,好像又不在。也無需聽懂,舞蹈本身就在表達。“皮娜要求她的舞者全身都要舞動,他的手,他的腳,他的腰,他的眼睛,他的嘴巴,甚至他的耳朵。”最多的依然是痛苦和掙扎,彎腰,雙手撈起,順勢挺胸,再往胸前捶打,一遍又一遍地快速重複,汗濕的頭髮在空中拋甩,看不清表情,卻能感覺那苦楚。所有舞者都只穿一層薄紗,能清晰地看到舞者幾近痙攣的肌肉和線條,皮娜簡化一切,爲了直指人心。第二部紀錄片,只有幾十個六十五歲以上的毫無舞蹈經驗的舞者,肥脹的身體笨拙地學習運用肢體表達,讓人發笑又心酸。片子中夾雜著對這些老人的採訪,他們大都享受這個特殊的學習及表演經歷,“我很快樂”、“我覺得這個舞蹈給了我一種全新的對人生的體驗”,“我原來可以做到這樣”云云,在無論如何也學不會地時候也會感到痛苦,但大致是快樂的,就連會場里的我們看了也覺得快樂。皮娜讓一個老人在舞蹈時將衣服一層一層脫掉,老人非常情願甚至超標準地完成了任務,乾乾淨淨,只剩一個鬆散臃腫白花花的身體堆疊般坐在椅子上,卻依舊快樂。鏡頭里的他們大笑起來,我們也大笑起來,真是殘酷。還有一幕是展現愛情,皮娜讓一位老太太旁白,說一些非常細碎的心情,“我知道他在看我,我能感覺地出來,他喜歡我,看,他正像我走來”云云,表情俏皮得意,皺紋止不住地往外冒,卻非常可愛。接著兩人擁抱跳起舞來,又溫暖又感傷。皮娜對衰老的認識或許就是這樣,笨拙,醜陋,讓人發笑,殘酷又不失溫情。
近兩個多小時,看完后,會場的悶熱和時間的緊迫讓我只想快點散會。沈奇嵐站在燈光下,溫溫地問,“你們覺得皮娜對我們的意義在哪?”我只是發懵發熱,意義,意義。有個穿著黑色T戴著黑框眼鏡的面目模糊的男人站起來問,“有沒有這個的盜版影碟?”問完後,竟聽到後面傳來一些短促的掌聲,沈奇嵐和主持人有些尷尬,不知怎麼回答,他自己接著說,“我女朋友是芭蕾舞演員,想讓她也看看。”然後非常鎮定地坐下了。我只想走,太熱太暈,走之前,聽到身邊的男人和朋友討論讓他目不轉睛的那本書,我匆匆地用力地瞟了一眼,叫《論小丑》。
回到宿舍已經十一點多了,非常非常困倦。在途中的兩個多小時中,快走小跑,迷路趕路,從地鐵到公車,從熙攘的街道到空寂的小路,我時斷時續地看《鄧肯》,時斷時續地思念,一遍一遍地撥打電話,只是一切都是“對方無法接通”。
一度找不到高騰大廈,兜兜轉轉找到后,又誤入百花深處,上海總是容易讓人迷失,也或許,只是容易讓我迷失。玻璃門,白書架,滿架的看不懂的德文書,落地窗上貼了一排接著一排的灰白貼紙:歌德,赫爾佐格,皮娜等等一串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最早到,一同等待的還有一位小姐,濃黑蘑菇頭灰色麻布衣藍色牛仔中褲白色人字拖土黃麻布手提包,說話溫柔又鏗鏘,無廢話,時髦又低調,某個時尚雜誌的編輯?向來不會搭訕,只作壁上觀。坐在身邊的是一位背著雙肩包的中年男人,細邊黑框眼鏡,有點臟的黑色籃球鞋,下巴長著稀稀拉拉的鬍鬚。他一入座即專心讀手上的書,彼時燈光已有些昏暗,我始終看不到他在看什麽書。坐在窄小的會場前排,我心不在焉地看著另一位女舞者---鄧肯---的自傳,有一搭沒一搭地看她失去愛子時的痛苦,在一段又一段愛情中獲得暫時的快樂等等,等待的過程讓我有些無法自處。
人漸多起來,大部份都很時髦。蘑菇頭女子的朋友也來了,嗚嗚噥噥地說著上海話。一位年紀較長,一副發福后中學語文老師的裝扮,也被尊稱為老師,可說起話來卻時髦獨立,和一個相識的男子爭論某部電影的優劣,甚至強勢地打斷對方,不留餘地的表達意見,許是資歷擺在那,那男子也只是唯唯地聽。另一個同來的女子就是很精心高調地時髦了,一色的明灰寬鬆上衣和中褲,奶白綁腳圓頭平底鞋,只頸上戴了一串金色鏈子和吊墜,齊耳中分黑髮,濃白底濃紅嘴唇,扁平肥白無起伏的臉原來很適合這種日本歌姬妝。一坐定,邊說話邊從包裡掏出白色ipod,眼睛則四處打量,一度掃射到我的注視,我不敢多看,怕人家誤解和不適,不過轉眼想,或許人家早習慣我這樣的矚目者。我挑的是第二排,眼睛近視,只能這樣,前排已寫著reserve,是不能坐的了。現在想想,應是錯過了很多人。
影片快放映前,主辦方先做影片介紹,一位高瘦的德國男子先發言,白襯衣黑褲子青白蝴蝶領結,兩腳邁開寬闊地立著,平調的德語,聽不懂,卻能感覺得出裏面的主人姿態。他很體貼地提到人太多,很多人需要站著,如果願意,他們明天會加場,可以明天再過來,又讓那些後面的年輕人到前面空地上坐,慷慨地貢獻出嘉賓沙發,想是感動于觀眾的熱情。另一位,經介紹才知道是藝術世界的主編沈奇嵐,讓我有些吃驚,因與想像中的上海雜誌主編不太一樣。她個頭不高,服帖的齊耳黑髮,前額很高有些突出,顯得眼睛往里陷,皮膚很有光澤,好像未施妝,薄薄的嘴唇一直在淺淺地笑,簡單樸素的花襯衫黑褲子,憨憨地站在那,說起話來像是不小心被點起來回答問題的女學生,輕輕柔柔,可卻不遲疑,流暢自信又無壓迫感,真是難得。開場白自然簡明扼要,旋即便入主題。此刻窗外已全暗下來了,白幕后面的玻璃窗外一盞路燈發出黃黃的燈光,沿路圍牆上有影影瞳瞳的樹,不時有一兩個行人從燈下走過,像部默片。會場里有些悶熱,我拿書扇著,背上隱隱冒火,回頭看,不大的房間已坐滿站滿了人。
兩部紀錄片都是英文,聽的我發昏,常常是盯住了畫面里的舞蹈,就不知道在那個辛苦的男聲旁白在說什麽了。皮娜只出現在第一部紀錄片中,如我想像般脆弱,她沒有任何直視觀者的鏡頭,偏著頭低著頭側著頭,或者背對鏡頭,她沉寂在自己的世界中喃喃自語,寬大的綠色毛衣開衫穿在身上,像是掛在一個衣架上,空空的看不到血肉,她在那,好像又不在。也無需聽懂,舞蹈本身就在表達。“皮娜要求她的舞者全身都要舞動,他的手,他的腳,他的腰,他的眼睛,他的嘴巴,甚至他的耳朵。”最多的依然是痛苦和掙扎,彎腰,雙手撈起,順勢挺胸,再往胸前捶打,一遍又一遍地快速重複,汗濕的頭髮在空中拋甩,看不清表情,卻能感覺那苦楚。所有舞者都只穿一層薄紗,能清晰地看到舞者幾近痙攣的肌肉和線條,皮娜簡化一切,爲了直指人心。第二部紀錄片,只有幾十個六十五歲以上的毫無舞蹈經驗的舞者,肥脹的身體笨拙地學習運用肢體表達,讓人發笑又心酸。片子中夾雜著對這些老人的採訪,他們大都享受這個特殊的學習及表演經歷,“我很快樂”、“我覺得這個舞蹈給了我一種全新的對人生的體驗”,“我原來可以做到這樣”云云,在無論如何也學不會地時候也會感到痛苦,但大致是快樂的,就連會場里的我們看了也覺得快樂。皮娜讓一個老人在舞蹈時將衣服一層一層脫掉,老人非常情願甚至超標準地完成了任務,乾乾淨淨,只剩一個鬆散臃腫白花花的身體堆疊般坐在椅子上,卻依舊快樂。鏡頭里的他們大笑起來,我們也大笑起來,真是殘酷。還有一幕是展現愛情,皮娜讓一位老太太旁白,說一些非常細碎的心情,“我知道他在看我,我能感覺地出來,他喜歡我,看,他正像我走來”云云,表情俏皮得意,皺紋止不住地往外冒,卻非常可愛。接著兩人擁抱跳起舞來,又溫暖又感傷。皮娜對衰老的認識或許就是這樣,笨拙,醜陋,讓人發笑,殘酷又不失溫情。
近兩個多小時,看完后,會場的悶熱和時間的緊迫讓我只想快點散會。沈奇嵐站在燈光下,溫溫地問,“你們覺得皮娜對我們的意義在哪?”我只是發懵發熱,意義,意義。有個穿著黑色T戴著黑框眼鏡的面目模糊的男人站起來問,“有沒有這個的盜版影碟?”問完後,竟聽到後面傳來一些短促的掌聲,沈奇嵐和主持人有些尷尬,不知怎麼回答,他自己接著說,“我女朋友是芭蕾舞演員,想讓她也看看。”然後非常鎮定地坐下了。我只想走,太熱太暈,走之前,聽到身邊的男人和朋友討論讓他目不轉睛的那本書,我匆匆地用力地瞟了一眼,叫《論小丑》。
回到宿舍已經十一點多了,非常非常困倦。在途中的兩個多小時中,快走小跑,迷路趕路,從地鐵到公車,從熙攘的街道到空寂的小路,我時斷時續地看《鄧肯》,時斷時續地思念,一遍一遍地撥打電話,只是一切都是“對方無法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