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04)
人类发明了一种科技,可以将历史上发生的事抹去。比如地震、海啸,一些无法原谅的罪行,一次争吵或一场降雨。很快地,这种科技导致因果链条上无法挽回的灾难(原子弹从未投向广岛和长崎),世界变得一片荒芜,龟裂的无边的大地和如极光般变幻的低垂的云层接合在一起。
时间变得缓慢,要靠步数来丈量。他走过黄土和尘沙,来到一座由风化的白垩墙围住的庄园前,透过歪斜的栅栏,看见里面那栋别墅,像《乱世佳人》中郝思嘉从小居住后来又被战火摧残的塔拉庄园,残破不堪,失去了维护和水源。他脚下发出细细簌簌的声音,一只小狗钻出蓬乱的草丛,冲他一瘸一拐走来。
他几乎哭了。那是星星。很多年过去,它一身棕色的柔软卷毛依然浓密,但眼珠不再黑漆漆的,而是像黄疸病人,含着浑浊的泪。它伸出骨折的后腿给他看,已经溃烂流脓了。他跪下来抱住它,叫它的名字。
然后他的妻子——他离开多年的妻子,从围栏后走出。依然年轻、美丽,扎着辫子,一袭白裙,像是随时准备蹲下来兜起地上的草莓。她看到他并未有任何反应,只是说:“给我点空间。”那一刻他后悔极了,恨自己为何像《卡萨布兰卡》里那个不知趣的背誓的女人,“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偏偏走进我的。”……
他让到门后,看着庄园里有几个类似佣人的人影走过,其中一个走进大门的是这栋庄园的男主人。他的妻子看到他,高兴地随他而去,星星跟在后面。
他站在门口等待。一晃神,场景变成像某极富盛名的画廊开幕之后鸡尾酒会的模样。高墙上悬挂着一幅又一幅海报、油画,男男女女盛装出席,眉飞色舞讨论着什么。他问旁边一个人大家在讨论什么?那人大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哦!你的电影大获成功!祝贺呐!他困惑自己何时走上电影这行,一个制品人(他一下子知道所有人的身份了)走过来,说我们对你妻子的下一部电影很感兴趣……
他本能地念出他妻子的名字,却是另一个女人(记忆中她只是他的好友),他真正的妻子消失于不知何处,而他好像刚刚在一扇栅栏门后等待什么。如同宿醉之后身着睡衣出现在生日派对上的失忆主角,他站在往来骚动的漂亮人群中,努力回想过去。
醒来时,卡莫洛夫对他说,从监测结果来看,他的睡眠并未有任何异常。只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转换频率稍高(超过6次),异相睡眠——也就是快速眼动周期的平均时间也在逐渐变长。最后一次甚至超过了15分钟。这意味着他正经历更多梦境。
他对卡莫洛夫述说自己的梦。这个曾在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地区处理子弹创伤和刀伤的俄罗斯人,负责在这次实验中进行长期隔离条件下的血液循环、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的生理病理研究。他宽阔的脸盘和动物般单纯的笑容令他放松神经。
他说他和他妻子刚在一起时她总是做灰暗的梦,醒来讲给他听。
有一次她梦到他们在极精致的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屋内精心布置过,到处是幸福融洽的痕迹。但极小的一件事在他们之间发生(不小心打破一只碗,或弄碎一盆花),竟让他勃然大怒,愈演愈烈,要与她分手。她苦苦哀求,万般手段都没能挽留住他,他绝然而去。
她去他住处找他,心里想着尽全力挽回。开门的是他一个朋友。那男人对她说:之前他与你在一起是为了复仇,怎么可能回头?他根本没有喜欢过你。
她伤心至极,带着真正被遗弃的孤苦感觉,失魂落魄回到原来的住所。厨房炉子上烧着一壶水,已经干了,火烤着铝制的水壶,水壶融化变形,散发出一股焦灼难闻的气味,她知道它马上就要爆炸,心里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强烈渴望着和房子一起毁灭。
之后安然无事了。他回到她身边。她问他: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你能像刚刚认识我那样重新开始我们的爱情吗?梦中的他却始终面无表情。
后来他妻子离开他有了新的生活。他再也没能与她重逢,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白天不断失去话语,失去体重,失去头发,夜晚不断做着和他妻子有关的梦。
有时很短,比如一个私密的场景,他对她说,我是时空旅行的来客。她意识到那意味着未来他们终将分手,于是埋下头,樱红的嘴唇说,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有时是些层层嵌套的散乱的片段,比如他梦到他有一个本子,里面有他过去写的东西和随手画的画,画都是铅笔素描。但不知怎么本子不见了。他妻子在他梦里(梦中梦)看到了它们,醒来后一页一页帮他找到那些散落的纸张和临摹的原件(报纸杂志插页之类),还给了他。
有一次他梦到他的妻子和他一个小学同学结婚了,他的小学同学躺在床上熟睡,背朝着他,头发已经花白。在床角,他的妻子温柔地靠在他怀里。他问她你怎么瘦了?她没有说话,略张开嘴,露出枯黄、参差不齐的牙齿,脸上的笑容变得枯萎。他明白她老了。他带着梦中全部的爱抱紧了她。
那些吉光片羽,那些快进和倒转的时间,令他错乱。
而卡莫洛夫总有办法让他安眠,他给他播放一种频率只有3赫兹的舒缓音波,令他的大脑缓缓沉入倦意,在回忆里学会治疗。
卡莫洛夫说,早年他在杜尚别的中央军事医院工作时,总会在一场心脏手术前看同一部电影,塔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
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年代,人类的疆域已经拓展到深空,围绕一颗名叫索拉里斯的星球,人类用超过300年的时间发展出一个专门的学科——索拉里斯学,来探求它浩瀚的胶状海洋下的神秘。星球上空,人类建起一个孤独运行的基站,由站里常年居住的宇航员,观察和传送一些资料。但渐渐地,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原因,站里工作的85名宇航员,陆续疯掉和自杀,最后只剩下三人。还有一人活着回来,在由祖国的将军、专家、权威和学者列席的白色会议室里,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景象,被认为是精神错乱。
电影开始时,那名生还者(已经老了,带着走投无路的焦虑神情),开车来到一座隐匿在树林中的小屋,找即将出发的男主角。他给他看了当年自己接受问询时的录像,以及他所声称录下的海洋变异的影像。过程中他无地自容又痛苦万分,因为影像令人费解,画面中的海洋和大气始终是他们平时看到的模样,搅拌的糖浆,壮阔的纹理,层峦叠嶂的云。
男主角叫克里斯,是个心理学家,壮得像不曾东山再起的退役拳击手,两鬓发白,有下垂的嘴角和一双忧郁的眼睛。他被派去那很久没有讯号传来的太空站,调查事件真相。
那是秋天。透过小木屋的方形窗口,可以看到不远处潮湿的树林。他经常从那里经过有水草荡漾的湖,回到家。插在窗前一个透明水瓮中的树枝正在凋零,枝上挂着梨黄和火红的枫叶。
到达太空站时,那里已经像一个丢满纸屑和杂物的废弃垃圾场了。当年的三名幸存者又自杀死掉一个(他多年的好友吉巴良),只剩下一个天体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巨大、空旷,成排电子仪器冒烟短路或闪着红色荧光的环形空间中,他们像两个活了太久的幽灵,迎接克里斯的到来。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告诉克里斯,不要对一些他可能见到的东西过于惊讶,索拉里斯星是可以被理解的,并教他将裁好的一排纸条(像碎纸机粉碎后的模样)贴在通风口上,来模拟夜晚树林的声音。
克里斯开始谨小慎微的调查,从自杀者的临终遗言开始,那同样是一段令他费解的录像。但他开始听到声音,看到人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是小孩,赤着脚,湿淋淋地走过长廊。直到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他的妻子——他死去的妻子哈莉,正躺在他身边安眠。
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房间里的圆形舷窗照在哈莉美丽的身体上。他像海底的鱼吐出气泡一样自然地和她接吻。她栗色的长发依然梳成一条及腰的马尾,身上穿着像有松鼠跑过的森林般由棕色和乳色麻布织成的长裙,那长裙在颈后由白绳系着,无法完好地穿上或脱下,每次都要用剪刀在肩上开一个口子。
他拥抱她继而推开她,他流下豆大的汗珠。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她是真的还是幻觉?很快科学战胜了情感,他把她骗到一枚火箭的座舱里,点燃了推进器,将她送往茫茫太空。
再次从睡梦中醒来之后,她依然躺在他的身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记得自己的样子,脑海中只有“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你”的声音。
克里斯将她带到那两个幸存者面前,介绍说这是我的妻子。怀疑者和相信者的位置对调,他们冷酷地说她不仅不是女人而且不是人。
一切开始于一次实验。在用伦琴射线辐射索拉里斯洋之后,这个星球开始接收人的脑波,并将他们意识中潜藏的渴望投射出真实的副本——孩子,父亲,妻子。不像人类由碳原子构成,他们的组成元素是中微子,其稳定存在全赖索拉里斯星的特有力场。他们拥有迅速愈合伤口甚至重生的能力,用火箭送走他们,把他们锁在房间里,骗他们喝下液态氧变成冰人,都无法阻止他们一次又一次回来,回到召唤他们的人身边。而和人呆的时间越久,他们就越具有人性。他们会慢慢学会睡眠,学会抽烟,以及,自杀。
哈莉自杀是因为她认识了自己。她不是哈莉,她是行走的替身,没有记忆的镜子。看到死亡是她的故乡。
她在进入自己“本体”回忆的出神时刻,看到雪白的大地,墨色的树林,遥远的集市和版画般的人群,她在教堂管风琴的悲哀乐声中,看到穿着红色棉衣的童年克里斯,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看到他们一个回身的微笑和针织披肩的忧愁。
克里斯在日夜折磨他的思索中明白,吉巴良自杀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羞耻。在人类不断寻找同类却失去一些基本情感的新纪元的黎明,在这颗蒙昧混沌如汤的星球上,他因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而羞愧无比。
她的左臂上还留着那个致命的标记。她的“真身”也死于自杀。那时克里斯要调去外省工作,她不去,他们争吵,她说如果他不回来他就去死,他为了不让她以为他担心她的话而拖延了三天才回家,那时她已经用冰箱里他从实验室带回的药注射身亡。
电影结尾,再次失去哈莉的克里斯回到故乡。和出发时一样,树林潮湿如梦,冷冽清澈的湖水里有荡漾如发的水草,湖面上有倾倒的树,房前有燃烧的烟,一条狗向他跑来。克里斯走到门口,透过窗前氤氲的水汽和露珠,看到房子里的父亲正在整理桌上的书,他已如此衰老,以致于有热水从房顶浇落在他身上都不知道。
他的父亲走出来迎接他,他跪在父亲面前,抱住他的双腿。
镜头逐渐拉远,上升,看到房舍,树林,路,穿过云层,直到我们看到那不过是索拉里斯洋中的一座岛。
卡莫洛夫说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和他一样曾是个医生。尽管“铁幕”两边曾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1921年出生于波兰的莱姆,仍是20世纪欧洲公认的最博学也最著名的非英语科幻作家。资料记载1939年二战即将拉开序幕时,莱姆进入现属乌克兰的利沃夫国立大学进修医科专业。随着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有着犹太血统的莱姆一家不得不伪造身份躲避清洗,而年方20的莱姆成为一名机修工人,很快学会“巧妙破坏德国车辆令其短期无法修复”的技巧,并加入地下抵抗组织,帮助抵运输货品和弹药。在此期间莱姆逐渐体会到命运和机遇的玄妙,他曾在后来的访谈中说:“一个人的生死全看他是1点去见朋友还是20分钟之后才到。”
关于莱姆和他妻子芭芭拉•莱斯尼娅克的相识有一段广为流布的传说,当时在同一所学校进修放射线专业的芭芭拉有一天被同学拉去听荣格的访问演讲,当时这位名满欧洲的心理分析学大师已经很少出山并且准备一劳永逸地隐居苏黎世湖边,这次关于《浮士德》和歌德到底谁创造了谁的演讲极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来自大学周边甚至波兰各地的仰慕者们都倾巢而出涌入校园,争相一睹大师风采。而汇报大厅楼前拥堵的人群令芭芭拉打消主意,掉头前往实验室取一张X光照片,路上一个火急火燎的年轻人向她走来,两人谁也没看见谁,迎面相撞,年轻人腋下夹着的笔记散落一地(如果不是他刚才忘拿笔记而回宿舍取了一趟他现在应该已经坐在汇报大厅里),芭芭拉一边说道歉一边红着脸蹲下帮他捡起地上的纸片,她捡起的第一张纸就是年轻人用墨水笔在临床医学笔记背面写下的雅歌片段:
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
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鸽子眼。
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
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两太阳,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石榴。
你的两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
……
后来战争把他们分开。
莱姆死后,一封芭芭拉写于1944年的信(那时苏军坦克已经推进到华沙近郊)令当年两人的情感纠葛重见天日,信中芭芭拉记述了她的一场梦:
“我们就像上帝大手下的棋,醒来时发现被摆在了一起。我警惕地弓起腰背,像极了准备战斗的猫咪,可是你却耸耸肩,温柔地说,我们都已经被安排在了别的角色里。没等你说完,我就连连点头——太好了,我天天祈祷你不再恨我纠缠我,无论梦里还是现实。
外面在下雨。你送我出去。你的家已经不再有丝毫我的痕迹。你给了我一把伞,银灰色的,像我身上的绸缎衬衫。支起伞,我走在不知哪个城市哪个地区的哪条水泥路上,心里前所未有的释然和轻松,像雨冲刷掉一切血痕。
雨渐渐停了,我收起伞,拎在手里。银灰色的伞开成一朵黯淡的花,与地面似接未接,看来有些疲倦。我走进一条街道,两边有密密麻麻的树枝掩映,地上什么也没有,除了馨香的雨水。
然后大手一挥,我掉进一个奇异的地方。
还是那条街道,地面在浮动,我脚下已是汩汩流动的粘稠液体,将我载向远方。我向前看去,没有任何遮挡视线的建筑,尽头有一只棕色的大熊,我祈祷不要进入熊的嘴巴,于是躺下来浮在水面上,像睡在云朵里。
一瞬间,有两个力量把我猛然拉起,开始飞,好高,好快,我的脸颊都在被气流冲击。我的意识飘出体外,看着我的面孔,也看着这两个拉我飞升的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仿佛童话里的女巫和骑士。女人看我痛苦,就把我变成了一顶帽子,那种丝质的女士帽。男人说,这样你怎么问她家在哪里?怎么变回去?女人说,我闻味道,我知道她家里的香气。
很快我们降落在一个小镇的城堡里,那城堡像舞台布景,单薄而且中空。时间已是是夜晚,路边传来点点昏黄的灯光。我们停在一户人家的窗外,依稀看见里面有个老妪。女人把我(一顶帽子)放在一边,我竟变成缕缕丝线,女人嘟囔着怎么回事,怎么变成线?男人开始埋怨。此时老妪出来(那是命运女神的化身),拿了一本笔记给女人,女人看了,说,原来,这是她的思念啊。——1944年9月21日”
时间变得缓慢,要靠步数来丈量。他走过黄土和尘沙,来到一座由风化的白垩墙围住的庄园前,透过歪斜的栅栏,看见里面那栋别墅,像《乱世佳人》中郝思嘉从小居住后来又被战火摧残的塔拉庄园,残破不堪,失去了维护和水源。他脚下发出细细簌簌的声音,一只小狗钻出蓬乱的草丛,冲他一瘸一拐走来。
他几乎哭了。那是星星。很多年过去,它一身棕色的柔软卷毛依然浓密,但眼珠不再黑漆漆的,而是像黄疸病人,含着浑浊的泪。它伸出骨折的后腿给他看,已经溃烂流脓了。他跪下来抱住它,叫它的名字。
然后他的妻子——他离开多年的妻子,从围栏后走出。依然年轻、美丽,扎着辫子,一袭白裙,像是随时准备蹲下来兜起地上的草莓。她看到他并未有任何反应,只是说:“给我点空间。”那一刻他后悔极了,恨自己为何像《卡萨布兰卡》里那个不知趣的背誓的女人,“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偏偏走进我的。”……
他让到门后,看着庄园里有几个类似佣人的人影走过,其中一个走进大门的是这栋庄园的男主人。他的妻子看到他,高兴地随他而去,星星跟在后面。
他站在门口等待。一晃神,场景变成像某极富盛名的画廊开幕之后鸡尾酒会的模样。高墙上悬挂着一幅又一幅海报、油画,男男女女盛装出席,眉飞色舞讨论着什么。他问旁边一个人大家在讨论什么?那人大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哦!你的电影大获成功!祝贺呐!他困惑自己何时走上电影这行,一个制品人(他一下子知道所有人的身份了)走过来,说我们对你妻子的下一部电影很感兴趣……
他本能地念出他妻子的名字,却是另一个女人(记忆中她只是他的好友),他真正的妻子消失于不知何处,而他好像刚刚在一扇栅栏门后等待什么。如同宿醉之后身着睡衣出现在生日派对上的失忆主角,他站在往来骚动的漂亮人群中,努力回想过去。
醒来时,卡莫洛夫对他说,从监测结果来看,他的睡眠并未有任何异常。只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转换频率稍高(超过6次),异相睡眠——也就是快速眼动周期的平均时间也在逐渐变长。最后一次甚至超过了15分钟。这意味着他正经历更多梦境。
他对卡莫洛夫述说自己的梦。这个曾在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地区处理子弹创伤和刀伤的俄罗斯人,负责在这次实验中进行长期隔离条件下的血液循环、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的生理病理研究。他宽阔的脸盘和动物般单纯的笑容令他放松神经。
他说他和他妻子刚在一起时她总是做灰暗的梦,醒来讲给他听。
有一次她梦到他们在极精致的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屋内精心布置过,到处是幸福融洽的痕迹。但极小的一件事在他们之间发生(不小心打破一只碗,或弄碎一盆花),竟让他勃然大怒,愈演愈烈,要与她分手。她苦苦哀求,万般手段都没能挽留住他,他绝然而去。
她去他住处找他,心里想着尽全力挽回。开门的是他一个朋友。那男人对她说:之前他与你在一起是为了复仇,怎么可能回头?他根本没有喜欢过你。
她伤心至极,带着真正被遗弃的孤苦感觉,失魂落魄回到原来的住所。厨房炉子上烧着一壶水,已经干了,火烤着铝制的水壶,水壶融化变形,散发出一股焦灼难闻的气味,她知道它马上就要爆炸,心里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强烈渴望着和房子一起毁灭。
之后安然无事了。他回到她身边。她问他: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你能像刚刚认识我那样重新开始我们的爱情吗?梦中的他却始终面无表情。
后来他妻子离开他有了新的生活。他再也没能与她重逢,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白天不断失去话语,失去体重,失去头发,夜晚不断做着和他妻子有关的梦。
有时很短,比如一个私密的场景,他对她说,我是时空旅行的来客。她意识到那意味着未来他们终将分手,于是埋下头,樱红的嘴唇说,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有时是些层层嵌套的散乱的片段,比如他梦到他有一个本子,里面有他过去写的东西和随手画的画,画都是铅笔素描。但不知怎么本子不见了。他妻子在他梦里(梦中梦)看到了它们,醒来后一页一页帮他找到那些散落的纸张和临摹的原件(报纸杂志插页之类),还给了他。
有一次他梦到他的妻子和他一个小学同学结婚了,他的小学同学躺在床上熟睡,背朝着他,头发已经花白。在床角,他的妻子温柔地靠在他怀里。他问她你怎么瘦了?她没有说话,略张开嘴,露出枯黄、参差不齐的牙齿,脸上的笑容变得枯萎。他明白她老了。他带着梦中全部的爱抱紧了她。
那些吉光片羽,那些快进和倒转的时间,令他错乱。
而卡莫洛夫总有办法让他安眠,他给他播放一种频率只有3赫兹的舒缓音波,令他的大脑缓缓沉入倦意,在回忆里学会治疗。
卡莫洛夫说,早年他在杜尚别的中央军事医院工作时,总会在一场心脏手术前看同一部电影,塔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
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年代,人类的疆域已经拓展到深空,围绕一颗名叫索拉里斯的星球,人类用超过300年的时间发展出一个专门的学科——索拉里斯学,来探求它浩瀚的胶状海洋下的神秘。星球上空,人类建起一个孤独运行的基站,由站里常年居住的宇航员,观察和传送一些资料。但渐渐地,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原因,站里工作的85名宇航员,陆续疯掉和自杀,最后只剩下三人。还有一人活着回来,在由祖国的将军、专家、权威和学者列席的白色会议室里,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景象,被认为是精神错乱。
电影开始时,那名生还者(已经老了,带着走投无路的焦虑神情),开车来到一座隐匿在树林中的小屋,找即将出发的男主角。他给他看了当年自己接受问询时的录像,以及他所声称录下的海洋变异的影像。过程中他无地自容又痛苦万分,因为影像令人费解,画面中的海洋和大气始终是他们平时看到的模样,搅拌的糖浆,壮阔的纹理,层峦叠嶂的云。
男主角叫克里斯,是个心理学家,壮得像不曾东山再起的退役拳击手,两鬓发白,有下垂的嘴角和一双忧郁的眼睛。他被派去那很久没有讯号传来的太空站,调查事件真相。
那是秋天。透过小木屋的方形窗口,可以看到不远处潮湿的树林。他经常从那里经过有水草荡漾的湖,回到家。插在窗前一个透明水瓮中的树枝正在凋零,枝上挂着梨黄和火红的枫叶。
到达太空站时,那里已经像一个丢满纸屑和杂物的废弃垃圾场了。当年的三名幸存者又自杀死掉一个(他多年的好友吉巴良),只剩下一个天体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巨大、空旷,成排电子仪器冒烟短路或闪着红色荧光的环形空间中,他们像两个活了太久的幽灵,迎接克里斯的到来。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告诉克里斯,不要对一些他可能见到的东西过于惊讶,索拉里斯星是可以被理解的,并教他将裁好的一排纸条(像碎纸机粉碎后的模样)贴在通风口上,来模拟夜晚树林的声音。
克里斯开始谨小慎微的调查,从自杀者的临终遗言开始,那同样是一段令他费解的录像。但他开始听到声音,看到人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是小孩,赤着脚,湿淋淋地走过长廊。直到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他的妻子——他死去的妻子哈莉,正躺在他身边安眠。
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房间里的圆形舷窗照在哈莉美丽的身体上。他像海底的鱼吐出气泡一样自然地和她接吻。她栗色的长发依然梳成一条及腰的马尾,身上穿着像有松鼠跑过的森林般由棕色和乳色麻布织成的长裙,那长裙在颈后由白绳系着,无法完好地穿上或脱下,每次都要用剪刀在肩上开一个口子。
他拥抱她继而推开她,他流下豆大的汗珠。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她是真的还是幻觉?很快科学战胜了情感,他把她骗到一枚火箭的座舱里,点燃了推进器,将她送往茫茫太空。
再次从睡梦中醒来之后,她依然躺在他的身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记得自己的样子,脑海中只有“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你”的声音。
克里斯将她带到那两个幸存者面前,介绍说这是我的妻子。怀疑者和相信者的位置对调,他们冷酷地说她不仅不是女人而且不是人。
一切开始于一次实验。在用伦琴射线辐射索拉里斯洋之后,这个星球开始接收人的脑波,并将他们意识中潜藏的渴望投射出真实的副本——孩子,父亲,妻子。不像人类由碳原子构成,他们的组成元素是中微子,其稳定存在全赖索拉里斯星的特有力场。他们拥有迅速愈合伤口甚至重生的能力,用火箭送走他们,把他们锁在房间里,骗他们喝下液态氧变成冰人,都无法阻止他们一次又一次回来,回到召唤他们的人身边。而和人呆的时间越久,他们就越具有人性。他们会慢慢学会睡眠,学会抽烟,以及,自杀。
哈莉自杀是因为她认识了自己。她不是哈莉,她是行走的替身,没有记忆的镜子。看到死亡是她的故乡。
她在进入自己“本体”回忆的出神时刻,看到雪白的大地,墨色的树林,遥远的集市和版画般的人群,她在教堂管风琴的悲哀乐声中,看到穿着红色棉衣的童年克里斯,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看到他们一个回身的微笑和针织披肩的忧愁。
克里斯在日夜折磨他的思索中明白,吉巴良自杀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羞耻。在人类不断寻找同类却失去一些基本情感的新纪元的黎明,在这颗蒙昧混沌如汤的星球上,他因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而羞愧无比。
她的左臂上还留着那个致命的标记。她的“真身”也死于自杀。那时克里斯要调去外省工作,她不去,他们争吵,她说如果他不回来他就去死,他为了不让她以为他担心她的话而拖延了三天才回家,那时她已经用冰箱里他从实验室带回的药注射身亡。
电影结尾,再次失去哈莉的克里斯回到故乡。和出发时一样,树林潮湿如梦,冷冽清澈的湖水里有荡漾如发的水草,湖面上有倾倒的树,房前有燃烧的烟,一条狗向他跑来。克里斯走到门口,透过窗前氤氲的水汽和露珠,看到房子里的父亲正在整理桌上的书,他已如此衰老,以致于有热水从房顶浇落在他身上都不知道。
他的父亲走出来迎接他,他跪在父亲面前,抱住他的双腿。
镜头逐渐拉远,上升,看到房舍,树林,路,穿过云层,直到我们看到那不过是索拉里斯洋中的一座岛。
卡莫洛夫说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和他一样曾是个医生。尽管“铁幕”两边曾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1921年出生于波兰的莱姆,仍是20世纪欧洲公认的最博学也最著名的非英语科幻作家。资料记载1939年二战即将拉开序幕时,莱姆进入现属乌克兰的利沃夫国立大学进修医科专业。随着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有着犹太血统的莱姆一家不得不伪造身份躲避清洗,而年方20的莱姆成为一名机修工人,很快学会“巧妙破坏德国车辆令其短期无法修复”的技巧,并加入地下抵抗组织,帮助抵运输货品和弹药。在此期间莱姆逐渐体会到命运和机遇的玄妙,他曾在后来的访谈中说:“一个人的生死全看他是1点去见朋友还是20分钟之后才到。”
关于莱姆和他妻子芭芭拉•莱斯尼娅克的相识有一段广为流布的传说,当时在同一所学校进修放射线专业的芭芭拉有一天被同学拉去听荣格的访问演讲,当时这位名满欧洲的心理分析学大师已经很少出山并且准备一劳永逸地隐居苏黎世湖边,这次关于《浮士德》和歌德到底谁创造了谁的演讲极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来自大学周边甚至波兰各地的仰慕者们都倾巢而出涌入校园,争相一睹大师风采。而汇报大厅楼前拥堵的人群令芭芭拉打消主意,掉头前往实验室取一张X光照片,路上一个火急火燎的年轻人向她走来,两人谁也没看见谁,迎面相撞,年轻人腋下夹着的笔记散落一地(如果不是他刚才忘拿笔记而回宿舍取了一趟他现在应该已经坐在汇报大厅里),芭芭拉一边说道歉一边红着脸蹲下帮他捡起地上的纸片,她捡起的第一张纸就是年轻人用墨水笔在临床医学笔记背面写下的雅歌片段:
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
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鸽子眼。
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
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两太阳,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石榴。
你的两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
……
后来战争把他们分开。
莱姆死后,一封芭芭拉写于1944年的信(那时苏军坦克已经推进到华沙近郊)令当年两人的情感纠葛重见天日,信中芭芭拉记述了她的一场梦:
“我们就像上帝大手下的棋,醒来时发现被摆在了一起。我警惕地弓起腰背,像极了准备战斗的猫咪,可是你却耸耸肩,温柔地说,我们都已经被安排在了别的角色里。没等你说完,我就连连点头——太好了,我天天祈祷你不再恨我纠缠我,无论梦里还是现实。
外面在下雨。你送我出去。你的家已经不再有丝毫我的痕迹。你给了我一把伞,银灰色的,像我身上的绸缎衬衫。支起伞,我走在不知哪个城市哪个地区的哪条水泥路上,心里前所未有的释然和轻松,像雨冲刷掉一切血痕。
雨渐渐停了,我收起伞,拎在手里。银灰色的伞开成一朵黯淡的花,与地面似接未接,看来有些疲倦。我走进一条街道,两边有密密麻麻的树枝掩映,地上什么也没有,除了馨香的雨水。
然后大手一挥,我掉进一个奇异的地方。
还是那条街道,地面在浮动,我脚下已是汩汩流动的粘稠液体,将我载向远方。我向前看去,没有任何遮挡视线的建筑,尽头有一只棕色的大熊,我祈祷不要进入熊的嘴巴,于是躺下来浮在水面上,像睡在云朵里。
一瞬间,有两个力量把我猛然拉起,开始飞,好高,好快,我的脸颊都在被气流冲击。我的意识飘出体外,看着我的面孔,也看着这两个拉我飞升的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仿佛童话里的女巫和骑士。女人看我痛苦,就把我变成了一顶帽子,那种丝质的女士帽。男人说,这样你怎么问她家在哪里?怎么变回去?女人说,我闻味道,我知道她家里的香气。
很快我们降落在一个小镇的城堡里,那城堡像舞台布景,单薄而且中空。时间已是是夜晚,路边传来点点昏黄的灯光。我们停在一户人家的窗外,依稀看见里面有个老妪。女人把我(一顶帽子)放在一边,我竟变成缕缕丝线,女人嘟囔着怎么回事,怎么变成线?男人开始埋怨。此时老妪出来(那是命运女神的化身),拿了一本笔记给女人,女人看了,说,原来,这是她的思念啊。——1944年9月21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