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开身体和心灵,遵循内在的声音,自由生活
近来的运动和生活,渐渐有了这么一点体会(今天的太极课上,老师又强调“松”,说太极的终极就是练松,强大的力量来自于彻底的“松”),不过这么早喊出来可能有些早了,因为很可能是徒有其喊。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均处在无处不在的文化之中,受到的影响恐怕有两个,受造而形成真正的心灵和德性,成为真正的人,但文化也可能遮蔽心灵,很多时候它是一种逐渐给人加绑的过程。这种加绑先是外在的(比如说教),接着转化为自我主动加绑,如因由自认为不应该吊儿郎当、应该有一番成就、榜样的力量诸种而自我加绑。在偶看来,自我加绑的最主要形式是“要”带来的,不问所以一味的“要”,事实上最终已然成为一种自己绑自己的行为。
再谈另外一种绑,那就是所谓的“严师”所赐予的。在面对一个孩子时,有一部分偶认为根本没有资格称得上老师的人往往动不动当头棒喝,认为“严师”才能“出高徒”;而恰恰相反,这些尚不知就里的孩子的身体或心灵往往可能在威严下开始收缩,被无形中上了五花大绑,以至于可能终生都蜷曲着。没有爱,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人生而自由,但接着就不断受绑。在我看来,寻找自我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松绑的过程(尤其在国中),有意识的尝到那种真正松的味道,离与自我碰面也就不远了吧。所以关键是松绑,是去除身上的后天锁链。
我至今仍记得初打网球时那种自由奔驰的感觉,似乎一下自己的身体就舒展开来了,人的状态大好。心灵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通常很多时候遵循传统和别人的话而生活,心灵被困在窠臼里,慢慢萎缩而瘪掉了。
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内在之神”,偶觉得人人都有,只不过很多人的这种内在之神发声的时候,其无比强大的“强力意志”硬是将之淹没了,当彻底聋掉的时候,他们就被流放了,再也没有自己的家园。
而只有完全松绑以后,才可能安静,内心安静才可能聆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才可能受引这些声音而前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彻底投入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自我道德规范的过程,外在看,此人已达到了“自知自觉”。所以,道德永远是个人性的,因效仿而普遍化,但如果不理解就接受,就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锁链。
为了要而要,纯粹的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就好像运动中有意识的用力量一样,用的是硬力,人是浮在事件之外的,直接朝向事情撞去,这样长久下来,必定很累(运动员的身体一般都不大好),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即使一旦苦心追求到了,人也很可能会突然空虚和茫然(《娜娜》里面的台词:为何实现了梦想,而我却是那么空虚),只能靠寻求下一轮追求目标来填补,没有终境。
松下来以后,人就会“自动”生活和做事,这里的自动并非“无意识”,人的理性仍然在里面,但就像太极里强调的“用意不用力”,“意”似乎只是一个向导,具体的运动(身体或心灵)“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能量的浪费。
但具体什么是“松”,又很难说得清楚,也许可以说“松”就是一种“自然而然”,一如生来就会呼吸一样。但心灵的“自然”到底何意?人为何会感兴趣?兴趣天赋?兴趣就是“自然”?人的一生就是追寻被遮蔽掉的“兴趣”?从事“兴趣”就是天职了?
不过,偶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暂时搁置,从分析削减各种“要”开始,“松”就可能渐渐露出水面。古人说无欲则刚,偶更愿意说无欲则松,但绝不会怂。:)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均处在无处不在的文化之中,受到的影响恐怕有两个,受造而形成真正的心灵和德性,成为真正的人,但文化也可能遮蔽心灵,很多时候它是一种逐渐给人加绑的过程。这种加绑先是外在的(比如说教),接着转化为自我主动加绑,如因由自认为不应该吊儿郎当、应该有一番成就、榜样的力量诸种而自我加绑。在偶看来,自我加绑的最主要形式是“要”带来的,不问所以一味的“要”,事实上最终已然成为一种自己绑自己的行为。
再谈另外一种绑,那就是所谓的“严师”所赐予的。在面对一个孩子时,有一部分偶认为根本没有资格称得上老师的人往往动不动当头棒喝,认为“严师”才能“出高徒”;而恰恰相反,这些尚不知就里的孩子的身体或心灵往往可能在威严下开始收缩,被无形中上了五花大绑,以至于可能终生都蜷曲着。没有爱,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人生而自由,但接着就不断受绑。在我看来,寻找自我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松绑的过程(尤其在国中),有意识的尝到那种真正松的味道,离与自我碰面也就不远了吧。所以关键是松绑,是去除身上的后天锁链。
我至今仍记得初打网球时那种自由奔驰的感觉,似乎一下自己的身体就舒展开来了,人的状态大好。心灵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通常很多时候遵循传统和别人的话而生活,心灵被困在窠臼里,慢慢萎缩而瘪掉了。
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内在之神”,偶觉得人人都有,只不过很多人的这种内在之神发声的时候,其无比强大的“强力意志”硬是将之淹没了,当彻底聋掉的时候,他们就被流放了,再也没有自己的家园。
而只有完全松绑以后,才可能安静,内心安静才可能聆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才可能受引这些声音而前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彻底投入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自我道德规范的过程,外在看,此人已达到了“自知自觉”。所以,道德永远是个人性的,因效仿而普遍化,但如果不理解就接受,就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锁链。
为了要而要,纯粹的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就好像运动中有意识的用力量一样,用的是硬力,人是浮在事件之外的,直接朝向事情撞去,这样长久下来,必定很累(运动员的身体一般都不大好),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即使一旦苦心追求到了,人也很可能会突然空虚和茫然(《娜娜》里面的台词:为何实现了梦想,而我却是那么空虚),只能靠寻求下一轮追求目标来填补,没有终境。
松下来以后,人就会“自动”生活和做事,这里的自动并非“无意识”,人的理性仍然在里面,但就像太极里强调的“用意不用力”,“意”似乎只是一个向导,具体的运动(身体或心灵)“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能量的浪费。
但具体什么是“松”,又很难说得清楚,也许可以说“松”就是一种“自然而然”,一如生来就会呼吸一样。但心灵的“自然”到底何意?人为何会感兴趣?兴趣天赋?兴趣就是“自然”?人的一生就是追寻被遮蔽掉的“兴趣”?从事“兴趣”就是天职了?
不过,偶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暂时搁置,从分析削减各种“要”开始,“松”就可能渐渐露出水面。古人说无欲则刚,偶更愿意说无欲则松,但绝不会怂。:)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7 10:41:26
-
Y.L.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2 10:31:37
-
蓝天下吃桃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5 16:17:12
-
踏雪流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8:57:47
-
leanonaleaf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7:52:14
-
晞日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7:31:42
-
风吹云一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6:49:33
-
胡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0:50:11
-
丫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10:26:08
-
尘外(モエ)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09:55:2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09:51:59
-
老z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09:48:48
-
Or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09:00:31
-
野兽爱智慧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7 0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