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也是透明的
我不是小资,不是装13,也不是卖弄,我只是个有话就说的半调子古典乐迷。
周三晚上,我兴奋不已、蹦跶着去参加期待已久的“巴赫音乐专题讲座”。在楼梯上听着路人笑谈巴赫有20个孩子,足球队也要不了那么多……心里激动的成分再上升一个点并开始担心巴赫要怎样记住二十个孩子的名字和长相呢?讲座在一间小小的活动室里,沙发、木椅、看起来还挺有氛围。因为限名额所以后到的没有座位只有站在门边了……过程到这里还很正常,嗯,是很正常。
讲座开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学院为让美学专业研究生欣赏到古典艺术的美而做的功课,看到他们人手一笔纸,严阵以待的样子,我的心当场就凉了八分之一截【之后会递增……且听我慢慢道来】。过了会突然看到我们中国哲学的老师进来了,他邻座男孩一幅惊喜万分的样子,立刻就哲学和美学与他攀谈了起来。我眼睛呈一直线的别过头,受不了这样的场景。
讲座是一个胖胖的很和蔼的女教授讲的,一开始她便提到巴赫在古典音乐中属于较为深的那一类,之所以选巴赫为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因为他的地位算得上是古典音乐的开端,不得不提。讲座正常进行,直到开始欣赏第一段音乐为止,正常的氛围便骑着它的吸尘器垫脚起飞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从墙挂式音箱里飘出……伴随着嘭嘭嘭、喀喀喀、咯咯咯、滋滋兹、咚咚咚的声音……还时不时出现一声能够洞穿耳膜的超长声加强杂音。为了我的耳膜,我只有适时的蒙上耳朵【内心尖叫着,这样的行为多不堪!多不堪!!】 老师加以介绍后,随后开始了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播放,此时我的耳膜再一次受到重创,管风琴本就是密不透风直上云霄式的繁杂浑厚声音,再加上音箱里的渐强的杂音……我想死的心都有了,心里拔凉拔凉的。可是,可是我必须坚持!因为喜欢!即使嘈杂也还是很喜欢啊!
幸好,经过在场人员的几次调试音响杂音没那么大了。我放松下心情听着熟悉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才发现,放松实际上没有好处。我是第一次在不是自己家或电脑面前的地方听【或者说欣赏】古典音乐,顿生出一阵不适感突然不知道眼睛该往哪放:盯着PPT,光太强;看着漂亮的顶灯发呆,太不尊重音乐了;那就看四周吧……我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下面是【不知该怎么形容的】听众众生百态图:
1.脑袋呈小鸡啄米状不停点头者。【节奏在一边你头点的节拍在另一边……这样悠然投入是为了什么?!
2.闭目凝神状。【不评价,我也会这样,眼睛实在找不到地方放或者为了隔绝这个诡异的环境
3.闭目凝神一手扶额低头状。【……思考者,鉴定完毕
4.手指或脚尖不停打节拍的【要怎样才能让大家知道巴赫不是流行音乐呢?不是不是不是的啊……
5.坐在沙发沿上,激情张开两手如指挥家挥舞的【激情你妹啊,要杀·人还是怎样~ 请注意场合,观众表示压力很大啊 很大啊…大啊…啊……
6.昏昏欲睡者【深表同情
7.随着不同类型音乐面部表情发生变化但看起来很幸福者【╮(╯▽╰)╭白痴的我,不解释
8.无表现者【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观察到以上现象,我这才开始注意到一个问题:听古典音乐时该做出怎样的姿态呢?好吧,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自我感觉严肃的听音乐,应该在一个灯光较暗的环境里,至少能让在场者感到舒适放松,那样才能专注于音乐本身并体会自身随着音乐而产生的感触。最好能保证音质,这是最基本的,不然再好的声音都出不来。
虽然现场让我很囧,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小乐趣的:
❤听《C小调帕萨卡利亚》的时候,教授给了张哥特风格的教堂照片,说巴赫被称为音乐建筑师,因为这一乐曲用的是层叠的形式,一层层堆砌出来的严密感。我不否认这理论的严谨性,但脑海里一直跳动着不停搬砖块砌墙的小型Q巴赫却让我忍不住了-v-,快忍不住了=v=,真的忍不住了=口=……噗,哈哈哈哈XDD
❤巴赫管弦乐组曲中一段管风琴,强烈的节奏和压迫感让我感觉异常熟悉。继而发现这和增田俊郎为《火影忍者》配乐的大蛇丸主题旋律很像,相似度80%,O(∩_∩)O~呵呵。
❤一直喜欢的苏打绿《相信》歌末多出来那一段流水般的钢琴声,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里面的C大调前奏曲~。
❤还有巴赫-古诺的《圣母颂》也让我惊叹了一把,“原来如此”的感觉很强烈。
❤听了布兰登堡协奏曲,觉得能让巴赫为他写这么棒的音乐,布兰登堡主真是个幸福的人。
音乐欣赏完毕,乐趣还未从我脸上散去的时候,天雷就开始轰轰轰了……“接下来请各位同学积极的发言吧,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老师提问”主持人小姐,你不知这句话开始了一场雷阵雨。
在此先对各位研究生表示歉意,我语言可能过激:
一位新闻专业的同学站起来了,他身后千千万新闻专业的同学也站起来啦!带着微笑,激动得声音颤抖。开口第一句我没听懂,第二句还是没听懂……接下来的2分钟之内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听懂他在说什么。于是他终于用我勉强能听得懂的汉语说“老师好,我是苗乡人,刚才用苗语向大家问好”【!!还我宝贵的2分钟!】该同学说话酷似外宾,口齿不清之外,幸亏有标准平翘舌不分的贵普话让我还能勉强相信他是贵州人。他哇啦哇啦说了半天,貌似从新闻角度剖析到了哲学方面,同时拍了他邻座中哲老师一个小马屁,从哲学方面延伸到心理方面后终于说到音乐了。他用从始至终发颤的声音问道:“老师,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电影,电影里面有一段很出名的音乐叫《寂寞星期天》。大家知不知道这首钢琴曲?寂寞星期天,寂寞星期天~【寂寞你妹!那是黑色星期天!】 真的很出名的哦~老师您听过么? 哎呀,没听过啊……真可惜!很好听的~ 网上说世界上的很多人听到这曲子都去自杀了!哎呀,太不珍惜生命了。老师啊,我觉得刚才听完巴赫的音乐,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音乐应该是很美好的啊,是吧,老师~ 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听到寂寞星期天就去自杀了呢?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么?”
老师沉默半晌……良久,抬头看着他:“同学,我没太懂你要问什么” 那位同学又哗啦哗啦颤抖着说了2分钟之久,最后老师总算明白了他是问,为何音乐会让人自杀。“……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听音乐会有怎样的想法那是心理学上的问题,和巴赫也没什么关系。对不起,我也不是全知的~”
【我心里面那个喧闹着的大叔安静了下来,和我一起冷眼看着那同学。真想告诉他:“你,不适合学新闻!”】
终于轮到了在场的研究生们提问,大家一个个争着抢着要发问……于是我就听到了如下问题:
@“老师,古典音乐那么多出名的人,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您为何要选巴赫来作为今天的演讲主题呢?”【我去~自己乘时光机回去讲座开始那会吧,不认真听讲的家伙最讨厌了】
@“老师,我是一个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的人,今天来到这里,这些音乐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真的,我的心一直在跳动!【……】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流行音乐,老师您能说一下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区别吗?”【大刀子在哪里?!天雷滚滚~竟然让这样的混进来了,您要是带着个脑子能问出这样的问题么?!】
@“老师,您自幼学习音乐,可以给我们个建议,该怎样去听音乐么?”【……】
@“老师啊,我今天也是第一次听古典音乐。感觉今天听的音乐都是在您的解说之后听的,这样我们是否会带上您解说的主观思想去听音乐,而听不到音乐的本来面貌?”【你是在批评老师给大家搞讲座是错误的??害你在听音乐时带上了老师的主观色彩??魂淡】
@“老师,刚才您说到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采用了交错的手法,那是怎样的一种手法啊?”“……我从来没说过他采用了交错的手法,同学你是不是听错了?”【我确定我也没听到】
@“老师,我以后也准备听听古典音乐,请问在哪可以找来听?”【大刀子再一次出山吧!若真有心,网络,音像店,淘宝,这么个充满音乐的世界,在这位研究生的面前都是浮云么??】
……心中冷风嗖嗖的感觉就是这样了吧
【研究生们~ 美学专业的研究生们~~~你们能不能争气一点?!作为美学的研究生竟然没听过古典音乐,没听过都不说了,毕竟这是个浮夸的世界。可是你们竟然都不带大脑来的么??大脑平时做什么了,那么些个简单的常识性的根本不用思考都能想出来的事情都还提起来问。让我这样的本科未毕业生情何以堪! 我要是老师,铁定认为今天白讲了,对牛弹琴一整晚。现在的学生综合素质竟然真有如此之差,之前一直不相信,现在我算是了解了。
一句话:高学历的人没文化真可怕……】
最后我忍不住站出来和老师浅聊了一下我最爱的《1812年序曲》、贝多芬第七、第九交响的渐进式展开方式和巴赫的不同,受益颇多~很感谢老师,让我这个半吊子知道了原来古典音乐的分期对音乐风格有这么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好的书,给人的感觉是透明的。我觉得好的音乐也是透明的,对巴赫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那也是一个透明的世界。古典,终究在中国影响太浅……
讲座结束,我还是忍不住拔腿逃离了这个地方。
哈木哈木
于2011.04.16
周三晚上,我兴奋不已、蹦跶着去参加期待已久的“巴赫音乐专题讲座”。在楼梯上听着路人笑谈巴赫有20个孩子,足球队也要不了那么多……心里激动的成分再上升一个点并开始担心巴赫要怎样记住二十个孩子的名字和长相呢?讲座在一间小小的活动室里,沙发、木椅、看起来还挺有氛围。因为限名额所以后到的没有座位只有站在门边了……过程到这里还很正常,嗯,是很正常。
讲座开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学院为让美学专业研究生欣赏到古典艺术的美而做的功课,看到他们人手一笔纸,严阵以待的样子,我的心当场就凉了八分之一截【之后会递增……且听我慢慢道来】。过了会突然看到我们中国哲学的老师进来了,他邻座男孩一幅惊喜万分的样子,立刻就哲学和美学与他攀谈了起来。我眼睛呈一直线的别过头,受不了这样的场景。
讲座是一个胖胖的很和蔼的女教授讲的,一开始她便提到巴赫在古典音乐中属于较为深的那一类,之所以选巴赫为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因为他的地位算得上是古典音乐的开端,不得不提。讲座正常进行,直到开始欣赏第一段音乐为止,正常的氛围便骑着它的吸尘器垫脚起飞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从墙挂式音箱里飘出……伴随着嘭嘭嘭、喀喀喀、咯咯咯、滋滋兹、咚咚咚的声音……还时不时出现一声能够洞穿耳膜的超长声加强杂音。为了我的耳膜,我只有适时的蒙上耳朵【内心尖叫着,这样的行为多不堪!多不堪!!】 老师加以介绍后,随后开始了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播放,此时我的耳膜再一次受到重创,管风琴本就是密不透风直上云霄式的繁杂浑厚声音,再加上音箱里的渐强的杂音……我想死的心都有了,心里拔凉拔凉的。可是,可是我必须坚持!因为喜欢!即使嘈杂也还是很喜欢啊!
幸好,经过在场人员的几次调试音响杂音没那么大了。我放松下心情听着熟悉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才发现,放松实际上没有好处。我是第一次在不是自己家或电脑面前的地方听【或者说欣赏】古典音乐,顿生出一阵不适感突然不知道眼睛该往哪放:盯着PPT,光太强;看着漂亮的顶灯发呆,太不尊重音乐了;那就看四周吧……我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下面是【不知该怎么形容的】听众众生百态图:
1.脑袋呈小鸡啄米状不停点头者。【节奏在一边你头点的节拍在另一边……这样悠然投入是为了什么?!
2.闭目凝神状。【不评价,我也会这样,眼睛实在找不到地方放或者为了隔绝这个诡异的环境
3.闭目凝神一手扶额低头状。【……思考者,鉴定完毕
4.手指或脚尖不停打节拍的【要怎样才能让大家知道巴赫不是流行音乐呢?不是不是不是的啊……
5.坐在沙发沿上,激情张开两手如指挥家挥舞的【激情你妹啊,要杀·人还是怎样~ 请注意场合,观众表示压力很大啊 很大啊…大啊…啊……
6.昏昏欲睡者【深表同情
7.随着不同类型音乐面部表情发生变化但看起来很幸福者【╮(╯▽╰)╭白痴的我,不解释
8.无表现者【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观察到以上现象,我这才开始注意到一个问题:听古典音乐时该做出怎样的姿态呢?好吧,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自我感觉严肃的听音乐,应该在一个灯光较暗的环境里,至少能让在场者感到舒适放松,那样才能专注于音乐本身并体会自身随着音乐而产生的感触。最好能保证音质,这是最基本的,不然再好的声音都出不来。
虽然现场让我很囧,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小乐趣的:
❤听《C小调帕萨卡利亚》的时候,教授给了张哥特风格的教堂照片,说巴赫被称为音乐建筑师,因为这一乐曲用的是层叠的形式,一层层堆砌出来的严密感。我不否认这理论的严谨性,但脑海里一直跳动着不停搬砖块砌墙的小型Q巴赫却让我忍不住了-v-,快忍不住了=v=,真的忍不住了=口=……噗,哈哈哈哈XDD
❤巴赫管弦乐组曲中一段管风琴,强烈的节奏和压迫感让我感觉异常熟悉。继而发现这和增田俊郎为《火影忍者》配乐的大蛇丸主题旋律很像,相似度80%,O(∩_∩)O~呵呵。
❤一直喜欢的苏打绿《相信》歌末多出来那一段流水般的钢琴声,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里面的C大调前奏曲~。
❤还有巴赫-古诺的《圣母颂》也让我惊叹了一把,“原来如此”的感觉很强烈。
❤听了布兰登堡协奏曲,觉得能让巴赫为他写这么棒的音乐,布兰登堡主真是个幸福的人。
音乐欣赏完毕,乐趣还未从我脸上散去的时候,天雷就开始轰轰轰了……“接下来请各位同学积极的发言吧,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老师提问”主持人小姐,你不知这句话开始了一场雷阵雨。
在此先对各位研究生表示歉意,我语言可能过激:
一位新闻专业的同学站起来了,他身后千千万新闻专业的同学也站起来啦!带着微笑,激动得声音颤抖。开口第一句我没听懂,第二句还是没听懂……接下来的2分钟之内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听懂他在说什么。于是他终于用我勉强能听得懂的汉语说“老师好,我是苗乡人,刚才用苗语向大家问好”【!!还我宝贵的2分钟!】该同学说话酷似外宾,口齿不清之外,幸亏有标准平翘舌不分的贵普话让我还能勉强相信他是贵州人。他哇啦哇啦说了半天,貌似从新闻角度剖析到了哲学方面,同时拍了他邻座中哲老师一个小马屁,从哲学方面延伸到心理方面后终于说到音乐了。他用从始至终发颤的声音问道:“老师,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电影,电影里面有一段很出名的音乐叫《寂寞星期天》。大家知不知道这首钢琴曲?寂寞星期天,寂寞星期天~【寂寞你妹!那是黑色星期天!】 真的很出名的哦~老师您听过么? 哎呀,没听过啊……真可惜!很好听的~ 网上说世界上的很多人听到这曲子都去自杀了!哎呀,太不珍惜生命了。老师啊,我觉得刚才听完巴赫的音乐,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音乐应该是很美好的啊,是吧,老师~ 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听到寂寞星期天就去自杀了呢?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么?”
老师沉默半晌……良久,抬头看着他:“同学,我没太懂你要问什么” 那位同学又哗啦哗啦颤抖着说了2分钟之久,最后老师总算明白了他是问,为何音乐会让人自杀。“……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听音乐会有怎样的想法那是心理学上的问题,和巴赫也没什么关系。对不起,我也不是全知的~”
【我心里面那个喧闹着的大叔安静了下来,和我一起冷眼看着那同学。真想告诉他:“你,不适合学新闻!”】
终于轮到了在场的研究生们提问,大家一个个争着抢着要发问……于是我就听到了如下问题:
@“老师,古典音乐那么多出名的人,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您为何要选巴赫来作为今天的演讲主题呢?”【我去~自己乘时光机回去讲座开始那会吧,不认真听讲的家伙最讨厌了】
@“老师,我是一个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的人,今天来到这里,这些音乐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真的,我的心一直在跳动!【……】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流行音乐,老师您能说一下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区别吗?”【大刀子在哪里?!天雷滚滚~竟然让这样的混进来了,您要是带着个脑子能问出这样的问题么?!】
@“老师,您自幼学习音乐,可以给我们个建议,该怎样去听音乐么?”【……】
@“老师啊,我今天也是第一次听古典音乐。感觉今天听的音乐都是在您的解说之后听的,这样我们是否会带上您解说的主观思想去听音乐,而听不到音乐的本来面貌?”【你是在批评老师给大家搞讲座是错误的??害你在听音乐时带上了老师的主观色彩??魂淡】
@“老师,刚才您说到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采用了交错的手法,那是怎样的一种手法啊?”“……我从来没说过他采用了交错的手法,同学你是不是听错了?”【我确定我也没听到】
@“老师,我以后也准备听听古典音乐,请问在哪可以找来听?”【大刀子再一次出山吧!若真有心,网络,音像店,淘宝,这么个充满音乐的世界,在这位研究生的面前都是浮云么??】
……心中冷风嗖嗖的感觉就是这样了吧
【研究生们~ 美学专业的研究生们~~~你们能不能争气一点?!作为美学的研究生竟然没听过古典音乐,没听过都不说了,毕竟这是个浮夸的世界。可是你们竟然都不带大脑来的么??大脑平时做什么了,那么些个简单的常识性的根本不用思考都能想出来的事情都还提起来问。让我这样的本科未毕业生情何以堪! 我要是老师,铁定认为今天白讲了,对牛弹琴一整晚。现在的学生综合素质竟然真有如此之差,之前一直不相信,现在我算是了解了。
一句话:高学历的人没文化真可怕……】
最后我忍不住站出来和老师浅聊了一下我最爱的《1812年序曲》、贝多芬第七、第九交响的渐进式展开方式和巴赫的不同,受益颇多~很感谢老师,让我这个半吊子知道了原来古典音乐的分期对音乐风格有这么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好的书,给人的感觉是透明的。我觉得好的音乐也是透明的,对巴赫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那也是一个透明的世界。古典,终究在中国影响太浅……
讲座结束,我还是忍不住拔腿逃离了这个地方。
哈木哈木
于2011.04.16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