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
英国乐评人莱布雷希特向来不怕得罪人,他曾在专栏上写过“Getting Rattled”,巧妙地利用了柏林爱乐指挥拉托爵士名字的原义,一语双关,讽刺拉托如何喋喋不休、令人恼火。他还对美女小提琴家穆特极为不满,时不时称她“裸着肩膀、曲线诱人”,以此获得高额出场费,而现场表演与录唱片无甚差别,甚至高傲地从来不屑于加演哪怕一支曲,于是莱布雷希特振臂高呼:我们应该封杀这个小提琴手!
去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全世界的乐团、唱片公司都开始为这纪念这个天才人物忙个不停,莱布雷希特也没闲着,不失时机地在莫扎特生日前夕丢出一枚重磅炸弹:《太多的莫扎特让人恶心》!
在文中,他这样写道:“一项分子试验证明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能够刺激小白鼠的大脑变得活跃。对于这样的‘证据’,谁会去争辩呢?毕竟,科学证明了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艺术对我们有好处,而早夭的莫扎特天真无邪,恰好代表了一种人类堕落前的理想美,没有受到工业社会的污染,没有失去信仰。多好听啊!如果是真的就好了。
……事实上,他从小就被教育如何用音乐去讨好富人权贵。这孩子五岁时就能跳到王后的膝上,为那些残酷的君王们演奏抚慰心灵的音乐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音乐比大部分人要好,就热衷于羞辱宫廷中的其他对手。……他婚姻不稳定,也没有能力管理从维也纳的富人们那儿赚来的钱,这加速了他的早逝,导致了叫花子般的葬礼。……
衡量一位作曲家的重要性关键是看他改造艺术形式的程度。我敢说,莫扎特可没有让音乐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不像巴赫和亨德尔,继承了即将湮灭的音乐遗产,并赋予其活力;不像海顿,创造了奏鸣曲形式,没有这种形式,音乐就不可能达到古典的维度。莫扎特只是在空隙间填满和谐动听的和弦,用以取悦那些骄奢的听众。他带来的是有闲音乐,也就是酒吧助兴音乐的滥觞。
一些学者声称莫扎特有革命倾向,简直是一派胡言……他缺乏那种把贝多芬推入孤独境地的正义之气,他根本没有任何冲动要改变世界。他写的是奴才的音乐,只要能让自己锦衣玉食就满足了。
……莫扎特的纪念大潮是纳粹在1941年发起的,战后从废墟中崛起的DG公司为了打败英国品牌EMI和DECCA而录制莫扎特歌剧,为那热潮添了一把旺火。
……别指望大众媒体能够做到什么质量控制。BBC和那些独立频道早已准备好了包装精美的纪录片,重复着那些熟悉的陈词滥调,今年,任何对莫扎特的批评都将被拒之门外。今年是简单头脑的狂欢年,也是一位真正有勇气、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诞辰一百周年,可惜他被挤到了边缘,少有人想起为他庆祝。
莫扎特是对音乐进步的威胁,他在自己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对于我们简直就毫无意义。除了肤浅的美和确定的结构,莫扎特对21世纪的心智无所贡献。让他安息吧。别理会那些商业炒作。我们应该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听有意义的音乐。”
此文一出,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甚至以《太多莱布雷希特让人恶心》为题撰文,声称莱布雷希特一贯善于说反话吸引眼球,他跟莫扎特相比,无论在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莫扎特的拥趸更是捉住莱布雷希特的小毛病,逐条批判:谁说莫扎特只写和谐的音乐?他为海顿写过一首《不和谐四重奏》;谁说莫扎特的音乐只为取悦贵人?他的音乐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太复杂也太不和谐了,听众们想要更简单的音乐,莫扎特当然可以这样做,可是他拒绝了;他甚至逃脱了宫廷音乐家的牢笼,成为一个自由作曲家;谁说莫扎特没有创造过新的音乐形式?他创造了钢琴五重奏,他曾经把各种各样的乐器组合在一起;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可能永远写不出像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那么美丽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作家、诗人、音乐学者都认为莫扎特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这名单中包括克尔凯郭尔、司汤达、罗素、萧伯纳等等;他的葬礼也不是“叫花子般的”,一切从简是当时奥地利的习惯……
莱布雷希特写古典乐评几十年,对音乐史的研究更可谓皓首穷经,竭泽而渔。他当然知道那些反驳者们所举的例证,而何以这次要发惊人之语,冒天下之大不韪触怒千百万莫扎特迷?
一个月后,莱布雷希特针对一位英国足球富翁投资将《魔笛》拍成电影一事再度发文,立场未变,语气缓和了许多。而在文章结尾处,他终于道出了曲衷。
“尽管克尔凯郭尔说过《唐·乔万尼》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尽管大导演约瑟夫·罗西将莫扎特的歌剧拍成了颇有深度的电影,这并不能证明莫扎特与现代性有什么关系。
……莫扎特留下了626部作品,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杰作呢?41部交响曲里不超过六部吧?《朱庇特》和它之前的几部大概可以算得上。今年夏天萨尔茨堡将上演的22部歌剧里,也就只有达彭特编剧的三部——《费加罗》、《唐·乔万尼》、《女人心》,外加《魔笛》算得上杰作吧。再加上单簧管协奏曲与五重奏、长笛协奏曲和弦乐小夜曲,这也就差不多是莫扎特所有值得一听的作品了。相比之下,海顿104部交响曲里有40部长演不衰,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全部是精品。
前任爱丁堡音乐节的老板彼得·迪亚芒有一次告诉我,1930年代早期施纳贝尔演出了少有人注意的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后,托斯卡尼尼便询问迪亚芒:‘这东西值得反复演出吗?’当时的音乐家熟悉的莫扎特作品不超过20部。
无限地将莫扎特夸大成不朽的天才,是市场的产物。奥地利为了在接掌欧盟的任期内有些建树,今年在莫扎特项目上投入了1亿欧元,准备吸引30万名额外的游客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跨国音乐产业也为莫扎特忙得不亦乐乎,1/4的古典CD上会有他的名字,唱片公司甚至为婴儿灌录莫扎特唱片。我们看到莫扎特像麦当劳一样重生了,无处不在。
听莫扎特的传统方式是选择他的天才作品,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将他的全部作品堆在你面前。的确,没有一位作曲家写过《女人心》中那样完美的六重唱,也没有什么比《哈夫纳小夜曲》更能令听众微笑、或者《费加罗的婚礼》那样叫人忍俊不禁。这些才是莫扎特的宝藏。
但是市场调查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只是空洞无聊地选择听莫扎特,沉浸在音乐按摩浴中。他们喜欢莫扎特是源于一种逃避现实的冲动,而莫扎特年正是为否定现实而造——听众将沉浸在虚幻的音乐迪斯尼乐园中。”
至此,莱布雷希特的用心方才显露,他不是不欣赏莫扎特的价值,之所以先前语出惊人恶攻莫扎特,只不过想引人警醒:听众们要有自己的好恶判断,莫要被吞钱的市场卷了进去。
去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全世界的乐团、唱片公司都开始为这纪念这个天才人物忙个不停,莱布雷希特也没闲着,不失时机地在莫扎特生日前夕丢出一枚重磅炸弹:《太多的莫扎特让人恶心》!
在文中,他这样写道:“一项分子试验证明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能够刺激小白鼠的大脑变得活跃。对于这样的‘证据’,谁会去争辩呢?毕竟,科学证明了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艺术对我们有好处,而早夭的莫扎特天真无邪,恰好代表了一种人类堕落前的理想美,没有受到工业社会的污染,没有失去信仰。多好听啊!如果是真的就好了。
……事实上,他从小就被教育如何用音乐去讨好富人权贵。这孩子五岁时就能跳到王后的膝上,为那些残酷的君王们演奏抚慰心灵的音乐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音乐比大部分人要好,就热衷于羞辱宫廷中的其他对手。……他婚姻不稳定,也没有能力管理从维也纳的富人们那儿赚来的钱,这加速了他的早逝,导致了叫花子般的葬礼。……
衡量一位作曲家的重要性关键是看他改造艺术形式的程度。我敢说,莫扎特可没有让音乐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不像巴赫和亨德尔,继承了即将湮灭的音乐遗产,并赋予其活力;不像海顿,创造了奏鸣曲形式,没有这种形式,音乐就不可能达到古典的维度。莫扎特只是在空隙间填满和谐动听的和弦,用以取悦那些骄奢的听众。他带来的是有闲音乐,也就是酒吧助兴音乐的滥觞。
一些学者声称莫扎特有革命倾向,简直是一派胡言……他缺乏那种把贝多芬推入孤独境地的正义之气,他根本没有任何冲动要改变世界。他写的是奴才的音乐,只要能让自己锦衣玉食就满足了。
……莫扎特的纪念大潮是纳粹在1941年发起的,战后从废墟中崛起的DG公司为了打败英国品牌EMI和DECCA而录制莫扎特歌剧,为那热潮添了一把旺火。
……别指望大众媒体能够做到什么质量控制。BBC和那些独立频道早已准备好了包装精美的纪录片,重复着那些熟悉的陈词滥调,今年,任何对莫扎特的批评都将被拒之门外。今年是简单头脑的狂欢年,也是一位真正有勇气、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诞辰一百周年,可惜他被挤到了边缘,少有人想起为他庆祝。
莫扎特是对音乐进步的威胁,他在自己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对于我们简直就毫无意义。除了肤浅的美和确定的结构,莫扎特对21世纪的心智无所贡献。让他安息吧。别理会那些商业炒作。我们应该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听有意义的音乐。”
此文一出,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甚至以《太多莱布雷希特让人恶心》为题撰文,声称莱布雷希特一贯善于说反话吸引眼球,他跟莫扎特相比,无论在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莫扎特的拥趸更是捉住莱布雷希特的小毛病,逐条批判:谁说莫扎特只写和谐的音乐?他为海顿写过一首《不和谐四重奏》;谁说莫扎特的音乐只为取悦贵人?他的音乐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太复杂也太不和谐了,听众们想要更简单的音乐,莫扎特当然可以这样做,可是他拒绝了;他甚至逃脱了宫廷音乐家的牢笼,成为一个自由作曲家;谁说莫扎特没有创造过新的音乐形式?他创造了钢琴五重奏,他曾经把各种各样的乐器组合在一起;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可能永远写不出像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那么美丽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作家、诗人、音乐学者都认为莫扎特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这名单中包括克尔凯郭尔、司汤达、罗素、萧伯纳等等;他的葬礼也不是“叫花子般的”,一切从简是当时奥地利的习惯……
莱布雷希特写古典乐评几十年,对音乐史的研究更可谓皓首穷经,竭泽而渔。他当然知道那些反驳者们所举的例证,而何以这次要发惊人之语,冒天下之大不韪触怒千百万莫扎特迷?
一个月后,莱布雷希特针对一位英国足球富翁投资将《魔笛》拍成电影一事再度发文,立场未变,语气缓和了许多。而在文章结尾处,他终于道出了曲衷。
“尽管克尔凯郭尔说过《唐·乔万尼》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尽管大导演约瑟夫·罗西将莫扎特的歌剧拍成了颇有深度的电影,这并不能证明莫扎特与现代性有什么关系。
……莫扎特留下了626部作品,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杰作呢?41部交响曲里不超过六部吧?《朱庇特》和它之前的几部大概可以算得上。今年夏天萨尔茨堡将上演的22部歌剧里,也就只有达彭特编剧的三部——《费加罗》、《唐·乔万尼》、《女人心》,外加《魔笛》算得上杰作吧。再加上单簧管协奏曲与五重奏、长笛协奏曲和弦乐小夜曲,这也就差不多是莫扎特所有值得一听的作品了。相比之下,海顿104部交响曲里有40部长演不衰,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全部是精品。
前任爱丁堡音乐节的老板彼得·迪亚芒有一次告诉我,1930年代早期施纳贝尔演出了少有人注意的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后,托斯卡尼尼便询问迪亚芒:‘这东西值得反复演出吗?’当时的音乐家熟悉的莫扎特作品不超过20部。
无限地将莫扎特夸大成不朽的天才,是市场的产物。奥地利为了在接掌欧盟的任期内有些建树,今年在莫扎特项目上投入了1亿欧元,准备吸引30万名额外的游客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跨国音乐产业也为莫扎特忙得不亦乐乎,1/4的古典CD上会有他的名字,唱片公司甚至为婴儿灌录莫扎特唱片。我们看到莫扎特像麦当劳一样重生了,无处不在。
听莫扎特的传统方式是选择他的天才作品,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将他的全部作品堆在你面前。的确,没有一位作曲家写过《女人心》中那样完美的六重唱,也没有什么比《哈夫纳小夜曲》更能令听众微笑、或者《费加罗的婚礼》那样叫人忍俊不禁。这些才是莫扎特的宝藏。
但是市场调查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只是空洞无聊地选择听莫扎特,沉浸在音乐按摩浴中。他们喜欢莫扎特是源于一种逃避现实的冲动,而莫扎特年正是为否定现实而造——听众将沉浸在虚幻的音乐迪斯尼乐园中。”
至此,莱布雷希特的用心方才显露,他不是不欣赏莫扎特的价值,之所以先前语出惊人恶攻莫扎特,只不过想引人警醒:听众们要有自己的好恶判断,莫要被吞钱的市场卷了进去。
-
Angya Ennu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7 00:34:27
-
七丸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2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