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半日
愚人节的雨夹雪之后,终于迎来周末的温暖晴春。周日临时起意,在网上找到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地址放进GPS里边,快中午才出发,居然一点钟不到就顺利到达。到了才知道,博物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票价自定”的日子,再加上乍暖天气,所以游者甚众。
馆中正举办意大利时装设计大师卡普奇Capucci的作品展,女儿有兴趣,就先看这个展览。这是卡普奇作品在美国的首次大展,展品涵括他从五十年代初到本世纪作品一共80件,其中有不少让人惊艳的杰作。卡普奇20岁在罗马创办自己的时装设计室,很快声名鹊起。他把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灵感,在他视为纯艺术的时装上展现。春天的玫瑰花蕾,水中散开的涟漪,火焰,烟雾,秋天多彩繁茂的枝叶,这些主题有的妖娆,有的静美,与用料的质感色泽结合得完美无瑕,让人过目难忘,女儿赞叹那是意大利人对自然和华美时尚天生了悟的禀赋。70年代印度之旅以后,他尝试把各种不同的材料,如竹丝,稻草,卵石,金属等运用到服装上,那一阶段的设计明显带有沉静冥想的气息,朴素的色彩,柔软的质料,简洁的线条,无不透露出来自悠远年代的气韵。80年代以后设计风格更多变,他模仿建筑造型,追求作品的雕塑感,先把丝绸处理成细密的皱褶,再塑形翻转,极尽繁复。九十年代的很多作品有个有趣的特征-----那些裙子随着时尚变短了,及膝的长度配上光滑的面料,简明的剪裁,依旧有雕塑感,但是明快活泼,惹人喜爱。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想想觉得挺有意思,好像经过半生的不断更新和积淀,最后又回归简洁清爽,造型虽然抽象但平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俏皮,好像写了很多长歌的诗人又回过头来唱起短句。
从电影短片中看到卡普奇年轻时代的镜头时,好半天不能确认那就是他。那个瞧上去敏感又腼腆,在模特背后忙不停的年轻人,怎么看都像是个大师身边的小学徒。这个外表清秀柔弱好像还有点矮小的年轻人,以他的天才和勤奋,带动一代意大利设计师,打破法国人在时装界的垄断,引领了意大利时尚的崛起。而回顾他的作品,个人觉得比较黯淡的时期就是60年代在巴黎的日子。那个时期的作品流露出之前之后都没有过的平凡萎靡之气,想来也是那时所处的环境使然。
看完卡普奇的时装展,用两个多小时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展厅里,其中不期然遇到赛尚的“圣维克多山”,当时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真的吗?是真的?并列的两幅从同一个角度在同一个季节描画的圣山乡野,一个色彩明朗,一个稍微黯然。细细地看那幅明朗的画作,那些由蓝,灰,黄,橘,绿,赭诸色染出的天空,山峰,谷地,村庄,树丛,满目的明净,清澈,美得让人屏息。当年那个留着大胡子,在背篓里放着画夹和家当,每天在山野里不断寻觅,画个不停的人,他有没有想到过,那些他长久凝视的美丽山谷,会经由他的画笔涂抹而散发永恒青蔚的幽光,而这样的光亮会投射到人们心底,充满遐思的地方。。。那个厅里还有塞尚不少精品,包括展厅尽头一幅带着神秘气息的“大浴女”。能看到这些作品,觉得真是满足。
再穿过长长的展厅,寻找那个移自法国的小修道院庭院。在到达修道院之前,先穿过一片中世纪教堂。一迈进灰色的拱门洞,马上就感到压抑。甚至鼻腔里都有老教堂里古石腐木和烛火的气味。匆匆穿过,进到小修道院的方庭里。那个小庭院是根据法国西南一个小修道院的结构仿造的,中间有一个古朴的石喷泉,小小的泉水汩汩流淌,更显出庭院的宁静。读了介绍,方知这个喷泉是真正的古董,来自于法国另一处更有名的修道院。而那个修道院被整体移来复原后,正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位于曼哈顿北端的Fort Tryon 公园中的修道院与花园。挺有趣,那边是完整的建筑,这边只分享一座泉。但这边的喷泉造型反映了那边修道院的整体布局,像是个小模型,而且因为水的流动而带着鲜活的灵气。以后如果有机会坐到那个真正修道院的石廊下时,不知是否还能记起这个小院里泉水汩动的细微声音?这声音里是不是有隐隐的呼唤?
从小修道院过去,转到亚洲艺术区,会经过一个印度小神庙。神庙的材料是上世纪初,从印度南部拆毁的神庙里移来的旧梁柱。低矮而密密的花岗岩石柱上雕满各种图案,幽静神秘。小间里暗暗的,好像又闻到一股印度香的淡淡馨香。因为对所有的展品都抱有敬意,又忍不住想要摸一摸,最后,临离开时,我把脸颊轻轻地在那麻灰色的石柱上贴一下,碰触到石头的清凉时,好像也感应到一点南亚季风区雨林中宁静莲花的古老沉静。
然后是一间移自紫禁城边一处明代府邸的前厅,厅堂很气派,粗大的横梁,裸露的檩条,一下让我记起童年时进到旧房舍的感觉。指点给女儿看,告诉她妈妈小时候见过很多这样的旧屋顶,这样的屋子冬暖夏凉,还有这些白棉纸木窗棂的老门板,小时候去开封姥姥家逛街时,很多店铺都还沿用和这一模一样的木板门窗。。。这座厅堂上的彩漆虽然经过精细的修补,颜色还是已经变得很淡。不过在我眼里,这样的感觉反倒更好。红绿颜色暗淡后,没有了那种素不喜欢的富贵相,只留下高屋大檩的清逸,比之前经过的黑乎乎的教堂还有之后进到的低矮的日本庭院,都开敞轩亮,让人一吐郁闷之气。
五点钟闭馆。随着人流出来,沿步道走下小丘,到后面的河边雕塑花园。绿地上不少早樱蓓蕾已经很饱满,大概过上一两天就会绽放。几丛迎春在山坡的古老岩石间喷射着金泉,远处葡萄风信子的花带给绿篱镶上蓝紫的边儿。那里的知更鸟一点也不怕人,三三两两在路边的草地上东张西望,可以走到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看它们漂亮的橘红色胸脯。小女儿看到两只知更鸟在路边小水坑里扑着翅膀洗澡,高兴得叫我快看。我们虽然还穿厚外套,但小鸟已经开始洗冷水澡了,它们不冷,它们在享受温暖的春天。
此行没有拍照,所有照片都采自网上。
馆中正举办意大利时装设计大师卡普奇Capucci的作品展,女儿有兴趣,就先看这个展览。这是卡普奇作品在美国的首次大展,展品涵括他从五十年代初到本世纪作品一共80件,其中有不少让人惊艳的杰作。卡普奇20岁在罗马创办自己的时装设计室,很快声名鹊起。他把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灵感,在他视为纯艺术的时装上展现。春天的玫瑰花蕾,水中散开的涟漪,火焰,烟雾,秋天多彩繁茂的枝叶,这些主题有的妖娆,有的静美,与用料的质感色泽结合得完美无瑕,让人过目难忘,女儿赞叹那是意大利人对自然和华美时尚天生了悟的禀赋。70年代印度之旅以后,他尝试把各种不同的材料,如竹丝,稻草,卵石,金属等运用到服装上,那一阶段的设计明显带有沉静冥想的气息,朴素的色彩,柔软的质料,简洁的线条,无不透露出来自悠远年代的气韵。80年代以后设计风格更多变,他模仿建筑造型,追求作品的雕塑感,先把丝绸处理成细密的皱褶,再塑形翻转,极尽繁复。九十年代的很多作品有个有趣的特征-----那些裙子随着时尚变短了,及膝的长度配上光滑的面料,简明的剪裁,依旧有雕塑感,但是明快活泼,惹人喜爱。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想想觉得挺有意思,好像经过半生的不断更新和积淀,最后又回归简洁清爽,造型虽然抽象但平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俏皮,好像写了很多长歌的诗人又回过头来唱起短句。
![]() |
玫瑰蕾 |
![]() |
九层漪 |
![]() |
从电影短片中看到卡普奇年轻时代的镜头时,好半天不能确认那就是他。那个瞧上去敏感又腼腆,在模特背后忙不停的年轻人,怎么看都像是个大师身边的小学徒。这个外表清秀柔弱好像还有点矮小的年轻人,以他的天才和勤奋,带动一代意大利设计师,打破法国人在时装界的垄断,引领了意大利时尚的崛起。而回顾他的作品,个人觉得比较黯淡的时期就是60年代在巴黎的日子。那个时期的作品流露出之前之后都没有过的平凡萎靡之气,想来也是那时所处的环境使然。
看完卡普奇的时装展,用两个多小时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展厅里,其中不期然遇到赛尚的“圣维克多山”,当时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真的吗?是真的?并列的两幅从同一个角度在同一个季节描画的圣山乡野,一个色彩明朗,一个稍微黯然。细细地看那幅明朗的画作,那些由蓝,灰,黄,橘,绿,赭诸色染出的天空,山峰,谷地,村庄,树丛,满目的明净,清澈,美得让人屏息。当年那个留着大胡子,在背篓里放着画夹和家当,每天在山野里不断寻觅,画个不停的人,他有没有想到过,那些他长久凝视的美丽山谷,会经由他的画笔涂抹而散发永恒青蔚的幽光,而这样的光亮会投射到人们心底,充满遐思的地方。。。那个厅里还有塞尚不少精品,包括展厅尽头一幅带着神秘气息的“大浴女”。能看到这些作品,觉得真是满足。
![]() |
再穿过长长的展厅,寻找那个移自法国的小修道院庭院。在到达修道院之前,先穿过一片中世纪教堂。一迈进灰色的拱门洞,马上就感到压抑。甚至鼻腔里都有老教堂里古石腐木和烛火的气味。匆匆穿过,进到小修道院的方庭里。那个小庭院是根据法国西南一个小修道院的结构仿造的,中间有一个古朴的石喷泉,小小的泉水汩汩流淌,更显出庭院的宁静。读了介绍,方知这个喷泉是真正的古董,来自于法国另一处更有名的修道院。而那个修道院被整体移来复原后,正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位于曼哈顿北端的Fort Tryon 公园中的修道院与花园。挺有趣,那边是完整的建筑,这边只分享一座泉。但这边的喷泉造型反映了那边修道院的整体布局,像是个小模型,而且因为水的流动而带着鲜活的灵气。以后如果有机会坐到那个真正修道院的石廊下时,不知是否还能记起这个小院里泉水汩动的细微声音?这声音里是不是有隐隐的呼唤?
![]() |
修道院中庭 |
从小修道院过去,转到亚洲艺术区,会经过一个印度小神庙。神庙的材料是上世纪初,从印度南部拆毁的神庙里移来的旧梁柱。低矮而密密的花岗岩石柱上雕满各种图案,幽静神秘。小间里暗暗的,好像又闻到一股印度香的淡淡馨香。因为对所有的展品都抱有敬意,又忍不住想要摸一摸,最后,临离开时,我把脸颊轻轻地在那麻灰色的石柱上贴一下,碰触到石头的清凉时,好像也感应到一点南亚季风区雨林中宁静莲花的古老沉静。
![]() |
印度神庙 |
然后是一间移自紫禁城边一处明代府邸的前厅,厅堂很气派,粗大的横梁,裸露的檩条,一下让我记起童年时进到旧房舍的感觉。指点给女儿看,告诉她妈妈小时候见过很多这样的旧屋顶,这样的屋子冬暖夏凉,还有这些白棉纸木窗棂的老门板,小时候去开封姥姥家逛街时,很多店铺都还沿用和这一模一样的木板门窗。。。这座厅堂上的彩漆虽然经过精细的修补,颜色还是已经变得很淡。不过在我眼里,这样的感觉反倒更好。红绿颜色暗淡后,没有了那种素不喜欢的富贵相,只留下高屋大檩的清逸,比之前经过的黑乎乎的教堂还有之后进到的低矮的日本庭院,都开敞轩亮,让人一吐郁闷之气。
![]() |
明式府邸前厅 |
五点钟闭馆。随着人流出来,沿步道走下小丘,到后面的河边雕塑花园。绿地上不少早樱蓓蕾已经很饱满,大概过上一两天就会绽放。几丛迎春在山坡的古老岩石间喷射着金泉,远处葡萄风信子的花带给绿篱镶上蓝紫的边儿。那里的知更鸟一点也不怕人,三三两两在路边的草地上东张西望,可以走到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看它们漂亮的橘红色胸脯。小女儿看到两只知更鸟在路边小水坑里扑着翅膀洗澡,高兴得叫我快看。我们虽然还穿厚外套,但小鸟已经开始洗冷水澡了,它们不冷,它们在享受温暖的春天。
![]() |
正门的72级台阶引领到城中的一个制高点 |
![]() |
博物馆西门远望 河边的小建筑是1920年代关闭的water works汲水处的旧址 |
此行没有拍照,所有照片都采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