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三)
上周跟一群人去了趟上海的棚户区。老实说,之前一直以为北京大栅栏的十八弯胡同已经是人口密集的极限了,那片区域的复杂程度,以至于当年我和朋友在那里旅馆住宿的时候,一定要等我带路才能找到旅馆大门儿……但是上海的这片棚户区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我进去之后有种错觉,好像自己变成了一只潜入蚁巢的蚂蚁,在密如蛛网的巷子和各种通道里晕头转向。同行的“康师傅”问我:“你愿意居住在这种地方吗?”我一下子很难回答。因为套我老家人的话说:“就是刨个坑来住,也比住这种地方强”。但是貌似现在就连我们那里,现在要想自由的刨个坑也是很难的了。别的不说,就连自己打水井,自来水公司也要过来收取“年费”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为饮,耕田为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已经是基本一去不复返了。
“康老师”还问我:“那你们那里住的是什么样的?”我回答:”在这里顺着巷子望过去,目力所及,都是一家人家的宅院。“也许我的表述有点模糊。但是的确在平原地区的人家居住的是非常敞亮的,在农村,甚至有人家的院子动辄占地半亩————大院子里养鸡养鸭养狗,种菜种果树种香椿;除了粮食,关起门来就能吃穿不愁。不过现在,估计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越来越少了,成规模的蔬菜生产和饲养业的标准化已经使得自给自足的经济越来越难维持了。别的不说,养鸡鸭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养出来还不够饲料钱,又脏,到处乱跑……我老舅自个在院子里养了些斗鸡,舍不得扔掉,方圆几十里没有这么好的斗鸡了,慢慢的都绝种了,一亩地见的玉米,也就够它们呢糟践半年。于是一年又一年,院子里的鸡舍和菜园就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停满了电动车和拖拉机。扯远了,接着说盖房子的事儿吧。
第三部分 施工(1)
买好砖头,淋好石灰,就可以开始施工了。
工人一般就来自四郊的乡村,农忙的时候是不会出来做泥瓦匠的。所以一般盖房子都集中在两个时节:夏令和冬令。夏令就是忙完麦收,秋庄稼已经种下。四乡里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农活,精壮的劳力就出来赚点零钱。冬令就是秋收过后,冬小麦播种完了之后,农民趁冬闲出来抓摸几个子儿好过个肥年。不过总的来说,这两个季节天气都不好,做工都是很辛苦的事情。我家几次盖房子都选在夏天,主要因为暑假时间长,父母空闲,我也能端茶送水的打个小杂。
最早的时候,盖房子是不需要支付工人工钱的。东家只要管饭就行,但是饭食要好,因为毕竟是下力气的活。一般来讲,这种时候,工人和东家都有不远不近的亲戚关系,或者都是本家。这让这种工作有种互助的意思在里面,而且出来干活,还能给家里省下一天的口粮,基于当时事事还需要粮票购买粮食的状况,其实还是非常实惠的。比如我老爸第一次盖房,工地上的工人从我的爷爷辈到我的侄子辈一应俱全。搞得我端茶送水的时候异常为难,总是担心一不小心乱了辈分。
第一步,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平原地方,地壳稳定,但是土层太厚,如果地基不好,地下水会缓慢的腐蚀上来,在墙面上生成盐碱。天长日久,墙面上就会跟画地图一样遍布水渍盐碱,砖头也风化的异常厉害,甚至可能整块剥落。所以,地基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牢固基础和防止沉降。还要隔绝水汽,避免盐碱。
一般来说,清理好基地之后,就要先沿着规划好的墙基,往下挖一条深一米到70厘米,宽半米的沟,然后一层一层的往里填三合土,每填一层,就打夯一遍,直到逐步把这条沟填平。这里不由得提到”打夯机“这样一个好玩儿的东西。这样一个东西现在工地上已经基本上绝了种,毕竟筑路有了压路机,大楼也基本上是混凝土地基,它已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不过在当年,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或缺,三合土的地基全靠它压实。最早最原始的打夯机就是段木头,水桶粗,木质坚实,大概半人多高,钉了几个枝杈把手,一般是4到六个人抬着,喊着号子一起往地上砸,很有种”版筑“的古风。这种木质的夯以柏木最佳,因为松木容易开裂,桐木太轻,杨木也可以凑合。唯有柏树实沉致密,用起来最好,不过柏树长的慢,长到水桶粗不知道要多少年,比较难找就是了。应急的办法还可以用槐树和榆树,也有不甚讲究的人家用杨树:打完夯,木匠就把夯给解成板子,拼拼凑凑就是扇木门,真是一点也不浪费。
后来科技进步,有能人用金属造了个玩意儿,以柴油为动力,自己一个劲儿的在原地做蹦起下落的动作,用自重把土压实,不过要有两个人把着,掌握方向,防止这东西暴走。说实话,这东西一点也不环保安全,噪音极大,还一个劲儿的喷黑烟。两个把式掌控着它,还要顺着它的势头走,要不然很容易拧了胳膊或者砸了脚趾。不过造型极酷,长的跟变形金刚似的。而且每次打夯,都是精壮汉子上场,边喊号子边专心工作,极其有范儿,所以每次打夯,总有一票小把戏站在旁边围观。
再后来就比较无味了,打夯机被做在了拖拉机上,每次夯地基就只要雇个司机过来冒一阵黑烟就能搞定。再再后来,连打夯这回事都没有了,大家的地基都用混凝土了,工地上只有几个老者看守,静待混凝土凝固即可。本该热火朝天的工地,被搞得死气沉沉,真让人沮丧。
“康老师”还问我:“那你们那里住的是什么样的?”我回答:”在这里顺着巷子望过去,目力所及,都是一家人家的宅院。“也许我的表述有点模糊。但是的确在平原地区的人家居住的是非常敞亮的,在农村,甚至有人家的院子动辄占地半亩————大院子里养鸡养鸭养狗,种菜种果树种香椿;除了粮食,关起门来就能吃穿不愁。不过现在,估计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越来越少了,成规模的蔬菜生产和饲养业的标准化已经使得自给自足的经济越来越难维持了。别的不说,养鸡鸭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养出来还不够饲料钱,又脏,到处乱跑……我老舅自个在院子里养了些斗鸡,舍不得扔掉,方圆几十里没有这么好的斗鸡了,慢慢的都绝种了,一亩地见的玉米,也就够它们呢糟践半年。于是一年又一年,院子里的鸡舍和菜园就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停满了电动车和拖拉机。扯远了,接着说盖房子的事儿吧。
第三部分 施工(1)
买好砖头,淋好石灰,就可以开始施工了。
工人一般就来自四郊的乡村,农忙的时候是不会出来做泥瓦匠的。所以一般盖房子都集中在两个时节:夏令和冬令。夏令就是忙完麦收,秋庄稼已经种下。四乡里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农活,精壮的劳力就出来赚点零钱。冬令就是秋收过后,冬小麦播种完了之后,农民趁冬闲出来抓摸几个子儿好过个肥年。不过总的来说,这两个季节天气都不好,做工都是很辛苦的事情。我家几次盖房子都选在夏天,主要因为暑假时间长,父母空闲,我也能端茶送水的打个小杂。
最早的时候,盖房子是不需要支付工人工钱的。东家只要管饭就行,但是饭食要好,因为毕竟是下力气的活。一般来讲,这种时候,工人和东家都有不远不近的亲戚关系,或者都是本家。这让这种工作有种互助的意思在里面,而且出来干活,还能给家里省下一天的口粮,基于当时事事还需要粮票购买粮食的状况,其实还是非常实惠的。比如我老爸第一次盖房,工地上的工人从我的爷爷辈到我的侄子辈一应俱全。搞得我端茶送水的时候异常为难,总是担心一不小心乱了辈分。
第一步,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平原地方,地壳稳定,但是土层太厚,如果地基不好,地下水会缓慢的腐蚀上来,在墙面上生成盐碱。天长日久,墙面上就会跟画地图一样遍布水渍盐碱,砖头也风化的异常厉害,甚至可能整块剥落。所以,地基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牢固基础和防止沉降。还要隔绝水汽,避免盐碱。
一般来说,清理好基地之后,就要先沿着规划好的墙基,往下挖一条深一米到70厘米,宽半米的沟,然后一层一层的往里填三合土,每填一层,就打夯一遍,直到逐步把这条沟填平。这里不由得提到”打夯机“这样一个好玩儿的东西。这样一个东西现在工地上已经基本上绝了种,毕竟筑路有了压路机,大楼也基本上是混凝土地基,它已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不过在当年,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或缺,三合土的地基全靠它压实。最早最原始的打夯机就是段木头,水桶粗,木质坚实,大概半人多高,钉了几个枝杈把手,一般是4到六个人抬着,喊着号子一起往地上砸,很有种”版筑“的古风。这种木质的夯以柏木最佳,因为松木容易开裂,桐木太轻,杨木也可以凑合。唯有柏树实沉致密,用起来最好,不过柏树长的慢,长到水桶粗不知道要多少年,比较难找就是了。应急的办法还可以用槐树和榆树,也有不甚讲究的人家用杨树:打完夯,木匠就把夯给解成板子,拼拼凑凑就是扇木门,真是一点也不浪费。
后来科技进步,有能人用金属造了个玩意儿,以柴油为动力,自己一个劲儿的在原地做蹦起下落的动作,用自重把土压实,不过要有两个人把着,掌握方向,防止这东西暴走。说实话,这东西一点也不环保安全,噪音极大,还一个劲儿的喷黑烟。两个把式掌控着它,还要顺着它的势头走,要不然很容易拧了胳膊或者砸了脚趾。不过造型极酷,长的跟变形金刚似的。而且每次打夯,都是精壮汉子上场,边喊号子边专心工作,极其有范儿,所以每次打夯,总有一票小把戏站在旁边围观。
再后来就比较无味了,打夯机被做在了拖拉机上,每次夯地基就只要雇个司机过来冒一阵黑烟就能搞定。再再后来,连打夯这回事都没有了,大家的地基都用混凝土了,工地上只有几个老者看守,静待混凝土凝固即可。本该热火朝天的工地,被搞得死气沉沉,真让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