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death in Nanjing的初步观感
不吐不快,先写几句,以后有时间再系统写一写,毕竟这部电影很值得讨论。
先说说优点吧,
导演试图对南京屠城历史的讲述方法、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进行创新,超越新中国以来对这段历史讲述的成规。比如,以往抗战作品中必然大力塑造d的光辉形象,但是陆川的新片中尊重史实,没有刻意删减作为(主要)抵抗力量的国军,也没有刻意增加d的功绩。相比地雷战地道战这些电影,这已经是很大进步。其次,电影试图展现战争给所有人带来创伤,也包括日本军人和贫民。以往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军人形象模式化——矮胖军官,小胡子,高瘦军官,小胡子,中国翻译官,圆眼镜留分头,而这部电影里的日本军人不再脸谱化,甚至“角川”还是一个惊恐帅哥,这也比较难得。(感恩友情提示,里面的日文说得很流利,不像许多国产电视剧那么廉价。)优点至此说完。
并不否认导演所做的一切创新和期待更加贴近史实的努力,但是他大部分的努力都走错了方向。简单来说,这部电影历史观点幼稚、对人性理解浅薄、电影表现方法机械笨拙、缺乏反思,甚至没有充分理解这段历史。
只能说导演缺乏驾驭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无论是历史知识的还是电影手法的。以下我就拣选一些让我最坐立不安的片段简单说说,将来有机会再系统写写。
1. 什么样的电影?
一旦预先了解题材,所有人都会毫无疑问期待这是一部创伤电影,并期待着导演对历史作出反思。这样的题材必须要有观点,必须有态度,绝对不存在中立!就算《浩劫》那样纪录片长篇累牍的讲述、纪录,背后也有强烈的观点。
但是很遗憾,电影从始至终没有反思和强有力的观点,从我的观感来看,能称得上“观点”的,是他想说战争的残酷性,对战争双方都是伤害。比如电影有一段,导演让几个日本军人说“中国战败了,南京不再是首都”,树立起一套战争弱肉强食的法则,为自己的暴行找借口。但电影表现止于此,这实在太幼稚了!南京大屠杀不是随随便便一场战争一次屠杀,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计划手段,组织性犯罪,也许从历史角度看与整个欧洲排犹屠犹史还无法相比,但是单从近代史看,只有纳粹屠犹可以和南京大屠杀放在一个天平上。
大概导演也觉察出这个观点的无力,于是想将自己的电影升华一下,所以他找到了“生与死”这个貌似“深奥”的“哲学问题”。从英文标题、军官枪杀唐先生的妻妹、唐先生死前军官说“每个人都要死”、最后释放两个中国人时角川说“活着比死要困难”、片尾两个活下来的人对春天花朵的礼赞(这个段落简直恶心!后文详述)等等,反反复复提到“生死”。但是这个生死讨论同样语焉不详,只有对暴虐环境下生者求生挣扎的同情,和对自由生命的赞美。但从南京屠杀引发出这样的观点,只有四个字——文、不、对、题!
要达到反思,电影必须有反思对象。但是片中只有泛滥的“同情”,没有真正的敌人。这是一个致命伤。这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不是白死的,必须有人/历史动因为他们的死负责,可是片中没有!这些人死得冤!
2.什么样的人性?
电影似乎想比较“真实”的展现“人性”。用“人性”来“反思”历史。但我要问,片中展现了什么样的人性?
角川多次说自己在教会学校学习,还从江老师手里拿了十字架,从而构成两个人之间的信任。这个着力渲染的,原来有人性的日本兵和勇敢的中国女子所有的美德都来自基督教?基督教是所有人性善的代表么?唐先生的“语言”不能成为沟通两个民族、达到理解协调的保护,只有基督的十字架能起到唤醒和团结不同民族人民的人性善,这个古怪的姿态,让电影本来想树立的“人性论”彻底破产。
日本兵角川和中国女子面对这场屠杀所表现的“善心”难到是同一个维度的么?角川有一双惊恐的大眼睛,并经常发出受惊的狂吼,面对残酷的时候如此,在日本庆典上也如此,一直到最后无法支撑而自杀。这个角色似乎仅仅说明残酷战争,和“弱者”的“战争不适应症”,别无其他。
3.谁的视角?
电影开场二十分钟,视角最为混乱,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电影中部,突然拐了个弯,转去讨论“生死”了。
以日本军人视角开场,片头出来之前、日军整装待发的时候响起日本鼓,这都容易让人认为片子站在日本军队的角度,对即将开场的杀戮充满兴奋和期待。延续后稍后,光天化日下的日本军人受到藏在坦克里中国军人的狙击,由于事先没有充分交代中国军人的抵抗意图,也是从日方角度拍这个片段,同样迫使观众认同日军。
对日本人的形象塑造要丰富过中国民众,日本军人比中国人有更丰富的生活和表情,日本妓女的死被大肆渲染——比如脚链特写,却极少涉及中国妇女被奸致死的细节。
4.什么样的真实?
看得出导演似乎想达到“真实”效果,一定程度上“接近”或者“还原”历史。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电影采用了彩色拍摄转黑白,营造一种肃穆或者老纪录片气氛。可是也许技术不到家的缘故,片子有一些地方有彩色痕迹,比如那串十字架的珠链就是红褐色——难道十字架别有深意?
从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屠城也是一种接近真实的方法。可是这种讲述里充满不真实的戏剧性。电影有许多拖沓的抒情情节,比如唐先生和妻子分手的段落里,日本人会允许他们有那么长时间的抒情么?而门口那个被拦截下来的秘书就那样站着,等待被救。
难民营里,唐太太和亲友悠哉游哉打麻将的情节堪称可笑,这肯定不是难民营的心情。还有儿童的嬉戏也很不真实。儿童的确和日本兵有比较良好的互动,但那是发生在日本占领之后,生活逐渐平安下来,绝对不可能发生在动乱中。
这种失真再次表明对历史的不了解、对人性无充分认识,再次动摇了电影的立论基础。
5.你是谁?
电影一直在回避立场和态度,每一段之后都莫名其妙的暗场,在中国人的大悲之后莫名其妙的接上日军的大喜。
无意做个人批判,但是面对这样的题材,必须要问,电影站在谁的角度?
肯定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分子的角度,这点毋庸置疑。
也不是为日军罪行申辩的角度,同样不需怀疑。
亦不是人道主义者的角度,因为片中对人性的解读和塑造十分幼稚。
可同样不是历史的子孙,对人类历史做反省深思的角度,因为我们没看到反省和立场。
那这部电影背后是谁?
先说说优点吧,
导演试图对南京屠城历史的讲述方法、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进行创新,超越新中国以来对这段历史讲述的成规。比如,以往抗战作品中必然大力塑造d的光辉形象,但是陆川的新片中尊重史实,没有刻意删减作为(主要)抵抗力量的国军,也没有刻意增加d的功绩。相比地雷战地道战这些电影,这已经是很大进步。其次,电影试图展现战争给所有人带来创伤,也包括日本军人和贫民。以往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军人形象模式化——矮胖军官,小胡子,高瘦军官,小胡子,中国翻译官,圆眼镜留分头,而这部电影里的日本军人不再脸谱化,甚至“角川”还是一个惊恐帅哥,这也比较难得。(感恩友情提示,里面的日文说得很流利,不像许多国产电视剧那么廉价。)优点至此说完。
并不否认导演所做的一切创新和期待更加贴近史实的努力,但是他大部分的努力都走错了方向。简单来说,这部电影历史观点幼稚、对人性理解浅薄、电影表现方法机械笨拙、缺乏反思,甚至没有充分理解这段历史。
只能说导演缺乏驾驭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无论是历史知识的还是电影手法的。以下我就拣选一些让我最坐立不安的片段简单说说,将来有机会再系统写写。
1. 什么样的电影?
一旦预先了解题材,所有人都会毫无疑问期待这是一部创伤电影,并期待着导演对历史作出反思。这样的题材必须要有观点,必须有态度,绝对不存在中立!就算《浩劫》那样纪录片长篇累牍的讲述、纪录,背后也有强烈的观点。
但是很遗憾,电影从始至终没有反思和强有力的观点,从我的观感来看,能称得上“观点”的,是他想说战争的残酷性,对战争双方都是伤害。比如电影有一段,导演让几个日本军人说“中国战败了,南京不再是首都”,树立起一套战争弱肉强食的法则,为自己的暴行找借口。但电影表现止于此,这实在太幼稚了!南京大屠杀不是随随便便一场战争一次屠杀,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计划手段,组织性犯罪,也许从历史角度看与整个欧洲排犹屠犹史还无法相比,但是单从近代史看,只有纳粹屠犹可以和南京大屠杀放在一个天平上。
大概导演也觉察出这个观点的无力,于是想将自己的电影升华一下,所以他找到了“生与死”这个貌似“深奥”的“哲学问题”。从英文标题、军官枪杀唐先生的妻妹、唐先生死前军官说“每个人都要死”、最后释放两个中国人时角川说“活着比死要困难”、片尾两个活下来的人对春天花朵的礼赞(这个段落简直恶心!后文详述)等等,反反复复提到“生死”。但是这个生死讨论同样语焉不详,只有对暴虐环境下生者求生挣扎的同情,和对自由生命的赞美。但从南京屠杀引发出这样的观点,只有四个字——文、不、对、题!
要达到反思,电影必须有反思对象。但是片中只有泛滥的“同情”,没有真正的敌人。这是一个致命伤。这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不是白死的,必须有人/历史动因为他们的死负责,可是片中没有!这些人死得冤!
2.什么样的人性?
电影似乎想比较“真实”的展现“人性”。用“人性”来“反思”历史。但我要问,片中展现了什么样的人性?
角川多次说自己在教会学校学习,还从江老师手里拿了十字架,从而构成两个人之间的信任。这个着力渲染的,原来有人性的日本兵和勇敢的中国女子所有的美德都来自基督教?基督教是所有人性善的代表么?唐先生的“语言”不能成为沟通两个民族、达到理解协调的保护,只有基督的十字架能起到唤醒和团结不同民族人民的人性善,这个古怪的姿态,让电影本来想树立的“人性论”彻底破产。
日本兵角川和中国女子面对这场屠杀所表现的“善心”难到是同一个维度的么?角川有一双惊恐的大眼睛,并经常发出受惊的狂吼,面对残酷的时候如此,在日本庆典上也如此,一直到最后无法支撑而自杀。这个角色似乎仅仅说明残酷战争,和“弱者”的“战争不适应症”,别无其他。
3.谁的视角?
电影开场二十分钟,视角最为混乱,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电影中部,突然拐了个弯,转去讨论“生死”了。
以日本军人视角开场,片头出来之前、日军整装待发的时候响起日本鼓,这都容易让人认为片子站在日本军队的角度,对即将开场的杀戮充满兴奋和期待。延续后稍后,光天化日下的日本军人受到藏在坦克里中国军人的狙击,由于事先没有充分交代中国军人的抵抗意图,也是从日方角度拍这个片段,同样迫使观众认同日军。
对日本人的形象塑造要丰富过中国民众,日本军人比中国人有更丰富的生活和表情,日本妓女的死被大肆渲染——比如脚链特写,却极少涉及中国妇女被奸致死的细节。
4.什么样的真实?
看得出导演似乎想达到“真实”效果,一定程度上“接近”或者“还原”历史。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电影采用了彩色拍摄转黑白,营造一种肃穆或者老纪录片气氛。可是也许技术不到家的缘故,片子有一些地方有彩色痕迹,比如那串十字架的珠链就是红褐色——难道十字架别有深意?
从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屠城也是一种接近真实的方法。可是这种讲述里充满不真实的戏剧性。电影有许多拖沓的抒情情节,比如唐先生和妻子分手的段落里,日本人会允许他们有那么长时间的抒情么?而门口那个被拦截下来的秘书就那样站着,等待被救。
难民营里,唐太太和亲友悠哉游哉打麻将的情节堪称可笑,这肯定不是难民营的心情。还有儿童的嬉戏也很不真实。儿童的确和日本兵有比较良好的互动,但那是发生在日本占领之后,生活逐渐平安下来,绝对不可能发生在动乱中。
这种失真再次表明对历史的不了解、对人性无充分认识,再次动摇了电影的立论基础。
5.你是谁?
电影一直在回避立场和态度,每一段之后都莫名其妙的暗场,在中国人的大悲之后莫名其妙的接上日军的大喜。
无意做个人批判,但是面对这样的题材,必须要问,电影站在谁的角度?
肯定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分子的角度,这点毋庸置疑。
也不是为日军罪行申辩的角度,同样不需怀疑。
亦不是人道主义者的角度,因为片中对人性的解读和塑造十分幼稚。
可同样不是历史的子孙,对人类历史做反省深思的角度,因为我们没看到反省和立场。
那这部电影背后是谁?
-
Mr. Ander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03 17:59:2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02 13:21:54
-
pezh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02 13:21:47
-
本南丹蒂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02 13: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