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
我从小就在中国的农村长大,村子里有一种“古老的传统美德”,就是喜欢传些不轻不重的小道消息,算不上谣言,但绝对不够真实,可能还会添油加醋。而乡邻们也不大在意这信息的真实性,传播就是他们的乐趣,至于真假他们没人在意,当然也可能是没有脑子。
比如总是周期性传说谁家的孩子被拍花子的拐走了,而这个孩子几乎是所有人的亲戚家的孩子。而且与这亲戚的关系总是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算远,但就是看不到摸不着,几乎家家有这么一个神秘的倒霉的亲戚。
常见的对话是这样的:
A跟人说:“你听说没,王二他丈母娘的亲舅老爷的孙子被拍花子的弄走了?”
B跟人说:“你听说没,李四他二舅姥爷家的孙子在赶集的途中被拍花子的弄走了。”
C跟人说:“你听说没,赵六他姨夫家的表外甥的孙子在赶集的途中被一个和尚拍走了。”
这个信息到了D的嘴里,就更加丰富了,可能会是他当场看见,但是就动不了眼睁睁看着人家把孩子弄走了,至于这孩子是谁家的,大家断然说不清楚,可能就又换成了张三的亲戚的孩子。
直到整个村子里人家的亲戚都被口头丢了孩子之后,人们对于这个传言也就没有什么乐趣了,就又有人杜撰一些别的乐子。
当然,这种美德不局限于这么一点点事情,有时候也传播一些看上去似乎美好的事。
比如,早些年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在城里分配了工作,仅仅是一个工厂的小职员,但这个消息传回村里来的时候,信息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A跟人说:人老李家的孩子有出息,一毕业就分到省里工作了。
B跟人说:老李家孩子有出息了,在省政府坐办公室。
C跟人说:老李家孩子可是出息大发了,当了省长秘书,还给配了小轿车。
D跟人说:上次我进城看到了老李家的孩子,那叫一个气派,带着两秘书,坐着小轿车,跟我打招呼,我都没认出来,还请我喝了碗豆腐脑。
这种信息如果用力拧一下,漏下来的水可能够西部地区人民洗一个月澡。好在,没人去拧着水分,为什么呢?一来事主身在外地无从知晓,二来其家里人倒也乐得人家这么夸奖,虽然不真实可听着舒服,要知道这个村里的人自古受累受罪没舒服过身体上没舒服过,就想从心理上舒服点,所以也不点破。
后来,我略微懂些事了,就喜欢跟人抬杠,比如谁再传播这种信息的时候,我就拿个本子记下来,等到另外的人再说的时候,我就会追问一句,不是谁说是李四家的么,你怎么说是张三家的?不是在城里打工吗?他什么时候当官了?王五既然那么有钱,怎么他们家还住着四面漏风的房子?
面对我的这些较真的问题,人家都不怎么屑于回答,轻飘飘说一句:爱信不信,干嘛这么认真。
也有一些人会更客气,还跟我争论一番,这种争论基本上都是我输掉,因为他们抵赖不过,就会抛下一句:你不信那你就证明孩子没丢。
如果我要是让他们找证据,他们就会说:干嘛这么认真,我还得忙别的事儿呢。于是又是一套车轱辘话。
再后来,我就不怎么招人待见了,因为他们的传播杜撰信息的乐趣都被我打击殆尽,于是我就受到了排挤,并成为村里的沉默的少数,不传也不信。
再再后来,我想躲避这种无趣的不经大脑的传播方式,于是走出了村子,可是我发现自己到了一个更大村庄,这个地方叫中国,它还有一个公共平台叫网络,这上面依然保持着那种传统美德。
比如总是周期性传说谁家的孩子被拍花子的拐走了,而这个孩子几乎是所有人的亲戚家的孩子。而且与这亲戚的关系总是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算远,但就是看不到摸不着,几乎家家有这么一个神秘的倒霉的亲戚。
常见的对话是这样的:
A跟人说:“你听说没,王二他丈母娘的亲舅老爷的孙子被拍花子的弄走了?”
B跟人说:“你听说没,李四他二舅姥爷家的孙子在赶集的途中被拍花子的弄走了。”
C跟人说:“你听说没,赵六他姨夫家的表外甥的孙子在赶集的途中被一个和尚拍走了。”
这个信息到了D的嘴里,就更加丰富了,可能会是他当场看见,但是就动不了眼睁睁看着人家把孩子弄走了,至于这孩子是谁家的,大家断然说不清楚,可能就又换成了张三的亲戚的孩子。
直到整个村子里人家的亲戚都被口头丢了孩子之后,人们对于这个传言也就没有什么乐趣了,就又有人杜撰一些别的乐子。
当然,这种美德不局限于这么一点点事情,有时候也传播一些看上去似乎美好的事。
比如,早些年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在城里分配了工作,仅仅是一个工厂的小职员,但这个消息传回村里来的时候,信息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A跟人说:人老李家的孩子有出息,一毕业就分到省里工作了。
B跟人说:老李家孩子有出息了,在省政府坐办公室。
C跟人说:老李家孩子可是出息大发了,当了省长秘书,还给配了小轿车。
D跟人说:上次我进城看到了老李家的孩子,那叫一个气派,带着两秘书,坐着小轿车,跟我打招呼,我都没认出来,还请我喝了碗豆腐脑。
这种信息如果用力拧一下,漏下来的水可能够西部地区人民洗一个月澡。好在,没人去拧着水分,为什么呢?一来事主身在外地无从知晓,二来其家里人倒也乐得人家这么夸奖,虽然不真实可听着舒服,要知道这个村里的人自古受累受罪没舒服过身体上没舒服过,就想从心理上舒服点,所以也不点破。
后来,我略微懂些事了,就喜欢跟人抬杠,比如谁再传播这种信息的时候,我就拿个本子记下来,等到另外的人再说的时候,我就会追问一句,不是谁说是李四家的么,你怎么说是张三家的?不是在城里打工吗?他什么时候当官了?王五既然那么有钱,怎么他们家还住着四面漏风的房子?
面对我的这些较真的问题,人家都不怎么屑于回答,轻飘飘说一句:爱信不信,干嘛这么认真。
也有一些人会更客气,还跟我争论一番,这种争论基本上都是我输掉,因为他们抵赖不过,就会抛下一句:你不信那你就证明孩子没丢。
如果我要是让他们找证据,他们就会说:干嘛这么认真,我还得忙别的事儿呢。于是又是一套车轱辘话。
再后来,我就不怎么招人待见了,因为他们的传播杜撰信息的乐趣都被我打击殆尽,于是我就受到了排挤,并成为村里的沉默的少数,不传也不信。
再再后来,我想躲避这种无趣的不经大脑的传播方式,于是走出了村子,可是我发现自己到了一个更大村庄,这个地方叫中国,它还有一个公共平台叫网络,这上面依然保持着那种传统美德。
-
堵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8 10:11:18
-
何当载酒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7 16:41:55
-
脑子里的怪东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6 23:46:57
-
媛大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21:18:00
-
JustAWeird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21:06:42
-
豆友75893112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6:49: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5:41:00
-
零零狸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5:40:14
-
苏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5:28:49
-
paradigm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4:29:29
-
Le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4:17:25
-
𓆡𓆝𓆟𓆜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4:11:54
-
秋库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4:08:28
-
齐格蒙暴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13:39:58
-
择日告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15 18:46:13
-
土豆红烧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1:04:31
-
Alsa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0:51:05
-
sosowh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0:27:38
-
mach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