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今晚加班,突然想起那年刚到社里实习的时候,辅助边边角角的工作,已经开始加班生涯。一次正在看稿子,当时的一个女领导进来了,拿着一个很大的梨,问我有没有水果刀。
她尚叫不出我的名字,但也一句句跟我闲聊起来。她说听说你是厦大毕业的,我是东北师大毕业的,过去师大跟厦大是友谊学校,我去过厦大交换……那是20多年前了,我们住的宿舍在很高的山上,叫……
我说,叫石井女生宿舍。
我找到水果刀,把那个硕大的梨削了,我们俩分着吃了。我知道她当年是作为现代汉语的研究生交换到厦大一个学期,20年前研究生还是稀罕群组。她问问我的情况,自顾自地说,做了这么多年书,反倒是自己真正学的专业不敢做,好像存着敬畏似的,就是不敢碰,可本来应该是最熟的东西呢。我没搭腔,她说你岁数小,以后自己做书就明白了。
在那次谈话的最后,她纠正了我核红的时候一个翻稿子的动作。我按照她说的去做,果真效率高了很多。她挺高兴,夸我聪明,又很自矜地笑笑说,这就是经验,以后你就都会了。
入行几年,我没有做过什么书,真是惭愧。说不好我这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内向还是外向,但倔强是一定的。很多言语和举止,我都能想到,但是做不出,像缺乏一种驱动力,又像惧怕着生活因为些蝇头小利变得更复杂以致失控,所以总是止步在自己设置的莫须有的界限前。当然,也可能是即使冒进也做不好,索性不做,总之在前程上越发怠惰了。我一直记得她跟我说话的时候,我其实很想接着她的话头聊下去,但最终只是听她说。后来跟这个领导自然又许多接触,但都不及这次谈话留给我的印象深,也可能是第一次的缘故。后来她调走了,算算也有年余。
其实我很想说,我明白那种感觉,虽然并不是来自于与她相同的经验。刚念大一的时候我就笃定毕业论文要写王小波,到拟题目的时候,却直接从大三西方文学课的作业里挑了一篇最成型的《等待戈多》跟荒诞戏剧的论文来扩。一是找工作压着没精力,二是懒,三是对小波存着一些复杂的情感,使我不敢去碰。毕业那年正是小波逝世10周年,我怀揣着杂志采编的梦想,买齐了各色以小波为封面主题的杂志,珍惜极了。离校前毕业生集体摆地摊,却一并卖掉了,一本也不曾带离厦门。
我注册豆瓣的时候,是诚惶诚恐小学生样的,每天看牛人们的文,虔诚极了。实在技痒,才在美学组、王小波组或其他文论组跟牛人们过过招,回头如饥似渴地充电,试图择日再战……年前黑角学弟回国,说起几年前的豆瓣,我说我所以之前一直不在豆瓣写日志,就是因为概念里豆瓣还是个大家一起飚学识、飚影评书评乐评,读书观影比别人少就暗自愧悔恨不能眨眼之时迎头赶上……那样一个,最最能印证“一事不明,儒者之耻”的地界。那时候被封掉的小组都有其NB闪闪的原因,迎着组员和非组员们最虔诚的目送消失在时光里,比如“我们”,“1984”,“南方周末”……于是我觉着在这儿写流水账和自己的小情小调是件很丢份儿的事,所以注册那么多年才动笔。
王小波总在强调有趣,所以我觉得他不同。豆瓣曾经的确很严肃,后来也的确渐渐有趣起来。然而当整个豆瓣把半壁江山都拱手献给浅薄的有趣,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tag.过去我读了一本书就赶紧来豆瓣标注,顺便看看书评;想看八卦的时候则转战天涯。现在天涯的人来了,猫扑的人也来了,豆瓣的蛋糕越做越大。可当年那些吸引我来的牛人,也散得差不多了。前几天一位豆友关注我,备注说“喜欢把豆瓣当正经地方,抒发一些心绪的人”,一时无言。
我无意于揣测豆瓣创始人的意图。或许书影音作为豆瓣曾经的核心建构正是阿北的favorite,慢慢他就不再想碰——这个猜想其实很善意。归根结底,这是一摊生意,商人有商人的算盘,我等岂能知之。
我只是想说,年纪越长,会越发感受对美好生活、顺理成章、所谓“最爱”等等等等的莫名抗拒,工作上如此,感情上也如此。热爱不深,对应的是失落和伤害也不深;反之则可能要迎来不堪的后果,很少人敢说对自己驾驭人生的能力有百分百的把握。当然一定有人不认为是这样,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作死。但生命自有其微妙的起承转合,今天写下要喂马劈柴的温暖诗句,可是然后呢?
她尚叫不出我的名字,但也一句句跟我闲聊起来。她说听说你是厦大毕业的,我是东北师大毕业的,过去师大跟厦大是友谊学校,我去过厦大交换……那是20多年前了,我们住的宿舍在很高的山上,叫……
我说,叫石井女生宿舍。
我找到水果刀,把那个硕大的梨削了,我们俩分着吃了。我知道她当年是作为现代汉语的研究生交换到厦大一个学期,20年前研究生还是稀罕群组。她问问我的情况,自顾自地说,做了这么多年书,反倒是自己真正学的专业不敢做,好像存着敬畏似的,就是不敢碰,可本来应该是最熟的东西呢。我没搭腔,她说你岁数小,以后自己做书就明白了。
在那次谈话的最后,她纠正了我核红的时候一个翻稿子的动作。我按照她说的去做,果真效率高了很多。她挺高兴,夸我聪明,又很自矜地笑笑说,这就是经验,以后你就都会了。
入行几年,我没有做过什么书,真是惭愧。说不好我这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内向还是外向,但倔强是一定的。很多言语和举止,我都能想到,但是做不出,像缺乏一种驱动力,又像惧怕着生活因为些蝇头小利变得更复杂以致失控,所以总是止步在自己设置的莫须有的界限前。当然,也可能是即使冒进也做不好,索性不做,总之在前程上越发怠惰了。我一直记得她跟我说话的时候,我其实很想接着她的话头聊下去,但最终只是听她说。后来跟这个领导自然又许多接触,但都不及这次谈话留给我的印象深,也可能是第一次的缘故。后来她调走了,算算也有年余。
其实我很想说,我明白那种感觉,虽然并不是来自于与她相同的经验。刚念大一的时候我就笃定毕业论文要写王小波,到拟题目的时候,却直接从大三西方文学课的作业里挑了一篇最成型的《等待戈多》跟荒诞戏剧的论文来扩。一是找工作压着没精力,二是懒,三是对小波存着一些复杂的情感,使我不敢去碰。毕业那年正是小波逝世10周年,我怀揣着杂志采编的梦想,买齐了各色以小波为封面主题的杂志,珍惜极了。离校前毕业生集体摆地摊,却一并卖掉了,一本也不曾带离厦门。
我注册豆瓣的时候,是诚惶诚恐小学生样的,每天看牛人们的文,虔诚极了。实在技痒,才在美学组、王小波组或其他文论组跟牛人们过过招,回头如饥似渴地充电,试图择日再战……年前黑角学弟回国,说起几年前的豆瓣,我说我所以之前一直不在豆瓣写日志,就是因为概念里豆瓣还是个大家一起飚学识、飚影评书评乐评,读书观影比别人少就暗自愧悔恨不能眨眼之时迎头赶上……那样一个,最最能印证“一事不明,儒者之耻”的地界。那时候被封掉的小组都有其NB闪闪的原因,迎着组员和非组员们最虔诚的目送消失在时光里,比如“我们”,“1984”,“南方周末”……于是我觉着在这儿写流水账和自己的小情小调是件很丢份儿的事,所以注册那么多年才动笔。
王小波总在强调有趣,所以我觉得他不同。豆瓣曾经的确很严肃,后来也的确渐渐有趣起来。然而当整个豆瓣把半壁江山都拱手献给浅薄的有趣,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tag.过去我读了一本书就赶紧来豆瓣标注,顺便看看书评;想看八卦的时候则转战天涯。现在天涯的人来了,猫扑的人也来了,豆瓣的蛋糕越做越大。可当年那些吸引我来的牛人,也散得差不多了。前几天一位豆友关注我,备注说“喜欢把豆瓣当正经地方,抒发一些心绪的人”,一时无言。
我无意于揣测豆瓣创始人的意图。或许书影音作为豆瓣曾经的核心建构正是阿北的favorite,慢慢他就不再想碰——这个猜想其实很善意。归根结底,这是一摊生意,商人有商人的算盘,我等岂能知之。
我只是想说,年纪越长,会越发感受对美好生活、顺理成章、所谓“最爱”等等等等的莫名抗拒,工作上如此,感情上也如此。热爱不深,对应的是失落和伤害也不深;反之则可能要迎来不堪的后果,很少人敢说对自己驾驭人生的能力有百分百的把握。当然一定有人不认为是这样,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作死。但生命自有其微妙的起承转合,今天写下要喂马劈柴的温暖诗句,可是然后呢?
-
酱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4 11:30:11
-
陌上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23:08:23
-
九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22:11:53
-
Ja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21:00:49
-
延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9:09:31
-
张大胡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8:41:03
-
专治不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8:36:51
-
Александр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8:35:23
-
吸猫大赛第一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8:24:10
-
Sphinxxx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3 18: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