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读经典?
昨天晚上和妹妹探讨电影。关于电影我基本算外行,在妹妹面前只能当听众。听着她唾沫四溅地讲着光影世界里的种种经典,一个长期存在我心中的问题突然涌了出来:我亲爱的妹妹,我才华四溢的妹妹,我聪慧无比的妹妹,你有那么多的时间把现代社会的所谓经典都梳理得像专家一样,为什么你从来不肯花时间真正读一部人类的经典?这个问题涌上来之后,关于电影鉴赏的交淡就到此为止了,转而变成一场类似师生之间的提问与质疑:毫无疑问,在这个方面,妹妹是没有发言权的。一个连基本的经典,像论语、道德经,像圣经、像柏拉图的著作,像哲学和历史的基本典籍都没有拜读过的人,在探讨到人类经典著作的话题时必然哑火。
我激动而又略带责备地和她分享了我所认为的我们需要读经典的种种理由。
我一直认为,包括妹妹在内的大多数年轻人生命缺乏根基。看似生活丰富,却内心空洞;看似有品味很高雅,却没有接触过人类真正高雅的事物。他们用现代性的阅读所积累的一切,除了给自己增加外在的文青、小资之类的看似高雅和品味的花边之外,对于自己生命根基的扎实和宽大基本没有助益——所有现代性读物都不具有古代经典那种恒久的生命力和滋养力,那种穿透时空的感染力。换言之,像妹妹这样一类对生命存在痛感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迷失方向。
我一向把人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痛感的人,这一类人只需要世俗条件的优越和满足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即所谓恶俗且幸福一类。尽管苏格拉底把这一类人的生活直接贬斥为“猪的城邦”,但我个人对这样的生命方式没有过多的苛责——人和人的痛感程度是生而不同的,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哲学家一样过审慎生活。另一类是有生命痛感的人,这一类人很容易就发现周遭的世界充斥地狱品质,没有精神上的真正充实与对生命意义的了然,这一类人会终生痛苦,至少终生生活在迷茫、怀疑与不安之中。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第一类人其实更容易幸福,只要有基本的世俗条件就可以成就;第二类人要矫情许多,是就算好吃好喝供着,也要追问清楚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之类的问题才能很好的活着的一群看似有心理疾病的人。很不幸,妹妹属于第二类矫情的人。
但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所有的思想全是第二类人创造的,第一类人基本只繁衍了种族。
接下来的实质问题其实是:第一类人可以不读经典也能过得很好,但第二类人就离不开经典了,这是为什么?
从我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说,只有在对经典的研读中,第二类人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找到一种最最可贵的人生财富:无论外在环境是怎样的不如人意,自己内心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可摧毁的对人生美好事物追寻的动力,寻找到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快乐的方式。只有这样,第二类人才能从一根浮萍变成一棵实实在在的树,无论是否能成为参天大树,至少它深深扎根于地面,至少它能够源源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养份。
那什么才是经典?古代与现代都有那么多大师,哪些才是经典呢?我一直认为,只有古典的才是经典,近代以前这个世界还能有大师存在的空间,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大师了。——等级社会一去不复返,专门从事爱智慧的群体消失了,所有的人都要在生存线上打拼,追求钱而非思想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用一个最最形象的比喻:现代社会无数的文人前仆后继地在无病呻吟中死去,他们的文字我都不用看就知道不会有真正震撼我心灵的内容;而不用举出那个历史轴心时期的巨人,一个康德就可以打败所有的现代人——康德一生未婚,一生都未曾离开过他生存的那个小镇,但谁敢说他的一生是孤独匮乏的,谁敢说他的世界是狭小的?他一生都沉浸在思想的世界里,他与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在阅读与创作中交流,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自由法则构成他世界里永远让他痴迷的内容。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抵抗(甚至谈不上抵抗,人家根本连觉察都没有觉察)所有的孤独、寂寞与不如意,在精神的世界里畅游。他虽然没有走出过他生存的小镇,但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妹妹问了我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你获得了生命中最坚定的东西吗?如果获得了,是怎么获得的?是什么时候获得的?
我不敢说我已经全部找到了获得最坚定东西的答案,我只能说,我的生命在这几年里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不像以前那么浮躁、混乱与不安,我能够比较坚定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生。尽管自己现在的状态与真正的坚定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至少认为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就是通过经典重回古人那个心醉神迷的世界,通过经典不断地获得古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滋养。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第三人,只依赖于自己。用西塞罗的话来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捧着一本希腊语字典和一本柏拉图的著作。不要忘了,捧起书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不需要任何人赐给你,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给予感情或其他援手,只需要自己准备出一种朝圣的心态。而一旦开始了经典之旅,马上就像《会饮》中阿尔卡比亚德见完苏格拉底之后所说的一样,认为自己之前的生活简直不值得活!
那么从哪些经典开始入门呢?我只推荐了四本书:论语、道德经、圣经、柏拉图的会饮。这四本书分别涵盖中西方文化中最最经典的内容,需要一生都不停地读。
妹妹笑了,这些经典年轻人真的很难读进去,要知道,梁实秋先生到了七十八岁才开始翻开论语。
我也明白,眼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餐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够耐下性子去读那些古书呢?
我只想说,我们需要读经典的理由太多太多,但只有一个就已经成为充分的理由了:只要你是第二类人,只要你想找到有生命痛感的人获得坚定的方式,经典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我激动而又略带责备地和她分享了我所认为的我们需要读经典的种种理由。
我一直认为,包括妹妹在内的大多数年轻人生命缺乏根基。看似生活丰富,却内心空洞;看似有品味很高雅,却没有接触过人类真正高雅的事物。他们用现代性的阅读所积累的一切,除了给自己增加外在的文青、小资之类的看似高雅和品味的花边之外,对于自己生命根基的扎实和宽大基本没有助益——所有现代性读物都不具有古代经典那种恒久的生命力和滋养力,那种穿透时空的感染力。换言之,像妹妹这样一类对生命存在痛感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迷失方向。
我一向把人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痛感的人,这一类人只需要世俗条件的优越和满足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即所谓恶俗且幸福一类。尽管苏格拉底把这一类人的生活直接贬斥为“猪的城邦”,但我个人对这样的生命方式没有过多的苛责——人和人的痛感程度是生而不同的,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哲学家一样过审慎生活。另一类是有生命痛感的人,这一类人很容易就发现周遭的世界充斥地狱品质,没有精神上的真正充实与对生命意义的了然,这一类人会终生痛苦,至少终生生活在迷茫、怀疑与不安之中。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第一类人其实更容易幸福,只要有基本的世俗条件就可以成就;第二类人要矫情许多,是就算好吃好喝供着,也要追问清楚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之类的问题才能很好的活着的一群看似有心理疾病的人。很不幸,妹妹属于第二类矫情的人。
但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所有的思想全是第二类人创造的,第一类人基本只繁衍了种族。
接下来的实质问题其实是:第一类人可以不读经典也能过得很好,但第二类人就离不开经典了,这是为什么?
从我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说,只有在对经典的研读中,第二类人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找到一种最最可贵的人生财富:无论外在环境是怎样的不如人意,自己内心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可摧毁的对人生美好事物追寻的动力,寻找到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快乐的方式。只有这样,第二类人才能从一根浮萍变成一棵实实在在的树,无论是否能成为参天大树,至少它深深扎根于地面,至少它能够源源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养份。
那什么才是经典?古代与现代都有那么多大师,哪些才是经典呢?我一直认为,只有古典的才是经典,近代以前这个世界还能有大师存在的空间,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大师了。——等级社会一去不复返,专门从事爱智慧的群体消失了,所有的人都要在生存线上打拼,追求钱而非思想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用一个最最形象的比喻:现代社会无数的文人前仆后继地在无病呻吟中死去,他们的文字我都不用看就知道不会有真正震撼我心灵的内容;而不用举出那个历史轴心时期的巨人,一个康德就可以打败所有的现代人——康德一生未婚,一生都未曾离开过他生存的那个小镇,但谁敢说他的一生是孤独匮乏的,谁敢说他的世界是狭小的?他一生都沉浸在思想的世界里,他与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在阅读与创作中交流,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自由法则构成他世界里永远让他痴迷的内容。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抵抗(甚至谈不上抵抗,人家根本连觉察都没有觉察)所有的孤独、寂寞与不如意,在精神的世界里畅游。他虽然没有走出过他生存的小镇,但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妹妹问了我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你获得了生命中最坚定的东西吗?如果获得了,是怎么获得的?是什么时候获得的?
我不敢说我已经全部找到了获得最坚定东西的答案,我只能说,我的生命在这几年里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不像以前那么浮躁、混乱与不安,我能够比较坚定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生。尽管自己现在的状态与真正的坚定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至少认为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就是通过经典重回古人那个心醉神迷的世界,通过经典不断地获得古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滋养。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第三人,只依赖于自己。用西塞罗的话来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捧着一本希腊语字典和一本柏拉图的著作。不要忘了,捧起书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不需要任何人赐给你,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给予感情或其他援手,只需要自己准备出一种朝圣的心态。而一旦开始了经典之旅,马上就像《会饮》中阿尔卡比亚德见完苏格拉底之后所说的一样,认为自己之前的生活简直不值得活!
那么从哪些经典开始入门呢?我只推荐了四本书:论语、道德经、圣经、柏拉图的会饮。这四本书分别涵盖中西方文化中最最经典的内容,需要一生都不停地读。
妹妹笑了,这些经典年轻人真的很难读进去,要知道,梁实秋先生到了七十八岁才开始翻开论语。
我也明白,眼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餐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够耐下性子去读那些古书呢?
我只想说,我们需要读经典的理由太多太多,但只有一个就已经成为充分的理由了:只要你是第二类人,只要你想找到有生命痛感的人获得坚定的方式,经典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
一小只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21:04:11
-
以汐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03 23:08:3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10 11:04:55
-
赤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5 22:39:08
-
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5 00:20:19
-
yeux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2 11:25: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24 02:01:10
-
南赫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03 15:00:32
-
yaoyaozaic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13 11:47:17
-
阿修罗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18:23:32
-
Hello Malloy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03 18:36:13
-
取个名字好难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01 22:04:34
-
松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8 09:47:55
-
yi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30 22:18:42
-
槿生_Sarah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30 08:42:10
-
Mnemos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30 03:13:15
-
青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29 23:44: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21 19:46:00
-
小千72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19 20:01:16
-
斐拉莱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19 11:33:12
-
S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24 11:56:16
-
Rehe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30 19:33:27
-
antiq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30 18: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