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经典阅读小组书单整理)
影响只是唤醒某些东西。所以不相干的,多说无益,惺惺相惜的,哪怕只言片语也可以知会。考试前就在帖子里说要整理一篇文章,筹划一下不靠谱的阅读。就是改不掉瞎读书的习惯,热爱艰深装腔的书,这是我和她们唯一不涉及的话题,被她称作是“边缘化”的阅读。一直疑惑心态问题,读书究竟是为了越来越平和还是更加敏锐锋利。 这是对一篇帖子的归纳,整理的有序才能清爽、踏实。都是一些他人的看法,比较喜欢,写成日志保留下来。
5.23 2017 重新整理了书单,留下的都是看过的。 初中时是《小公主》,“骄傲自尊”的态度 《飘》 《傲慢与偏见》,《简爱》爱情可遇不可求 毛姆的《刀锋》 后来离开家乡和亲人,走上寻找自己的道路。 《小王子》《芒果街上的小屋》 量子力学史话,高二时,颠覆了对世界认识的根基 茨威格 呼啸山庄 傅雷家书及散文(一个真诚,认真,过于严肃的人。教会我很多道理,但他的世界过于简单,过于用力,过于分明,他也是一座桥。) 罗曼罗兰,《巨人三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全部作品(和傅雷很像,在大战中也能坚持人道主义观念,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他的坚持给人们以希望和启发。但他有种过刚的东西,我有所顾虑,没想明白。) 《罗兰小语》,也许人生中总是有那么一个特别敏感、脆弱、迷茫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如果有一本书或一个人正好给予了温暖的力量就会终生难忘。记得那时把感动的句子都抄下来贴在墙上,在后来漫长的漂泊之旅中也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虽然现在读来,已没有当年的感动,甚至觉得没有自己经历的深刻,但还是感谢这本书曾像一股纯净的暖流温柔地熨贴过我的心。至今仍记得罗兰引过的那首泰戈尔的诗:“不在生命的战场上渴望同盟”。 苔丝 《荆棘鸟》 梅吉和上帝争夺心爱的男人,她不是荆棘鸟,荆棘鸟是爱情本身。 黑暗中,《远大前程》陪我度过。 《月亮和六便士》 童话《红舞鞋》一个女孩穿着舞鞋跳舞无法停下来 (安徒生里的) 博尔赫斯的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以及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 读王小波杂文,里面的语录成了心里的底色。到现在都打印在办公室里,看一遍,就一塌糊涂的感触一遍。无论是《沉默大多数》等杂文还是《爱你就像爱生命》,《绿毛水怪》,里面的纯粹,乐趣,光明,美好.天真都深入我骨髓的喜欢。 看克里希那穆提的很多书,《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和他的自传及《爱的三部曲》等等,从此对灵性修行有兴趣,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了很多,有《一念之转》还有张德芬的书及她博客里推荐的很多书。但最受启发的是《一念之转》,当时还没出书前,在一个介绍她思想的博客里全部打印出来看的。说也奇怪,这是在去厦大考研的车上看完的,而《与神对话》是去内蒙古的火车上看完的,而在无数本灵性启发中最最受用的一本,读完这一本,之后的几个月就是心灵的脱胎换骨是《零极限》。当时买完后就再没翻过。还是李欣频的书里提过几次才马上找来看,那真是最最不可思议又简单的书。 《春雪》,这本书让我无比消极,让我认识到了“命运”和必然性的联系。 我读过他的《爱的饥渴》,其实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导向也和他们日本的文化有关,爱与性的极致,或者宿命论等等。当着旁观者读一读吧,毕竟有些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也是很冷漠的,像海明威,余华等 《在路上》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些作家写有些书,是因为他不得不写下来,有一种内里的冲动在促使他提起笔,那是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未必适用于加载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会苦恼,会怀疑,过段时间被另一种力量所改变。当某一天,我们可以坦然地用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之抗衡的时候,我们或许是最靠近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一刻。 最爱傅东华译本里卫希礼的一段话: “新的时代有某种光彩,但毛病也出在这里。旧时代没有光彩,但它有一种滋味、一种美、一种迟缓的魔力。”
-
一春梦雨常飘瓦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6-19 16: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