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10】
鲁迅先生的《铸剑》,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老师的中心思想讲解,大概是说,鲁迅先生化身黑衣人,为眉间尺报仇。眉间尺的典故出自《搜神记》卷十一,原著里有两点是再明白不过的。第一,眉间尺的名字是“赤”,赤当然是红色;第二,眉间尺是男的。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眉间尺不叫“赤”了,也许跟当时“赤党”的忌讳有关,也可能只是一种色彩美学考虑,但眉间尺在《铸剑》里是男孩还是女孩?
《铸剑》中眉间尺在王面前表演之时,鲁迅先是说“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脸带笑容;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又说“翻了几个筋斗之后,上下升降起来,眼珠向着左右瞥视,十分秀媚”, 最后“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鲁迅先生一直用“他”来指眉间尺,表面上看是男的,但对一个男人用上述女性色彩明显的形容词,显然有些怪异了。
当然,《铸剑》本是志怪小说,眉间尺为了吸引王下来看他,变成有吸引力的美女也是可能的。问题是,这个眉间尺甚至在一开始就完全失去了《搜神记》中确定的性别特征。这个有着报仇使命的眉间尺怕老鼠,也会因为老鼠死掉而伤心,性格里看不出男孩子该有的勇气、果断,倒像个女孩子一样怯懦、善良、优柔寡断。
那么,眉间尺可不可以是女孩?眉间尺自刎之后,黑衣人“‘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我承认我心理阴暗,在回头找证据时,看到这里,很诧异这两次接吻的部位。如果黑衣人是鲁迅先生的化身,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眉间尺的同情,何以要吻在唇上,而不是面颊上、额头上、眉毛上?作为长兄文化代表的鲁迅先生,虽然间接接受过来自西方的文明,能接受西方常见的亲吻礼,但吻在唇上的意味显然多少有些暧昧。
一般的观点认为,黑衣人对眉间尺的关系,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系。长辈对晚辈亲吻在唇上也不必大惊小怪。但《铸剑》第一部分又分明说“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十六岁的眉间尺需要承担为父报仇的使命——他已经成年了。黑衣人何以要亲吻一个成年的少年两次,而且要选择吻在唇上?如果黑衣人是鲁迅先生,那眉间尺又是谁?
我至今记得我在北京一间教室里忽然读出这层八卦的时候,窗外是一颗巨大的银杏树。深秋,每一阵风过,就有许多金黄的银杏叶被吹落,它们盘旋、起落,如不肯落地的蝴蝶。
《铸剑》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日《莽原》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题为《眉间尺》,一九三二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最初发表时未署写作日期,据《鲁迅日记》,完成时间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这时候,我想起《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发表在《故事会》第七十四期,纪念当年前些时候发生的“三·一八惨案”。联系到《铸剑》中有复仇使命、勇气和决心却无复仇能力的少年眉间尺与刘和珍所代表的青年学生的对应关系,刹那间,“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觉得《铸剑》就是《纪念刘和珍君》的延续,而眉间尺就是刘和珍的化身。
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鲁迅先生岂非吻在了刘和珍君的唇上?他又何以要吻在刘和珍君的唇上?这种疑问,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所强调的“拜师”仪式中得到启发。李慕白通过对拜师的强调既保持了长者的尊严,又实践了对玉娇龙的欲望。李慕白自己未必清楚,但玉娇龙和俞秀莲倒是看得明白。而《铸剑》里鲁迅先生和李慕白的处境何其相似,如果说掩护李慕白的是拜师仪式,保护鲁迅先生的则是死亡。《铸剑》中,鲁迅先生以长者对晚辈的超越身份,隔着死亡的界线,这才小心翼翼地轻吻下去。只是,一定有些什么特别的力量,使他终于不能如此轻易地吻在面颊、额头上,而是百感交集地吻在了眉间尺的唇上。
鲁迅先生和刘和珍君斯人已去,现在讲这些东西实在有些不妥,但倘若还有其他的证据可以佐证呢?后来我在《奔月》及有关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资料中,也找到了些蛛丝马迹。这种“奇遇”甚至使我觉得,鲁迅先生或者也在等待时光背后的“同情者”?无论如何,这一番“奇遇”,使我逐渐进入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发现一个深藏在文字缝隙中有血有肉的鲁迅,也忍不住希望能与人分享。如有冒犯,还请鲁迅先生和刘和珍君泉下有知,海涵见谅。
今天算是浪费了一天,主要是被人叫了叔叔,反思到自己成长成本的确太大了,这一年老了几岁的人。我老是这样的情绪波动时不行的,基本的英语没有看,势必影响心情,这才是关键的。
《铸剑》中眉间尺在王面前表演之时,鲁迅先是说“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脸带笑容;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又说“翻了几个筋斗之后,上下升降起来,眼珠向着左右瞥视,十分秀媚”, 最后“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鲁迅先生一直用“他”来指眉间尺,表面上看是男的,但对一个男人用上述女性色彩明显的形容词,显然有些怪异了。
当然,《铸剑》本是志怪小说,眉间尺为了吸引王下来看他,变成有吸引力的美女也是可能的。问题是,这个眉间尺甚至在一开始就完全失去了《搜神记》中确定的性别特征。这个有着报仇使命的眉间尺怕老鼠,也会因为老鼠死掉而伤心,性格里看不出男孩子该有的勇气、果断,倒像个女孩子一样怯懦、善良、优柔寡断。
那么,眉间尺可不可以是女孩?眉间尺自刎之后,黑衣人“‘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我承认我心理阴暗,在回头找证据时,看到这里,很诧异这两次接吻的部位。如果黑衣人是鲁迅先生的化身,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眉间尺的同情,何以要吻在唇上,而不是面颊上、额头上、眉毛上?作为长兄文化代表的鲁迅先生,虽然间接接受过来自西方的文明,能接受西方常见的亲吻礼,但吻在唇上的意味显然多少有些暧昧。
一般的观点认为,黑衣人对眉间尺的关系,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系。长辈对晚辈亲吻在唇上也不必大惊小怪。但《铸剑》第一部分又分明说“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十六岁的眉间尺需要承担为父报仇的使命——他已经成年了。黑衣人何以要亲吻一个成年的少年两次,而且要选择吻在唇上?如果黑衣人是鲁迅先生,那眉间尺又是谁?
我至今记得我在北京一间教室里忽然读出这层八卦的时候,窗外是一颗巨大的银杏树。深秋,每一阵风过,就有许多金黄的银杏叶被吹落,它们盘旋、起落,如不肯落地的蝴蝶。
《铸剑》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日《莽原》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题为《眉间尺》,一九三二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最初发表时未署写作日期,据《鲁迅日记》,完成时间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这时候,我想起《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发表在《故事会》第七十四期,纪念当年前些时候发生的“三·一八惨案”。联系到《铸剑》中有复仇使命、勇气和决心却无复仇能力的少年眉间尺与刘和珍所代表的青年学生的对应关系,刹那间,“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觉得《铸剑》就是《纪念刘和珍君》的延续,而眉间尺就是刘和珍的化身。
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鲁迅先生岂非吻在了刘和珍君的唇上?他又何以要吻在刘和珍君的唇上?这种疑问,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所强调的“拜师”仪式中得到启发。李慕白通过对拜师的强调既保持了长者的尊严,又实践了对玉娇龙的欲望。李慕白自己未必清楚,但玉娇龙和俞秀莲倒是看得明白。而《铸剑》里鲁迅先生和李慕白的处境何其相似,如果说掩护李慕白的是拜师仪式,保护鲁迅先生的则是死亡。《铸剑》中,鲁迅先生以长者对晚辈的超越身份,隔着死亡的界线,这才小心翼翼地轻吻下去。只是,一定有些什么特别的力量,使他终于不能如此轻易地吻在面颊、额头上,而是百感交集地吻在了眉间尺的唇上。
鲁迅先生和刘和珍君斯人已去,现在讲这些东西实在有些不妥,但倘若还有其他的证据可以佐证呢?后来我在《奔月》及有关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资料中,也找到了些蛛丝马迹。这种“奇遇”甚至使我觉得,鲁迅先生或者也在等待时光背后的“同情者”?无论如何,这一番“奇遇”,使我逐渐进入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发现一个深藏在文字缝隙中有血有肉的鲁迅,也忍不住希望能与人分享。如有冒犯,还请鲁迅先生和刘和珍君泉下有知,海涵见谅。
今天算是浪费了一天,主要是被人叫了叔叔,反思到自己成长成本的确太大了,这一年老了几岁的人。我老是这样的情绪波动时不行的,基本的英语没有看,势必影响心情,这才是关键的。
-
sun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1-29 1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