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重唱饮水词
(2010年初容若生日纪念文章,原帖见:http://tieba.baidu.com/f?kz=698480619)
我和他相识已经整整十三年了。十三年前,当我第一次翻开《清词百首》,翻到他的那一页时,万万想不到从此以后自己竟会和他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十三年后,当我在地坛书市上重逢《清词百首》,再翻到他的那一页,所有的一切如同在梦里一般。而今重唱饮水词,悠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我刚刚认识他的第一年里,只能零散的见到一些他的词作,比如《清词百首》里面选录了五首。当时的我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二学生,生活圈子很小,而且也还没有网络。我在书店里找啊找,却找不到他——大概是因为之前的确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人,大概是因为我去的书店恰巧没有上架与之相关的书,总之,我很想找到他,却一直找不到他。
直到第二年的秋天,我才第一次见到他的词集。翻当时的日记,是1997年10月11日,那天是星期六,学校补课。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学之后,高尚她们班出板报,我和曹娜去了书店。在爱知书店见到了心爱的书,幽雅深邃的藏蓝色封面,上面零星点缀着几片叶子,五个银色的字写着‘纳兰词笺注’。我不禁有些失落了——经过一年的历程,我得到了‘他’,可是一旦得到,就再也没有寻觅之中的乐趣、惊喜与兴奋了。但我再仔细一想,不禁又开怀了——我得到了‘他’,正是一个新的开始,开始了我与‘他’的相知相伴,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难道不值得用更大的热情和更深的依恋来对待吗?”从那天起,我经常会在每天写日记的最后,从《纳兰词笺注》里挑两首词抄在本子上,边抄边念、边背,那是我最初的吟唱。
我对他的关注最如火如荼的阶段,在大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同学们没人会相信冬天里经常靠在暖气旁边打死也不肯去上自习的我,会在零下好几度的天气里甚至冒着六七级的西北风,坐四个小时公共汽车跑到远得出了北京市地图的“上庄”,一个月里少说能跑去三四趟——只为了一个早已作古的词人。那时候也是我背诵纳兰词最有“成果”的阶段,可以整首背诵下来的有将近二百首。然而还没等我翘一下尾巴,严酷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
1999年12月3日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今天是我这辈子最丢人、最没面子、最最糗、最最不可原谅的一天!团会‘世纪回眸’,吴昊介绍文学版块,把我和谷淞说成是班里‘古典文学大家’,请我们起来背诵诗词。谷淞先起来,这位被吴昊称为‘全唐诗半宋词’的家伙竟然张口背纳兰的《长相思》,磕磕巴巴背不熟,还是我在底下给他提的醒,真是有够逊的。但是到了我,吴昊让我背一下纳兰的其他词,我却因为怯场而张口结舌,平常熟得不能再熟一下全想不起来了。背‘红影湿幽窗……’没两句,忘了,好容易想起来后面一句,一说,又接不下去了!全班都知道我爱纳兰,知道我喜欢纳兰词,然而当着全班人的面竟然连一首都背不下来,简直是!‘丢人吧,你!’姐儿几个都这么说。吴昊下来更把我和谷淞贬得一文不值,说我俩把他的团会全毁了。”
两篇距今已过十年的日记,又让我回到了懵懂任性的年代,于是感叹岁月如飞梭,竟然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从见到第一本词集到现在拥有逾两百册、近百种的纳兰书籍,从一个当着众人面会怯场的黄毛丫头长成即将而立之人,我经历过的可说可写的故事实在不少,林林总总已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而今重唱饮水词,我大概是要唱成一个组曲了。
第一章 情定《蝶恋花》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而薄的清代词选,这便是《清词百首》,里面选录了五首纳兰性德词。在第80页上,首先是一段简短的词人介绍:“纳兰性德(1654—1685),表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十九岁中了进士,给选拔做三等侍卫,后来升到一等。他是个宰相家的贵公子,生得聪敏,诗词书法,样样精工。又会得骑马射箭。性情豪迈,十分好客。词写得清新自然。”[注]
就是这样一段而今看来相当简略而且还存在明显错误的介绍,拉开了我和他一生情缘的帷幕。
帷幕下的第一个亮相,也是我平生接触到的第一首纳兰词,便是《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清词百首》把“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中的“昔”印成“夕”,虽然这里此昔通彼夕,然而毕竟这首词的原貌当为“昔”。可是这书里的这首词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至后来只要一提到“辛苦最怜天上月”这首,后面那句我总爱写成“夕”……这个毛病到今天也没板过来。
这些年里经常会被问及最喜欢他的哪首词,我以前总是回答说都很喜欢,因为我最先见到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可能对它更有感情,逐渐的,这首词就成为了我的“最爱”,尤其那两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没来由的非常喜欢。有一次聊天的时候纳兰琬点出了“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里嵌进了我和他名字的各一个字,容若的“若”,君卿的“卿”。我以前都没有往这方面注意过,经她说,才恍然——果然是很神奇的缘分,我没来由的喜欢这两句也许就是一种命中注定吧。
去年年底收拾书柜,除了擦拭整理,就是随手翻阅。书柜的最底层有我小时候的一些书籍,大都是上了中学之后就不再看的了,每次收拾书柜也多是把书整体的搬出来再放进去,并不细看。这回在整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里面有一本《彩图情诗三百首》,很新很陌生。大概是当年亲戚朋友谁给的吧,父母可能考虑情诗“少儿不宜”没给我看,直接扔进了柜子里,如今被我翻出来了。
从司马相如的《琴歌》开始,到文廷式、王国维的词结束,以时间顺序结集而成的《彩图情诗三百首》,里面也选了纳兰性德一首词,便是《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旁边配了一幅图画,如锦的花丛中一袭昏暗的背影,两只斑斓的蝴蝶在半空中,翩跹起舞……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
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
[1]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对应公历为1655年1月19日。简介中标注的生卒年为阴历纪年。
[2]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殿试二甲第七名,是年他二十二岁。并非简介中的十九岁。
第二章 漫漫相知路
(上)
初相识,他无疑是一个标准的白马王子,或者说,他完美得一点儿都不真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中学语文学习里,清词是没有一丝一毫篇幅的,诗歌到了清朝只一首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他连提都没提,清代词坛对我而言,完全陌生,完全新鲜。我除了把他挂在嘴边之外,并没有什么头绪去加深对他的了解,没头苍蝇似的。在我周围可以找到的与之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同学们虽不时拿他来开我的玩笑,却也都好心的帮我留意有关他的信息。程诗华去首都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帮我借来了《清词百首》;“……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祖敬然把她从言情小说里抄下的纳兰词交给我;表姐不知从哪儿听说夏衍有纳兰手简……一点一滴汇集到我这里,一点一滴都如获至宝。终于在1997年的秋天,同桌高婷婷告诉我说,她在人艺院里的小书店看到有纳兰词卖,我一下就惊了,当即决定第二天奔过去,这便是我平生的第一本有关他的书:北京出版社《纳兰词笺注》。
无论何时何地,他永远是那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也让我开始有所怀疑——直觉上怀疑也许一切不过是被描绘得分外美丽的肥皂泡泡,一碰就会破掉。这种怀疑在我看过《纳兰词笺注》前言时,变得非常强烈。果真那么好么?那是不是真正的他呢?历史上,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知道的,太零碎了,如同偌大的一张拼图,只找到零散的几块,谁都不挨谁,或者看似是挨着的,拼上去却又牵强又怪异。现在花几分钟“百度一下”就明白的事情,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才弄清楚。然而这还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虽然弄清楚很麻烦但毕竟还是我知道的,知道的就有机会弄清楚,而我不知道的,则一直不知道,我该如何去知道呢?一片迷茫。
上大学之后我的眼界比之过去有了明显的开阔,在我弄明白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功用之后,就扎在里面开始找纳兰了。
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文科都在北校区,而北校区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馆,学生借书都要去本部。本部的图书馆是一幢老楼,外面爬满爬山虎,夏天里绿荫遮蔽,楼北侧有一株高高的合欢树。我非常喜欢图书馆旧旧的浓浓的氛围,经常泡在阅览室里一呆一个下午。三楼的阅览室里有整架子的人大编辑的各校学报的资料,每本都又厚又大,我就一本一本的抱下来,一篇一篇的在其中找有关纳兰的论文。找到了,就从笔记本上撕下一个小条儿夹在里面,厚厚的资料集每本里多则三五篇,少则一两篇,我夹好小条儿之后就到门口服务台登记,然后从三楼的阅览室拿着它跑到一楼的复印室把它们复印下来,再跑回来划掉登记簿上的记录。开始一次一本,后来嫌浪费时间,就改成一次三本。
记得当时小心翼翼的问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我能多拿点儿吗?”
“当然,你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只要你拿的动。”
我一高兴就拿了五本,然后从一楼复印完回来的时候就明白为什么人家加了句“只要你拿的动”——五本还真是挺费劲啊!于是就改成了一次三本。来来回回跑了N多趟。
9804090,这是我大学时的学号。我是98届的学生,04是中文系的编号,090自然就是我了。这个学号不停的出现在图书馆里所有馆藏纳兰书籍后面袋里的卡片上,一而再、再而三,广东人民出版社《饮水词》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是我借阅最多次的两本书,尤其《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借回之后我将上面的纳兰诗工工整整的抄到本子上,饭后抄、睡前抄、课间抄、开会抄、上课觉得讲的没意思也抄,大概这是有史以来我最心甘情愿最有乐趣的一次抄书了。
1998年12月5日的《北京晚报》,登载了一篇报道,从此加快了我与他相知的脚步,这篇便是《本市又一座文化名人博物馆建成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年底开放》。我赶忙将它剪了下来,夹到了日记本里。恩,纳兰馆……恩,上庄!
(下)
“上庄”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我长那么大都不知道北京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当我拿着北京市地图,从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完全蒙了。幸好那时候已经开始有网络相助了,从网上查找上庄,终于查到从颐和园北宫门有一趟公交车到那里,303路。我跟妈妈说我要去上庄找纳兰馆,妈妈说这地方都出了地图了,那么远还大冬天的,你哪儿都不认识,实在叫人担心,还是等天气暖和了再说吧,这一等,就到了夏天。
1999年8月27日,在同学王京晶的陪伴下,我坐上303路公共汽车,一路向北,摸索着开始了寻找纳兰馆之旅。她是怎么被我忽悠得肯陪我去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有个伴儿就塌实多了。从日记上看,我当时是比较“目中无人”的,一路上也没跟她说几句话,只是满眼的沿途风景,满脑子纳兰纳兰。
找寻没有费吹灰之力,下了303路车站上一辆摩的四块钱就把我俩拉到了纳兰馆门口,简单得让我俩目瞪口呆。之前想象的种种艰苦卓绝全成泡影——还以为得多难找呢。我在高度亢奋的状态下买票进到馆里,一个胖胖的大叔正巧从廊下过,门口的工作人员叫了声“黄馆长,这儿有俩学生来参观”,他就停下了脚步,我就蹦了过去。这个人就是黄兆桐老师,我和黄老就这样认识了。
至此,我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和我“臭味相投”的人,而且他知道很多东西,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那叫一个激动啊!激动得光顾着在他办公室里拉着他叽里呱啦不停的说了,甚至把参观纳兰馆的事都忘到了脑后。紧接着第三天就又跑了去,还带着我手边所有复印的有关纳兰的论文资料,而黄老则帮我找了辆自行车,带着我骑车转上庄。我第一次见到了皂荚屯的纳兰墓地原址;第一次知道了龙王圣母庙、上庄东岳庙、大戏台;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许多许多我都是可以知道的,并且可以知道得很清楚。
大概除了黄老,对纳兰馆最有感情的人,就是我了。从1999年到2004年纳兰馆转型为商业用途,黄老离开那里,纳兰馆一直都是我“半个家”——上庄水库边的那座小小的四合院,是我了解他的地方,是我和他相知的乐园。
那五年里一个月去三五趟上庄,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一般是在周末,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还会逃课去,无论烈日还是寒风,都阻挡不了我的步伐。因为路熟了,我通常会先自己去墓地和东岳庙凭吊一下,然后再徒步走到纳兰馆——走这段路至少需要四十多分钟。
北方农村的道路,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有一次我迷路了。我只记得朝着水塔方向走就能到纳兰馆,却没想到这附近有两个水塔。我也光看着水塔了,没注意脚下的路越走越窄。终于——“哼!”我听到了一声怪叫。
“啊!”我惊叫着向后跳了一步。
我从未如此近距离的和一只猪对视过,他亮晶晶的小眼睛和我惊诧诧的小眼睛四目相对。我这才发现自己在猪窝的门口,估计刚才我一脚踏进了它的领地,所以它峙威一下,要不是前面还有个栅栏门挡着,我还不知要怎么和它亲密接触呢!后来到了馆里,已经是夕阳西下了,我因为迷路在村里足足走了三个小时。而“误闯猪窝”则成为了和朋友们分享的永久的笑料。
我和黄老是忘年交,至今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转眼已经十年了。逢年过节我都会去他家看望他,有时候也带同是喜欢纳兰的朋友去,黄老的头发已经雪白了,人也消瘦了不少,精神倒还矍铄。我们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他总说我这么些年脾气还是老样子,直爽而霸道。如果有朋友或者访客在旁边,他就会跟旁人聊起我上大学时候的往事,我冒着五六级北风,穿着粉红色羽绒服,像只粉狗熊似的从冰封如镜般的河边晃悠着走过来的情景,是他最爱提起的,我就在一边笑,经常笑着笑着,眼中就涌上了不知是欢喜还是动容的泪光来。
第三章 理智与情感
越了解的多越喜欢,越喜欢越想了解的更多,我有长达八年的时间是分不清楚也不想分清楚现实与虚幻的,那时候年纪也轻,有什么举动即便惊世骇俗也不会受到太多苛责和束缚,人家都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于是我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五迷三道得一塌糊涂。
直到今天,同宿舍的秋红肯定不会忘记一件事,就是我求她帮我买给死人烧的冥纸并教我做纸钱。城里的孩子对白事不太懂,远比不上农村的孩子,而秋红又是个热心人,于是我就请她帮我,她虽然觉得诧异,却也答应了。周末回家,再回学校的时候,秋红已经把纸给我拿来了,还手把手的教我做纸钱叠“包袱”。一边教一边说我给她家找的“麻烦”——
秋红到家之后请她妈妈帮着买做纸钱的冥纸,她妈妈问干吗用,她说她同学要给个古人烧纸,她妈妈的反应可想而知,而且在农村这种东西是很不吉利的,她妈妈自然心生不快,不过既然女儿已经答应了人家,也不好不帮这个忙。结果秋红的妈妈去村里寿衣店买了一大捆冥纸抱回来,回家的一路上,是个街里街坊的看见她就赶紧一脸沉痛的问:“你家这是……谁没了?”秋红妈妈又好气又好笑,也没法跟问的人解释,干脆就来句“回头再说”,赶紧往家跑,跑回家就教训秋红:“跟你那同学说,以后这事儿别叫你帮忙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当时在宿舍的同学们听了,大家全都哈哈哈哈,然后指着我:“也就你干的出来!”
于是,2001年7月20日,阴历五月三十,一身白色衣裙的我在纳兰墓地原址上演里一出“小寡妇上坟”……
我曾经写过一组系列小文,叫《生活中,我和纳兰有个约会》,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头发像已婚女子那样为他盘起来,每天对着他的画像和他说话;将袖珍纳兰词穿上绳子挂在脖子上,走到那儿带到那儿;混满族圈子,学满语、做旗装,至今有许多人还把我当满族人;守着他的网上灵堂,清明忌日烧纸祭奠他,他的诞辰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无论到哪里他的名字他的词都不离口,连工作中都时常能带出来;话里话外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小寡妇,以至多年后注注兄还叫我“纳兰未亡人”……“真吓人!”高尚每每说起那时的我,总这样由衷的感慨一句。
如果不是同道中人,大概很难理解,有网友看过之后干脆这么说:豌豆黄儿就是一个把自己YY成死人老婆的BT女人——原话大致如此。后来传到我耳朵里,自己竟嘿嘿笑了半天,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人家概括得挺好,做了签名档。结果我刚把这句话换到MSN上,曹娜那边就对我道:“谁这么真知灼见啊!”
当然,同道中人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又因为我做的够好,甚至会膜拜一下,更多的朋友即便不认同也会给面子,可怜我一片痴心。其实即使是现在的我看来,也是不认同的——那是一种混沌不清的情感寄托,唯一尚可称道的,便是的确够痴情、够真切。
人总会慢慢长大的,经历许许多多的事,然后不知不觉变得老成沉稳起来,有了经验教训,有了阅历城府。而对我来说,成长让我变得理智起来了,八年之后,我终于可以把现实与虚幻分清楚了,并且分得很清楚。我是那么的冷静,甚至有什么一段时间,我是那么的无情,我能为了其他一些当时看起来很好玩儿的事情完全忽略他,几个月都不看他一眼。这无疑非常令人遗憾,而却不能指责什么——“他只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谁规定兴趣爱好就得天天拿在手上的?”我会再扔下这样一句话,便跑出去跟朋友们玩儿了。
他呢?他可不是兴趣爱好,他是纳兰性德。如果这个时候他也像我疏远他一样的疏远我,那么就此打住,分道扬镳,再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那样的话,我和他也就完全没有情缘可讲,他不过是一位著名的清词家,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会像大多数人那样过着碌碌余生,在若干年后某一个契机下想起自己曾经很喜欢他,如此而已。
幸好,没有那样。
幸好,他拉住了我。
饮水词的旋律响起,他带着我在其中,翩然起舞。
第四章 谢谢,对不起
(上)
我和他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我也是刚刚才明白的。
我非常感谢他,感谢他没有在我因为理智了、因为贪玩儿而把他束之高阁、抛到脑后的时候转身离去。他一直在看着我等着我,并且用他的方式把我拉回到他身边,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我能知道的只是结果——而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相当离奇。
那是04年的夏天,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个上点儿年纪的男声,一上来就说他要找“豌豆黄儿”——
“哦,我就是。”我心想这谁啊,竟然电话打到学校来找“豌豆黄儿”,虽然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知道我的网名,可是在工作单位里这么找人也够奇怪的了。
电话那头说他也很喜欢纳兰,我继而就想原来也是个纳兰迷呀,难怪如此了。
“哦。”我随口应着。
“我姓冯。”
“哦。”
“我叫冯统一。”
“啊——?!”
当时我就震惊了。
“冯老师?!”我是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冯统一这个名字从我认识纳兰的那天起,就开始在与之有关的各种地方听到和见到:他是纳兰研究界的顶尖人物,知名学者,大权威(鉴于“专家”这个词儿沦落得太快这里就不用这个词儿了),他就是研究纳兰的No.1,老神仙……
他给我打电话?我是真不敢信。
初次见面太好玩了。一路上坐在公交车里我照例是激动得坐都坐不安稳,琢磨着大名鼎鼎的冯统一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他是张伯驹的忘年交,夏承焘的关门弟子,他身边的朋友个顶个都是苍穹上璀璨的明星,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穿着长袍道骨仙风的白胡子老爷爷,身后还跟着梅花鹿……我这儿想什么呢。
到了站下车就给冯老师打电话,他先指挥我怎么走,然后说他正出来接我,马上就能见着了。挂上电话我按照他说的走向小区里塔楼的方向,不一会儿前面路上快步拐出来一个脑袋圆圆的不算很老的老头儿,穿着家常的大背心儿大裤衩儿,满头大汗,迎面冲着我就过来了,指着我问道:“豌豆黄儿吧?”
当时我就震惊了。
不过马上我就笑了起来,面前的冯老师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似乎一下就放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跟老神仙说话,但我却可以很自然的跟面前的冯老师说话。
我和冯统一老师就是这样很离奇的结识了。直到今天,他都是我学习和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我是他的一个小学生,小朋友,除了跟他学到许多知识长了许多见识外,他对我最大的帮助,一是让我在纳兰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一是让我的烈性子变得很平和遇事能够看得很开。这两点对我的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深深感谢冯老师。
后来我问起过冯老师怎么就给我打了那么一个电话,才知道几乎一年也不上一回网的他也不知怎的就心血来潮在某天跑到网上转悠了一下,还碰巧就看到了我留的电话,于是他就记下来了,后来就打了……
难道只是巧合么?这是一个什么概率的巧合呢?没人比我更明白,这样的概率比火星撞地球大不到哪儿去。想想我结识冯老师之后会怎样,所有的不可思议便都有了头绪。
(下)
唐朝高僧青原行思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世间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规律呢?
我想,从当初的痴迷到而后变得格外理智,是我从第一重境界到第二重境界的一个转变,至今,我对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没有否定或者后悔的意思,认为那是一个很正常的提升过程。我能变得理智,曾经得到过一些朋友的支持,尤其是那些非同道的朋友,甚至用“谢天谢地你终于清醒了”来表达对我转变的祝贺。而同道中人则又是另一番感受,比如来北京找我玩儿的张怡,她回上海之后在日志里表达了对我的失望之情,觉得我跟世俗中的小女人没什么区别,想象中的“纳兰家大少奶奶”光环不再,被滚滚红尘湮没了。
我真的不能想象那段时间他是什么样的心情,看到曾经挚爱着他的我,为他拼却一切的我,把“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像落叶一般丢在身后的冷风中,连丝毫怜惜也没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认识冯老师的事情上,当时我是没有多想的,至少我没有去想这里到底有没有他的事儿,因为当时他还是“兴趣爱好”,是“物”。直到下面这件事情发生,我才有所触动,意识到冥冥之中,大概还有什么在施加着影响,而这个什么,应该就是他。
我一直很关注有关他的书,书籍是了解他的一个重要途径,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一大堆有关他的“垃圾书”来误导人,都是很塌实起码态度很端正的著作,所以只要有可能,我都会找来看。
03年的一场“非典”,让北京成为流行病重灾区,也让我得到了三个月的特殊假期,不敢出门只能在家窝着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成天泡在网上,从而认识了孔夫子旧书网,并从中找到不少有关他的书。03年时还并不理智,爱他爱得“真吓人”的我对有关他的书表现相当“生猛”,尤其在参加拍卖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买书,更像是在抢书。虽然我并不混旧书圈儿,但旧书圈儿里不少人都知道我,知道豌豆黄儿是一个疯狂的纳兰迷,“有纳兰的地方就有豌豆”。
而后慢慢变得理智的我,逐渐淡出了那里,虽然我也还是很关注有关他的书,却从见书就争变得无所谓了,甚至两三个月去都不去一回,也因此错过了两三场拍卖,事后看到了,的确很遗憾,然而不伤心。
又一次在孔夫子旧书网拍卖他的书——中国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24年《侧帽词》,尽管品相并不太好,但是的确很少见。我照例参与其中,加了两回价把参与竞拍的最高价压了下去,就关机睡觉了,而距离拍卖结束的时间,还有17个小时。如果是在过去,我一定会焦急的不合眼的等17个小时,然后在临近结束的两分钟之内不停的刷屏,就怕有人最后时刻跟我竞争,而与我一样喜欢他的竞争者绝不止三五个,每每碰上了,我一定是使劲跟人家赔好话请人家让我一让……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实在太常见了,使得当年几乎每一场有关他的书的拍卖不但竞拍火热更是引得众多围观,至今还有书友跟我提起当年的“盛况”,啧啧的赞叹称奇。
然而,这一次,我不但很塌实的睡了一觉,而且醒来之后就把这事儿忘了,真的忘得干干净净的。到了晚上,早已经过了拍卖结束的时间,我才忽然想起来,心想大概是被别人买走了吧,那看看是谁买走的吧——登陆一看,最高价,依然是我。
“记得以前在阿C的博客里看到她的这两句话: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你对别人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我当然是要说对不起的——我把他忘了,不止一次的而这次是最明显的把他忘了,八年来他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现在,在第十个年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却把他忘了。”2005年10月8日的日志里,我这样写道。
这样一场拍卖,最高价并不高,众多竞拍者17个小时没有光顾或者光顾而没有出价……打死我都不相信的事,就那么发生了。我想说,我清楚是谁在背后出的手,我也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把这书“留”给我——意思太明确了:“我在等你。”记得写日志的时候我难过不已,我想应该就是那时候,我从第二重境界上升到了第三重境界。
谢谢,对不起。
第五章 我和他的书
(上)
以前每每想到我和他相距三百余年的光阴,我就不由得悲从中来,难以自已。这种时空上的交错是永远存在的,我再如何苦苦追寻,终究还是要被这三百多年的风烟所阻挡,什么办法也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绝望,我现在想起来都感觉不可忍受。
我要怎样穿越这三百多年去触碰到他呢?这就是我最早开始关注有关他的书籍的原因了——书籍是了解他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让我多了解一些,也就让我感觉离他更近一些。
最开始找书是盲目的,因为不知道哪里有。我曾经疯狂的在北京各大书店和每一次的书市里转悠,每次带着希望而去,却换得失望而归。那时我手中跟他有关的书只有两本,北京出版社的《纳兰词笺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只有这两本书,而这段时间真的好长好长,长到我根本想不起来我的第三本书是哪一本、是什么时候得的。
如今回顾起来,日记里有关找书的段落中年轻而莽撞的我实在很可笑又很可怜,字里行间,失落的、激动的、怨恨的、开心的……在纸上鲜活地跳跃着一颗挚爱他的心。
第一次知道他的文集《通志堂集》,已经是我上了大学之后的事了,听说哪儿曾经卖过,我就赶紧奔过去,甚至顶着八月的骄阳在天津的古文化街和旧书店辗转了一下午,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当我从胡马口中得知隆福寺中国书店有卖的时候便再一次杀了过去,终于见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装本《通志堂集》——经历了无数次寻找、失望、再寻找、再失望、再寻找……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它!当时把我乐的啊,一下就抱住身边的同学狂笑,据说笑声从“哈哈哈哈”最后演变成为“吱吱吱吱”……
一次带同道中的朋友小于去三联书店买《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因为我是早有了的,所以带她到诗词类的架子前就没再管她,转而去看别的门类,结果她不但买到了这本,还意外的找到了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这本书,而这本书,我没有……把我恨的啊!三联只有这一本,这本却归了小于,我只能小心翼翼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羡慕嫉妒恨——“我当然清楚她什么错也没有,所以我除了在心里把她剁成了肉酱之外什么也没有做”,2000年12月10日是个阳光明媚但是刮着大风的日子,我后来回到家之后就蒙头大睡,一闭眼全了了。
“昨天,我去王府井书店,买到了《饮水词笺校》,很高兴。尽管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而朱慧一眼就盯上了,多少觉得自己与容若的默契太差,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买到了,所以还是开心了老半天。”(2001年10月3日)
02年夏天,我去海淀魏公村的席殊书屋取预定的《纳兰性德词选》,“早上天没亮我就盘了个光鲜的小髻别上一枚风韵十足的紫红色垂珠簪出门了。我没想到我脑子里的‘魏公村’会有那么大,西路南路的足有好几站地,找了近一个小时也没找到,打电话给家住理工大的同学求助,最后才爬到了席殊书屋的大门口。那时太阳已经老高了,晒得人烦躁不安,我脑后漂亮的小髻也打了蔫儿,发簪有气无力的耷拉在脖子上。取到书,我才觉得自己的辛苦虽然费了很多但终于没白费,这是在以前张草纫先生的《纳兰词笺注》基础上精选一部分结集出版的,出版社还是上海古籍,让我觉得新鲜而亲切。取到书,我刚才苦寻不得的那一肚子气也散尽了,于是,我又重新修整乌黑的小髻、调正俏丽的发簪,高高兴兴地奔了上庄……”(摘自旧帖子《我和那几本书》)
就这样,在与岁月同步的累积中,我手边有关他的书,逐渐多了起来。
(下)
大概从2002年开始,我接触到了有关他的旧书,不再是像之前那样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找一气了,借助网络,我认识了许多书友,通过他们,我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如同推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一片新天地。
“书为媒”,我原先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而今才发现,我与他的情缘之深,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那些书体现出来的。真的,有关他的旧书,内容已经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各种版本琳琅满目,其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寄托。那已然发黄变脆的书页,默默的把我领向旧时代当中,我闭上眼睛,仿佛就置身在一片浓郁而真切的氛围之中,让我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的灵魂以之为载体,向他一步一步走过去。而在这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以之为载体的不仅仅是向他走过去的我的灵魂,也有向我走过来的他的灵魂,除了不能以“人”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我几乎可以感受到他的一切。
前面说过的,我因为痴迷他而在旧书圈儿里表现“生猛”,所以势必就能有不少收获,然而真正因为一往情深而频频发生“意外”,则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不已。
2003年6月,因非典“闲”在家里的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的论坛里聊纳兰书籍正聊得欢,书友小凤跟帖助兴贴出了她家传的光绪六年榆园本《纳兰词》,我当时就口水漫溢了,厚着脸皮跟人家磨,说如果她肯割爱的话我排头一个!没想到几天之后,我收到了这样一条短消息——“豌豆黄儿:纳兰词虽是我至爱,但你是纳兰专家,令我钦佩。纳兰词可能在你处更能体现价值。我决心割爱……”当时把我激动的啊!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而让我更为感动一场的,是其后作英兄的万有文库本《纳兰词》。当刚刚听冰冰告诉我作英兄有民国二十六年的纳兰词准备拿出来卖的消息,我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不知道人家什么时候卖,后来又听说人家可能要上拍卖,我又慌了,生怕在拍卖的最后一秒钟被人抢了去,于是在网上找到了作英兄,想跟他“商量商量”。他对我非常客气,却一直不松嘴,我非常市侩的跟他说,如果不参加拍卖直接卖给我,他可以出价高一些,这样一来也不会断了他的财路。结果他回了一句“钱不是问题”——这句话打回来让我觉得自己从来都没这么龌龊过!可到了那份儿上,小人也就情愿小人了吧!
我的心就那么一直悬着,每天都没着没落的。直到几天之后冰冰说作英兄到北京来淘书,他们约好了见面,她尽量能把书拦在我们这边儿的时候,我依旧相当的忐忑,时刻盯着电话等她信儿。第二天中午,冰冰给我发了一条短消息,说:书,人家送给我了。
我“哇”的就大哭起来了。这根弦儿实在绷得太紧了,这么一松,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垮了。上了网,在我的短消息收信栏里,赫然出现了作英兄留给我的“豌豆纳兰不离不弃 百年以还知音得觅”十六个大字。
像小凤、作英兄这样的好人,我遇到了太多太多。寿光的独孤雁,湖州的艾殊仁;香港的家荣兄,台湾的老淘兄,德国的八百老;川源旧书的川源兄、空101,缘为书来的花脚猫、种瓜得瓜,布衣书局的胡同、注注兄、布朗兄……真的太多太多了。可以这么说,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能碰上贵人相助,书缘自是不差,人缘更是大好——冥冥之中,他用了我看不见的力量来安排着一切,让我能如愿以偿的找到有关他的书,那是我和他的书,那是我和他一世情缘的见证。
第六章 匈牙利童话
(上)
“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我经常这样说。
朋友们可怜我一片痴心,所以不会像非同道那样用冷酷的“现实”提醒我:他都死了三百多年了,怎么可能知道你呢?更不可能会喜欢你了,一切不过是你自己的想象罢了。
我当然知道现实,不提醒我也是知道的,很清醒——正因为如此,我才会面对三百余年的光阴阻隔而难过,我有起码的“常识”。然而,谁说天地间只有人世的?谁说只有在人世才知人事的?他是知道的,我是知道的,我们是彼此相知的。
在别人用无奈的眼神看着我,或者干脆心底里笑话我真是疯子的时候,我却用同样无奈的眼神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怜悯:不相信奇迹的人,在奇迹发生的时候永远是傻在原地的,根本意识不到那是奇迹;不相信童话的人,即使生活在童话之中,依然只能用世俗的眼光把童话看成世俗。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于是奇迹不会眷顾这样的人,童话也不会忍受被这样的人糟蹋。
我庆幸,我不是这样的人。
于是,我看到了奇迹,遇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Long long ago,有一个国家叫匈牙利。匈牙利的首都叫布达佩斯。布达佩斯有家出版社叫巴拉士出版社。巴拉士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中匈文选》。《中匈文选》第二部里有一本集子叫《Na-lan Hszing-tö verseiből》。“Na-lan Hszing-tö verseiből”是匈牙利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纳兰性德词选》。
2009年9月16日一大清早,我从钟子给我的邮件里连接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除了看他让我看的那些有关纳兰的论文,还小搜索了一下书籍,这一搜,就搜出来了匈译本纳兰词的信息。
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我决定:我要找这本书。
然而对匈牙利一点儿概念都没有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找,甚至搜索出那些相关信息,几乎全是外国字母我根本就看不懂,所以只能向布衣书局的书友们求助。发了求助帖之后我便去上班了,一到单位抱着地球仪就不撒手了,找匈牙利在哪儿,想怎么能去匈牙利买书,可以托哪些朋友……一个上午我像复读机一样反复不停的重复着“匈牙利,匈牙利,匈牙利……”同事们频频摇头——这丫头魔障了。
回到家,我的求助帖子有人回了,热心又神通的八百老说可以帮忙。八百老本来就是我的“恩公”——我几个月前找到的日译本纳兰词就是他提供的信息,我才得以顺利找到。这回恩公再次出手,将找书一事托付给他在匈牙利的朋友,让我耐心等待。后来有朋友问起过我有关八百老其人,我竟才发现自己对恩公是地道的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的年纪、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除了知道他是个中国人在德国工作别的就一律都不知道了,然而我觉得自己的确可以什么都不知道,我只要知道一点就OK了:他是我的恩公。
从接到让我耐心等待的消息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无尽的等待,等待远方的消息,等待天边的那本匈译本纳兰词。我又放心,又忐忑,放心的是八百老的帮助,忐忑的是找书能否顺利。然而却只能静静的等待,便是我唯一要做的了。我数着日子过日子,于这样的等待中也无法依靠任何人,除了翘首等待恩公的消息,就只能默默在心里念着:容若帮帮我吧!帮我找找这书吧!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如此期望他能帮我,我每天都会在心底对他说——容若帮帮我吧!
(中)
大概,是因为等待的滋味太难熬了,又大概,是我很想让同道中知心的朋友能够认同“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中的因缘,所以我拉了纳兰琬陪我一起等,为我和他做见证。
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她我是想让他为我去找匈译本纳兰词的事,只说让他为我做件事,为期一个星期,于是琬和我一起数着日子等。我把签名档改成了“一个星期,我等着你”,而琬则每天都提醒道:“又过了一天了啊!”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我的心情是相当低落的,跟琬念叨着:“也许打发他去太远的地方了……”
“你让他去哪儿了?”
“匈牙利。”我这才把事情从头到尾讲给她听。
“那可是匈奴的地方啊!办签证一个星期都下不来。”琬这样半开玩笑半安慰的对我说。
“这样啊!”我赶忙开始祈祷,把签名档改成了“又一个星期,我继续等你,要平平安安的”。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了。
眼看着数着日子等了两个星期,在第三个星期开始的第一天,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是一个因为他的《通志堂集》而早早结缘的朋友,但是直到这一天才算真正认识的朋友——布朗兄。而跟布朗兄聊天的时候,说起我们的相识,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是他让我们结识的,他在里面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那天和其后的几天之内同时在我这里和在布朗兄那里都发生了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细说起来,大概就能写成一篇悬疑小说了。我不想推测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只从结果上来看,他的确让我和布朗兄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对有趣的事物总是有非常高的热情,他就是因为了解这点而有了这样的安排。结识布朗之后,我果然就跟着这个朋友到新天地里开眼界,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到古代冷兵器,从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到宝瓶座故事,从康熙年间福字铜钱到评弹和《蚕花姑娘》……日子变得格外绚烂,等待的心情也变得分外轻松,不再是死等、等死的感觉了。当然,聪明如我者怎么能毫无察觉呢,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让我说什么好呢?”我湿了眼圈,“谢谢你,容若!”
真的,也许当时我不过是觉得布朗兄能够带着我见世面到各个领域玩儿而已,我还没能认清他这样安排的意义,直到我生日收到了布朗兄发来的一份意外而珍贵的生日礼物时,我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顿时哭了个大雨倾盆……布朗兄提到他“经历了鬼使神差的过程”恰恰跟我所估计的事对应上了,一切都来自冥冥之中的操纵——是他,是容若!一定是,没错的!
从布朗兄开始,我陆续又认识了好几位可爱的朋友,而这些朋友竟也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朋友们在一起,我几乎忘记了还有等待这么一回事,可见有多开心了。然而我毕竟没有忘记,“容若,我要匈译本纳兰词。”我的固执劲儿一上来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依然这样对他说。
“如果你是他,你找不到她要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我这么问琬。
琬答:“我会先给她一些其他东西,然后继续帮她找。”
他就是这样做的。
然而这“其他东西”如果没有分量的话,是不可能安抚住我的,因为我拥有的他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如果不是珍贵到一定程度,根本就不可能把我从匈译本纳兰词的等待上拉到一边,这一点,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结果,他给了我这个世界上有关他的书籍资料里最最宝贝的一本书,只在传说中的一本书——《词人纳兰容若手简》。
(下)
《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上海图书馆1961年刊印,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纳兰性德手迹的原尺寸影印多色套印线装本。当年由夏衍先生主持刊印,成书后并未对外发行,只部分用做了出访他国的外交礼物,还有一些分送了国内研究界学者和文化界头脑,其余大部据说于文革中被毁,此说虽只凭口传难以凿凿,但就这么多年来别说流传根本难觅踪迹的情况看来,实在不由得人不信。
可以说,有关他的书,这一本的价值是最高的,就连康熙三十年的《通志堂集》刻本也比不上,刻本的版本固然珍贵,然而内容并不难见,而他给朋友的手简里每一个字都是他亲笔书写的,所谓字如其人,这其中的意义,喜欢他的人大概都能明白的。这本书极其难得,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它会来到我面前,而它就那么来了,那么轻易、自然的来了。
不光我做梦都想不到,后来告诉冯统一老师,他也连连称奇,说万万想不到我找到这本书,简直不是“人找书”,是“书找人”了。有关这书的事,无论怎么看,从开始到结束、从价格到品相,没有一处不是为我“量身订制”的,换第二个人恐怕都不能有我这样合适,如同灰姑娘的水晶鞋,只能她的脚,才可以穿上。
我雀跃、我激动、我充满了幸福感,无以复加。
于是,我在回忆这件事的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拿到它的那一刻,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我喜欢他不假,他喜欢我更真!那一句‘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并不是无凭无据的空话,连传说中的《手简》都交付给我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没什么比让一个女人知道她爱的人也爱她更使她安心的了,只不过,一个身处红尘紫陌,一个魂在黄泉碧落——只道是只有痴狂到一定境界才有如此领悟,或以为只有疯魔到一定程度才能这样骇俗,大概如此吧。‘秦时月汉时关,醉斜阳倚栏杆,回眸笑,谁将罗纱轻轻挽……’这是《美人关》里的几句歌词,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是不能想的,一想就陶醉其间出不来了,每当我想到和提起《手简》的时候,脑畔时常伴随着回响起这一段来。我没有回眸笑,身后也没有罗纱更没有人轻轻挽,我只在心里笑,本该在身后轻挽罗纱的那个人,给了我这样的安心的笑。”(2009年11月28日)
说真的,在写到手简的时候,我真的快把匈牙利童话中的等待遗忘了。然而匈牙利童话之所以成为童话,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像童话般美好的结局,而他给我,远比美好还要让人觉得惊喜。
拿到了传说中的《词人纳兰容若手简》是2009年11月4日下午,然后我就“召告天下”。网上,四面八方的网友们纷纷发来祝贺;网下,几个朋友为庆贺我得书而相约晚上到KTV引吭高歌——我于是开开心心的唱了一晚上,开心得如同在天上飞!而等到唱歌回来之后,等待我的,竟然是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的消息:恩公八百老告诉我,匈译本纳兰词,找到了!并且告诉我,他第二天就要归国,碰巧在归国前一天拿到的,所以很快,我就可以见到它了。
我大哭,拼命的哭。
我等待了49天,终于等到了这本匈译本纳兰词。
我一边哭一边给琬发短信,当时已经是凌晨了,她是第二天一早看到的,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她经常会对我说,匈牙利寻书这件事令她“难以释怀”——“他真的还在啊!”琬通过陪我一起等待的亲身见证,至今深信不疑。
“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此时此刻,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的确是对我好呢?他在天上看着,此时此刻,也许只一个微笑便是全部了吧。
这是一个童话——豌豆姑娘和纳兰公子的——匈牙利童话。
第七章 情在不能醒
2008年的中秋前后,我和心玫一起约着去照艺术照。我把自己的旗装带了去,还教给我化妆的菜菜如何梳旗头,然后再由摄影师大宽“咔嚓咔嚓”的照……后来选片子的时候,我挑的照片里有一半都出自这一组服装。如果当时不是心玫一旁劝我多选些不同感觉有些变化的照片,我选的很可能一边倒的都是旗装照了。
其实我就是为了照旗装照才去的,而原因不必多解释。结果也是旗装照的效果最好,对于像我这样相貌平平、身材麻麻的女人来说,能照出这样的效果真是“超水平发挥”了。
拿到片子之后,我把这组旗装照命名为《情在不能醒》,并给了一行小注:“因你是你,我才是我。你若不是你,我便不是我,从来不是。”
看过我的艺术照的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认为,旗装照最有感觉,非常适合我。其他服装比如小洋装和民国旗袍,虽然也有亮点,却没有旗装照这样整体出众的效果——穿旗装的我,不能说是“漂亮”,而应说是“有范儿”。
“豌豆姐姐的这几张旗装的却是很好看哈。”绘心这样评论,我回答说是“气场的关系”,其实不是我有气场,而是借助了他的,凭我自身的条件,真的很难达到(我还有这个自知之明)。然而有他就不同了——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即便是块木头怕也能沾染不少他的气息了吧,更何况是我。
这组旗装照其中有一张,是我坐在桌前执笔而书的情景,一个朋友看过之后说:“总觉得,这里应该是两个人。”我就笑着反问道:“难道,这里不是两个么?”雁格也说:“后面如果站个纳兰公子就好了……”我又笑了——他本来就是站在我后面啊!只不过你们看不见罢了,而我却能感觉到。
后来给这组旗装照题照,调寄浣溪沙,最后一句是“何人梦影上心头”,何人呢?呵呵。
我是和他在一起的,不知道现在有几人能明白,但是我的确是和他在一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008年7月1日,他的忌日。北京头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我听了一夜的雨,然后不擅长调的我,填了一首《金缕曲》——
金缕曲
误落凡尘里。任乾坤、轮回几度,但凭天意。心事悠悠何从诉,相看凄凉境地。共夜夜、清辉如水。不是三生石夙定,纵离合、难把多情累。因此上、总无悔。 春秋有序等闲逝。恍然中、浮萍聚散,物华兴废。窗外和风兼细雨,梁燕呢喃入耳。竟片刻、含糊悲喜。犹隔百年君同在,立花间、谈笑轻生死。词一阕、慰公子。
这篇《而今重唱饮水词》,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其实不能说是唱完,以后还会继续唱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这些日子,谢谢一直陪伴着我跟着这篇文章进行的朋友们,从他的阳历生日(1月19号),写到他的阴历生日(26号),再写到我的阴历生日(31号),再写到我的阳历生日(2月3号),绵延了十几天。随着写,也把自己这些年的脚步梳理了一下,温故而知新,大概今后的路,应该能越走越清晰了吧。
下面这张图,是用光绪六年榆园本纳兰词为背景,特意挑了《长相思》这一页,而上面放了一枚我的簪子。那天正逢夕阳西下,阳光打在簪子的水钻上,折射出诡异的光……签儿戏称这是“穿越前兆”。我想,这样的一张照片,后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是可以尽情去想、去梦、去感受的。送给所有喜欢纳兰、喜欢豌豆,相信奇迹、相信童话的朋友。谢谢大家!
我和他相识已经整整十三年了。十三年前,当我第一次翻开《清词百首》,翻到他的那一页时,万万想不到从此以后自己竟会和他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十三年后,当我在地坛书市上重逢《清词百首》,再翻到他的那一页,所有的一切如同在梦里一般。而今重唱饮水词,悠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我刚刚认识他的第一年里,只能零散的见到一些他的词作,比如《清词百首》里面选录了五首。当时的我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二学生,生活圈子很小,而且也还没有网络。我在书店里找啊找,却找不到他——大概是因为之前的确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人,大概是因为我去的书店恰巧没有上架与之相关的书,总之,我很想找到他,却一直找不到他。
直到第二年的秋天,我才第一次见到他的词集。翻当时的日记,是1997年10月11日,那天是星期六,学校补课。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学之后,高尚她们班出板报,我和曹娜去了书店。在爱知书店见到了心爱的书,幽雅深邃的藏蓝色封面,上面零星点缀着几片叶子,五个银色的字写着‘纳兰词笺注’。我不禁有些失落了——经过一年的历程,我得到了‘他’,可是一旦得到,就再也没有寻觅之中的乐趣、惊喜与兴奋了。但我再仔细一想,不禁又开怀了——我得到了‘他’,正是一个新的开始,开始了我与‘他’的相知相伴,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难道不值得用更大的热情和更深的依恋来对待吗?”从那天起,我经常会在每天写日记的最后,从《纳兰词笺注》里挑两首词抄在本子上,边抄边念、边背,那是我最初的吟唱。
我对他的关注最如火如荼的阶段,在大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同学们没人会相信冬天里经常靠在暖气旁边打死也不肯去上自习的我,会在零下好几度的天气里甚至冒着六七级的西北风,坐四个小时公共汽车跑到远得出了北京市地图的“上庄”,一个月里少说能跑去三四趟——只为了一个早已作古的词人。那时候也是我背诵纳兰词最有“成果”的阶段,可以整首背诵下来的有将近二百首。然而还没等我翘一下尾巴,严酷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
1999年12月3日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今天是我这辈子最丢人、最没面子、最最糗、最最不可原谅的一天!团会‘世纪回眸’,吴昊介绍文学版块,把我和谷淞说成是班里‘古典文学大家’,请我们起来背诵诗词。谷淞先起来,这位被吴昊称为‘全唐诗半宋词’的家伙竟然张口背纳兰的《长相思》,磕磕巴巴背不熟,还是我在底下给他提的醒,真是有够逊的。但是到了我,吴昊让我背一下纳兰的其他词,我却因为怯场而张口结舌,平常熟得不能再熟一下全想不起来了。背‘红影湿幽窗……’没两句,忘了,好容易想起来后面一句,一说,又接不下去了!全班都知道我爱纳兰,知道我喜欢纳兰词,然而当着全班人的面竟然连一首都背不下来,简直是!‘丢人吧,你!’姐儿几个都这么说。吴昊下来更把我和谷淞贬得一文不值,说我俩把他的团会全毁了。”
两篇距今已过十年的日记,又让我回到了懵懂任性的年代,于是感叹岁月如飞梭,竟然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从见到第一本词集到现在拥有逾两百册、近百种的纳兰书籍,从一个当着众人面会怯场的黄毛丫头长成即将而立之人,我经历过的可说可写的故事实在不少,林林总总已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而今重唱饮水词,我大概是要唱成一个组曲了。
第一章 情定《蝶恋花》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而薄的清代词选,这便是《清词百首》,里面选录了五首纳兰性德词。在第80页上,首先是一段简短的词人介绍:“纳兰性德(1654—1685),表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十九岁中了进士,给选拔做三等侍卫,后来升到一等。他是个宰相家的贵公子,生得聪敏,诗词书法,样样精工。又会得骑马射箭。性情豪迈,十分好客。词写得清新自然。”[注]
就是这样一段而今看来相当简略而且还存在明显错误的介绍,拉开了我和他一生情缘的帷幕。
帷幕下的第一个亮相,也是我平生接触到的第一首纳兰词,便是《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清词百首》把“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中的“昔”印成“夕”,虽然这里此昔通彼夕,然而毕竟这首词的原貌当为“昔”。可是这书里的这首词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至后来只要一提到“辛苦最怜天上月”这首,后面那句我总爱写成“夕”……这个毛病到今天也没板过来。
这些年里经常会被问及最喜欢他的哪首词,我以前总是回答说都很喜欢,因为我最先见到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可能对它更有感情,逐渐的,这首词就成为了我的“最爱”,尤其那两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没来由的非常喜欢。有一次聊天的时候纳兰琬点出了“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里嵌进了我和他名字的各一个字,容若的“若”,君卿的“卿”。我以前都没有往这方面注意过,经她说,才恍然——果然是很神奇的缘分,我没来由的喜欢这两句也许就是一种命中注定吧。
去年年底收拾书柜,除了擦拭整理,就是随手翻阅。书柜的最底层有我小时候的一些书籍,大都是上了中学之后就不再看的了,每次收拾书柜也多是把书整体的搬出来再放进去,并不细看。这回在整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里面有一本《彩图情诗三百首》,很新很陌生。大概是当年亲戚朋友谁给的吧,父母可能考虑情诗“少儿不宜”没给我看,直接扔进了柜子里,如今被我翻出来了。
从司马相如的《琴歌》开始,到文廷式、王国维的词结束,以时间顺序结集而成的《彩图情诗三百首》,里面也选了纳兰性德一首词,便是《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旁边配了一幅图画,如锦的花丛中一袭昏暗的背影,两只斑斓的蝴蝶在半空中,翩跹起舞……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
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 |
《彩图情诗三百首》中的插图 |
[注]:
[1]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对应公历为1655年1月19日。简介中标注的生卒年为阴历纪年。
[2]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殿试二甲第七名,是年他二十二岁。并非简介中的十九岁。
第二章 漫漫相知路
(上)
初相识,他无疑是一个标准的白马王子,或者说,他完美得一点儿都不真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中学语文学习里,清词是没有一丝一毫篇幅的,诗歌到了清朝只一首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他连提都没提,清代词坛对我而言,完全陌生,完全新鲜。我除了把他挂在嘴边之外,并没有什么头绪去加深对他的了解,没头苍蝇似的。在我周围可以找到的与之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同学们虽不时拿他来开我的玩笑,却也都好心的帮我留意有关他的信息。程诗华去首都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帮我借来了《清词百首》;“……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祖敬然把她从言情小说里抄下的纳兰词交给我;表姐不知从哪儿听说夏衍有纳兰手简……一点一滴汇集到我这里,一点一滴都如获至宝。终于在1997年的秋天,同桌高婷婷告诉我说,她在人艺院里的小书店看到有纳兰词卖,我一下就惊了,当即决定第二天奔过去,这便是我平生的第一本有关他的书:北京出版社《纳兰词笺注》。
无论何时何地,他永远是那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也让我开始有所怀疑——直觉上怀疑也许一切不过是被描绘得分外美丽的肥皂泡泡,一碰就会破掉。这种怀疑在我看过《纳兰词笺注》前言时,变得非常强烈。果真那么好么?那是不是真正的他呢?历史上,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知道的,太零碎了,如同偌大的一张拼图,只找到零散的几块,谁都不挨谁,或者看似是挨着的,拼上去却又牵强又怪异。现在花几分钟“百度一下”就明白的事情,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才弄清楚。然而这还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虽然弄清楚很麻烦但毕竟还是我知道的,知道的就有机会弄清楚,而我不知道的,则一直不知道,我该如何去知道呢?一片迷茫。
上大学之后我的眼界比之过去有了明显的开阔,在我弄明白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功用之后,就扎在里面开始找纳兰了。
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文科都在北校区,而北校区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馆,学生借书都要去本部。本部的图书馆是一幢老楼,外面爬满爬山虎,夏天里绿荫遮蔽,楼北侧有一株高高的合欢树。我非常喜欢图书馆旧旧的浓浓的氛围,经常泡在阅览室里一呆一个下午。三楼的阅览室里有整架子的人大编辑的各校学报的资料,每本都又厚又大,我就一本一本的抱下来,一篇一篇的在其中找有关纳兰的论文。找到了,就从笔记本上撕下一个小条儿夹在里面,厚厚的资料集每本里多则三五篇,少则一两篇,我夹好小条儿之后就到门口服务台登记,然后从三楼的阅览室拿着它跑到一楼的复印室把它们复印下来,再跑回来划掉登记簿上的记录。开始一次一本,后来嫌浪费时间,就改成一次三本。
记得当时小心翼翼的问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我能多拿点儿吗?”
“当然,你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只要你拿的动。”
我一高兴就拿了五本,然后从一楼复印完回来的时候就明白为什么人家加了句“只要你拿的动”——五本还真是挺费劲啊!于是就改成了一次三本。来来回回跑了N多趟。
9804090,这是我大学时的学号。我是98届的学生,04是中文系的编号,090自然就是我了。这个学号不停的出现在图书馆里所有馆藏纳兰书籍后面袋里的卡片上,一而再、再而三,广东人民出版社《饮水词》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是我借阅最多次的两本书,尤其《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借回之后我将上面的纳兰诗工工整整的抄到本子上,饭后抄、睡前抄、课间抄、开会抄、上课觉得讲的没意思也抄,大概这是有史以来我最心甘情愿最有乐趣的一次抄书了。
1998年12月5日的《北京晚报》,登载了一篇报道,从此加快了我与他相知的脚步,这篇便是《本市又一座文化名人博物馆建成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年底开放》。我赶忙将它剪了下来,夹到了日记本里。恩,纳兰馆……恩,上庄!
![]() |
1998年12月5日《北京晚报》剪报 |
(下)
“上庄”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我长那么大都不知道北京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当我拿着北京市地图,从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完全蒙了。幸好那时候已经开始有网络相助了,从网上查找上庄,终于查到从颐和园北宫门有一趟公交车到那里,303路。我跟妈妈说我要去上庄找纳兰馆,妈妈说这地方都出了地图了,那么远还大冬天的,你哪儿都不认识,实在叫人担心,还是等天气暖和了再说吧,这一等,就到了夏天。
1999年8月27日,在同学王京晶的陪伴下,我坐上303路公共汽车,一路向北,摸索着开始了寻找纳兰馆之旅。她是怎么被我忽悠得肯陪我去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有个伴儿就塌实多了。从日记上看,我当时是比较“目中无人”的,一路上也没跟她说几句话,只是满眼的沿途风景,满脑子纳兰纳兰。
找寻没有费吹灰之力,下了303路车站上一辆摩的四块钱就把我俩拉到了纳兰馆门口,简单得让我俩目瞪口呆。之前想象的种种艰苦卓绝全成泡影——还以为得多难找呢。我在高度亢奋的状态下买票进到馆里,一个胖胖的大叔正巧从廊下过,门口的工作人员叫了声“黄馆长,这儿有俩学生来参观”,他就停下了脚步,我就蹦了过去。这个人就是黄兆桐老师,我和黄老就这样认识了。
至此,我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和我“臭味相投”的人,而且他知道很多东西,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那叫一个激动啊!激动得光顾着在他办公室里拉着他叽里呱啦不停的说了,甚至把参观纳兰馆的事都忘到了脑后。紧接着第三天就又跑了去,还带着我手边所有复印的有关纳兰的论文资料,而黄老则帮我找了辆自行车,带着我骑车转上庄。我第一次见到了皂荚屯的纳兰墓地原址;第一次知道了龙王圣母庙、上庄东岳庙、大戏台;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许多许多我都是可以知道的,并且可以知道得很清楚。
大概除了黄老,对纳兰馆最有感情的人,就是我了。从1999年到2004年纳兰馆转型为商业用途,黄老离开那里,纳兰馆一直都是我“半个家”——上庄水库边的那座小小的四合院,是我了解他的地方,是我和他相知的乐园。
那五年里一个月去三五趟上庄,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一般是在周末,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还会逃课去,无论烈日还是寒风,都阻挡不了我的步伐。因为路熟了,我通常会先自己去墓地和东岳庙凭吊一下,然后再徒步走到纳兰馆——走这段路至少需要四十多分钟。
北方农村的道路,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有一次我迷路了。我只记得朝着水塔方向走就能到纳兰馆,却没想到这附近有两个水塔。我也光看着水塔了,没注意脚下的路越走越窄。终于——“哼!”我听到了一声怪叫。
“啊!”我惊叫着向后跳了一步。
我从未如此近距离的和一只猪对视过,他亮晶晶的小眼睛和我惊诧诧的小眼睛四目相对。我这才发现自己在猪窝的门口,估计刚才我一脚踏进了它的领地,所以它峙威一下,要不是前面还有个栅栏门挡着,我还不知要怎么和它亲密接触呢!后来到了馆里,已经是夕阳西下了,我因为迷路在村里足足走了三个小时。而“误闯猪窝”则成为了和朋友们分享的永久的笑料。
我和黄老是忘年交,至今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转眼已经十年了。逢年过节我都会去他家看望他,有时候也带同是喜欢纳兰的朋友去,黄老的头发已经雪白了,人也消瘦了不少,精神倒还矍铄。我们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他总说我这么些年脾气还是老样子,直爽而霸道。如果有朋友或者访客在旁边,他就会跟旁人聊起我上大学时候的往事,我冒着五六级北风,穿着粉红色羽绒服,像只粉狗熊似的从冰封如镜般的河边晃悠着走过来的情景,是他最爱提起的,我就在一边笑,经常笑着笑着,眼中就涌上了不知是欢喜还是动容的泪光来。
![]() |
1999年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门票 |
第三章 理智与情感
越了解的多越喜欢,越喜欢越想了解的更多,我有长达八年的时间是分不清楚也不想分清楚现实与虚幻的,那时候年纪也轻,有什么举动即便惊世骇俗也不会受到太多苛责和束缚,人家都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于是我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五迷三道得一塌糊涂。
直到今天,同宿舍的秋红肯定不会忘记一件事,就是我求她帮我买给死人烧的冥纸并教我做纸钱。城里的孩子对白事不太懂,远比不上农村的孩子,而秋红又是个热心人,于是我就请她帮我,她虽然觉得诧异,却也答应了。周末回家,再回学校的时候,秋红已经把纸给我拿来了,还手把手的教我做纸钱叠“包袱”。一边教一边说我给她家找的“麻烦”——
秋红到家之后请她妈妈帮着买做纸钱的冥纸,她妈妈问干吗用,她说她同学要给个古人烧纸,她妈妈的反应可想而知,而且在农村这种东西是很不吉利的,她妈妈自然心生不快,不过既然女儿已经答应了人家,也不好不帮这个忙。结果秋红的妈妈去村里寿衣店买了一大捆冥纸抱回来,回家的一路上,是个街里街坊的看见她就赶紧一脸沉痛的问:“你家这是……谁没了?”秋红妈妈又好气又好笑,也没法跟问的人解释,干脆就来句“回头再说”,赶紧往家跑,跑回家就教训秋红:“跟你那同学说,以后这事儿别叫你帮忙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当时在宿舍的同学们听了,大家全都哈哈哈哈,然后指着我:“也就你干的出来!”
于是,2001年7月20日,阴历五月三十,一身白色衣裙的我在纳兰墓地原址上演里一出“小寡妇上坟”……
我曾经写过一组系列小文,叫《生活中,我和纳兰有个约会》,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头发像已婚女子那样为他盘起来,每天对着他的画像和他说话;将袖珍纳兰词穿上绳子挂在脖子上,走到那儿带到那儿;混满族圈子,学满语、做旗装,至今有许多人还把我当满族人;守着他的网上灵堂,清明忌日烧纸祭奠他,他的诞辰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无论到哪里他的名字他的词都不离口,连工作中都时常能带出来;话里话外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小寡妇,以至多年后注注兄还叫我“纳兰未亡人”……“真吓人!”高尚每每说起那时的我,总这样由衷的感慨一句。
如果不是同道中人,大概很难理解,有网友看过之后干脆这么说:豌豆黄儿就是一个把自己YY成死人老婆的BT女人——原话大致如此。后来传到我耳朵里,自己竟嘿嘿笑了半天,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人家概括得挺好,做了签名档。结果我刚把这句话换到MSN上,曹娜那边就对我道:“谁这么真知灼见啊!”
当然,同道中人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又因为我做的够好,甚至会膜拜一下,更多的朋友即便不认同也会给面子,可怜我一片痴心。其实即使是现在的我看来,也是不认同的——那是一种混沌不清的情感寄托,唯一尚可称道的,便是的确够痴情、够真切。
人总会慢慢长大的,经历许许多多的事,然后不知不觉变得老成沉稳起来,有了经验教训,有了阅历城府。而对我来说,成长让我变得理智起来了,八年之后,我终于可以把现实与虚幻分清楚了,并且分得很清楚。我是那么的冷静,甚至有什么一段时间,我是那么的无情,我能为了其他一些当时看起来很好玩儿的事情完全忽略他,几个月都不看他一眼。这无疑非常令人遗憾,而却不能指责什么——“他只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谁规定兴趣爱好就得天天拿在手上的?”我会再扔下这样一句话,便跑出去跟朋友们玩儿了。
他呢?他可不是兴趣爱好,他是纳兰性德。如果这个时候他也像我疏远他一样的疏远我,那么就此打住,分道扬镳,再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那样的话,我和他也就完全没有情缘可讲,他不过是一位著名的清词家,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会像大多数人那样过着碌碌余生,在若干年后某一个契机下想起自己曾经很喜欢他,如此而已。
幸好,没有那样。
幸好,他拉住了我。
饮水词的旋律响起,他带着我在其中,翩然起舞。
![]() |
旗装照,拍摄时间2003年秋,拍摄地点宋庆龄故居 |
第四章 谢谢,对不起
(上)
我和他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我也是刚刚才明白的。
我非常感谢他,感谢他没有在我因为理智了、因为贪玩儿而把他束之高阁、抛到脑后的时候转身离去。他一直在看着我等着我,并且用他的方式把我拉回到他身边,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我能知道的只是结果——而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相当离奇。
那是04年的夏天,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个上点儿年纪的男声,一上来就说他要找“豌豆黄儿”——
“哦,我就是。”我心想这谁啊,竟然电话打到学校来找“豌豆黄儿”,虽然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知道我的网名,可是在工作单位里这么找人也够奇怪的了。
电话那头说他也很喜欢纳兰,我继而就想原来也是个纳兰迷呀,难怪如此了。
“哦。”我随口应着。
“我姓冯。”
“哦。”
“我叫冯统一。”
“啊——?!”
当时我就震惊了。
“冯老师?!”我是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冯统一这个名字从我认识纳兰的那天起,就开始在与之有关的各种地方听到和见到:他是纳兰研究界的顶尖人物,知名学者,大权威(鉴于“专家”这个词儿沦落得太快这里就不用这个词儿了),他就是研究纳兰的No.1,老神仙……
他给我打电话?我是真不敢信。
初次见面太好玩了。一路上坐在公交车里我照例是激动得坐都坐不安稳,琢磨着大名鼎鼎的冯统一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他是张伯驹的忘年交,夏承焘的关门弟子,他身边的朋友个顶个都是苍穹上璀璨的明星,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穿着长袍道骨仙风的白胡子老爷爷,身后还跟着梅花鹿……我这儿想什么呢。
到了站下车就给冯老师打电话,他先指挥我怎么走,然后说他正出来接我,马上就能见着了。挂上电话我按照他说的走向小区里塔楼的方向,不一会儿前面路上快步拐出来一个脑袋圆圆的不算很老的老头儿,穿着家常的大背心儿大裤衩儿,满头大汗,迎面冲着我就过来了,指着我问道:“豌豆黄儿吧?”
当时我就震惊了。
不过马上我就笑了起来,面前的冯老师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似乎一下就放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跟老神仙说话,但我却可以很自然的跟面前的冯老师说话。
我和冯统一老师就是这样很离奇的结识了。直到今天,他都是我学习和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我是他的一个小学生,小朋友,除了跟他学到许多知识长了许多见识外,他对我最大的帮助,一是让我在纳兰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一是让我的烈性子变得很平和遇事能够看得很开。这两点对我的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深深感谢冯老师。
后来我问起过冯老师怎么就给我打了那么一个电话,才知道几乎一年也不上一回网的他也不知怎的就心血来潮在某天跑到网上转悠了一下,还碰巧就看到了我留的电话,于是他就记下来了,后来就打了……
难道只是巧合么?这是一个什么概率的巧合呢?没人比我更明白,这样的概率比火星撞地球大不到哪儿去。想想我结识冯老师之后会怎样,所有的不可思议便都有了头绪。
![]() |
(冯统一整理《纳兰小像》文章手稿) |
(下)
唐朝高僧青原行思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世间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规律呢?
我想,从当初的痴迷到而后变得格外理智,是我从第一重境界到第二重境界的一个转变,至今,我对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没有否定或者后悔的意思,认为那是一个很正常的提升过程。我能变得理智,曾经得到过一些朋友的支持,尤其是那些非同道的朋友,甚至用“谢天谢地你终于清醒了”来表达对我转变的祝贺。而同道中人则又是另一番感受,比如来北京找我玩儿的张怡,她回上海之后在日志里表达了对我的失望之情,觉得我跟世俗中的小女人没什么区别,想象中的“纳兰家大少奶奶”光环不再,被滚滚红尘湮没了。
我真的不能想象那段时间他是什么样的心情,看到曾经挚爱着他的我,为他拼却一切的我,把“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像落叶一般丢在身后的冷风中,连丝毫怜惜也没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认识冯老师的事情上,当时我是没有多想的,至少我没有去想这里到底有没有他的事儿,因为当时他还是“兴趣爱好”,是“物”。直到下面这件事情发生,我才有所触动,意识到冥冥之中,大概还有什么在施加着影响,而这个什么,应该就是他。
我一直很关注有关他的书,书籍是了解他的一个重要途径,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一大堆有关他的“垃圾书”来误导人,都是很塌实起码态度很端正的著作,所以只要有可能,我都会找来看。
03年的一场“非典”,让北京成为流行病重灾区,也让我得到了三个月的特殊假期,不敢出门只能在家窝着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成天泡在网上,从而认识了孔夫子旧书网,并从中找到不少有关他的书。03年时还并不理智,爱他爱得“真吓人”的我对有关他的书表现相当“生猛”,尤其在参加拍卖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买书,更像是在抢书。虽然我并不混旧书圈儿,但旧书圈儿里不少人都知道我,知道豌豆黄儿是一个疯狂的纳兰迷,“有纳兰的地方就有豌豆”。
而后慢慢变得理智的我,逐渐淡出了那里,虽然我也还是很关注有关他的书,却从见书就争变得无所谓了,甚至两三个月去都不去一回,也因此错过了两三场拍卖,事后看到了,的确很遗憾,然而不伤心。
又一次在孔夫子旧书网拍卖他的书——中国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24年《侧帽词》,尽管品相并不太好,但是的确很少见。我照例参与其中,加了两回价把参与竞拍的最高价压了下去,就关机睡觉了,而距离拍卖结束的时间,还有17个小时。如果是在过去,我一定会焦急的不合眼的等17个小时,然后在临近结束的两分钟之内不停的刷屏,就怕有人最后时刻跟我竞争,而与我一样喜欢他的竞争者绝不止三五个,每每碰上了,我一定是使劲跟人家赔好话请人家让我一让……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实在太常见了,使得当年几乎每一场有关他的书的拍卖不但竞拍火热更是引得众多围观,至今还有书友跟我提起当年的“盛况”,啧啧的赞叹称奇。
然而,这一次,我不但很塌实的睡了一觉,而且醒来之后就把这事儿忘了,真的忘得干干净净的。到了晚上,早已经过了拍卖结束的时间,我才忽然想起来,心想大概是被别人买走了吧,那看看是谁买走的吧——登陆一看,最高价,依然是我。
“记得以前在阿C的博客里看到她的这两句话: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你对别人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我当然是要说对不起的——我把他忘了,不止一次的而这次是最明显的把他忘了,八年来他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现在,在第十个年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却把他忘了。”2005年10月8日的日志里,我这样写道。
这样一场拍卖,最高价并不高,众多竞拍者17个小时没有光顾或者光顾而没有出价……打死我都不相信的事,就那么发生了。我想说,我清楚是谁在背后出的手,我也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把这书“留”给我——意思太明确了:“我在等你。”记得写日志的时候我难过不已,我想应该就是那时候,我从第二重境界上升到了第三重境界。
谢谢,对不起。
![]() |
人找书还是书找人?或许,是书等人吧! |
第五章 我和他的书
(上)
以前每每想到我和他相距三百余年的光阴,我就不由得悲从中来,难以自已。这种时空上的交错是永远存在的,我再如何苦苦追寻,终究还是要被这三百多年的风烟所阻挡,什么办法也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绝望,我现在想起来都感觉不可忍受。
我要怎样穿越这三百多年去触碰到他呢?这就是我最早开始关注有关他的书籍的原因了——书籍是了解他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让我多了解一些,也就让我感觉离他更近一些。
最开始找书是盲目的,因为不知道哪里有。我曾经疯狂的在北京各大书店和每一次的书市里转悠,每次带着希望而去,却换得失望而归。那时我手中跟他有关的书只有两本,北京出版社的《纳兰词笺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只有这两本书,而这段时间真的好长好长,长到我根本想不起来我的第三本书是哪一本、是什么时候得的。
如今回顾起来,日记里有关找书的段落中年轻而莽撞的我实在很可笑又很可怜,字里行间,失落的、激动的、怨恨的、开心的……在纸上鲜活地跳跃着一颗挚爱他的心。
第一次知道他的文集《通志堂集》,已经是我上了大学之后的事了,听说哪儿曾经卖过,我就赶紧奔过去,甚至顶着八月的骄阳在天津的古文化街和旧书店辗转了一下午,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当我从胡马口中得知隆福寺中国书店有卖的时候便再一次杀了过去,终于见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装本《通志堂集》——经历了无数次寻找、失望、再寻找、再失望、再寻找……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它!当时把我乐的啊,一下就抱住身边的同学狂笑,据说笑声从“哈哈哈哈”最后演变成为“吱吱吱吱”……
一次带同道中的朋友小于去三联书店买《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因为我是早有了的,所以带她到诗词类的架子前就没再管她,转而去看别的门类,结果她不但买到了这本,还意外的找到了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这本书,而这本书,我没有……把我恨的啊!三联只有这一本,这本却归了小于,我只能小心翼翼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羡慕嫉妒恨——“我当然清楚她什么错也没有,所以我除了在心里把她剁成了肉酱之外什么也没有做”,2000年12月10日是个阳光明媚但是刮着大风的日子,我后来回到家之后就蒙头大睡,一闭眼全了了。
“昨天,我去王府井书店,买到了《饮水词笺校》,很高兴。尽管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而朱慧一眼就盯上了,多少觉得自己与容若的默契太差,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买到了,所以还是开心了老半天。”(2001年10月3日)
02年夏天,我去海淀魏公村的席殊书屋取预定的《纳兰性德词选》,“早上天没亮我就盘了个光鲜的小髻别上一枚风韵十足的紫红色垂珠簪出门了。我没想到我脑子里的‘魏公村’会有那么大,西路南路的足有好几站地,找了近一个小时也没找到,打电话给家住理工大的同学求助,最后才爬到了席殊书屋的大门口。那时太阳已经老高了,晒得人烦躁不安,我脑后漂亮的小髻也打了蔫儿,发簪有气无力的耷拉在脖子上。取到书,我才觉得自己的辛苦虽然费了很多但终于没白费,这是在以前张草纫先生的《纳兰词笺注》基础上精选一部分结集出版的,出版社还是上海古籍,让我觉得新鲜而亲切。取到书,我刚才苦寻不得的那一肚子气也散尽了,于是,我又重新修整乌黑的小髻、调正俏丽的发簪,高高兴兴地奔了上庄……”(摘自旧帖子《我和那几本书》)
就这样,在与岁月同步的累积中,我手边有关他的书,逐渐多了起来。
![]() |
拍摄于2003年夏初 |
(下)
大概从2002年开始,我接触到了有关他的旧书,不再是像之前那样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找一气了,借助网络,我认识了许多书友,通过他们,我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如同推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一片新天地。
“书为媒”,我原先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而今才发现,我与他的情缘之深,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那些书体现出来的。真的,有关他的旧书,内容已经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各种版本琳琅满目,其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寄托。那已然发黄变脆的书页,默默的把我领向旧时代当中,我闭上眼睛,仿佛就置身在一片浓郁而真切的氛围之中,让我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的灵魂以之为载体,向他一步一步走过去。而在这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以之为载体的不仅仅是向他走过去的我的灵魂,也有向我走过来的他的灵魂,除了不能以“人”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我几乎可以感受到他的一切。
前面说过的,我因为痴迷他而在旧书圈儿里表现“生猛”,所以势必就能有不少收获,然而真正因为一往情深而频频发生“意外”,则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不已。
2003年6月,因非典“闲”在家里的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的论坛里聊纳兰书籍正聊得欢,书友小凤跟帖助兴贴出了她家传的光绪六年榆园本《纳兰词》,我当时就口水漫溢了,厚着脸皮跟人家磨,说如果她肯割爱的话我排头一个!没想到几天之后,我收到了这样一条短消息——“豌豆黄儿:纳兰词虽是我至爱,但你是纳兰专家,令我钦佩。纳兰词可能在你处更能体现价值。我决心割爱……”当时把我激动的啊!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而让我更为感动一场的,是其后作英兄的万有文库本《纳兰词》。当刚刚听冰冰告诉我作英兄有民国二十六年的纳兰词准备拿出来卖的消息,我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不知道人家什么时候卖,后来又听说人家可能要上拍卖,我又慌了,生怕在拍卖的最后一秒钟被人抢了去,于是在网上找到了作英兄,想跟他“商量商量”。他对我非常客气,却一直不松嘴,我非常市侩的跟他说,如果不参加拍卖直接卖给我,他可以出价高一些,这样一来也不会断了他的财路。结果他回了一句“钱不是问题”——这句话打回来让我觉得自己从来都没这么龌龊过!可到了那份儿上,小人也就情愿小人了吧!
我的心就那么一直悬着,每天都没着没落的。直到几天之后冰冰说作英兄到北京来淘书,他们约好了见面,她尽量能把书拦在我们这边儿的时候,我依旧相当的忐忑,时刻盯着电话等她信儿。第二天中午,冰冰给我发了一条短消息,说:书,人家送给我了。
我“哇”的就大哭起来了。这根弦儿实在绷得太紧了,这么一松,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垮了。上了网,在我的短消息收信栏里,赫然出现了作英兄留给我的“豌豆纳兰不离不弃 百年以还知音得觅”十六个大字。
像小凤、作英兄这样的好人,我遇到了太多太多。寿光的独孤雁,湖州的艾殊仁;香港的家荣兄,台湾的老淘兄,德国的八百老;川源旧书的川源兄、空101,缘为书来的花脚猫、种瓜得瓜,布衣书局的胡同、注注兄、布朗兄……真的太多太多了。可以这么说,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能碰上贵人相助,书缘自是不差,人缘更是大好——冥冥之中,他用了我看不见的力量来安排着一切,让我能如愿以偿的找到有关他的书,那是我和他的书,那是我和他一世情缘的见证。
![]() |
拍摄于2010年11月28日,豌豆的“一柜子纳兰” |
第六章 匈牙利童话
(上)
“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我经常这样说。
朋友们可怜我一片痴心,所以不会像非同道那样用冷酷的“现实”提醒我:他都死了三百多年了,怎么可能知道你呢?更不可能会喜欢你了,一切不过是你自己的想象罢了。
我当然知道现实,不提醒我也是知道的,很清醒——正因为如此,我才会面对三百余年的光阴阻隔而难过,我有起码的“常识”。然而,谁说天地间只有人世的?谁说只有在人世才知人事的?他是知道的,我是知道的,我们是彼此相知的。
在别人用无奈的眼神看着我,或者干脆心底里笑话我真是疯子的时候,我却用同样无奈的眼神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怜悯:不相信奇迹的人,在奇迹发生的时候永远是傻在原地的,根本意识不到那是奇迹;不相信童话的人,即使生活在童话之中,依然只能用世俗的眼光把童话看成世俗。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于是奇迹不会眷顾这样的人,童话也不会忍受被这样的人糟蹋。
我庆幸,我不是这样的人。
于是,我看到了奇迹,遇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Long long ago,有一个国家叫匈牙利。匈牙利的首都叫布达佩斯。布达佩斯有家出版社叫巴拉士出版社。巴拉士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中匈文选》。《中匈文选》第二部里有一本集子叫《Na-lan Hszing-tö verseiből》。“Na-lan Hszing-tö verseiből”是匈牙利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纳兰性德词选》。
2009年9月16日一大清早,我从钟子给我的邮件里连接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除了看他让我看的那些有关纳兰的论文,还小搜索了一下书籍,这一搜,就搜出来了匈译本纳兰词的信息。
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我决定:我要找这本书。
然而对匈牙利一点儿概念都没有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找,甚至搜索出那些相关信息,几乎全是外国字母我根本就看不懂,所以只能向布衣书局的书友们求助。发了求助帖之后我便去上班了,一到单位抱着地球仪就不撒手了,找匈牙利在哪儿,想怎么能去匈牙利买书,可以托哪些朋友……一个上午我像复读机一样反复不停的重复着“匈牙利,匈牙利,匈牙利……”同事们频频摇头——这丫头魔障了。
回到家,我的求助帖子有人回了,热心又神通的八百老说可以帮忙。八百老本来就是我的“恩公”——我几个月前找到的日译本纳兰词就是他提供的信息,我才得以顺利找到。这回恩公再次出手,将找书一事托付给他在匈牙利的朋友,让我耐心等待。后来有朋友问起过我有关八百老其人,我竟才发现自己对恩公是地道的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的年纪、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除了知道他是个中国人在德国工作别的就一律都不知道了,然而我觉得自己的确可以什么都不知道,我只要知道一点就OK了:他是我的恩公。
从接到让我耐心等待的消息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无尽的等待,等待远方的消息,等待天边的那本匈译本纳兰词。我又放心,又忐忑,放心的是八百老的帮助,忐忑的是找书能否顺利。然而却只能静静的等待,便是我唯一要做的了。我数着日子过日子,于这样的等待中也无法依靠任何人,除了翘首等待恩公的消息,就只能默默在心里念着:容若帮帮我吧!帮我找找这书吧!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如此期望他能帮我,我每天都会在心底对他说——容若帮帮我吧!
(中)
大概,是因为等待的滋味太难熬了,又大概,是我很想让同道中知心的朋友能够认同“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中的因缘,所以我拉了纳兰琬陪我一起等,为我和他做见证。
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她我是想让他为我去找匈译本纳兰词的事,只说让他为我做件事,为期一个星期,于是琬和我一起数着日子等。我把签名档改成了“一个星期,我等着你”,而琬则每天都提醒道:“又过了一天了啊!”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我的心情是相当低落的,跟琬念叨着:“也许打发他去太远的地方了……”
“你让他去哪儿了?”
“匈牙利。”我这才把事情从头到尾讲给她听。
“那可是匈奴的地方啊!办签证一个星期都下不来。”琬这样半开玩笑半安慰的对我说。
“这样啊!”我赶忙开始祈祷,把签名档改成了“又一个星期,我继续等你,要平平安安的”。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了。
眼看着数着日子等了两个星期,在第三个星期开始的第一天,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是一个因为他的《通志堂集》而早早结缘的朋友,但是直到这一天才算真正认识的朋友——布朗兄。而跟布朗兄聊天的时候,说起我们的相识,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是他让我们结识的,他在里面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那天和其后的几天之内同时在我这里和在布朗兄那里都发生了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细说起来,大概就能写成一篇悬疑小说了。我不想推测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只从结果上来看,他的确让我和布朗兄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对有趣的事物总是有非常高的热情,他就是因为了解这点而有了这样的安排。结识布朗之后,我果然就跟着这个朋友到新天地里开眼界,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到古代冷兵器,从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到宝瓶座故事,从康熙年间福字铜钱到评弹和《蚕花姑娘》……日子变得格外绚烂,等待的心情也变得分外轻松,不再是死等、等死的感觉了。当然,聪明如我者怎么能毫无察觉呢,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让我说什么好呢?”我湿了眼圈,“谢谢你,容若!”
真的,也许当时我不过是觉得布朗兄能够带着我见世面到各个领域玩儿而已,我还没能认清他这样安排的意义,直到我生日收到了布朗兄发来的一份意外而珍贵的生日礼物时,我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顿时哭了个大雨倾盆……布朗兄提到他“经历了鬼使神差的过程”恰恰跟我所估计的事对应上了,一切都来自冥冥之中的操纵——是他,是容若!一定是,没错的!
从布朗兄开始,我陆续又认识了好几位可爱的朋友,而这些朋友竟也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朋友们在一起,我几乎忘记了还有等待这么一回事,可见有多开心了。然而我毕竟没有忘记,“容若,我要匈译本纳兰词。”我的固执劲儿一上来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依然这样对他说。
“如果你是他,你找不到她要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我这么问琬。
琬答:“我会先给她一些其他东西,然后继续帮她找。”
他就是这样做的。
然而这“其他东西”如果没有分量的话,是不可能安抚住我的,因为我拥有的他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如果不是珍贵到一定程度,根本就不可能把我从匈译本纳兰词的等待上拉到一边,这一点,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结果,他给了我这个世界上有关他的书籍资料里最最宝贝的一本书,只在传说中的一本书——《词人纳兰容若手简》。
(下)
《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上海图书馆1961年刊印,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纳兰性德手迹的原尺寸影印多色套印线装本。当年由夏衍先生主持刊印,成书后并未对外发行,只部分用做了出访他国的外交礼物,还有一些分送了国内研究界学者和文化界头脑,其余大部据说于文革中被毁,此说虽只凭口传难以凿凿,但就这么多年来别说流传根本难觅踪迹的情况看来,实在不由得人不信。
可以说,有关他的书,这一本的价值是最高的,就连康熙三十年的《通志堂集》刻本也比不上,刻本的版本固然珍贵,然而内容并不难见,而他给朋友的手简里每一个字都是他亲笔书写的,所谓字如其人,这其中的意义,喜欢他的人大概都能明白的。这本书极其难得,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它会来到我面前,而它就那么来了,那么轻易、自然的来了。
不光我做梦都想不到,后来告诉冯统一老师,他也连连称奇,说万万想不到我找到这本书,简直不是“人找书”,是“书找人”了。有关这书的事,无论怎么看,从开始到结束、从价格到品相,没有一处不是为我“量身订制”的,换第二个人恐怕都不能有我这样合适,如同灰姑娘的水晶鞋,只能她的脚,才可以穿上。
我雀跃、我激动、我充满了幸福感,无以复加。
于是,我在回忆这件事的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拿到它的那一刻,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我喜欢他不假,他喜欢我更真!那一句‘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并不是无凭无据的空话,连传说中的《手简》都交付给我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没什么比让一个女人知道她爱的人也爱她更使她安心的了,只不过,一个身处红尘紫陌,一个魂在黄泉碧落——只道是只有痴狂到一定境界才有如此领悟,或以为只有疯魔到一定程度才能这样骇俗,大概如此吧。‘秦时月汉时关,醉斜阳倚栏杆,回眸笑,谁将罗纱轻轻挽……’这是《美人关》里的几句歌词,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是不能想的,一想就陶醉其间出不来了,每当我想到和提起《手简》的时候,脑畔时常伴随着回响起这一段来。我没有回眸笑,身后也没有罗纱更没有人轻轻挽,我只在心里笑,本该在身后轻挽罗纱的那个人,给了我这样的安心的笑。”(2009年11月28日)
说真的,在写到手简的时候,我真的快把匈牙利童话中的等待遗忘了。然而匈牙利童话之所以成为童话,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像童话般美好的结局,而他给我,远比美好还要让人觉得惊喜。
拿到了传说中的《词人纳兰容若手简》是2009年11月4日下午,然后我就“召告天下”。网上,四面八方的网友们纷纷发来祝贺;网下,几个朋友为庆贺我得书而相约晚上到KTV引吭高歌——我于是开开心心的唱了一晚上,开心得如同在天上飞!而等到唱歌回来之后,等待我的,竟然是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的消息:恩公八百老告诉我,匈译本纳兰词,找到了!并且告诉我,他第二天就要归国,碰巧在归国前一天拿到的,所以很快,我就可以见到它了。
我大哭,拼命的哭。
我等待了49天,终于等到了这本匈译本纳兰词。
我一边哭一边给琬发短信,当时已经是凌晨了,她是第二天一早看到的,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她经常会对我说,匈牙利寻书这件事令她“难以释怀”——“他真的还在啊!”琬通过陪我一起等待的亲身见证,至今深信不疑。
“容若,你对我好我知道……”此时此刻,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的确是对我好呢?他在天上看着,此时此刻,也许只一个微笑便是全部了吧。
这是一个童话——豌豆姑娘和纳兰公子的——匈牙利童话。
![]() |
《词人纳兰容若手简》 |
![]() |
匈译本纳兰词选,内容为中匈对照本 |
第七章 情在不能醒
2008年的中秋前后,我和心玫一起约着去照艺术照。我把自己的旗装带了去,还教给我化妆的菜菜如何梳旗头,然后再由摄影师大宽“咔嚓咔嚓”的照……后来选片子的时候,我挑的照片里有一半都出自这一组服装。如果当时不是心玫一旁劝我多选些不同感觉有些变化的照片,我选的很可能一边倒的都是旗装照了。
其实我就是为了照旗装照才去的,而原因不必多解释。结果也是旗装照的效果最好,对于像我这样相貌平平、身材麻麻的女人来说,能照出这样的效果真是“超水平发挥”了。
拿到片子之后,我把这组旗装照命名为《情在不能醒》,并给了一行小注:“因你是你,我才是我。你若不是你,我便不是我,从来不是。”
看过我的艺术照的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认为,旗装照最有感觉,非常适合我。其他服装比如小洋装和民国旗袍,虽然也有亮点,却没有旗装照这样整体出众的效果——穿旗装的我,不能说是“漂亮”,而应说是“有范儿”。
“豌豆姐姐的这几张旗装的却是很好看哈。”绘心这样评论,我回答说是“气场的关系”,其实不是我有气场,而是借助了他的,凭我自身的条件,真的很难达到(我还有这个自知之明)。然而有他就不同了——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即便是块木头怕也能沾染不少他的气息了吧,更何况是我。
这组旗装照其中有一张,是我坐在桌前执笔而书的情景,一个朋友看过之后说:“总觉得,这里应该是两个人。”我就笑着反问道:“难道,这里不是两个么?”雁格也说:“后面如果站个纳兰公子就好了……”我又笑了——他本来就是站在我后面啊!只不过你们看不见罢了,而我却能感觉到。
后来给这组旗装照题照,调寄浣溪沙,最后一句是“何人梦影上心头”,何人呢?呵呵。
我是和他在一起的,不知道现在有几人能明白,但是我的确是和他在一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008年7月1日,他的忌日。北京头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我听了一夜的雨,然后不擅长调的我,填了一首《金缕曲》——
金缕曲
误落凡尘里。任乾坤、轮回几度,但凭天意。心事悠悠何从诉,相看凄凉境地。共夜夜、清辉如水。不是三生石夙定,纵离合、难把多情累。因此上、总无悔。 春秋有序等闲逝。恍然中、浮萍聚散,物华兴废。窗外和风兼细雨,梁燕呢喃入耳。竟片刻、含糊悲喜。犹隔百年君同在,立花间、谈笑轻生死。词一阕、慰公子。
![]() |
2008年中秋时节的艺术照 |
这篇《而今重唱饮水词》,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其实不能说是唱完,以后还会继续唱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这些日子,谢谢一直陪伴着我跟着这篇文章进行的朋友们,从他的阳历生日(1月19号),写到他的阴历生日(26号),再写到我的阴历生日(31号),再写到我的阳历生日(2月3号),绵延了十几天。随着写,也把自己这些年的脚步梳理了一下,温故而知新,大概今后的路,应该能越走越清晰了吧。
下面这张图,是用光绪六年榆园本纳兰词为背景,特意挑了《长相思》这一页,而上面放了一枚我的簪子。那天正逢夕阳西下,阳光打在簪子的水钻上,折射出诡异的光……签儿戏称这是“穿越前兆”。我想,这样的一张照片,后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是可以尽情去想、去梦、去感受的。送给所有喜欢纳兰、喜欢豌豆,相信奇迹、相信童话的朋友。谢谢大家!
![]() |
-
無王猶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3 02:30:54
-
橙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3 21:51:06
-
似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3 20:34:17
-
红色的四叶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22:34:22
-
撒哈拉不寂寞。 转发了这篇日记
《情在不能醒》:“因你是你,我才是我。你若不是你,我便不是我,从来不是。” 虽然我还没有爱到这种地步,但是豌豆黄儿的情意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你会很幸福的。
2015-05-30 15:14:07 -
桃子桃子桃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18 22:13:47
-
梧桐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9-15 09:15:27
-
夏目的小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24 22:26:24
-
暴走蜗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28 12:57:34
-
刁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08 00:18:53
-
食草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07 22:43:34
-
夏日向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2 15:54:06
-
陪戎校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16 10:35:48
-
Renly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2 11:46:49
豌豆黄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工作日带个饭(步骤详解) (20人喜欢)
- 活在当下——2024年度总结 (38人喜欢)
- 减肥成功并保持良好的第一年 (8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