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一个春天|《诗人十四个》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乐府文化

来自: 乐府文化(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 组长
2022-05-11 14:58:36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12 00:47:02

    哇!黄老师来啦!春天读完了《诗人十四个》,现在是时候重温了!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12 00:47:32

    采采荣木, 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 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 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 中心怅而。 ——陶渊明《荣木》节选

  • Z.

    Z. (你是你自己) 2022-05-12 15:13:38

    黄老师!!19年的时候在苏州参加了诗歌沙龙 用一整个秋天读完了这本书 怎么说呢 文字陪伴我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期 也时常会想 在秋天的校园 黄老师又在干嘛呢

  • 喵吉诃德

    喵吉诃德 (藏书三万册) 2022-05-12 15:19:57

    太美了太美了!

  • 青

    2022-05-12 15:20:10

    请问要怎么参加呢

  • 深巷

    深巷 2022-05-12 15:20:53

    只记得黄老师的文字非常清新,才发现有新作,赶快下单,期待黄老师更多的作品。

  • Eleanor

    Eleanor 2022-05-12 15:24:09

    黄老师好!!我在四月读完了《诗人十四个》,非常喜欢关于陶渊明和辛弃疾的诗作解读,最crush(暂且用这个词吧)到我的则是“再看一眼,一眼就要老了”那一章,对那两位诗人其实本身了解并不多,但却有种豁然开朗的快意。谢谢您!

  • 为他而来

    为他而来 2022-05-12 15:30:37

    👍🏻👍🏻👍🏻👍🏻

  • Icy

    Icy 2022-05-12 15:38:06

    我我我🙋之前粗粗讀完,一直想著要重讀一遍

  • 林檎

    林檎 (读书有所得,不论多与寡。) 2022-05-12 15:50:21

    立夏之前,刚刚读完关于春天的诗人十四个,正好再次重温。

  • Minaaaaa

    Minaaaaa 2022-05-12 16:05:10

    之前花了很多时间读完了《诗人十四个》,真的非常喜欢,也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触,现在想去看看老师另外一本《陶渊明的烦恼了》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12 16:10:41

    所以是在快闪楼里共读?

  • 文郁

    文郁 (我想和世界扯扯谈) 2022-05-12 16:10:57

    特别喜欢《诗人十四个》,2020年疫情期间在家隔离读完的,读完之后推荐了很多朋友。诗人十四个好在个人体验、心理角度、古典文论,黄老师个人的经历与思考配合古典诗词,让古典诗词重新有了生命里。

  • 不过尔尔

    不过尔尔 2022-05-12 16:14:13

    迫不及待啦!

  • 茶饭不思

    茶饭不思 2022-05-12 16:17:17

    是时候重温了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12 16:17:17

    【提问】兔老师下一本打算写什么?(并不是催你,而是抓你还是挺有难度的)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12 16:22:25

    【提问】我看完了《斯文江南》听到围读杭州的下集,兔老师讲李清照的部分,没有听够。 想问问兔老师有没有计划专门讲讲宋、明、清的女词人女作家们?(并不是催你,而是机会实在难得)

  • momo

    momo 2022-05-12 18:22:06

    喜欢黄老师😘

  • 飘

    2022-05-12 19:16:53

    第一次见黄老师是在古运河畔的丝博馆,听了她的一场关于明清女性的讲座后圈粉,看完了《诗人十四个》,《陶渊明也烦恼》及东方台的《斯文江南》,期待黄老师的下一部书

  • 一棵树

    一棵树 (热爱阅读,热爱写作) 2022-05-12 19:20:24

    正在读第n遍

  • 流逸

    流逸 (失之我幸) 2022-05-12 21:43:53

    有幸在杭州见过一次本尊,这次看到海报发现晓丹老师更加优雅端庄了哈。正直春季,书也适合再翻一遍。

  • 新瑜

    新瑜 2022-05-13 07:35:53

    可惜我的《诗人十四个》在家里了!我读不着!

  • 防水

    防水 (まっすぐな道でさみしい) 2022-05-13 21:53:27

    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请问必须5.19开始读吗?提前开始读行不

  • 豆友145589853

    豆友145589853 2022-05-14 00:39:04

    【提问】老师好,《诗人十四个》是我第一次读您的书,比起广泛的知识涉猎,我记忆更深的是您细腻的感受和丰盈的想象。因为曾经的我也是如此,但现在却变得功利,只想着赚钱和学习,丧失了对周边事物和生活的感知,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这种状态令我很困扰,所以想听听老师的想法,谢谢!

  • 苏原不是江湖骗子

    苏原不是江湖骗子 (不要关注我) 2022-05-14 13:08:43

    在初春读完此书,心里满是宁静的感动,于是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小文,将它推荐给孩子们。正好有此读书活动,便发出来分享一下。“在一个春天,年少时读过的诗句,会忽然在心里开出花来。你的悲伤,你的欢乐,你的痛苦,原来早已有人替你全盘说出。这时你叩问你的心,会惊讶地发现,它与古人相通。”也感谢黄老师,读到你的后记时,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还很年轻,在学习古典文学的路上,有许多困惑和苦楚,竟然都被你记录在此。人生是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千百次的折返,我有幸能遇到你春淙般的文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396422/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16 11:53:36

    写在共读开始前 最近在读《瓦尔登湖》,被作者描述的那种恬静美好生活状态所吸引,想着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如果能读一些诗,想必也能寻得一份宁静。 上百度搜了一些推荐的现代诗人,海子,顾城,北岛,西川,外国的有泰戈尔,里尔克,策兰,叶芝。 然后打开豆瓣里想搜一下这些诗人的诗集,就看到豆邮里收到了共读诗歌的邀请函,一时恍惚,我是不是“幸运地”被人工智能盯上了,从我上百度搜索的关键词得知我对诗歌感兴趣,所以豆瓣就给我推送诗歌共读的邮件了? 再一看豆邮时间,是2天前发的,竟还有一些小失落。 第一次知道黄晓丹老师,还是半年前看一席的讲座《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的时候,被晓丹老师分享的“自由三段式”深深吸引,反复看了几遍,也感叹自己在追求自由这条路上还刚刚起步。这次机缘巧合,看到豆瓣的推送,可以参与这次诗歌共读,真的很幸运,很幸福。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16 11:54:14

    可惜我的《诗人十四个》在家里了!我读不着! 可惜我的《诗人十四个》在家里了!我读不着! 新瑜

    微信读书上有

  • 新瑜

    新瑜 2022-05-16 14:18:17

    微信读书上有 微信读书上有 缘缘室主人

    啊感谢

  • 希子cheer巫

    希子cheer巫 2022-05-18 07:08:00

    我是诗词的门外汉,他们里面的哲学思想是兔兔老师代领我开的门。《诗人十四个》,我是朗读下来的

  • 黍离

    黍离 2022-05-19 00:23:58

    正巧在读这本书,“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在淅淅沥沥的下雨天读到,意境更加可触。诗人的性情禀赋各异,,老师的文字细腻灵动,很美妙!可惜我的诗词储备不够深厚,对很多典故意境不甚了解,感觉缺失了很多味道

  • (●.●)

    (●.●) 2022-05-19 07:04:02

    今天开始读

  • 酱包子

    酱包子 (Live in the moment.) 2022-05-19 09:47:55

    🙋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5-19 10:43:07

    【5月19日打卡】 “有一年冬末春初,我讲到李商隐《无题》中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插图],刚解释完为何“有轻雷”胜于“响轻雷”,教室里就泛起一阵浅浅的骚动。随即我听见那年的第一声春雷正从地平线上缓缓滚动而来。” 读到此处,窗口一阵风吹过,跟着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种生活中的巧妙瞬间,真是生命中最棒的体验了!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5-19 11:05:28

    【5.19打卡】阅读到王维的故事时,晓丹老师解开了我阅读《人间词话》时的诸多迷惑👍虚实相生,结合现代,观望诗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极有意义! 1,王维晚年将整个辋川别业捐为寺产,其起心动念却始于买下产业之时。在这片明知终将失去的田园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日久的意味,其“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 《辋川集》只收有王维的五言绝句二十首,总共四百字,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澄澈明净而又生机盎然的作品。 2,王维写的只是家常书信中的家常山水,与其说它是“山水散文”,不如说更像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文学”。在这个文本中,山水不再是一个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作者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寺僧、村妇、僮仆、药农、家犬和马驹隐没于千山岑寂之中。这个世界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

  • 皮皮璐

    皮皮璐 2022-05-19 11:07:20

    【5月19日 第一天打卡】 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 能够认清理想并为之努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但在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们很难发现在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即使知道,也很难放弃欲望去实现理想。理想过于美好,需要的勇气太大,往往就会选择放弃。

  • 豆友66865916

    豆友66865916 (嘻嘻) 2022-05-19 12:55:20

    我也太幸运了吧!前天刚开始看《诗人十四个》,今天就看到豆瓣推了共读!!!!

  • 小夙

    小夙 2022-05-19 14:45:24

    摘抄了扉页陶渊明节选,喜欢现代通灵者这个称呼。今天,与春天有关,是美好的开始。

  • 零之上于零

    零之上于零 2022-05-19 14:57:05

    “这本书最后定名为《诗人十四个》,一来是因为这个书名恰好足够表达本书内容,二来是因为《论语》里说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所以书名“诗人十四个”在我看来,有种要去春游的感觉。” 很清新的感觉呀!

  • 红小红的梦

    红小红的梦 2022-05-19 15:49:11

    我是偶然的读到这本书的,被作者的温柔感动。又到了读诗的季节,是时候重读这本书了。希望能在作者的指引下,将诗歌邀请到日常之中,即使隔着遥远的时光,仍然能够通过最细微的生命体验与诗人们进行情感交流。记得书里那位名字尚留在点名簿,人却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女孩子。美好的生命如此脆弱,也许该读读陶渊明的诗,读千年前他对生命和和死亡的思考。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19 16:22:22

    【5月19日打卡,day01】 春日的追寻:王维与李商隐 在诗歌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里,我们相遇,我们感受自由,体验人生的丰富性。春天时读完了《诗人十四个》,疫情没有出门赏花,等好转了花又凋谢的差不多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现在夏天啦,正好可以跟随黄老师一起再次阅读,心情美美,美美与共~ 王维: 少年王维以后来纳兰性德和李白善于写的那些主题而著称,主要是古体乐府,描写贵族奢华生活。中年王维寄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但晚年王维时刻自省,“无我”不再只是玄辩,而成了自我否定的真实体验,追问自己为何不能自杀殉国,时常自我贬责、自我作践,读罢五味杂陈。 李商隐: “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中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李商隐是晚唐闪亮的一颗星,读李商隐的诗,感受到隐约朦胧的美,极致与缠绵交织的情感,每每涌上心头。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19 16:22:38

    【5月19日打卡,day01】 春日的追寻:王维与李商隐 在诗歌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里,我们相遇,我们 【5月19日打卡,day01】 春日的追寻:王维与李商隐 在诗歌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里,我们相遇,我们感受自由,体验人生的丰富性。春天时读完了《诗人十四个》,疫情没有出门赏花,等好转了花又凋谢的差不多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现在夏天啦,正好可以跟随黄老师一起再次阅读,心情美美,美美与共~ 王维: 少年王维以后来纳兰性德和李白善于写的那些主题而著称,主要是古体乐府,描写贵族奢华生活。中年王维寄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但晚年王维时刻自省,“无我”不再只是玄辩,而成了自我否定的真实体验,追问自己为何不能自杀殉国,时常自我贬责、自我作践,读罢五味杂陈。 李商隐: “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中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李商隐是晚唐闪亮的一颗星,读李商隐的诗,感受到隐约朦胧的美,极致与缠绵交织的情感,每每涌上心头。 ... 哈姆雷特怕做梦

    摘抄: 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我们的文化也许太爱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实理想产生之前的那个阶段,因此王维诗歌中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欢喜并未得到足够的欣赏。 有追求,就有落空的可能。应对此事只有两种策略:一是通过觉悟认识到追求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我执;二是用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勉力支撑,直到人生尽头。欣赏王维者,多取前一种态度,喜欢李商隐的,则更类似于后者。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5-19 16:25:14

    【5月19日打卡】📖💙今天下午阅读了本书前面两章关于唐代诗人王维的故事,填补了年少时关于王维诗人生平的知识,很有帮助,谢谢晓丹老师写出这本好书。 “有些诗人终生感慨怀才不遇,而他们渴望的终点不过是王维的起点。他在二十出头时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然后一点一点失去。中年时,他寄情山水之间,大概以为繁华剥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没想到步入晚年,“无我”不再只是玄辩,而成了自我否定的真实体验。了解这一切之后,再回头去看他的辋川生活,更觉其中的理趣和情味并不是没有温度的高雅。”

  • 豆友254320795

    豆友254320795 2022-05-19 20:30:38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4320795

    豆友254320795 2022-05-19 20:32:09

    [内容不可见]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19 20:49:01

    【5月19日打卡】day1 今天阅读了自序以及第一章的第一小节🌷📖 文字可以传达力量,看了自序就被作者的一股温柔而坚定的真挚所感染。《诗人十四个》原本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点古板无趣的"偷懒式"书名,看了自序发现原来是效仿《论语》中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才发现书名的可爱巧妙之处。从名字上就有了春日生机的意趣,在这种春日氛围下再去感受百年前的那个春天诗境里的细微而隐蔽的温暖,即使春天已然过去,即使在后疫情时代下的春天好像缺失了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感,但至少我们还有诗词,在我们的心灵原乡可以与古人一道赴宴,去追寻《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去追寻《兰亭集序》里的群贤毕至,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古今轮转,春游总是一项令人神往的事。 同时在自序中,对于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微妙的联系也令我很有感触。诗词是很感性的自我感受,因此其中的朦胧而复杂的情感必然是诗人内心种种思绪塑造出的。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是否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我想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无助,困惑,沮丧以及由此种消极心理而发出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我真是…"主语都是"我",都是以自己个人为全视角,这时其实我们都把自己囚禁在一种情绪封闭的囹圄之中,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似乎世界上只有自己遭遇了如此糟糕的境遇,但如果将"我"这个个体放入时间的长河中,会发现古人早已有了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时我们不仅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宽慰,而且从古人或随心而动或呕心沥血的文字中,我们获得了坚韧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会无知无觉的支撑我们走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初读第一章,就被作者诗意化的语言所惊艳,第一节完全是情不自禁的朗读下来的。这种诗意还是生活化的诗意,看完后的模糊印象是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初春时节的翠意上枝头,在破碎的轻声细语下轻轻掠过的春雷,如珠般雨帘中的两抹白色,以及对生活的无止息的热爱,看完后真的有点想去江南。 同时也为一些感同身受的小观点,如同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一般而窃喜。"我的记忆总是与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紧密相关。"我回忆时也经常会夹杂着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像是会偶然想起童年的一个午后,想起的是在晚春之时,无意的一次抬头,细碎的光点在浓的化不开的绿上跳跃,叶脉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像是科学书上画的人的血管。空气中漂浮着一种已经有点闷的温暖,令人不太舒服还有叶子上所散发的清香,像是廉价的空气清新剂一般得霸道入侵人的口鼻。可惜自己的贫瘠文笔无法常常准确描述出那一瞬间的奇妙感受,所以看到作者如同摄影机一般的精确语言时会有一种终于讲情感宣泄出来的放松与解放。 还有关于"感应"的那一段的叙述我也很喜欢,现在的人们总是更喜欢强调"理知",可是在我看来"理知"更像是通往"感知"的一把钥匙,"理知"的目的是为了"感知"。人生在世中种种奇妙的感应所造就的美好情感体验在我看来最是珍贵,我们读诗,不应该像是中学时代那样功利性的寻求标准答案的唯一解,不应该看到雨花雪等意象马上套上的模板化量产情绪,不应该追求读什么诗是"最有用"的,读诗读文,正如文中我也很喜欢的关于"自由"的表达,应该是自由的。当你身处人生中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或许关乎重大,或许无关紧要,这时你忽然想起了千百年前的诗句,来自千百年前的古人就这么措不及防的与你相遇,这种冥冥之中的无声对视所带来的奇妙体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曾经看到过一位爱好古诗词的女同学在校运会上身着明代的马面裙手拿摄影机正在拍摄记录着绿茵操场上的簇拥的人群,那一刻的穿越感也令我感到"现代生活与古代心灵之间未必有多深的隔阂"。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19 20:50:52

    【5月19日打卡】day1 今天阅读了自序以及第一章的第一小节🌷📖 文字可以传达力量,看了自序 【5月19日打卡】day1 今天阅读了自序以及第一章的第一小节🌷📖 文字可以传达力量,看了自序就被作者的一股温柔而坚定的真挚所感染。《诗人十四个》原本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点古板无趣的"偷懒式"书名,看了自序发现原来是效仿《论语》中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才发现书名的可爱巧妙之处。从名字上就有了春日生机的意趣,在这种春日氛围下再去感受百年前的那个春天诗境里的细微而隐蔽的温暖,即使春天已然过去,即使在后疫情时代下的春天好像缺失了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感,但至少我们还有诗词,在我们的心灵原乡可以与古人一道赴宴,去追寻《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去追寻《兰亭集序》里的群贤毕至,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古今轮转,春游总是一项令人神往的事。 同时在自序中,对于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微妙的联系也令我很有感触。诗词是很感性的自我感受,因此其中的朦胧而复杂的情感必然是诗人内心种种思绪塑造出的。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是否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我想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无助,困惑,沮丧以及由此种消极心理而发出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我真是…"主语都是"我",都是以自己个人为全视角,这时其实我们都把自己囚禁在一种情绪封闭的囹圄之中,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似乎世界上只有自己遭遇了如此糟糕的境遇,但如果将"我"这个个体放入时间的长河中,会发现古人早已有了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时我们不仅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宽慰,而且从古人或随心而动或呕心沥血的文字中,我们获得了坚韧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会无知无觉的支撑我们走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初读第一章,就被作者诗意化的语言所惊艳,第一节完全是情不自禁的朗读下来的。这种诗意还是生活化的诗意,看完后的模糊印象是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初春时节的翠意上枝头,在破碎的轻声细语下轻轻掠过的春雷,如珠般雨帘中的两抹白色,以及对生活的无止息的热爱,看完后真的有点想去江南。 同时也为一些感同身受的小观点,如同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一般而窃喜。"我的记忆总是与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紧密相关。"我回忆时也经常会夹杂着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像是会偶然想起童年的一个午后,想起的是在晚春之时,无意的一次抬头,细碎的光点在浓的化不开的绿上跳跃,叶脉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像是科学书上画的人的血管。空气中漂浮着一种已经有点闷的温暖,令人不太舒服还有叶子上所散发的清香,像是廉价的空气清新剂一般得霸道入侵人的口鼻。可惜自己的贫瘠文笔无法常常准确描述出那一瞬间的奇妙感受,所以看到作者如同摄影机一般的精确语言时会有一种终于讲情感宣泄出来的放松与解放。 还有关于"感应"的那一段的叙述我也很喜欢,现在的人们总是更喜欢强调"理知",可是在我看来"理知"更像是通往"感知"的一把钥匙,"理知"的目的是为了"感知"。人生在世中种种奇妙的感应所造就的美好情感体验在我看来最是珍贵,我们读诗,不应该像是中学时代那样功利性的寻求标准答案的唯一解,不应该看到雨花雪等意象马上套上的模板化量产情绪,不应该追求读什么诗是"最有用"的,读诗读文,正如文中我也很喜欢的关于"自由"的表达,应该是自由的。当你身处人生中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或许关乎重大,或许无关紧要,这时你忽然想起了千百年前的诗句,来自千百年前的古人就这么措不及防的与你相遇,这种冥冥之中的无声对视所带来的奇妙体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曾经看到过一位爱好古诗词的女同学在校运会上身着明代的马面裙手拿摄影机正在拍摄记录着绿茵操场上的簇拥的人群,那一刻的穿越感也令我感到"现代生活与古代心灵之间未必有多深的隔阂"。 ... 无鸣镜

    【摘抄·一些喜欢的片段】 我的记忆总是与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紧密相关。比如我会想起有一年在加拿大做交换生,摄氏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里,在图书馆门口偶遇一个穿着哥伦比亚冲锋衣抽烟的男同学。我现在都可以回忆起他雪地靴上的冰壳在门内吹来的暖风中融化成一摊雪水。我也会想起另一年的夏末秋初,与另一个同学骑车经过苏州工业园区成千亩平整的草地。在巨大的圆月下,天地间只有我们二人。在这几乎是超现实的场景中,我们忽然发现草地中央有一个个小小的池塘,露珠清圆,荷叶触手可及。 每当我检视这份工作在生命中的价值时,最能说服我的是那些可以勉强称得上“感应”的瞬间。有一年冬末春初,我讲到李商隐《无题》中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刚解释完为何“有轻雷”胜于“响轻雷”,教室里就泛起一阵浅浅的骚动。随即我听见那年的第一声春雷正从地平线上缓缓滚动而来。春之欣喜仅此一瞬,人们相互询问刚才是否是幻听。有一年春夏之交,正在讲陶渊明《停云》中的“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插图],雨却不知不觉停了,两只白头翁在窗前低矮的蜡梅树上姿态娴雅地梳理羽毛。此类例子难以尽数。我曾带着路上折来的木槿花去讲《荣木》,也曾在秋末的树林里看到两个满头沾着草片的学生,说是正在寻找古诗里那种坚硬如木又香到可以熏被子的木瓜。我怎么好意思对他们说,最后一颗木瓜已经被我采掉了。 山上种着茶叶、紫藤、杨梅和柑橘,在四时、朝暮、晴雨或远近的变化中,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折射出不同的情感。有个朋友在山里租了房子画折枝花卉,骑十五分钟车就可以到学校喝咖啡。这种穿越感使我觉得现代生活与古代心灵之间未必有多深的隔阂。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19 20:56:34

    【提问】老师您好!请问一下您为何选择陶渊明的《荣木》作为引言?当时还有其他备选诗句吗?如果有的话最后这首《荣木》战胜其他诗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XD

  • 新瑜

    新瑜 2022-05-19 21:52:27

    5.19. 上一次读《诗人十四个》是20年的夏天,印象很深刻,这次重读,虽然已经过了很久,但是有些句子竟然还一字不落地记得。今日读完王维与李商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中最有感触的句子是“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感觉王维就站在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中间点上,一边听着来自世俗的捣谷声,一边听着来自山寺的稀疏钟声,仿佛是他人生的隐喻。我常常觉得,那一刻有一种奇妙的突破了次元壁的感觉,王维在那一瞬间是否会有一眼洞穿自己命运的归宿感?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19 21:54:46

    【打卡】 Day 1 前几天开始读这本诗论,被黄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不觉已经读了三分之一了。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更多的老师理解后平易近人的阐发。 一开始,提到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诗中对春天的描述,让我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单看这些古文,我其实看不太懂。老师的白话文,就容易懂的多了。伸懒腰的草木,河里跳出的银色小鱼、湖上掠过的白鸥、露水打湿的青草。这些让我联想到了《瓦尔登湖》中的描写,特别找来一段,”松树和山核桃树竞相生长,生气盎然。湖里的冰还没有融化,不过冰面上有几处化开的窟窿,全是黑黢黢的颜色,水汪汪的样子。天空飘洒过几次稀稀疏疏的雪花;在我回家的路上,我听见云雀歌唱,山鹬呱呱啼叫,别的鸟儿也在鸣啭,它们已然来和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年了。春日朗朗,欣欣向荣。“ 王维隐居在辋川,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终日和花草,飞鸟,游鱼为伴,深深的爱着自己生活的环境,才会想要把这美好分享给他人。而我们很多人,生活在自己的城市里,每天上下班经过同样的路,是否会留心途径的风景呢? 我们经常向往着生活在别处,可是我们却还没有能够好好的观察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体验这个城市的美景。特别喜欢陶渊明的那句”心远地自偏“,世上并没有桃花源,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此地此刻就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19 22:12:07

    【提问】理想vs欲望 老师在文中分享了一段理想和欲望之间的辨别方法。可是我还不是很理解。 原文:”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 自由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又应该怎么理解自由心灵呢? 从众的附和,我现在有点能分辨出来。 欲望的推搡,不太能分辨。只能说有些欲望是出自私欲,有些是出自公心。(出自公心的欲望是否更好一些?)自我的决定。 我对是否有自我这件事,都有些怀疑,我们的感性选择会受很多潜意识的影响,我们的理性选择也都是我们所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自我的决定,是什么意思呢? (有点跑题) 其实还是想问,理想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欲望? 还有后文也提到我执,佛学说要放下我执。不要执着欲望,这点我能理解。对于理想呢,让我放下对理想的执着,这一点我始终很难理解,更别说做到了。怎么去理解对理想的放下我执呢?

  • 梅土豆

    梅土豆 (读书让人拥有富庶的生命) 2022-05-19 22:33:08

    DAY 1 书放了很久,争取趁着共读把这本好书读完。 上学学过王维的诗,作为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是别具一格,一般对他的赞语都是“诗中有画”,他的诗歌充满禅意,耐人咀嚼,风格恬淡,回味无穷。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王维人生的三个阶段,之前只是知道中间的一个阶段,他的诗随意人生和时代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 黄老师读诗、解诗不仅仅从文字,很是从人生的角度,特别是最后和李商隐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 国家栋梁穆霓凰

    国家栋梁穆霓凰 2022-05-19 23:12:41

    春雷涌动,我一定要读这本书!

  • 肥肉ಠ_ಠ

    肥肉ಠ_ಠ 2022-05-19 23:36:58

    5.19 📖看到p16 睡前打开音乐播放器,一首张艾嘉的《春望》

  • 劳动者港湾

    劳动者港湾 2022-05-19 23:40:52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喜欢兔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31590499/ 多年前,我在豆瓣遇上了兔老师,即刻便被老师的才情所折服。阅读兔老师的文字,有一种从世俗中挣脱出来的超然感,内心获得了一种安宁的力量。后来惊喜地看见兔老师出了新书《诗人十四个》,于是第一时间下单。但此后长陷世俗杂务,这本春天般嫩绿色的小书便一直被置于书架c位。直到近3年后的今天,看到乐府文化做了线上共读会的活动,还邀来了兔老师共读,觉得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错过。也庆幸在这样浮躁而驱利的社会,还有这样坚守古典文学并将古人的哲思和智慧、体验和感悟映照到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和出版商。 今天阅读的篇章是:《自序:春天的文学课》至《白鹿原下的山谷》末。 体验 随着兔老师的文学课拉开序幕,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便是“体验”。“体验”,是生命最本质的存在。而富有文学之心的人,他们的生命体验总是更加地细腻深微。 兔老师回忆起加拿大的冬天,想到的是“我现在都可以回忆起他雪地靴上的冰壳在门内吹来的暖风中融化成一摊雪水。”我在脑海中想象了一下雪地靴上冰壳融化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描写,使不曾见过那一幕的我也仿佛看到了加拿大的冬天。也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开头不断描摹的车窗玻璃反射的景象,和在《湖》里反复应用的通感手法。通过对一些细腻场景的描绘,内心的感受也藏在那些场景里,并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共时感。 而兔老师接下来的描写“在巨大的圆月下,天地间只有我们二人。在这几乎是超现实的场景中,我们忽然发现草地中央有一个个小小的吃糖,露珠清圆圆,荷叶触手可及”,让我想到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现代城市工业园的草地上,兔老师称这样的体验为“超现实”,而在我的想象中,那一刻兔老师一定从这工业园月下的草地上感知到了古人的那种旷然的孤独。 读到这里,再加上以前读兔老师豆瓣日记所获得的认知,就不难理解兔老师后文所说的“感应”。这种感应,得自兔老师敏锐的感官,而敏锐的感官不断地在自然、古诗文、古人之间时空穿梭,又再映照在当下的个人生活,构成生命的一个个基本组成单元——“体验”。春雷,春雨,春鸟,木瓜,四时,花卉……这样的体验独特而珍贵,甚至是它们,才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兔老师告诉我们,即使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古人那般诗意的体验。 而欣赏古诗词,也是一种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形式,总能像海绵一样吸走人的悲伤,慰藉人的心灵。叔本华曾说过,世界是虚无的,而摆脱这种虚无的方式,就是欣赏艺术,过一种纯粹的审美的生活。汉语历经千年,现代语言虽在不断增加其便利性,但传统的语境也在慢慢丢失。记得湖北省2007年语文高考作文题是“母语”,就是让人思考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阅读兔老师的诗论著作,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体验,也能再次感知母语文化的美,有了美的欣赏,就不怕没有美的传承。 时间 今日方读两篇,读到王维的篇章时,感念最多的便是“时间”。 与“时间”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一为“失去”,二为“永恒”。 时间这个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似乎支配着一切。朝花夕落,石头爬上青苔,蜉蝣由生到死……时间的痕迹无处不在。时间强大的力量可以诞生一切,又摧毁一切。 失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课题。我们从出生,就在不停地“失去”时间,直到最后,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走,不带走一丝一毫。细想起来,这一生中,人要经历无数的失去,乃至面对死亡。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宿命,是我们每个人逃不掉的经验,也是文学反复探讨的课题。 兔老师写王维,就有一种“时间”中的“失去”感。王维的一生,从神童到罪臣,从春风得意的状元,到隐居辋川的山人,再到深陷懊悔的晚年。王维在失去。兔老师所举的王维诗《孟城坳》,充满着失去感。兔老师的点评很精妙:“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现在’正在成为‘过去’的意识。” 时间是永远都在流逝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看不见时间的流逝,但我们看得见辋川的颓垣,看得见“古木余衰柳”,看得见“来者复为谁”,也看得见“空悲昔人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积雨辋川,也会变成黄土筑成的白鹿原。而那时咏叹时间和失去的诗人,也早已逝去千年,只余下杰出的诗作,与千年又千年后的人们生发共鸣。 而永恒,又是什么呢?相较于人类生命的短暂,日月星辰似是永恒。但还有一些区别于物质存在的相对的“永恒”。 一是文学的永恒。文学的永恒,其实是人类普遍情感的永恒共鸣。这种共鸣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使相隔千年,依然能因为一声春雷而顿悟”芙蓉塘外有轻雷“的意境,依然能因为春天到来的感动,想起“山疏可过”,“春山可望”。桃花源和辋川,对中国人来说也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家园,在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可以去到那里稍作休憩,慰藉灵魂。 二是个人的永恒。兔老师写道“既然古人的‘有’已眼见成空,今人又怎能幻想自己成为例外、永恒地持有某物?以此可见,王维晚年将整个辋川别业捐为寺产,其起心动念却始于买下产业之时。在这片明知终将失去的田园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地久的意味,其‘浮舟王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在这里,兔老师首先否定了“永恒”,但转而又指出了另一种“永恒。那就是在短暂人生的方寸之间,追寻属于自己的“天长地久”。王维的方式是“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龙应台的方式是把每一个暂居的场所当成永恒的居所去用心对待,因为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此刻。而在劳拉·英格斯·怀德的笔下,永恒是大森林的小木屋里的有火光、音乐的漫长黑夜,是拉着小提琴唱着《友谊天长地久》的父亲,是在摇椅里轻轻摇晃、织着毛线的妈,尽管此时的劳拉早已不再是那个小女孩而是一位老奶奶,但 she thought to herself, "this is now." she was glad that the cosy house, and pa and ma and the fire-light and the music, were now. They could not be forgotten, she thought, because now is now, It can never be a long time ago." 故乡的春天 故乡,从空间上来说,是儿时生活成长的地方,从时间上来说,是童年。读兔老师写的“爬春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春天,每年春天都要去爬山,远远望去粉色的,那是桃花,还会有映山红。故乡有一条美丽的溪流,溪流里用网兜一捞,都是小鱼小虾。春天,我沿着溪流岸边走,看见岸边树枝上的花朵垂到水面上,那幅画面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映在脑海中。后来,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工作,与故乡春天的风景一别就是十六年。直到2020年的春天,我才发现故乡的春天依然美,清晨在一两只鸟儿、然后是群鸟的啼啭声中拉开序幕,被雨打湿的牡丹花零落在泥土中。真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时的我每天流连于这些自然美景,反倒成了爸妈的笑话,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生活,平常景物,可对于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我来说,却是惊为天人。我爸妈的感受,大概就是兔老师所说的“山水不再是一个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作者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寺僧、村妇、僮仆、药农、家犬和马驹隐没于千山岑寂之中。这个世界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这真是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的踏实感吧。”

  • silverlining

    silverlining 2022-05-19 23:52:55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最近很喜欢这句诗,想写进致谢

  • Icy

    Icy 2022-05-19 23:56:41

    2022-5-19 阅读章节:春山的追寻√ 对诗词,我是完全的门外汉,于是,《诗人十四个》于我是绝佳的教材,线上共度是绝妙的自学课程。 老师说书名有种去春游的感觉。如果学习就像春游一样愉悦舒畅,何乐而不为呢? 此前不了解王维,只知道这位“诗佛”被苏轼夸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终于他在这本书中苏醒过来,告诉我他出生在别人奋斗的终点线,看见“野鸡跳到路上”,哈哈。 当然,囫囵吞枣地读完,我不敢妄称了解他。但是模模糊糊地在诗句中探到一些启发。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于是,输入法也跟我开了一个小玩笑——醒来没读完,唔,那就……坐看云起时~

  • 森林缮写士

    森林缮写士 2022-05-19 23:58:45

    D1 《诗人十四个》阅读进度p1-10 “这本书完全产生于一系列不可重复的机缘巧合”,晓丹老师在自序里这样阐述这本书的诞生过程,虽然看起来有些神乎其神的“玄学”味道,但我却觉得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创作出来的,甚是生活里总是有不期而遇的“机缘巧合”。 比如《诗人十四个》这本书我恰好在今年寒假时读过一遍,当时正是大一上学期期末周顺利渡劫成功以后“蜗居”在家,由于还沉浸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意犹未尽口有回甘的时候,便在书架上拿了这本书开始读,浅尝几页便深深喜欢上这种古今结合融会贯通的感觉。后来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因为喜欢书里提到的东坡先生《八声甘州》和张九龄的《感遇》而写过一些随笔,读完后更是欲罢不能,向好朋友疯狂安利这本书,老是催着他去图书馆借回来看哈哈哈!临近大一下开学,我又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提及乐府文化的那期注意到这本书,当时胸中顿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今天我翻开这本书打算二刷,一种熟悉的晓丹feeling扑面而来,几乎洗尽了最近忙于校辩论赛的疲惫,自我感觉焕然一新啊~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5-20 00:26:36

    【5月20日打卡】📖💙刚阅读了第一章的三,四节,好喜欢晓丹老师解读方式,将两个诗人李商隐和王维的人生故事与诗歌与老师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娓娓道来,倍感温暖与亲切,“有追求,就有落空的可能。应对此事只有两种策略:一是通过觉悟认识到追求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我执;二是用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勉力支撑,直到人生尽头。欣赏王维者,多取前一种态度,喜欢李商隐的,则更类似于后者。二十岁时,在迷惑于“追寻”这个主题时,我同时看到了三个互相印证的文本,后来去考叶嘉莹先生的博士,其种子就在彼时种下。这三个文本分别是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汪晖的《反抗绝望》和叶嘉莹对李商隐《昨夜》的解读。” 我也好喜欢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为此阅读了多个版本,种草了汪晖的《反抗绝望》,谢谢晓丹老师!

  • Cetaceaa_

    Cetaceaa_ (一切希臘的埃塵,都和我在一起) 2022-05-20 00:41:40

    【5.20】第一章第二节白鹿原下的山谷 | 在提到“生活在北方时,我对春天的盼望主要是视觉上的而不是触觉上的”,我想起自己最近的一个感知。我也是在今天春天,更进一步地激发了自己对温度和气象的敏感。温度是一个我们极为亲密却常常忽视的细节,抛开气象方面的温度计量,它其实需要我们极细致地去感知。它藏在我们的身体与感受,它在空间里流动,它带动着我们的情绪与状态,它是自然轮转的大磁场里的一个微妙指针。

  • Cetaceaa_

    Cetaceaa_ (一切希臘的埃塵,都和我在一起) 2022-05-20 00:46:50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缘缘室主人

    !我之前上坛经导读的时候,老师抛出了类似的问题:众生皆苦,八苦来自于执着,而佛教的修行讲求去除执着。但这种修行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执着,那么平衡的契机究竟在哪里?感觉很有意思~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20 07:51:04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缘缘室主人

    对,对于修行,追求理想,什么时候可以放下呢?放下以后呢?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可能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放下欲望,真的很难放下理想。

  • 扒皮周

    扒皮周 2022-05-20 09:04:05

    【Day1】打卡 书摘:“经过短暂的准备,我邀请了杭州的心理咨询师庄磊与我一起开这门课。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由我捕捉住忽然涌现在脑中的诗句并予以解说,而庄老师对我的表达做出反馈。这有点像心理咨询中的“自由联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置,是因为我们想,既然那些古代的诗人早已变为尘土,不可能再走进现代的心理咨询室中,那由一位“现代通灵者”来替他们发言,走到咨询师的面前,是否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读书分享:机缘巧合,在一席App中看到《屈原:时间的焦虑》,借助这样一个议题和我的咨询师朋友在心理学语境下,妄图解读了一下屈原大佬(如有冒犯,赔粽以谢之)。 屈原终于站在了时间的悬崖,时间的闭环被认知切断,历史就这样发生,于他却无所适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这里没有传承,只有起点。 感谢黄老师,在这个晚春得以相遇,让文学和心理学在此得以际会。

  • 皮皮璐

    皮皮璐 2022-05-20 09:25:50

    【5月20日 第二天打卡】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十分糟糕。既然下雨,我不方便出去,别人也不会来,天地之间,忽然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居所。一方面好像不能够去做什么,可是一方面,在被迫停止的时间里,一个内在世界的活动空间被创造了出来。 想起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很喜欢春天下雨,然后闭上灯,自己一个人坐在窗户边,营造出一个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人的状态,看着窗外的雨。心里会有一点点空落落的孤独感,那是也是年纪小,现在想想有点“少年强说愁”的感觉。但也有一种很淡淡的喜悦,不用考虑学习成绩,不用想家长唠叨,有点逃避的感觉。 工作后偶尔也活这样,短暂的逃避、放空,沉浸在想像未来的世界。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5-20 09:54:26

    【5月20日打卡,day2】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王维与李商隐,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选择,无所谓对错,没办法去评判。 每个人都有自由,包括被束缚的自由与追求自由的自由

  • 木やすい

    木やすい 2022-05-20 10:05:39

    思为何,何为思,所思何为,为何所思。我大抵是弄不明白了吧。

  • 豆友254320795

    豆友254320795 2022-05-20 11:15:59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4320795

    [内容不可见]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5-20 12:07:05

    【5.20打卡】今天阅读了第一章后面两小节,晓丹老师与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历程,诗词人生,令人动容。 1,“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天涯》中的这只莺鸟付出了西西弗斯式英雄主义的努力。” 晓丹老师将王维和李商隐的诗歌进行比较,将诗歌里深刻的哲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令我非常受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偿不是徘徊在王维与李商隐那种人生境地里呢?对生命进行无望的追寻与收放自如。 2,“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中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我们生命中的有些瞬间像“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王维,有些则像“不辞妒年芳”的李商隐。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他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是就此中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

  • 胖爷

    胖爷 (上帝会不会眷顾爱做梦的人) 2022-05-20 13:43:54

    就是在评论区打卡吗?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20 14:38:51

    【5.20】昨天读了没有打卡,今天早起到楼里来看,大家都写得好好,打卡得好认真…… 昨天读到了兔老师写陶渊明的《停云》,身为一个也很喜欢江南的南方人,对于时雨濛濛特别有画面感,时雨濛濛也有一种安宁感,仿佛“深处没有动静,众树慢慢生鳍。” 当在一个雨天读《辋川集》,读完后,雨停了,小区里鸟鸣轻脆时,对于写“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时王维的心境就能窥得一二了吧。我一直觉得古诗词在空间上更加宏大(可能用词不当),所包含的情绪更加丰富,比如读杜甫的《旅夜书怀》,也更具有音乐性,汉代好像就有了乐府诗。兔老师在《和诗人一起梦游》里推荐过的古诗十九首,也是精美绝伦。 因为几年前看兔老师在一席的《随时间而来的真理》,说到王维的《南垞》和陶渊明的《荣木》,我才知道古诗词还能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西方哲学的核心性和定义性观念之一就是“死亡”,与逃避死亡带来的痛苦相反,他们认为只有基于我们与死亡的联系,才能使生命实现完满。而通过兔老师在一席上对陶渊明的《拟挽歌辞》的解读,我才知道了陶渊明也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死亡。就仿佛长这么大了,第一次重新认真的接触到了古诗词。 (跑个题)我那些没有豆瓣账号的朋友都很喜欢兔老师的书,尤其有娃的,很喜欢兔老师的《陶渊明也烦恼》,原话:“真是深得我心的及时雨。”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20 14:40:52

    【提问】又是一个跑题的提问。 兔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魔戒》,是《魔戒》十级研究者,我也喜欢《魔戒》,但估计四级不过吧……《魔戒》对兔老师来说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还是有不一样的解读呢? (提问的机会太难得了,只好借着共读的机会,堂而皇之的打扰忙碌的兔老师。我不要签名书「签名书我都有」,兔老师如果方便的话,回答一下我的提问就好,感恩的心~)

  • 陈小乐

    陈小乐 (Nothing is permanent) 2022-05-20 14:41:53

    就是在评论区打卡吗? 就是在评论区打卡吗? 胖爷

    好像是的

  • 多勒米勒

    多勒米勒 2022-05-20 18:11:42

    【5月20日打卡】 今日阅读邂逅王维和李商隐 读了一遍《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实在是应该在春天读它的,可惜春天已经过了,刚刚读这段的时候,天下起了细雨,嘿,在夏天有一场像春雨的雨也不赖嘛。今日是封在寝室的第86天,疫情渐渐好转,回家也有了盼头,“春山可望”,“回家渴望”,想起来觉得美妙。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20 19:17:19

    【提问】老师好,本书是以现代心理学视角解读古代诗人,在您设身处地寻求身临其境共鸣的时候,有没有出神或者动人的感触呢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20 19:18:42

    【提问】老师,诗歌总是以横亘历史,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去解读感受的,您以全新的心理学视角感悟,最大的体会和出发点是什么呢~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20 19:33:03

    【5月20日打卡,day02】 春云的思念:陶渊明与辛弃疾 老师认为“停云”☁是“凝而不滞之云”,似乎动态之下变得静态了,云好像是凝固的,它从远处飘来,停在头顶上的天空中,这是“凝”。但从长远来说,云其实是“不滞”的,你知道它有一天会飘走,可是现在确实还停驻着。这就是“停云”。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从古代折射到现在,在慨叹疫情让每个人感觉时光凝滞的时候,也会静下心来关注自我内心和外在自然,静观当下,发现美好。孤独是美妙自在的,当然也有缺失的遗憾。如果经过自我调适,尝试在无聊中找到乐趣,就不禁想起苏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感谢孤独,让人与自然融成一体。发现不止是春天可以阅读《诗人十四个》,在有雪的冬天,有果的秋季,在有风的夏天,都可以读,都可以感悟~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20 22:40:03

    【5月20日打卡】day2 今天阅读了神童与罪臣以及白鹿原下的山谷两个小节🌷📖 正式读王维的这一章节前,作为一个对于古诗词了解局限在中学教学的人来说,很惭愧的是印象中的王维始终是教科书与考卷中那个诗中有画,神韵淡远的"诗佛"剪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禅意盎然;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幽深。他的诗歌于我来说是一幅阳春白雪的写意山水,这种出尘超俗的禅悟与理趣也在我贫瘠的学识与浅薄的人生阅历下树立起一道知识壁垒,让王维在我心中被抽象成为一尊"佛"的神像,高雅却没有人性的温度,他的诗歌也因此被我疏离。我对他的印象仅限于他似乎与其他教科书上的常客们不同,不为怀才不遇,鹏抟鹢退所烦恼,因此一厢情愿的认为他的生命是长期不变的塑性。但阅读了这一章,与我的认识大相径庭,王维的人生无疑是有弹性的,并且这种弹性的波及范围之广,来回反复的次数之多,即使与历史上著名的命途坎坷的文人相比也无法以我们的主观意识去替他们相较高下。 王维的一生在世俗身份上是由神童到罪臣,在思想境界里则是由入世到出世最后在命运的推手下再次陷入入世之中。少年时的天才之资与家世清贵造就了他的仕途得意,他在少年时也曾善写设色明艳的乐府诗,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少年人的朦胧情丝,也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的骁勇英姿。长安昔日的繁华,盛唐旧时的风采,在他早年的乐府诗中熠熠生辉。而中年的王维"他寄情山水之间,大概以为繁华剥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他恍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他到达凡世世俗的繁华境地后,他开始领略到自然的美好,清淡的珍贵和自然赋予人类于此中的禅意。他在山野雅趣之中,照见了五蕴皆空。而命运的巨变仿佛试图检验他的佛心是否真的是"五蕴皆空",然而此时无论是他的身体机能还是国家的衰退之势都已呈现出野马脱缰一般的无可挽回之态,他已无力去抵抗命运,他只能顺从命运,最终在懊悔中郁郁而终。比较不曾拥有,曾经拥有这个词更令人感到不甘与悲恸,而王维的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残酷性就在于"他在二十出头时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然后一点一点失去"。因此,在纵览完纸上王维线性铺散开来的一生后,我也发现"其中的理趣和情味并不是没有温度的高雅。" 而看到白鹿原下的山谷这一小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王维诗歌中的哲学思辨性、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天人和一以及作者的独特写法。 《辋川集》中几乎每首都表达了一组对立的呈现和消解。而在本小节的阅读中,我感受到了另一种对立的呈现与消解,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与普遍生命的悲剧性,延伸开来,是个体生命的曲折复杂与普遍不变的恒古哲理之间的呈现与消解。《孟城坳》表现的是“现在”正在成为“过去”的意识,王维从过去的宋子问的身上由他的悲剧看到了自身的悲剧,过去与现在就也成为一体,而他又不止看到了他的悲剧,也看到了普遍事物的悲剧,因此数千年后的将来积雨辋川变成了干旱贫瘠的白鹿原,将来与现在也成为一体。王维与宋子问的悲剧并不完全相同,更与辋川的消逝并无关联,但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只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变化着的虚无。而在这种变化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日久的意味,其“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即使拥有就意味着失去,即使他参透了生命的空与无的真相,依旧选择一小舟,弹琴赋诗,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活,这正是延长生命厚度的道路。 而令一首《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读起来更为轻快闲适,因为相比起诠释生命的厚重这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感应",正如文中所说的"王维并未描摹任何奇山异水,只是捕捉到了山在他心头滋生的一种亲近的愿望。"这只是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的召唤,这只是发源于本性的对于春天将要来临的欣喜感。因此这种活泼的生命意趣,“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在脑海里呈现出一种画面感,无限的生机,从容且安逸的在自然中勃发。这种澄澈明净而又生机盎然的诗境,也是王维的心境的折射。很赞同说王维的作品应该分类到"自然文学"中!!王维身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心境,造就了王维笔下描绘的"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的世界"在他的文字中,山水作为背景与人浑然一体,像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被赋予沉重意义的意象。 同时在这一节中很喜欢作者的写法经常在对于诗歌的释读中穿插如一段段带有颜色与气味的碎片回忆。之前读诗尤其是读古诗总是觉得离生活太远而产生排斥心理,而本书中作者富有灵气的文笔将古人的思绪与日常普通人的生活碎片贯穿起来,第一次感到诗歌化的瞬间原来就穿插在我们身边,诗即生活,生活即诗。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20 22:43:51

    【5月20日打卡】day2 今天阅读了神童与罪臣以及白鹿原下的山谷两个小节🌷📖 正式读王维的这 【5月20日打卡】day2 今天阅读了神童与罪臣以及白鹿原下的山谷两个小节🌷📖 正式读王维的这一章节前,作为一个对于古诗词了解局限在中学教学的人来说,很惭愧的是印象中的王维始终是教科书与考卷中那个诗中有画,神韵淡远的"诗佛"剪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禅意盎然;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幽深。他的诗歌于我来说是一幅阳春白雪的写意山水,这种出尘超俗的禅悟与理趣也在我贫瘠的学识与浅薄的人生阅历下树立起一道知识壁垒,让王维在我心中被抽象成为一尊"佛"的神像,高雅却没有人性的温度,他的诗歌也因此被我疏离。我对他的印象仅限于他似乎与其他教科书上的常客们不同,不为怀才不遇,鹏抟鹢退所烦恼,因此一厢情愿的认为他的生命是长期不变的塑性。但阅读了这一章,与我的认识大相径庭,王维的人生无疑是有弹性的,并且这种弹性的波及范围之广,来回反复的次数之多,即使与历史上著名的命途坎坷的文人相比也无法以我们的主观意识去替他们相较高下。 王维的一生在世俗身份上是由神童到罪臣,在思想境界里则是由入世到出世最后在命运的推手下再次陷入入世之中。少年时的天才之资与家世清贵造就了他的仕途得意,他在少年时也曾善写设色明艳的乐府诗,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少年人的朦胧情丝,也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的骁勇英姿。长安昔日的繁华,盛唐旧时的风采,在他早年的乐府诗中熠熠生辉。而中年的王维"他寄情山水之间,大概以为繁华剥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他恍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他到达凡世世俗的繁华境地后,他开始领略到自然的美好,清淡的珍贵和自然赋予人类于此中的禅意。他在山野雅趣之中,照见了五蕴皆空。而命运的巨变仿佛试图检验他的佛心是否真的是"五蕴皆空",然而此时无论是他的身体机能还是国家的衰退之势都已呈现出野马脱缰一般的无可挽回之态,他已无力去抵抗命运,他只能顺从命运,最终在懊悔中郁郁而终。比较不曾拥有,曾经拥有这个词更令人感到不甘与悲恸,而王维的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残酷性就在于"他在二十出头时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然后一点一点失去"。因此,在纵览完纸上王维线性铺散开来的一生后,我也发现"其中的理趣和情味并不是没有温度的高雅。" 而看到白鹿原下的山谷这一小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王维诗歌中的哲学思辨性、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天人和一以及作者的独特写法。 《辋川集》中几乎每首都表达了一组对立的呈现和消解。而在本小节的阅读中,我感受到了另一种对立的呈现与消解,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与普遍生命的悲剧性,延伸开来,是个体生命的曲折复杂与普遍不变的恒古哲理之间的呈现与消解。《孟城坳》表现的是“现在”正在成为“过去”的意识,王维从过去的宋子问的身上由他的悲剧看到了自身的悲剧,过去与现在就也成为一体,而他又不止看到了他的悲剧,也看到了普遍事物的悲剧,因此数千年后的将来积雨辋川变成了干旱贫瘠的白鹿原,将来与现在也成为一体。王维与宋子问的悲剧并不完全相同,更与辋川的消逝并无关联,但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只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变化着的虚无。而在这种变化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日久的意味,其“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即使拥有就意味着失去,即使他参透了生命的空与无的真相,依旧选择一小舟,弹琴赋诗,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活,这正是延长生命厚度的道路。 而令一首《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读起来更为轻快闲适,因为相比起诠释生命的厚重这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感应",正如文中所说的"王维并未描摹任何奇山异水,只是捕捉到了山在他心头滋生的一种亲近的愿望。"这只是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的召唤,这只是发源于本性的对于春天将要来临的欣喜感。因此这种活泼的生命意趣,“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在脑海里呈现出一种画面感,无限的生机,从容且安逸的在自然中勃发。这种澄澈明净而又生机盎然的诗境,也是王维的心境的折射。很赞同说王维的作品应该分类到"自然文学"中!!王维身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心境,造就了王维笔下描绘的"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的世界"在他的文字中,山水作为背景与人浑然一体,像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被赋予沉重意义的意象。 同时在这一节中很喜欢作者的写法经常在对于诗歌的释读中穿插如一段段带有颜色与气味的碎片回忆。之前读诗尤其是读古诗总是觉得离生活太远而产生排斥心理,而本书中作者富有灵气的文笔将古人的思绪与日常普通人的生活碎片贯穿起来,第一次感到诗歌化的瞬间原来就穿插在我们身边,诗即生活,生活即诗。 ... 无鸣镜

    【摘抄·一些喜欢的片段】 有些诗人终生感慨怀才不遇,而他们渴望的终点不过是王维的起点。他在二十出头时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然后一点一点失去。中年时,他寄情山水之间,大概以为繁华剥落,已照见了五蕴皆空。没想到步入晚年,“无我”不再只是玄辩,而成了自我否定的真实体验。 王维《辋川集》组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每首都表达了一组对立的呈现和消解。 但王维的不同在于他从宋之问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普遍悲剧。 以此可见,王维晚年将整个辋川别业捐为寺产,其起心动念却始于买下产业之时。在这片明知终将失去的田园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日久的意味,其“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 生活在北方时,我对春天的盼望主要是视觉上的而不是触觉上的,那是一种不知不觉累积的压抑,到某一个临界点上,内心忽然像沙漠中饥渴的旅人,必须要买一张机票到最南方,看一看热带植物流光溢彩的真实绿色。 据我观察,那些山丘在十月下旬获得最后一次探访后就会被完全忘记。等山脚下的橘子采摘完毕、果园落锁,山径就越来越少人迹。远远看去,山依然是绿色,但变得让人想起石头或金属,再往后去,它就与天际融为一体,仿佛水墨画的剪影。直到冬天快要结束时,在温暖的天气里,人们会忽然重新看到它,受到它的召唤。 王维并未描摹任何奇山异水,只是捕捉到了山在他心头滋生的一种亲近的愿望。 春初时站在学校北区的小桥上,忽然发现天边熟见的山形剪影中,每一个褶皱的绿都显现出深浅的不同,在绿色最嫩之处,依稀可以看得见一树白花。因为具有丰富的变化,所以这一看要看好久,每个走过这座桥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出神远望,这就是“春山可望”。 王维写的只是家常书信中的家常山水,与其说它是“山水散文”,不如说更像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文学”。在这个文本中,山水不再是一个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作者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寺僧、村妇、僮仆、药农、家犬和马驹隐没于千山岑寂之中。这个世界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有时候我会想,这真是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的踏实感吧。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20 22:46:57

    【提问】老师您好!对于提到王维的诗歌散文是"自然文学"这一方面很感兴趣!请问一下老师觉得古代诗人中还有没有其他人的文字是这种将自然环境融合为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的情况呢?

  • 可循

    可循 2022-05-20 22:53:05

    今夜开始读,王维和李商隐的部分

  • 新瑜

    新瑜 2022-05-20 23:06:56

    5.20.今天读到陶渊明的《停云》,非常喜欢兔老师解读诗歌的方式,兔老师生活经验很丰富,情感细腻敏锐。大概是受到兔老师的影响,我读诗的时候常常也会想到一些场景,比如说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回中午下了很大的雨,地面全是积水,浸到小腿,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嘻嘻哈哈地脱了鞋袜蹚水回宿舍。一直到下午雨都没停,水也退不了,大家默认下午不上课,全在宿舍睡得天昏地暗。我记得两点多的时候醒来,宿舍静悄悄的,空气微微有些凉,外头一片昏暗,在我的生活经验里,这大概就是“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再比如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但因为不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不常见面,这几年因为疫情,见面更加困难。去年我去她的城市看她,她工作很忙,晚上回到家已经很晚,我坐在她的床上等,她说:“我一定要跟你好好说说话。”我们不喜欢聊天这个词,而喜欢说话,有一种没有任何内容和目的的自由感。到后来我蓦然发现,这就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感谢兔老师,让我觉得平凡的生活里充满了诗意。

  • 劳动者港湾

    劳动者港湾 2022-05-20 23:23:07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喜欢兔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31655179/ 今日阅读的篇章是《炼金术士的启发》。 这一篇,我看到了几组互相矛盾的概念。兔老师辩证地阐述了从王维的诗歌中汲取的人生哲思。 即与不即 本篇的讲述从王维的一首诗《南垞》开始,这首诗里有一个极有意境的描述——”淼难即“。 “淼难即”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却使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片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泛舟水中的诗人与河的彼岸都忽隐忽现,触不可及。 即是一种状态,不即也是一种状态。相比于“即”,“不即”需要更大的智慧。 我想起一篇非常喜欢的中篇小说,井上靖所写的《比良山的石楠花》。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于人体解剖学的老学者。年轻时他一直想要攀登比良山,去山顶看一看漫山遍野的石楠花。而到了老年,他已不能再登比良山,对于能不能登上比良山也已经无所谓了,而那些山顶的石楠花在他的心中盛开。 也想起读过的另一本书《梅里雪山 寻找十七位友人》,中日联合登山队十七位登山者的足迹永远停留在距离卡瓦博格仅有几百米的营地。而这本书的作者小林尚礼,在漫长的了解卡瓦博格和雪山下生活的人们的经历中,慢慢从一定要征服卡瓦博格,变成了放下征服卡瓦博格的执念。 清晨的卡瓦博格沐浴在瑰丽的朝霞中,神圣不可言喻,峰顶的风光如何,从无人知晓。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向往着彼岸,不断地想要抵达彼岸,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我们充满好奇、执著、乃至痛苦。古人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今人有“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但兔老师说:“在某一个时刻,决定不去实现那些唾手可及的希望,这样的中止其实需要更大的智慧”。 热闹与孤独 读到兔老师独游蠡湖,以湖水为背景采一朵蔷薇拍照发朋友圈而被朋友们慨叹“这么好的姑娘怎么没有对象,只能独来独往。”不禁莞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都将单身、独处和孤独联系在一起,又将孤独视为一种不好的体验。但在兔老师的游兴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自在,一种因为内心的丰盛、体验的灵敏而拥有的难以为外人道的快乐。 孤独,是人生必经的体验。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孤独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生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孤独,真的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体验吗? 哲人说孤独使人深刻,我却觉得,不管深刻与否,独处都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善于感知世界、拥有丰富内心的人来说,孤独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享受。看似孤独的人,其实内心十分“热闹”,而看似“热闹”的人,内心未必就不孤独。 控制与失控 以前偶然翻阅《心理学》杂志,看到一篇文章,是研究影响中年人生活质量、寿命与幸福的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越有钱越幸福,越有社会地位越幸福……总之,是对自己人生越有控制感,就越幸福。上网查阅了一下,似乎不少心理学的观点都认为,人的控制感越强,就越幸福。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似乎也是人类的控制权不断加强的历史。人类驯化了许多的动植物,为自己服务,一步步站到了生物链的顶端。似乎,人类可以控制一切。 拿到这本《诗人十四个》的时候,地球还没有新冠疫情,而阅读此书的现在,新冠疫情已经肆虐地球两年多。这几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也被不断重新思考着。而在兔老师三年前的书里,我看到了一种启示。 “自然欢庆自然,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统治自然。” 人类早已习惯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其他事物,掌控其他事物,反而将自己置于枷锁之中。人类在不断增强控制感的过程中,究竟是让自己更自由,还是不自由? 在兔老师的眼里,生与灭,动与静,美与丑,乃至生与死,无不孕育着大自然转化的智慧,而普普通通的老头和樵隐的高人没什么区别,就像“值林叟”和“遇知音”是同等的盛事一样。放弃控制,与偶然相遇,放下我执,抛弃那些固有的观念和价值评判体系,随处都是照亮自由心灵的光。

  • 森林缮写士

    森林缮写士 2022-05-20 23:41:48

    2022年5月20日 D2打卡 阅读进度:《诗人十四个》P11-32 “一生奉佛,却没有出家为僧;一生在官场打转,却没有学会弄权高升;一生都在避世,却又屡隐而又屡出。平和,伴随着优柔寡断;优雅,化为忧伤缠绵。偶尔猛志刀子般一闪,终于复归于淡漠与旁观”,这是何大草老师在《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一书的附录里对王维深情而又克制的叙述,简单的概括了王维的一生。记得刚看完这本书不久后,老师便在中国古代文学课上,为我们讲解着王维的生平和诗歌,他的“有声画,无声诗”,他的“亦官亦隐”,隐隐约约地和这本书里的内容相互印证。刚好今天读到的内容是关于王维的,所以渐行渐远的记忆再一次活灵活现地闪在眼前。 晓丹老师在书里说,有些诗人终生感慨怀才不遇,而他们渴望的终点不过是王维的起点。他在二十出头时就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然后一点一点失去。率先在我脑海里出现的,并非是关于王维这个主人公的共情与感叹,而是越发觉得,或许这才是历史存在的意义——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前人可能早就因为出场顺序先于我们遇到了人生游戏的“新手村”任务,我们大可暂时搁置下眼前大过天的烦恼与挫折,风驰电掣地投奔向书山,采撷前人实践过的planABCDE,一一复制粘贴到现实中去打boss,那时,成功与否的结果不再举重若轻,取而代之的要么是对前人留下的珍贵史料感激得五体投地,要么也徒然生出一种“虽然我很惨,但是几百年前就有人和我一样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苦命主角”的心理安慰。不拘泥于眼前,纵观古今中外,格局一下子就“噌噌噌”上去了,映入眼帘的风景,想必一定是不同的,跳出此山,自然就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了不是吗? 提及王维的《辋川集》里头的诗几乎都蕴含着对立的呈现与消解,淡淡的禅意和妙趣的哲理,寥寥几笔,即使是白描,也能让王维的形象跃然纸上吧。从古至今,那么多诗人,最终能载入史册的又有几成,能够被历朝历代经久不衰地传颂学习的,一定还是那些有个人独创性的诗歌。所以恰恰是多种元素的综合杂糅,才搭配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虽然有“术业有专攻”之言,但我觉得兴趣广泛所激发的能量会更大、更有趣、更好玩儿,也更能增加个人独创性的可能性。 不过话说回来,真的挺佩服王维的,“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已经预判了未来大概率会失去,却没有选择萎靡不振郁郁而终,反而舒舒服服享受恬淡的小日子,感受生活里的小确幸。态度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心理,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状况,一种积极的态度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 梅土豆

    梅土豆 (读书让人拥有富庶的生命) 2022-05-20 23:54:07

    DAY 2 今天读了《春云的思念》一章。 陶渊明的诗和辛弃疾的词都有读过,可并不知道辛对陶的仰慕之情,也不晓得《停云》这首四言诗。 确实四言读起来没有那么多修辞,但情感在句子中流淌荡漾,真的是有“流逸松脆”的感觉。 老师解诗格局很大,从人生的角度去读诗,又从诗歌透视作者背后的人生。

  • 扒皮周

    扒皮周 2022-05-21 08:36:33

    [5.21打卡] 书摘:“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我们的文化也许太爱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实理想产生之前的那个阶段,因此王维诗歌中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欢喜并未得到足够的欣赏。” 读书分享:我们时常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巨大差异。生活或许没有答案,可我总归要摸索着,挣扎着,思辨着,找到自由之法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21 09:08:47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喜欢兔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喜欢兔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31590499/ 多年前,我在豆瓣遇上了兔老师,即刻便被老师的才情所折服。阅读兔老师的文字,有一种从世俗中挣脱出来的超然感,内心获得了一种安宁的力量。后来惊喜地看见兔老师出了新书《诗人十四个》,于是第一时间下单。但此后长陷世俗杂务,这本春天般嫩绿色的小书便一直被置于书架c位。直到近3年后的今天,看到乐府文化做了线上共读会的活动,还邀来了兔老师共读,觉得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错过。也庆幸在这样浮躁而驱利的社会,还有这样坚守古典文学并将古人的哲思和智慧、体验和感悟映照到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和出版商。 今天阅读的篇章是:《自序:春天的文学课》至《白鹿原下的山谷》末。 体验 随着兔老师的文学课拉开序幕,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便是“体验”。“体验”,是生命最本质的存在。而富有文学之心的人,他们的生命体验总是更加地细腻深微。 兔老师回忆起加拿大的冬天,想到的是“我现在都可以回忆起他雪地靴上的冰壳在门内吹来的暖风中融化成一摊雪水。”我在脑海中想象了一下雪地靴上冰壳融化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描写,使不曾见过那一幕的我也仿佛看到了加拿大的冬天。也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开头不断描摹的车窗玻璃反射的景象,和在《湖》里反复应用的通感手法。通过对一些细腻场景的描绘,内心的感受也藏在那些场景里,并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共时感。 而兔老师接下来的描写“在巨大的圆月下,天地间只有我们二人。在这几乎是超现实的场景中,我们忽然发现草地中央有一个个小小的吃糖,露珠清圆圆,荷叶触手可及”,让我想到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现代城市工业园的草地上,兔老师称这样的体验为“超现实”,而在我的想象中,那一刻兔老师一定从这工业园月下的草地上感知到了古人的那种旷然的孤独。 读到这里,再加上以前读兔老师豆瓣日记所获得的认知,就不难理解兔老师后文所说的“感应”。这种感应,得自兔老师敏锐的感官,而敏锐的感官不断地在自然、古诗文、古人之间时空穿梭,又再映照在当下的个人生活,构成生命的一个个基本组成单元——“体验”。春雷,春雨,春鸟,木瓜,四时,花卉……这样的体验独特而珍贵,甚至是它们,才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兔老师告诉我们,即使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古人那般诗意的体验。 而欣赏古诗词,也是一种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形式,总能像海绵一样吸走人的悲伤,慰藉人的心灵。叔本华曾说过,世界是虚无的,而摆脱这种虚无的方式,就是欣赏艺术,过一种纯粹的审美的生活。汉语历经千年,现代语言虽在不断增加其便利性,但传统的语境也在慢慢丢失。记得湖北省2007年语文高考作文题是“母语”,就是让人思考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阅读兔老师的诗论著作,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体验,也能再次感知母语文化的美,有了美的欣赏,就不怕没有美的传承。 时间 今日方读两篇,读到王维的篇章时,感念最多的便是“时间”。 与“时间”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一为“失去”,二为“永恒”。 时间这个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似乎支配着一切。朝花夕落,石头爬上青苔,蜉蝣由生到死……时间的痕迹无处不在。时间强大的力量可以诞生一切,又摧毁一切。 失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课题。我们从出生,就在不停地“失去”时间,直到最后,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走,不带走一丝一毫。细想起来,这一生中,人要经历无数的失去,乃至面对死亡。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宿命,是我们每个人逃不掉的经验,也是文学反复探讨的课题。 兔老师写王维,就有一种“时间”中的“失去”感。王维的一生,从神童到罪臣,从春风得意的状元,到隐居辋川的山人,再到深陷懊悔的晚年。王维在失去。兔老师所举的王维诗《孟城坳》,充满着失去感。兔老师的点评很精妙:“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现在’正在成为‘过去’的意识。” 时间是永远都在流逝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看不见时间的流逝,但我们看得见辋川的颓垣,看得见“古木余衰柳”,看得见“来者复为谁”,也看得见“空悲昔人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积雨辋川,也会变成黄土筑成的白鹿原。而那时咏叹时间和失去的诗人,也早已逝去千年,只余下杰出的诗作,与千年又千年后的人们生发共鸣。 而永恒,又是什么呢?相较于人类生命的短暂,日月星辰似是永恒。但还有一些区别于物质存在的相对的“永恒”。 一是文学的永恒。文学的永恒,其实是人类普遍情感的永恒共鸣。这种共鸣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使相隔千年,依然能因为一声春雷而顿悟”芙蓉塘外有轻雷“的意境,依然能因为春天到来的感动,想起“山疏可过”,“春山可望”。桃花源和辋川,对中国人来说也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家园,在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可以去到那里稍作休憩,慰藉灵魂。 二是个人的永恒。兔老师写道“既然古人的‘有’已眼见成空,今人又怎能幻想自己成为例外、永恒地持有某物?以此可见,王维晚年将整个辋川别业捐为寺产,其起心动念却始于买下产业之时。在这片明知终将失去的田园中,王维将日子过出了天长地久的意味,其‘浮舟王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才显得格外动人。”在这里,兔老师首先否定了“永恒”,但转而又指出了另一种“永恒。那就是在短暂人生的方寸之间,追寻属于自己的“天长地久”。王维的方式是“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龙应台的方式是把每一个暂居的场所当成永恒的居所去用心对待,因为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此刻。而在劳拉·英格斯·怀德的笔下,永恒是大森林的小木屋里的有火光、音乐的漫长黑夜,是拉着小提琴唱着《友谊天长地久》的父亲,是在摇椅里轻轻摇晃、织着毛线的妈,尽管此时的劳拉早已不再是那个小女孩而是一位老奶奶,但 she thought to herself, "this is now." she was glad that the cosy house, and pa and ma and the fire-light and the music, were now. They could not be forgotten, she thought, because now is now, It can never be a long time ago." 故乡的春天 故乡,从空间上来说,是儿时生活成长的地方,从时间上来说,是童年。读兔老师写的“爬春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春天,每年春天都要去爬山,远远望去粉色的,那是桃花,还会有映山红。故乡有一条美丽的溪流,溪流里用网兜一捞,都是小鱼小虾。春天,我沿着溪流岸边走,看见岸边树枝上的花朵垂到水面上,那幅画面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映在脑海中。后来,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工作,与故乡春天的风景一别就是十六年。直到2020年的春天,我才发现故乡的春天依然美,清晨在一两只鸟儿、然后是群鸟的啼啭声中拉开序幕,被雨打湿的牡丹花零落在泥土中。真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时的我每天流连于这些自然美景,反倒成了爸妈的笑话,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生活,平常景物,可对于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我来说,却是惊为天人。我爸妈的感受,大概就是兔老师所说的“山水不再是一个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作者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寺僧、村妇、僮仆、药农、家犬和马驹隐没于千山岑寂之中。这个世界安全而寥廓,静谧却富有生机。这真是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的踏实感吧。” ... 劳动者港湾

    写的真好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21 10:14:24

    【打卡】Day 2 读到黄老师对《昨夜》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古诗中不仅有优美的意境,更有丰富的哲思。李商隐借着花朵的瞬间绽放,蜡烛的热烈燃烧,来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意义的选择。 尤其是黄老师拿它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及汪晖的《反抗绝望》做比较。 没有看过《反抗绝望》,但看过一些加缪的作品,特别喜欢他的那句“我反抗,故我们存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有时显得非常的渺小,脆弱,一生的命运似乎都是天注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漫长,无可奈何的人生呢?加缪给出的答案,就我的理解,就是反抗,不向命运低头,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可以选择反抗命运的不公。虽然结果可能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甚至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但是那都是我们曾经存在的痕迹。李商隐的选择也是类似的,与其选择平平淡淡,不温不火地长久活下去,不如让生命得以热烈的燃烧,绽放即使是瞬间的光芒。黄老师提到说,李商隐在后两句仿佛在回答自己:为什么我必须如此燃烧,而不能和别人一样选择平淡一点的人生呢? 这让我想到儒家入世文化和道家出世文化,这两种文化来来回回影响着很多的中国文人,在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心想要入世去改变这个世界(学而优则仕),当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往往就会老庄那里寻得解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的看法是,作为文人,应该有文人的担当,不能逃避,即使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一样要反抗命运。如果每个文人都没有文人的担当,那么整个中华文化的延续又会是怎样呢?这就好像是你作为父母,就需要有作为父母的责任,这是无法逃避的。(这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作为个人,遇到社会不公时,我们很容易会选择逃避。可是,人类永远不是独居的动物,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关系当中,我们无法逃避的是对周围的人的责任和担当,只有每一个人都站出来反抗这个不公的社会,不公的命运,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这个社会,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也有点跑题了)

  • 肥肉ಠ_ಠ

    肥肉ಠ_ಠ 2022-05-21 13:01:45

    5.21 📖看到p33 今天是小满,窗外明亮,草木青青,白色小蝶四处闲逛,我侧身坐着,点播一首李宗盛的《小镇医生的故事》

  • 多勒米勒

    多勒米勒 2022-05-21 14:37:18

    【5月21日打卡】 今日阅读了“春云的思念:陶渊明和辛弃疾”部分 “古诗里常常感慨春天太短,但人生中其实有另一种遗憾,千呼万唤的春天到来,可久处无聊之感并没有减少,阻碍我们真正投入生活的障碍依然还在。” 这段话很触动我的原因是,我自己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你很期盼一样事物,譬如春天,但是当春天真的来了以后,会发觉,好像也就这样,甚至不过尔尔。所以有时候我会发现,我得到的过程(我在期盼春天的时候),往往比得到那一瞬间以及后面的事件,都更快乐。我渐渐明白,就像春天,我用一个冬天去盼的过程,已经足够。至于真正的春天,不必承载太多。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5-21 15:30:00

    【提问】 老师您好,本书没能结合心理学内容我觉得太遗憾了,请问今后有增补心理学内容的可能吗?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5-21 15:31:00

    【5月21日打卡,day3】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老师针对中国古诗词,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内容,将古诗更立体,更鲜活。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5-21 15:49:07

    【5月21日打卡】今天中午阅读了本书的第二章,关于陶渊明与辛弃疾的诗歌解读,每次看到晓丹老师幽默犀利的吐槽,感觉就是我的快乐源泉之一(✪▽✪),感谢老师传递的快乐,这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已经把它种草给其他朋友(*´∀`),没想到和晓丹老师同样看过一样的书籍,老师理解的比我更深刻,读出了志同道合的书友之感。🤣 1,“脑洞再大一点的话,陶渊明和辛弃疾的对应关系会使我想到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及《玻璃球游戏》。” 2,“古时候的隐士虽然不破坏生态环境,但他们深深伤害了山里各种生灵的感情。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的时候说自己多么高洁,还学屈原把荷叶做成衣服,可是一收到皇帝征召的诏书,就手舞足蹈地跑去当官。所以山里的生灵决定打断这些隐士的腿,至少戳爆他们的轮胎,不要他们再来演戏了。这些隐士来的时候没有看过《荒野求生》,唯一的旅行指南就是《离骚》,所以真的用蕙草做成帐子,把兰花挂在身上摆POSE(造型),可是没几天山里的猿猴和仙鹤就发现人不见了。蕙帐空,幽兰弃,小动物大为惊骇,这才有了“鹤怨”“猿惊”的说法。”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5-21 15:52:47

    【提问】老师,您好,这本书会考虑出配插图的儿童版本吗?

  • 哈姆雷特怕做梦

    哈姆雷特怕做梦 2022-05-21 18:28:48

    【5月21日打卡,day03】 陶渊明与辛弃疾剩余部分 当黄老师试图问朋友如果ta把北京的房子卖了然后辞职举家搬到大理来,难道生活真的就会变好吗?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许我们向往别处各色各样的旅游景点,但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人未必觉得,当然换成我们也是这样。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当我们费劲周折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世外桃源的时候,也许发现我们费心逃离的东西依旧存在在那儿,似乎成为理想信念的坍塌。怀念比起真实的抵达,有时候存留的美好会更多。 “辛弃疾的性格热烈奔放,思想也天马行空,写词时不太凝伫于一个事物,往往思接千载。”突然想起辛弃疾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在陶渊明的诗中,诗人可以通过春花春鸟看到生命的某些真相,春花春鸟却不必扮演某个角色满足诗人的缺失。但在辛弃疾的词里,情况相反,他似乎无法满足于静止地获得某种领悟,必须将自己的心灵活动呈现于外在世界。”

  • 豆友254320795

    豆友254320795 2022-05-21 18:56:46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4320795

    [内容不可见]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21 20:40:22

    【打卡】Day 2 读到黄老师对《昨夜》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古诗中不仅有优美的意境,更有丰富的哲 【打卡】Day 2 读到黄老师对《昨夜》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古诗中不仅有优美的意境,更有丰富的哲思。李商隐借着花朵的瞬间绽放,蜡烛的热烈燃烧,来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意义的选择。 尤其是黄老师拿它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及汪晖的《反抗绝望》做比较。 没有看过《反抗绝望》,但看过一些加缪的作品,特别喜欢他的那句“我反抗,故我们存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有时显得非常的渺小,脆弱,一生的命运似乎都是天注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漫长,无可奈何的人生呢?加缪给出的答案,就我的理解,就是反抗,不向命运低头,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可以选择反抗命运的不公。虽然结果可能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甚至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但是那都是我们曾经存在的痕迹。李商隐的选择也是类似的,与其选择平平淡淡,不温不火地长久活下去,不如让生命得以热烈的燃烧,绽放即使是瞬间的光芒。黄老师提到说,李商隐在后两句仿佛在回答自己:为什么我必须如此燃烧,而不能和别人一样选择平淡一点的人生呢? 这让我想到儒家入世文化和道家出世文化,这两种文化来来回回影响着很多的中国文人,在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心想要入世去改变这个世界(学而优则仕),当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往往就会老庄那里寻得解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的看法是,作为文人,应该有文人的担当,不能逃避,即使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一样要反抗命运。如果每个文人都没有文人的担当,那么整个中华文化的延续又会是怎样呢?这就好像是你作为父母,就需要有作为父母的责任,这是无法逃避的。(这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作为个人,遇到社会不公时,我们很容易会选择逃避。可是,人类永远不是独居的动物,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关系当中,我们无法逃避的是对周围的人的责任和担当,只有每一个人都站出来反抗这个不公的社会,不公的命运,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这个社会,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也有点跑题了) ... 缘缘室主人

    自问自答 回想读到书中老师提到李商隐对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必须如此燃烧,而不能和别人一样选择平淡一点的人生呢? 让我想到了欧文亚隆所说的4大终极问题之一“自由与责任" (黄老师之前的一席也提到过) 我想,儒家和道家文化,好像也是在于责任与自由之间的一种选择。具体怎么选择,只能交给每个人自己了。

  • momo

    momo 2022-05-21 20:59:00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哇,丢在了办公室里,得空翻几页。但是真的很舒畅,一字一句都不愿意错过,细细阅读着。

  • 缘缘室主人

    缘缘室主人 (吃瓜群众) 2022-05-21 21:21:09

    【打卡】Day 3 陶渊明那句“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意思是“我每次想念你都同时意识到无法见到你。想念不能停止,这样的遗憾就一次又一次地袭上我的心头”。让我想到宫崎骏说的一句话,“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就像是我爱你,却给不到你想要的陪伴。” 这两句话,听起来比较矫情,但是却流露出了古人和今人一样的无可奈何。 黄老师说到经历过安史之乱,中国再也出不了像黄昌龄一样天真的诗人了。后面又提到黄昌龄的那句”“昨夜风开露井桃“ 是未经世事的少年人的感觉,经历得多了,面对春天就会觉得“乱世青春如过梦”,就会感慨“春风不染白髭须”,但少年人不知道“成住坏空”,有一种没有损耗过的全然的喜乐,就像小孩子吃糖只知道甜,不担心牙齿疼。让我联想到了尼采所说的精神变形的三重形态。 第一重是骆驼,骆驼具有负重的精神,能够顽强的忍耐生命的艰难;第二重是狮子,狮子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和命运抗争。最后一重是孩子,解除了重负,赢得了胜利的狮子,超越了自我,获得了新生。不知道黄昌龄是不是也经历过了这几重的转变才得以拥有孩童的天真呢?

  • 劳动者港湾

    劳动者港湾 2022-05-21 21:44:09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喜欢兔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31700140/ 今日所读的篇章《鶗鴂与流莺》,给我最大的启发与感想是关于理想的两个维度。 开篇即提到,叶嘉莹先生和顾随先生都非常看重诗歌“是否对人生有益,能否帮助人增加对生命的投入和耐性。” 这使我想到自己的年少时光。彼时正青春洋溢,生机勃发,对未来的一切,既充满想象,也充满期待。对于“理想”这个东西,虽然没有真正贴近生命本质的明确思考,但当时对于内心的欲望——或者也可说是“理想”,所抱有的态度也正是那种奋然不顾的决绝姿态,当时所喜欢的诗歌,也是那些能让自己受到鼓舞,能让自己在困境中再继续坚持下去的文本。那时的我喜欢的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到后来,我更沉醉于那种为理想献祭的悲壮感,把意志看得重要而神圣,喜欢里尔克的“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喜欢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那具鱼骨和老人梦里金色的狮子,就连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也被我解读为写给理想和信仰的情书。 那时的我,若是读到兔老师的这篇诗论,喜欢的一定是那“不辞”的鶗鴂,是那炽烈的烛房,是“如同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盗火、伊卡洛斯用蜡粘合的羽翅飞升一样危险”,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依然赞同兔老师所说的“这些飞蛾扑火式的举动其实蕴含了人类精神中最高贵的光亮。” 那时的我,觉得这种“殒身无悔的姿态”、“置身于追寻的热忱”就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生的意义。年少的我不能接受理想的失落,不能接受存在无法抵达的彼岸,不能接受对追寻的否定甚至质疑。 兔老师提到叶先生讲李商隐:“然后她问了一个问题:‘李商隐为什么总在追求,总在失落,总在怅惘哀伤之中呢?……讲述从十几岁至九十几岁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李商隐诗的体悟。书中她又说‘我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我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 对于我来说,当年少时光逐渐成为过去,当理想往往失落,当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在已望得见三十岁的时候,比起对理想不顾所以的追寻,现在更能打动我的,却是这种追求之后的失落和怅惘,是文学和诗歌对于苦难和不幸的慰藉,是生命除了投身于理想的追寻以外,是否还有别的更本真的存在意义? 兔老师在书中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对我自己来说,在更年轻的时候,我比较能欣赏李商隐,过了三十岁,才开始欣赏王维。究其原因,青春过去、尘埃散落之时,一部分理想业已实现,追求不再变得那么迫切,大多数曾经追求的事物相继落空,自我哀悼和开解变得重要。因为必须学会接受偶然,所以王维收放自如的境地更使我神往。这固然是个人气质与人生阶段的选择,或许更来自时代的变化,毕竟眼下面对的时代充满着各种诱惑,不再拥有唯一的真理。在这样目盲无色的时代里生活,我们得学会适时停止。 在前文中,兔老师也直接表达了对王维的赞赏,那种“偶然值林叟”的快乐,那种“遥遥不相识”的安然,也许更符合生命的本真。顺应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像行云和流水一样融入自然之中。 十几年的变迁,现在的我更喜欢的文本,是叔本华对意志的否定,是川端康成在看到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时的感悟:“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也是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我爱大自然,艺术在其次,且以生命之火烘我手,它一熄,我起身就走。” 但是,兔老师依旧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王维的确能给我终极的解释吗?我想也不能。”王维纵然有其冲淡和豁达,智慧和胸襟,但依旧不得不面对历史和自己的局限性,甚至在人生的深坳中难以自拔。 末尾,兔老师提出了自己从王维和李商隐诗歌中所领悟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生命的层次是丰富的,既有王维那样“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瞬间,也有李商隐那样“不辞鶗鴂妒年芳”的时刻。而选择的平衡,全在倾听心灵的声音。有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21 22:31:51

    【5月21日打卡】day3 今天阅读了王维与李商隐章节的最后两个小节🌷📖 这两节解答了我一直以来个人的困惑——如何面对"追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欲望以及控制欲。作者提到王维具有一种"中止的能力","他依然对对岸有很多的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那些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了就没有机会认识了。",这种不即不离,无缚无脱的状态在我看来应该是对无论是欲望还是理想的适当把控,欲望蔓延到一定地步会吞噬真实的生活,而太强烈的理想又有进一步化为执念的危险。我在生活中可以说是位完美主义者,经常会因为某件小事超出我的控制范围内感到一种挫败感甚至这种细枝末节会影响到一天的情绪。因此读这两小节感触颇深,无论是什么事物,它是出于自我的决定还是出于欲望的推搡亦或是出于从众的附和,当我们心中无比急切的渴望追寻它渴望得到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因为我们的情感可以轻易的被它而左右。而对于追求的落空,作者对比了两位诗人——王维与李商隐,得到了两种策略。 "一是通过觉悟认识到追求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我执;二是用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勉力支撑,直到人生尽头。"前者是王维的选择,后者是李商隐的决定,从个人出发,我更加认同前一种态度。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如此强大的人格和意志的力量与长久的坚持支撑到人生的尽头,炽烈的情感带来的是对事物的热烈反应,不是所有人的精神都可以承受住这种浓烈的情感,更多心灵脆弱且敏感的人会被巨大的情绪浪潮所淹没。而认识到追求本身的虚幻从而放下我执,是从根本意义上放自己的心灵自由,让它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外物,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但李商隐的那句"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也令我很感同身受,特别是作者释读的意思"这两句诗描述了心灵在极具感发时的状态,丰富,热切,敏感。个体与他人及世界间几乎坚不可破的障碍正在崩溃,人不在如宇宙微尘般的渺小,而是拥抱世界,也被世界拥抱。"我读李商隐诗时虽然觉得晦涩难懂,但也总是被一种激烈的殒身式自我燃烧的情感所触动,这也正是我觉得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描述一种心灵的状态。或许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价值观、人生态度皆不相同,但人们共同拥有一种感应,关于心灵在某个时刻的状态,所以我们会读诗歌,从文字中找寻到那个被诱发情绪所牵扯的回忆。 作者在最后说的关于自由的论述我也非常认同!"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情绪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人身上,那么无数次的循环之中,他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是就此中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自由就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释怀,是对继续追求的释怀,也是对就此中止的释怀。我们先让我们的心回归到自由之中,我们的生活才可能有自由的发展。 另外,作者在这两节中像序言所说的那样将心理学与文学结合,让我想起文学是关于"人"学问,因此与心理学难免会有很多微妙而隐蔽的关系,从这个视角来解读,很新奇!

  • 无鸣镜

    无鸣镜 2022-05-21 22:37:40

    【摘抄·一些喜欢的片段】 可王维不同。他虽然已经看到了北岸,尽管对那个烟水茫茫的对岸非常好奇,但他能够觉察到内心登岸的欲望并就此停留。在这个时刻,欲望与对欲望的观察形成平衡,盲目的热情冷却下来,轻舟停在了湖中央。 王维独有一种“中止的能力”。 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我们的文化也许太爱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实理想产生之前的那个阶段,因此王维诗歌中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欢喜并未得到足够的欣赏。 定居何处是偶然,走向何方是偶然,与谁相遇也是偶然,诗人完全放弃了控制感,只是以敏感而开放的心灵拥抱每一个偶然中丰富的蕴藏。 也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在人类意志失效的时候,自然界中却蕴含着一种转化的可能。 有追求,就有落空的可能。应对此事只有两种策略:一是通过觉悟认识到追求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我执;二是用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勉力支撑,直到人生尽头。欣赏王维者,多取前一种态度,喜欢李商隐的,则更类似于后者。 ”这两句诗描述了心灵在极具感发时的状态,丰富,热切,敏感。个体与他人及世界间几乎坚不可破的障碍正在溃散。人不再如宇宙微尘般的渺小,而是拥抱世界,也被世界拥抱。 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他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是就此中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

<前页 1 2 3 后页>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