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汤圆圆
来自: 汤圆圆 (Luanda) 2018-06-21 05:04:40创建   2024-04-19 21:43:48更新
来自:豆瓣小组
麦格教授 701人喜欢
刚看完《料理鼠王》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人生是自己对自己的信念与...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土豆披萨多芝士 107人喜欢
其实本来是我写的上一个帖子里的观点,但是发出来之后居然还看到转发里...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是你狗叔叔 549人喜欢
不进健身房,不买课,不上大重量,就在家跟练网络免费课。只1年时间我便...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景不明 516人喜欢
去年双十一采购了绣线和新手材料包😂 下班后晚上断断续续做了一些小...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梁州的广播: 去年年末我升完职后心理压力一直特别大,所以12月出完差回来就和老板提了离职,谈了两次,第一次谈的时候老板劝我,说先把手头工作做完,他也会减少派给我的活儿,但他还是希望我留下来。第一次聊完,过了大概半个月,我还是想走,我老板说好,然后让我找人事沟通,说接下来的几个活儿转成外包给我做。我说好。 临近跨年那会儿,我老板从欧洲回来,我回上海的时候我们又聊了一次。他知道我想继续读书,又劝我留在国内读,然后像现在这样每个月飞上海。当时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头发每天都一大把一大把的掉,经常工作到半夜就开始哭,哭完又继续工作到早上,每天都在间歇性地崩溃,所以一心就想走。 后面有一天晚上我们开完例会,我老板就问我,你申学校到底是为了完成你父母对你的期望,还是因为你自己想读书,如果你是真的想读书,那没问题,但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个研究生,那在你能赚到钱的时候,我不建议你去申学校。 他和我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去英国读商科,回国后先进国企,后来又跳槽到上市公司做高管。但他当时选择去英国读商科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不想听从自己父母的安排进事业单位。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出国留学是父母不那么认可但足够具有含金量的事,所以申请结束后,在保全父母脸面、不至于被亲戚追问“你家儿子毕业后在干嘛呀?”而无话可说的情况下。他给自己留出的缓冲期,就是留学那两年。 回国以后,他不止一次后悔自己当年做的决定,因为同期进国企的同窗已经是组内的leader,他错过了本该可以抓住的时机。自己不该用一个选择去覆盖一个问题。 那天谈话的最后,他对我说,我当下最需要想明白的事,并不是留学与否,而是我自己在这个阶段能做什么。以他对我的了解,如果我在留学期间赚不到钱,或者留学结束后找到的工作的薪资不如现在多,我都会更加焦虑。我现在迫切地想读书,其实只是因为我需要一个缓冲期去逃避我的焦虑与压力。人在个人状态不明朗的时候,总会不自主地期望通过开始一段新关系或是一个新启动的阶段来逃避尚未解决的问题。似乎新的阶段开始后,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表示认同,但仍然感到迷茫。我问老板,那我应该停下来吗?他说当然不。停下来你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你只是搁置。但我不认为在停下来的这段时间你能真的“停下来”,你反而可能会因为停下来的阶段里自己没有在产生价值而更焦虑。我说是的,但我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解决的方法。 他对我说,解决问题不是靠用嘴传递焦虑或是离职读个研就能解决的。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也可以继续读书,前提是在你足够有安全感、真的想读的情况下去读。因为你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去读研,也可以选择继续工作。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不要总是试图用一个选择覆盖一个问题,让选择发生在不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也许会更好。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基督山女伯爵的广播: 很多年前,在离开一城到另一城时,与老师道别。老师对我的离开若有所思,最后和我说:“换个环境容易,换个活法难。” 我当时不明白,直到最近才开始有所悟。 换个活法何其难。 看了一圈身边的朋友,这几年大家有漂洋过海的,工作换了,朋友圈变了,连一日三餐口味都不同了,但是原本躲避人群的依旧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总担心落为人后的即使到了福利甚好的国家也无法安心“躺下”。 有个朋友曾充满恐惧地告诉我,她发现读书的时候埋头苦读,不喜欢人群,毕了业,专心工作,远离人群,现在事业有成了还是没有和他人有深入的关系。20岁的生活从本质上与30岁的生活并无太大区别,即便中间有变动,最后生活也会回落到以往,每个年龄段的生活像复制粘贴一般。 然后,她问我这是不是命运。 我说,不是。人是讨厌不连贯的。创伤的本质是连续性被打断。人执着与顽抗的本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决定我们执着什么重复什么在很早年间就决定了。斯特恩说,早年的自我经验与人际互动成为我们日后的组织原则。 换句话说,早年体验了什么,怎么和人互动,日后我们会重复用过去的经验去组织新的生活,除非我们花大力气去认识和改变。 比如,一个人在童年时候遭到忽视和抛弃,他体验的情感以恐惧为主,日后生活的组织原则就是避免被抛弃,为此他会远离人群,或者在关系深入的时候先抛弃别人。 只要他的情感核心不变,组织原则不变,无论他去哪,几岁了,活法都是一样的。 可以改变吗? 先[观]。观自己。观自己的行为模式,人际互动模式,情感体验,当我们对自己的体系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后,再问自己,我还要和以前一样的活法吗?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印度洋蛋卷 61人喜欢
可理解输入语言学习理论Comprehensible Input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小伊卡洛斯 637人喜欢
偶然在动态中刷到了本组,十分感动于组长的办组理念。遂来帮忙建设,祝...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第22號康塔塔 258人喜欢
我从19年开始尝试低卡轻食,原因一是拒绝外卖,二是厨渣,低卡餐大多少...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citron 807人喜欢
优绩主义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意识不到努力也需要前置条件的,个人的成功往...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子瑜的广播:   这是已停播的节目《看见》记录的一个故事,新疆人阿里木的侠骨丹心令人感动。事隔经年,阿里木的故事早已被大众淡忘,而如今江湖上的侠骨也恐怕不多了……   我敬佩他,敬佩一切对众生含一念之仁者,敬佩一切为众生而甘舍己者,是这些人在长夜里提灯而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云淡风不清的广播: 以前,会觉得编辑应当心存谦卑、把作品和作者放在第一位,编辑所做,只是把文本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不该过高估计这部分工作的价值,一旦把握不好分寸、就会陷入放大自我、盲目骄傲的境地而不自知。今天,我还是坚持认为作品和作者是第一位的(读者是第二位的),但会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编辑个人的主体意识与书稿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性、互动性其实决定了一个作品的呈现面貌。它由无数决定塑造,在一次次选择中逐渐面目清晰。编辑的本分,也包括在一些必要的时刻,站到台前,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工作,它并非是要论证这些选择的“正确性”,而是清晰表述自己认为更好的一种选择出于何种考虑。站在书的前面,除了沾光、享受可能的“荣光”之外,还意味着勇敢承担“责难、质疑、否定”,担当起一个编辑应有的责任。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unicar的广播: 改变正在发生,有时候滞后的可能是叙事、报道和文本。每个人能真正接触的人与现实非常有限,如果现实改变了,而叙事没改变,如果有新的叙事,却并没人看见也无人关心,那可能更多是人没有能力和意愿更新自己的想法、视角和态度。中国的初创公司里有超过一半都是女创始人,当然批评者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现实进行批评,说这一现实还不够理想或者不足以推进中国整体的女性地位提升,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现实本身的正面意义,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此类报道,它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以后会有更多的女企业家和创始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直到人们不再对此啧啧称奇或惊惧不已。 https://douc.cc/28eLQI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曾于里 1531人喜欢
爱具体的人,甚于宏大的理念 好友向我抱怨,这次疫情让她与好几个朋友“决裂”。我苦笑答道,我也是。 作为一个不爱朋友圈的人,这次疫情我更新频率快了许多,尤其是在发生一些热点事件后,会转发大量消息到朋友圈。但也接收到不少留言,站在跟我完全不同的立场,他们纷纷劝我,“不要在朋友圈一直转发负能量”、“没想到你也是愤青,我觉得你太偏激了”、“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一些政策的苦心呢?为了大局,总有人要牺牲的呀”…… 鉴于朋友圈里本来有些人就不算是朋友,何况他们本身是各种“震惊体”的爱好者,看到他国疫情超过,就惊喜地“反超了!”看到美国感染人数破10万,就幸灾乐祸地“破10万!”我只能先删为敬了。 一个让生活暂时陷入停摆的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让我们看到了众生相。一张武汉人领骨灰盒的照片,都能让一部分人感到不快,“这个时候你发这样的照片,别有用心啊”。我和朋友不约而同地感到:原来太多太多人,缺乏对他人痛苦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豆瓣时间 247人喜欢
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消费时代”却开始了。人们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属于个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1992年,美国财经兼人生导师Vicki Robin在畅销书《富足人生:要钱还是要命》(《Your Money or Your Life》)中提出了一个看法: 她说,如果你一天能赚200美金,那么当你要去买一双100美金的鞋子时,你要问自己:“这双鞋值得我半天的生命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有多贵。 那些消费品,真的值得用“命”去换吗? 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新京报书评周刊 43人喜欢
20世纪早期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人们开始追问什么是艺术家。在此之前,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董其昌不会,拉斐尔也不会。此时,艺术家开始进行自我审视。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审视观念的兴起,是非常具有能量的。 柯律格是以研究明代艺术蜚声国际的学者,他坦言自己一直以来关注20世纪这样一个学界热点。他认为在艺术史研究中存在大多泾渭分明的界限,让清代晚期和民国早期的艺术研究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状态。他从细节入手,为我们带来了三场关于历史“决定性瞬间”的分享。分别是:1902年-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夏冰雹 1014人喜欢
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一书中,伦敦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家 David Graeber研究发现社会中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工作占了所有工作的一半以上,这种狗屁工作到处都是,还在不断膨胀。书中引用了数据分析公司YouGov在2015年对英国人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世界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37%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贡献,13%的人不确定。 人类无休止的工作不仅没有创造相应的社会价值,而且折磨着从事者的心灵,工...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小炸的广播: 1.每顿不会吃超过10碗米饭,怕发胖,我认为女孩子保持身材很重要。 2.从来不吃屎,觉得不健康。 3.每晚睡觉前一定要闭眼睛,我的眼球从小就比较娇嫩,不闭眼睛睡不着。 4.坚持每天喝水,不然觉得渴。 5.坚持使用汉语和家人朋友交流,认为能帮助锻炼口语。 6.出门一定要穿鞋,而且不能是普通的鞋,一定要带脚后跟,不然我会觉得冻脚。 7.记不住别人名字,因为不喜欢在大脑里储存任何垃圾信息,但是叫错名字一定会说sorry,这是从小的教养。 8.坚持学习不同领悟的知识,不需要太深入研究,但至少要知道哪里是老师画的重点,气质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我认为只有充实自己才能提升气质。 9.坚持背诵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高中毕业已经能完整背诵大部分初中必背古诗文,有人问我怎么做到的,老生常谈了哈,就是每天积累,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的。 10.从来不说废话,也不屑于装b,很多人觉得我太装,不可能有这么完美的人,我只是礼貌的回以微笑,但敬而远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读书》 3人喜欢
多年前整理鲁迅的藏品,曾经见到邹韬奋编译的一本俄国作家的书。联想起鲁迅与他的关系,颇多感慨。那书的多幅插图,都是鲁迅提供的。而晚年鲁迅对俄国的判断,有一些受到了邹韬奋这类青年的影响。他自己的俄国文学观,是参照了许多年轻人的译文的。这在现代史上,都...
回复
<前页 1 2 3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汤圆圆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