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张言丰
来自: 张言丰 (潍坊) 2016-01-16 18:11:32创建   2024-02-21 10:22:40更新
来自:豆瓣广播

司芬克斯的广播: 昨天在电影院,女朋友竟然给我上了一课,当时旁边有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小孩来看流浪地球,坐我们正后面,我就预感不好,到时候肯定很吵。结果没开场其中一个小孩就开始吃超脆的零食,嘎嘎蹦蹦的特别响。正式放映了还一直吃,他妈说:你别吃了专心看电影。那小孩小声说:我想一边看一边吃。然后继续吃。又过一会儿,我有点忍不了,想跟他父母说。在我回头的一瞬间,女朋友一下子拦住了我,显然她早就洞悉我的意图,说:就一小孩别那么严格,再说零食也是电影院卖的。我突然愣住了,想了几秒,决定放弃。 最后直到这场电影结束,我回想一下整个观影体验,其实并没有很糟。小孩大概只吃了开场不到10分钟,是我预设的“小孩很烦”的设定和早已准备好的愤怒拉长了我对时间感觉。吃完一直很安静,在电影快结尾时,小孩有点耐不住性子,一直问妈妈什么时候结束。我也能够理解,这电影对小孩来讲不够有趣,能在椅子上坐两个小时已经很优秀了。 有时候我个人也会不自觉被豆瓣上的主流价值观洗脑,看见小孩就不自觉地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并抱着“绝不忍耐”的态度防卫过当。如果我没有被阻拦,去和这对夫妇理论,不一定这场电影我们都不愉快。但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得到的结果竟然还不错。 我突然想起老炮儿上映时我跟发小强烈推荐,她无奈道:小孩太小离不开身,也没合适的人帮忙带那么长时间。怎么看啊……那一刻我明明是理解她的难处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丢失了风度。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王俊俊的广播: 走过人生的低谷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我自杀失败的经验,是空白的力量。 分享一些我亲测非常有效的经验吧。 徘徊无助,去自杀,又阴差阳错被抢救回来,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刚醒来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发呆,持续好几天。 也许只有自己体验过才懂得那是怎样的空白,因为那真的不止是一个词,而是真的好像被抽空了一样。好像时间都停住了。 有过这样的体验,我才发现,人的躯体是空洞的。我们往里面填什么,它就是什么。 我们的动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一切。 没有了动机,就没有了其他任何评价,甚至任何感觉。 没有了欲望,没有了压力,就不会再有烦恼。 就当自己已经死了,其他人也是这样看你的。 著名精神学教授,维也纳首席专家,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经历。每天都有人被送进焚烧室做成香皂,每天都有人死,所有人都已经麻木而且不抵抗了。即使在得救的最后一刹那,他还与死神擦肩而过 。 可最后他却得出一个结论:尽管在比地狱还惨的集中营,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哪怕代价是死亡。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被自己的欲望,被他人的期待,被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被迫推着走的。 但其实,你一直都有得选。 一直是你的态度,你的选择,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觉得自己做不到年薪50万,于是你很失败,前提条件是,成功与失败,都是你自己定义的。 我在这里要表达的,真的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佛系,也不是放下一切皆空。 我要说的,其实是学会以旁观的姿态,以长远的目光,去慢慢的填补自己。 是认识到,自己原本是空白的。你首先是个动物,其次才是个人,最后才是个社会人。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滕子京的广播: #三省吾身# 在中文互联网圈浸淫久了, 因为高质量内容不成比例地缺乏, 很容易划入一个normalization的陷阱, 去过多地关注底线的问题。 最近的例子就比如一个水项目的博士, 最低能接受的论文和毕业要求是有多低。 远的例子比如各种活在古代的名人言论。 稍微有点判断力的现代人 都可以动动嘴皮嘲上一句。 关注点被这样的东西占据了, 一天,两天,每一天。 而我们的时间,明明可以用于关注, 更精妙,更上乘,更美的东西。 打个比方,假设信息质量换成分数, 每天打开社交媒体,满眼都是 1,2,3,4,5,6。 7可以右键备份。 很少见8,9。 10属珍稀。 而scale的另一端在100。 每天被水流一般,延绵不绝 低质量的信息填塞了大脑。 产生了「今天也算知道了些新鲜事」 的错觉。以至于当有时候翻开 一本信息密度大的正经书, 会惊觉「这一本书里 一个章节的知识,超过了 刷sns刷几个月。」 而那只不过是本普通的导论而已。 给大一学生看的那种。 这样的导论,摊到各学科上, 成百上千地有。 而它们离人类知识的尖尖还有山脚 到山巅的距离。呵 经过这样一论校正,再看平时每天 那些1,2,3,4,5,6,7。 除了感叹时间浪费,好像 也没有别的结论可以reach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蒜 | BOY A 🌈 318人喜欢
向父母出柜与向身边的朋友出柜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一次对亲密关系的改造、乃至重塑。其次,所有的“出柜指南”没告诉你的是:先完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一、从没有思考过向父母出柜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向父母出柜与向身边的朋友出柜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一次对亲密关系的改造、乃至重塑。 想一想,你与父母短则十几年,长至二、三十年间的关系模式是怎样的? 在沙龙中,有同志感叹到自己向父亲出柜后,便再也没有聊过关于同志的话题。仔细想想,哪怕你作为同性恋,都用了多长时间才真正了解自己,实现自我认同?一个异性恋父亲,一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fateface 2068人喜欢
最近看到一篇《人物》上的专访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主题是当年的奥数金牌得主如何“坠落”,沦为二本师范院校的老师,然后又看到被采访者付云皓的回应 《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表示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在为社会做贡献,并没有什么值得遗憾和后悔的。 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人,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成绩优秀的人,往往会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必须成功”,否则配不上自己的好成绩。但是成功是什么呢?这真叫人迷惘。最一般的认知大概就是用钱来衡量,谁赚得多谁就算成功,或者是俗世的权势,谁官大谁成功。比这个稍微高级一点的是有名,做出重大发现,提出重要理论,改写教科书,史册留名,在人类和文明的高度上做出贡献。但这两者都是外在的,作为个体,“我”到底要什么呢? 写出《人物》专访的吴呈杰据说也是个“传奇人物”,当年的江苏省高考状元,原本一心要学新闻,却在考分太高的压力下选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后来不能抵抗内心的召唤,在本科阶段没有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亲爱的桂花树 512人喜欢
月初的时候我在菜市场遇到了一个男人,叫他Kent吧。 他问我,桂花,没想到在这里和你偶遇啊? 这分明不是偶遇,他不远逆行圈路和在菜市场周遭鸣笛,这样才来到我的面前,肯定不止为这一句话。 我就只能笑,说啊,是啊,世界真小。 Kent说有机会一起聊聊吗? 我说不好意思,我得买菜,家里等着呢。 他说那好吧,这是我的名片。 那个公司我是晓得的,刚刚拿到转板的函。 他的title是副总。 我赞叹道:哎呀士别三日刮目都难望你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ST-MachineGUN 296人喜欢
人到中年万事休 除了先前的中产危机,现在媒体又开始大肆宣扬中年危机的凄惨,媒体啊就是想要搞个大新闻。 虽然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是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行业的兴起衰落就是周期变化,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趁着行业发展红利没有抓住机会,在低谷来临的时候只能坐以待毙。到了行业调整的时候,一旦无法保住自己的饭碗,过去的荣光不在,凄凉的局面如何应对? 中年失业的确是对人非常大的打击,尤其是背负高房价(房贷未清),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全职,全家都要一个人供养的时候。 有些算是挺中肯的评论提到,早买房(主要是房贷压力小),不要轻易二胎(这个争议非常大),早做投资。 对于早买房这一点毋容置疑,在过去十年单边楼市牛市中,很多人都在从中受益。 早点买房经过十余年基本上都还清贷款,没有月供的压力。 如果有几套房子月供很多,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果断出售一套,回收资金用于降低杠杆减少月供压力。 早作投资这个事情,有些人举了买腾...
评语:安贫乐道。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游民王阿牛 691人喜欢
那不是穷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1、 事情的缘起大概是这样的。 群里有个家伙,姑且称为A吧,花2000多人民币住了新加坡的金沙酒店,无边泳池,很爽,“新加坡的特点就是城市景观的极致,而这在金沙楼上才能极致的体验到”,他写到,“我至今跟我的朋友说,去新加坡不去下金沙的无边泳池,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不算去过新加坡。新加坡这么小,我可以这么说。” 我在新加坡待了一年,没去过无边泳池。 突然被人取消了“去过新加坡”的资格,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感觉还是怪怪的,但还不至于要反驳,作为一个不要脸的拖稿专业户,很...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朱岳 58人喜欢
删帖并不是语言中的一步,如果将网络上的语言看成一个生成真句子和假句子的系统,则删帖属于一个外在的步骤。删除真句子,当然是有害的,不仅对个别真句子,对于产生真句子的意志和能力都是一种伤害。 有人会认为,删帖行为本身是中性的,它还可以删除假句子,删除假句子带来好处。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真“战胜”了假,而是一个外在行为将假抹去了。久而久之,这对于真战胜假的能力和意志,也就是论证(证实或证伪)...
评语:真假之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千鸟欢喜天 810人喜欢
这两天有个热帖——《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个杨永信》: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451927 帖子发出来后网络舆论迅速发酵,以至于豫章学院的校长立刻找原作者要求删帖,因为有四个“关系人”打电话要求他撤网站上的合照了。 于是出现了这篇后续文章——《在和戒网瘾学校的吴军豹校长对话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17034 我对第一份热帖的第一时间反应如下: “其实嘛,家长是故意的。你们以为家长在交智商税,...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umudancing 5648人喜欢
在爷爷的葬礼上,我认识了一位老人。和他交谈,几乎成了我那几天唯一的慰藉。 他是一名蒸饭的厨师,看样子就上了年纪,行动却十分矫健,和我爷爷很像。 我是怎么注意到他的呢?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个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清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阿巽 4662人喜欢
一 2016年2月,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意大利电影人索菲亚带着她和中国制片人合作的纪录片《中国“柜”里》,竞逐为LGBT主题影片专设的奖项——泰迪熊奖(Teddy Award)。实际上,这部影片抓取重点在“形婚”——这一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婚顾名思义,是做样子,假结婚,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同性恋一代是人尽皆知的一种解决方案。只要与异性(同样身为同性恋者)举行婚礼、在法律上办理结婚手续(也有的不办),便可索得稳妥的夫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fateface 729人喜欢
2002年8月,我开始在伯克利读书。学期还未开始,我和魏教授联系,希望能作为新学生跟他认识一下。他的秘书Cathy安排了我们在东亚研究所魏教授的办公室见面。东亚研究所位于校园西南角Fulton街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我在约定的时间里到他办公室门口,但他与人会面还未结束,Cathy让我在过道的沙发上等一下。我忐忑不安地构思着要跟他说些什么。忽然,门打开,Cathy招呼我进去,我赫然看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胖老头,灰白头发、留...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荣青 538人喜欢
1 小圆桌上有几盘热菜。 过油肉、烧茄子、荞面碗托,外加一碟炸花生米。花生米上裹一层细细的、晶白剔透的盐,旁边搁一瓶杏花村汾酒。象牙白的酒瓶上,洇着连枝的青花。两个矮小的白瓷杯,摆在桌边两头。 杯肚上,一只布满皱纹的手,端起又放下。他喉头滚动,一脸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umudancing 1459人喜欢
女儿快满3周岁,我终于开始操心她的教育问题了。 准确的说,是在哪上学的事。其实教育从她生下来就已开始,家里教授她知识,培养她生活习惯,现在面临的,就是她要在哪就学。 前两周去看了一个好朋友,她刚生完二胎。哥哥已经在读幼儿园,为了小学要提前规划,他们把家搬到了市区,租了一套月租一万多的新公寓。这样原先在市郊买的房子就暂时空置。 而我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上海的房子买在外环,如果要到市中心读小学必然不方...
评语:结合评论一起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胖达叔 245人喜欢
刚开始见到这个女孩的时候,她才初一,刚进入我爱人的班级。但是,我对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太不打眼了。后来稍微让她的形象丰满一点是因为一个她母亲告诉我们的段子,由于她的爸爸看上去很年轻,小女孩又成熟得很早,还非常粘爸爸,喜欢挽着爸爸的手在湘江边上散步,结果被旁边的大妈指指点点说,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光明正大地谈恋爱。听了这话,走在后面的妈妈就一个劲儿地笑,父女俩回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 这个故事让我记住了这个女孩。她不是本地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一家人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从一个县城迁到了省城,她成绩一直都不好,的确被拉开的距离太远,但是爸爸、妈妈都是特别温暖的人,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吃饭、散步、健身,只希望她开开心心成长。随着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省城打拼的时间越来越久,地位越来越高,都在各自的公司爬到中层和高层的职位,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要送孩子去读名校。 女孩妈妈说,...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邓安庆 485人喜欢
(一) 新学期开始,班上来了新的数学老师。她刚一进教室,全班鸦雀无声,因为教导主任王老师也随之进来了。王老师是我们的噩梦,没有一个人是不怕他的,哪怕是最调皮的学生,见到他也屏住呼吸贴墙走。他最让人闻风丧胆的就是花样百出的体罚了,比如说把凳子翻过来让学生跪在四个凳腿上,比如说让学生双手伸向前方沿着操场学僵尸跳,再比如把学生掉在风扇上拿戒尺打……当然如果体罚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觉得这些很有趣,甚至说很别致,不知道王老师是怎么能想出这么多的花样来。 现在他进了教室,大家立马坐得笔直,手放在背后,生怕他扫过来的目光盯上自己,但他没有停留,径直走到教室后面,找了一个空座位坐下。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偷眼能瞄见他从黑皮包里拿出一叠作业在批改。再看站在讲台上的数学老师,细细高高,橘黄色格子外套,厚垫肩,大翻领,露出里面白色针织毛衣,下身黑色健美裤,跟过去教我们的那个年过半百一说话唾沫横飞的李老师完...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张言丰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