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原文摘录

  • 经典就是总会被人误会的那些书。而最大的误会莫过于人人都以为自己读过它们,其实根本没有。比如《圣经》,比如《论语》,作为思考背景和日用语言的来源,它们或许很陈旧。可是当你真正把它们当成书,以读者的身份第一次好好地打开它们细读下来,你却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地新,所有的东西都还没有名字”(你看,我又在援引经典了)。因此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里才会说:“经典是,我们愈是透过道听途说而自以为了解它们,当我们实际阅读时,愈会发现它们是具有原创性,出其不意,而且革新的作品”。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1赞 2019-12-11 16:36:13
    —— 引自章节: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 哈里•法兰克福在<<放屁>>的最后一小段,谈得就是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丧失了"以公正无私努力来解决孰真孰假的信心"于是就"从致力追求正确无误的理想信条上退缩,转而追求所谓'诚意'的这种替代性理想"。因此一个高官大可以在"真情对话"里大发毫无意义的空话,只要他是真心诚意忠于自我地在说这些屁话;而观众们也不会计较那些话的根据和逻辑,因为大家讲的都是"真情"。 (查看原文)
    落棋 2赞 2013-07-03 00:22:42
    —— 引自第223页
  • 真正长年在路上的,却不愿带上太多的身外物,他们苦行般地节制。再走下去,就会发现旅行的真义了。原来出门不是放弃责任,而是要更明白地寻找与确认自己的责任。 (查看原文)
    落棋 1赞 2013-07-02 18:38:55
    —— 引自第162页
  •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的醒觉历程。想当年,我也有过纯情的日子,曾经十分羡慕法国人民的文化质素高,不只电影晓得安排主角去法兰西学院听李维史陀讲课,就连傅柯最深奥难懂的《词与物》也成了地铁里人手一册的畅销书。直到上了大学,有学长传授“书皮学”(book cover studies),我才恍然大悟,法国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懂得在知识上伪装在文化上炫耀的一帮家伙。 (查看原文)
    ANDY 1赞 2013-11-12 06:45:10
    —— 引自第1页
  • 《正常读者》 《经济学人》、《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在香港拥有不少订户,它们的长期读者应该知道这些英语主流刊物的记者和作者皆非泛泛之辈,平日一篇报道固然看得出功底,偶尔出一本专题书也是文字可读,内容扎实,明显下过一番功夫。难怪市面上许多畅销的“非虚构”(non-fiction)书籍都是记者手笔。无论是谈全球暖化,还是讲印度的崛起,都跟得上学界的最新成果,同时还照顾到了一般读者的程度。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在看过这么多的示范之后,我起码学懂了一件事:原来这就是正常的水平,原来国际水平的传媒人是这样子的。 《你读过<红楼梦>吗——<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正如穿衣服必须穿名牌,读书也得读名著。只不过呢,穿名牌衣服要低调,牌子不可轻易外露,读名著则要高扬,封面一定得让人见得到。……至于福楼拜,人家可是法国的曹雪芹,你在地铁读《红楼梦》岂不表明你以前的教育不完整,多没文化呀! 在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很长一段的日子里,洋书是没有封面的,甚至不壮丁,就是一堆纸零零散散地送到书店去。那时候书还不多,顾客上门都早有目标,知道有什么新书出版,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客人们挑好了书,再选封面材料,或者牛皮,或者羊皮,连上头印的字款也随自己喜好,叫书店师傅替你完成装书的最后手续,结果就是你的私家藏书了。 《读者的身体》 以前念哲学史的时候,有两个大思想家的阅读姿势令我印象分外深刻,一个是笛卡尔,一个是马基雅维利:笛卡尔躺着读,马基雅维利站着读,总之都不像我们这样坐着读。 马基雅维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当时书分两类,一类轻装简便内容可亲,怎么舒服怎么读,另一类则庞大华美而深邃,只适合精研,如果像中古修士那样站着看就最显隆重了。读书的时候穿上一等绒袍,据意大利学着古列尔莫·卡瓦洛考证,也是读希拉罗马名家经典的仪式之一,并非马氏一人的怪癖。 《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因为关于经典的最经典定义是——那些没有人... (查看原文)
    六年 1赞 2018-06-03 22:16:29
    —— 引自第1页
  • “书皮学”本是大学时代我们拿来嘲笑人的话。一个家伙平日看起来是个博览群书的鸿儒,谈什么书他都能侃上两句,似乎无所不观。但一再追问,却又顾左右而言他,从一本书扯到另一本书,表面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则绝不深人,永远在表象上徘徊。遇上这种人,我们就称赞他“精通书皮学”。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20:37
    —— 引自章节:你读过《红楼梦》吗?——《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 有一场戏,两人在机场里的书店碰上了,男的问:“咦,你买了本什么书?这么厚。”女的答:“噢——一本拿破仓的传记。我最喜欢看和他有关的东西了。而且这本书厚成这个样子,可以够我看上几天,也オ不过六元九毛九,多划算!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23:02
    —— 引自章节:当阅读成为一种运动
  • 书之于人,就和食物音乐一样,必要但是日常,不足为奇也不足称道。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24:55
    —— 引自章节:当阅读成为一种运动
  • 首先,我们都太习惯坐着看书,却忽略了其他姿势的可能,例如前面说过的躺着读,以及直直地站着。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27:13
    —— 引自章节:读者的身体
  • 原来奇夫・理察不只爱书,还收集了不少十九、二十世纪的主要小说。他读书一来是因为巡回演出的路程很沉闷,不读书,何遣永日?其次,他是为了了解自己这一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在成千上万的人群面前工作,他们永远尖叫永远摆动。这和个独裁者拥有的效果差不多。我很有兴趣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拜倒在独裁者眼前,又是什么刺激起了这种群众心理。“我得一个人在舞台上的转化是很神奇的,你会变成大众狂热的一部分,在那一刻你会遗忘自己,这是否也是希特勒经验过的事呢?”所以他喜欢看有关纳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看他那古典风格的书架,这方面的藏书确实不少。不知道华人流行音乐圈里有谁能分享这种暗好呢?里人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28:53
    —— 引自章节:窥探灵魂——《At Home with Books》
  • 我当年就是如此,知道了《战争与和平》的梗概,也知道了屠格湦夫《父与子》的主要情节(另一本未曾读过的经典),但竟然无法具体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全都成了一团模模糊糊的“俄罗斯小说”,就像那粒工业生产的红色小药丸一样。书单代替了书,维他命代替了食物;我以为自己得到了和平,暂时止住了虛菜心发动的求知欲,换回的却是更多的战争,究竞无知所导致的空无和冲突。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34:57
    —— 引自章节: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 所以你不能因为某些经典的名字常被人挂在嘴上,就假定它们早已为人读烂;正如我们都会说话,但人类言语能力的原理对大部分人来讲还是陌生的,有关它的研究永远令人惊讶永远叫人神往。我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读《战争与和平》但依然大言不惭地谈论它,绕了一圈,我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战争与和平》原来是本新书,读它不是为了一尽文化的义务(若单从文化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不用读的),而是因为它应该是本很有趣的新书。大部分经典都是有趣的,因为传说和真实往往差得太远,发现这个强烈的对比自然是种趣味盎然的旅程;这是段只有你一个人走的旅程。问题是称得上经典的书实在不少,我们该从何处着手? 我没读过《战争与和平》,也很想读它,可是我为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先花在它的身上呢?我一直不能体会可读之书的数目会随年岁增长而渐渐减少的说法,它的前提是经典有限,人寿更有限,所以在活着的日子已经不多的阶段更该集中精力攻读少数几部经典。我的经验却不是这样子的,先别说布鲁姆( HaroldBloom)的《西方经典》里那些我可能连书名都没听过的长篇经典目录;其实只要看过的书愈多愈杂,就一定会发现一些闻所未闻的经典守在远方。例如神学,外行人只知道《神学大全》;可一且涉足,你就会知道还有《罗马书释义》、《神学美学》…又如演化论,以前我只晓得达尔文,后来才知道不可不读的还有古尔德跟道金斯。经典绝非有限的水池,它是大海,每游出ー尺,你就发现前面还有一尺,无穷无尽,足可在不知不觉间溺死不懂疲倦的好奇读者。怕累,或许也是不读经典的理由。但比起怕累,我们一般更怕死。所以还是读书好,起码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1 16:38:26
    —— 引自章节: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 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行过,如此而已。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2 14:45:17
    —— 引自章节:失书记——《失书记》
  • 《容安馆札记》是现代中国作者中最擅长引经据典、摘字取词的钱钟书的晚年笔记,全书除了引文还是引文。我以前少不更事,觉得钱先生只不过博学,总是东抄西抄,没什么自己见解。后来我才理解这样的书最难写,虽旁征博引,却环环相扣,让不同的文章和书籍在自己书出来的范围里相互发明相互碰撞。就像一个指挥正在驾御庞大的管弦乐团一样,你能说一个指挥不玩乐器就不算音乐家吗?整个乐团就是他的乐器。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2 15:53:35
    —— 引自章节:一个编辑的藏品——《东写西读》
  • 而一个真正做手工的人是不可能不爱自家出品的,就像泰八郎,假如纯粹为了赚钱,假如不是真心喜爱眼镜他能数十年如一日地这么做下来吗? (查看原文)
    子衿吟唱 2019-12-12 16:15:59
    —— 引自章节:出版是门手工业
  • 拉扎尔指出,日文大概是道歉语言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它每一种认错的方式都与致歉者和致歉对象相关,对象的身份不同说抱歉的用语也不同。这表示日本式的道歉着眼于关系的安置多于情感的坦白,所以日式道歉总有一些修饰语使得致歉者处于卑下顺从的位置。或者,这是日本很难对中国说抱歉的原因,拉扎尔猜测。 (查看原文)
    加鹿 2011-03-10 23:09:15
    —— 引自第229页
  • 在这个已经不够好的世界里,人是该对自己好一点的。静下来,想想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呀,再糟的作者到底也是有妈生的;再坏的书也是人家花时间写的。而妈妈是个多伟大的人物,时间又是何等的宝贵呢?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难道一本坏书就教不了我什么吗?可别自大,坏书起码能叫你见识到世界之大,天外有天。 (查看原文)
    金毛寻回猎犬 2011-03-15 12:40:47
    —— 引自第14页
  •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觉醒历程。 (查看原文)
    迷墙 2回复 8赞 2011-04-01 13:34:08
    —— 引自第4页
  • 《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醒觉历程。 李维史陀 (查看原文)
    小呆猫 2011-04-04 15:35:02
    —— 引自第4页
  • 福柯 (查看原文)
    小呆猫 2011-04-04 15:35:02
    —— 引自第4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