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芳主人的日记 标签: 服饰史

画像上的玉禁步

2018-04-04 17:18:19
阳信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明代毛思义妻刘氏画像上绘有形制标准的“玉禁步”,“玉禁步”从明初的“白玉云样玎珰”发展而来,标准的“白玉云样玎珰”饰件较少,缀在长长的丝组上,显得有些稀疏,後来在实际制作时不断丰富细节的装饰,所缀玉件逐渐增多,最後定型为多排成对玉叶与各式小玉坠、玉横梁的组合,相关实物多出自明代后妃及藩王妃妾墓葬中,如梁庄王妃与明神宗孝靖皇后的“玉禁步”。 梁庄王妃玉禁步有二组,复原后通长59厘米和60厘米,二组均缺少顶部的荷叶形提头,现存玉饰件用四根丝组穿连,共有八排。...    (2回应)
1998年暑假和同学逛书城时买到一本《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两位前辈编著),书中引用的图像资料相当丰富,在第九章明代服饰艺术部分,第一次看到了出自《中东宫冠服》的插图,由于印刷质量的缘故,图像细节并不清晰,当时没有过多留意它们,完全想不到十多年后会有幸参与这套古籍的整理编辑工作。 该书现收藏于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故宫博物院则藏有复印本六册,分为文字和插图两个部分,文字部分是对明代后妃诸王等冠服制度的介绍,首章为《中宫冠服》,次章为《东宫冠服》,以下依次为《亲王冠服...    (22回应)

“满冠”与梳

2017-08-23 17:46:41
“满冠”是明代䯼髻(䯼音dí,不是鬏)头面中非常重要的一件首饰,戴在䯼髻的背面,造型类似笔架,上下缘皆呈波浪状,顶部正中高耸,有尖拱突起,两边逐渐降低。为了适应䯼髻的外形,整体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弯曲,背部有长簪脚,用以插入髻中。《三才图会》这样解释“满冠”的得名:“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女子冠髻的背面不能没有饰物,但又不能像正面那样复杂繁琐,满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套䯼髻头面里,满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插上去之后使冠髻背面看起来饱满稳重,同时还省去了插...    (10回应)

披风与红裙

2016-04-03 21:40:29
《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了清代汉族女子的婚礼装束:“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至国朝(清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妇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于是争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汉族妇女亦仍以此为重,固非朝廷所特许也,然亦仅于新婚及殓时用之,其平时礼服,则于披风上加补服,从其夫或子之品级,有朝珠者并挂朝珠焉。结婚日,新郎或已有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礼服...    (3回应)

关于步摇钗(簪)

2015-12-19 04:36:37
汉至南北朝,后妃有步摇冠之饰,其形制及来源、传播,孙机先生在《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一文中有详细分析。除了这种多饰件组合的较为隆重的步摇冠之外,还有一类相对简单可用作日常装饰的步摇钗(簪)。两种“步摇”都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如《霓裳...
在明代冠服制度中,皇后、皇妃、皇嫔、皇太子妃、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礼服均有“玉谷圭”一件,即瑑有谷(穀)纹的玉圭。明神宗定陵和各地明代藩王墓出土过多件玉谷圭实物。 《周礼·考工记》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春官》篇也说:“谷圭以...    (1回应)
将明代“鸾、凤”纹样的区别重新汇总了一篇长文,列出了相关的文献、图画和实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回应)

新娘的通袖袍

2014-01-29 04:18:56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六回描写:“狄希陈下了定礼,叫银匠薛和同打造首饰,叫裁缝刘一福裁制衣裳,叫珠花匠邸焕穿珠结翠花……转眼到了吉期。狄希陈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四人大轿,十二名鼓...    (5回应)

明代妇女的䯼髻头面

2013-09-09 19:05:45
(《常熟文博》2013.01) 明代已婚妇女在正式场合需要戴“䯼髻”,䯼髻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外覆皁色纱,佩戴时罩于头顶发髻之上。与䯼髻相配的还有各式首饰,明代也称为“头面”。 “头面”之称在宋代已经出现,孟元老《东京...    (14回应)
(《紫禁城》2013.08) 徐显卿,字公望,号检庵,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人,于《明史》无传,他的事迹履历被详细记录在由余士、吴钺共同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中。该图为册页,现存廿六开(含徐显卿所作《纪遇诗》及诗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民国陶镕曾评价...    (23回应)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