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鲁迅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我的读书经验实在太短,只有区区几年的时间,根本不值得谈读了什么样的书,或在读书中体会到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我读书的内容零碎且不成体系,而且还常常“挑食”,专拣喜欢的书本来读。 莎士比亚说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读书,虽说没有什么实用的经验之谈,但也有若干读书的体味。这几年,读了许多书,大部分已忘却书的名字和内容(为自己的愚钝开脱:三毛所说,读过的书如同我们咀嚼过后的米饭,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或独特的气质)。我向来读书没有写笔...
1. 是紫暗暗的晚霞直扑到沥青铺道上的下午六点钟,从街端吹来的四月的风把蔚蓝色的静谧吹上两溜褐色的街树,辽远的白鸽的翅上散布着静谧的天主教寺的晚祷钟,而南国风的cafe napoli便把黄色的墙在铺道上投出了莲紫色的影子。 ——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 用这段穆时英小说里的语句来给四月初的上海咖啡文化周增色,最合适不过了。 穆时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极红的青年小说家。他与刘呐鸥、施蛰存共同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手法是“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    (4回应)
读到了署名张典的一篇好文章,题目叫《鲁迅的虚无心态与启蒙精神》。有很多经典分析和结论,只是我觉得自己没有水平多余评点,惟独有一段原文精辟的话抄在下边,随上下文给予评说述说,也算是读后感,其实是一则笔记。 对鲁迅来说,唯一对他有希望的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他的命运只是与中国的反封建的使命中深深联系在一起,尽管他时常陷入虚无与黑暗之中,但与西方存在主义所面对的不是一样的对象。鲁迅陷入的是一种无对话、无交流的绝对的孤独,唯有与中国的伦理文化的大循环结构的那堵墙作搏斗,这是鲁迅最深的...    (4回应)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彼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军300人就击溃了北大营的8000守军。是为“九一八事变”,史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钱理群教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他的研究起点是鲁迅,鲁迅也是他整个学术生涯和人生的核心支点。在《十三邀》中,面对“如何看中国,中国的希望在哪里?”的问题,钱理群教授说: 鲁迅那个时代,也有过...
我写过很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几乎每年都写,然而意犹未尽。 在我的精神图谱里,青睐的作家自然不可能是一位,譬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我这一生当中的精神之塔。又比如茨威格和黑塞,还有村上春树,都从不同侧面填补了我对文学的认知。然而对于鲁迅先生,则包含了我更多的情感因素在里头。与其说喜欢他的作品,不如说他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格气质、内心世界以及精神张力牢牢地吸引住了我。 年轻时喜欢鲁迅,则是因为与其相似的敏感特性,这种敏感特性透过文字传达出来,击中了我。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文字,其无可比...
之前我们去了浙江省的省会杭州,下一站来到离得不远的绍兴。绍兴最有名的地方自然是作为鲁迅的故乡,所以最有名的景点也自然是鲁迅故居了。 要从上海到绍兴,如果坐动车高铁的话,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会在绍兴北下车,这地方还要再打车半小时,大概15公里左右才到市区。 如果是从上海南站坐KT开头火车的话,要两个半小时左右,直接到绍兴站,这边就是在市区旁边了。坐这个车票价比较便宜,但时间长,而且每天都只有早上七点左右一班,比较不方便。 两个乘车方式各有利弊,当时我住的地方离上海南站比较近...
第九篇:《冬天的穷人》(乙上) 呼呼的西北风,大雪(纷)飞飘着的一个傍晚。我晚饭毕。回到卧室。想从书本里探讨(些)知慧果实。窗外渺茫的天际。飞飘着白絮。粉刷了整个的宇宙。街上的喧嚣也停止了。除了偶有几辆人力车夫。为了生活的鞭策。在无限的寒意中奋勇的挣扎着。空气中冲(充)满了(寒)冷(的气象)酷。幽静远远从一弱者的颤抖声中。发了悲泣呻吟(的)音调。是一老人凋落的哀容。和褴褛的衣服。已给风雪所浸沾了。他伤心地呈实(说)着被拉夫去的儿子。自己的异地漂泊。同情的泣。无(不)觉地。从(...
本文转载自当代作家公众号 近来对于青年的创作,忽然降下一个“流产”的恶谥,哄然应和的就有一大群。我现在相信, 发明这话的是没有什么恶意的, 不过偶尔说一说; 应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世事本来大概就这样。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 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 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 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智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 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 豪杰, 天才, 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
这几天我发在豆瓣上的许多广播大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了,被删当然毫不意外,但到底还是觉得有几分悲哀。当前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言路不畅造成的,严峻的灾情也无法让这个体系有一星半点真正的反思。 闷在家里出不去门,于是想起不如重新找来鲁迅那些短小的杂文读一读。读罢立刻感慨,这些写于百余年前的文字,倘若发表在今天,有许多一字不改也依然成立,不仅成立,而且振聋发聩。 于是一时兴起迂腐地做了一点书摘,至少不会被删吧。虽然,有些话放在如今的疫情面前,也是贴切得很。 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    (7回应)
曾经和女儿讨论过中国近代史上的文人,我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最喜欢鲁迅先生。我和女儿受教育的背景大不相同,对作为5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鲁迅是被新中国公认的思想先驱,这个形象是社会给予并牢不可破的。女儿是95后,她的课文中已经少有鲁迅的文章,但仍然让她说出最喜欢鲁迅的缘由到底是什么? 只是洗脑式被动地喜欢鲁迅先生,这已经不可能存在于经历过文革并具备反思能力的我这一代人身上,而女儿这代年轻人更不会如此简单地被左右思想,喜欢鲁迅的根本理由我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屈不挠...
<前页 1 2 3 4 5 6 7 ... 55 56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