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豆瓣时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未必说得上全然幸福。每剥开一个大人,其实都能看到一个“内心小孩”,这个小孩就是每个人童年的映射。 童年经历是人生的底色,许多成年人在当下生活里的无力,正是童年创伤在成年期的影响。童年时期负面家庭环境与遭遇留下的心理创伤,并不会轻易随着我们的成长消失,反而会在成年后也时刻左右着我们的性格与人生。 上网检索“童年创伤”,会出现上百页的搜索结果。 “父母可以偏心到什么程度,心理伤害有多大?” “自卑本源回溯。” “家庭原因造就的童年心理创伤有可能被修...    (3回应)
Freud made sex acceptable; Klein made aggression acceptable. 这两天在重读克莱茵。克莱茵个人的生活痛苦、且极难相处。 我在的学习小组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消化这一点。一个同学说,我花了一天来讨论这些crap,真是气死我了。觉得克莱茵所有的理论都是出于个人的痛苦,抑制自己对母亲的愤怒,所以偏制造出一个理论,投射到婴儿身上来,说小婴儿内心想要攻击妈妈的乳房,etc;偏执分裂位/抑郁/投射认同/envy 这些她提出的理论,其实描...    (4回应)
文 | 韩洪刚 中国互联网界令最多人揪心的公司,恐怕非豆瓣莫属。如今和朋友聊到豆瓣,绕来绕去总会回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豆瓣什么时候赚钱,一个是豆瓣什么时候倒闭。本来是阿北最应该操心的话题,如今成了上百万用户的接头暗号,他们可能是豆瓣的用户,起...    (31回应)
窃听风暴》 12,窃听风暴 (上) 德文原名《他人的生活》可能更能代表导演的意图。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与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其他主要奖项不同,这个奖更偏向艺术性和政治性,相对主流在姿态上和位置上有偏移。 影片令我相当遗憾的是,一个窃听故事却不是尝试去发掘发展电影的声音潜能的故事,不是一个用电影语言中的听觉语言主导的故事。电影艺术是建筑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之上,就是所说的视听时空。我们经常说电影是视听艺术,但电影是一个瘸腿艺术,视觉语言不断开掘,听觉语言始终被压抑。窃听者的故事似乎是...    (3回应)
罗生门》 48. 罗生门(上) 《罗生门》拍摄于1950年,标识着日本新电影的开端,标识着非西方电影开始进入西方电影主流之中,日本电影开始成为欧美大学电影系的课程或教材之一,在电影史、文化史和战后的世界史中占有特殊地位。黑泽明是当代日本电影之父,是日本电影的代表,这部电影是他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也是获得最高评价和最多关注的一部。 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从中》,但原作中不包含樵夫的证词部分,没有目击者只有当事人,是没有谜底的谜。小说的主题非常清晰,关于不可知论,关于人...
1、 昨天,豆瓣推出了首款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首期专栏便邀请到了诗人北岛,发起了《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由北岛、西川、欧阳江河、刘文飞等诗人共同解读北岛编译的诗歌启蒙读本——《给孩子的诗》。 这个读本收录了北岛亲自甄别、挑选的他心目中最适合孩子诵读领悟的101首短诗,旨在启蒙、引领孩子们去领略新诗之美。 为了这个课程,不怎么会上网的北岛,也注册了豆瓣账号,并在一夜之间涨粉一万多,被豆瓣网友戏称为“豆瓣有史以来涨粉最快的人”、“新晋网红”。 北岛在每一期“诗歌课...
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知识内容的消费,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根据公开数据(华菁证券《知识付费报告》)显示,目前知识付费领域的用户人群基数估测约有1.5亿,预计2020年人数可达2亿,可见人们对于知识充满渴求,正在逐步重视知识的获取、精神品质的提升。 面对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自2017年起,豆瓣开始在自有原创内容领域发力,利用自身在知识文化方面的积累与优势,推出了精品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正式加入知识付费市场。 豆瓣时间努力探索并深入了解用户对知...    (1回应)
民谣作为一种常存在于山野、城乡之间,蕴含着浪子灵魂的美妙旋律,往往承载着众多人们心中对土地和故乡的依恋之情,因此有人也给了民谣一个特别精湛而适合的定位:“上帝给予流浪者的慰藉灵音”,深刻诠释着浪子心头对于乡愁的缅怀。 与此同时,民谣的创作者也始终将自己关于家乡的记忆融入到歌曲里,成为家乡本土气息和人文情感传颂的美好方式,在国内外的许多民谣歌者身上都具备这样的特性。 其实民谣已经成为世界音乐领域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台湾更是如此。台湾民谣不仅具备了台湾本土的风范气质,同时还将...
霸王别姬》 4,霸王别姬 (上) 1983年电影“一个和八个”标志第五代导演的登场,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第五代电影突出的造型特征,或者说是突出的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就是所谓“时间的空间化”。空间造型压倒性的力量和力度,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线性的电影叙事的追求,形成中国电影的“形式美学”或者“仪式美学”。这是不经意间延续了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有年代的历史对应一个没有年代的历史,有年代的历史象征一种主流的叙述,权力和谎言的叙述,没有年代的历史...
大家都在写2017年的读书报告,我还没回顾今年的阅读,但想分享一下今年尝试的一件新东西——付费知识,但只限于付费音频。付费知识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我是今年因为豆瓣时间的推出才开始体验这种形式的。最开始纯粹是为了支持一下豆瓣,买了之后发现在路上、运动、做家务或不想内存满载时听听音频挺不错的。 我对于付费专栏或者知乎付费live这类形式还是心存疑虑,一方面是因为我并不觉得这类东西能给人带来真正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如果有时间读东西,更希望自己系统地读书,而不是做碎片化的阅...    (3回应)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