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服饰史

带钩图解

撷芳主人 撷芳主人 2012-05-05 06:18:06
带钩是先秦两汉时期最常见的束腰工具,男女贵贱皆可使用,缀带钩的腰带多为皮革制作,也可用丝或其他材料编织而成。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率兵阻拦...    (9回应)
“月白”和“鱼白”是中国的传统色彩。“月白”本名“月下白”,并非形容月光一样的亮白,而是指白色在月下所呈现出的泛青的颜色,在现代人看来,如同浅浅的蓝色。古人培育的一种菊花就叫“月下白”,《博物汇编•草木典》:“月下白,一名玉兔华,花青...    (22回应)
汉至南北朝,后妃有步摇冠之饰,其形制及来源、传播,孙机先生在《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一文中有详细分析。除了这种多饰件组合的较为隆重的步摇冠之外,还有一类相对简单可用作日常装饰的步摇钗(簪)。两种“步摇”都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如《霓裳...
(《艺术财经》2012.5) 吉服是明代形成的一个新的服饰分类,由传统的“吉服”概念分化而来,指用于时令节日、婚礼、寿诞、筵宴等各种吉庆场合的服装。到清代正式成为冠服制度中的一个专门分类。 传统“吉服”指的是用于吉礼(重大祭祀等)的祭服,如冕服...    (11回应)
(《紫禁城》2012.4) 礼服是明代后妃的朝、祭之服,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礼服。洪武元年,朝廷参考前代制度拟定皇后冠服,以袆(huī)衣、九龙四凤冠等作为皇后礼服。洪武二十四年对冠服制度进行了修改,定皇后礼服为九龙四凤冠、翟...    (17回应)
“满冠”是明代䯼髻(䯼音dí,不是鬏)头面中非常重要的一件首饰,戴在䯼髻的背面,造型类似笔架,上下缘皆呈波浪状,顶部正中高耸,有尖拱突起,两边逐渐降低。为了适应䯼髻的外形,整体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弯曲,背部有长簪脚,用以插入髻中。《三才图会》这样解释“满冠”的得名:“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女子冠髻的背面不能没有饰物,但又不能像正面那样复杂繁琐,满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套䯼髻头面里,满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插上去之后使冠髻背面看起来饱满稳重,同时还省去了插...    (10回应)
有人说钿钗礼衣是最大的考误,其实不然,褙子依我看才是最大的考误,而且这个谬误之大之久远远胜出了钿钗礼衣。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管宋代的对襟窄袖类的服装称为褙子,这种称呼很早就有了, 看到《宋史•舆服志》:“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这一段很容易就联想到南宋萧照的中兴瑞应图中的戴冠子和戴假紒的女子,于是他们穿的服饰顺理成章的成了“褙子”,看到《三才图会》中“褙子,今披风也。”后就就顺理成章的把披风称谓“褙子”了。 先说明代的褙子,明代的“褙子”一词指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纽扣儿,凑就的姻缘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两下搂得坚牢,生成一对相依靠。系定同心结,绾下刎颈交。一会儿分开也,一会儿又拢了。 ——(明)冯梦龙评《挂枝儿》 《挂枝儿》是明代非常流行的小曲儿,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内容,这支曲子将恋爱中的男女...    (9回应)
阳信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明代毛思义妻刘氏画像上绘有形制标准的“玉禁步”,“玉禁步”从明初的“白玉云样玎珰”发展而来,标准的“白玉云样玎珰”饰件较少,缀在长长的丝组上,显得有些稀疏,後来在实际制作时不断丰富细节的装饰,所缀玉件逐渐增多,最後定型为多排成对玉叶与各式小玉坠、玉横梁的组合,相关实物多出自明代后妃及藩王妃妾墓葬中,如梁庄王妃与明神宗孝靖皇后的“玉禁步”。 梁庄王妃玉禁步有二组,复原后通长59厘米和60厘米,二组均缺少顶部的荷叶形提头,现存玉饰件用四根丝组穿连,共有八排。...    (2回应)
在明代冠服制度中,皇后、皇妃、皇嫔、皇太子妃、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礼服均有“玉谷圭”一件,即瑑有谷(穀)纹的玉圭。明神宗定陵和各地明代藩王墓出土过多件玉谷圭实物。 《周礼·考工记》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春官》篇也说:“谷圭以...    (1回应)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